从“学问”到“文化”:未来教研组建设的新取向

2022-05-05 14:24刘春艳罗德建
中小学管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研活动学问双减

刘春艳 罗德建

摘要在当前“双减”的大背景下,中小学校要完成“减量增质”的艰巨任务,必须加强教研组建设。教研组建设应着重加强选材用人、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等核心工作。教研组建设的未来发展,对内要加强教研组文化建设,对外要构建多渠道文化交流路径,促进教研组从专注“学问”研究走向实现“文化”发展。

关键词 教研组建设;教师专业能力;教研活动;“双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2)03-0040-03

“双减”是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面临的最主要任务,而要真正做到“减量”“增质”,关键在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这就对学校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基层组织—教研组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小学校要“接得住”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学科培训叫停之后留下的空白,就必须改进我们的教研组工作,特别是要反思过去教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从整体上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丘成桐先生把数学教育划分为“学问、文化、美”三个循级而上的阶段,“美”是数学教育的最高级,具有哲学的意味。此语对当前我国中小学教研组建设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现阶段大部分学校的教研组仍停留在研究“学问”层面。结合对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北师大附中”)数学教研组建设情况的深入研究,我们认为,未来教研组建设的重心,应不断探索改进中小学现行的教研组制度,真正实现从专注“学问”研究走向实现“文化”发展,甚至走向“美”的境界。

1952年,教育部颁发试行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規定了教学研究组是各学科教师的非行政组织,以研究改进本学科教学为目的。此后几经发展,教研组逐渐成为集教学、科研、管理于一体的基层组织。近十余年来,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和教师学历水平的提高,中小学教研组的功能和作用也发生了一些改变。相比校外培训机构花费巨额资金和巨大精力投入组织教师备课、磨课以及对试题的研究,我国公立中小学教研组的发展却体现出式微之势。

目前许多中小学都实行教研组和年级组并存的管理模式。年级组是对学生行使管理实权的行政管理组织,是不同学科教师之间以“学生日常管理”为核心的横向联系(同一年级)组织,其很多工作是显性的也是刚性的,如学生的成绩、考勤管理等工作。教研组是同一学科教师之间以“学科教学研究”为核心的组织,既存在于同一年级,又涉及同一学科的不同年级,虽然在结构上体现出横纵联系,但其很多工作是隐性的,教师对于教研组的需求也是非刚性的。如集体备课研讨,更多采取任务驱动式的教学研究,教研组的作用未被充分挖掘,价值未能充分体现。

同时,很多学校的教师办公室按年级组划分,与之并存的教研组被分割在各个年级,这样以年级为核心的办公结构可能更利于年级管理,但实际上却可能对教研组的良性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同时,随着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同一年级教师人数增多,为便于同一年级同一学科教师进行交流,很多学校开始在教研组内又设立备课组,教研组的功能被进一步稀释。

除了学校内部固有的行政架构对教研组产生的不利影响,教研组发展在物质支撑层面也面临诸多困境。如有些学校没有专设的教研组办公室或学科教室,导致学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没有归属感;很多学校不为教研组提供专属的电脑、专业软件,以及各种版本的教材、教参、期刊文献等办公材料,使得教研组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改进中小学教研组工作,特别要求我们反思过去教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从整体上提升学校教师的专业能力。

聚焦教研组的改进,不是要推倒已往的做法重新来过,而是站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探讨如何更加有效地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有学者指出,“学习社群是在具有共同愿景和价值共享的组织中为了完成某种使命以学习方式而形成的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是在学习社群中完成的,没有一个教师会离开学习社群而获得发展。”[1]笔者认为,教研组就是学校文化环境中最重要的教师专业学习社群,因此,促成教研组实现整体水平的提升,应着重加强教研组选材用人、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等核心工作。

1. 选才:以和而不同促成美美与共

教师各有所长,互为补充,能够有效提升教研组的整体水平,并最终提升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因此,学校在选聘教师时要赋予教研组相应权力,在确保每位教师都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功底和坚定的教育理想基础上,兼顾个体特长,以“和而不同”促成“美美与共”。

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为例。该校每年新教师招聘都会征求教研组长意见,数学学科教研组因此成为一个“和而不同”、能够相互促进的研究团队。该组教师大都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所学专业涵盖分析、方程、代数、几何、计算数学、应用数学、概率论、应用统计、数学教育、数学史等数学分支,还有具有海外教育背景及交叉学科背景的教师,为更好地开展教学研究、指导学生活动等创造了便利条件。

2. 用人:着眼学校发展亦能兼顾个人成长

教研组要做好联结学校与教师、教研组内教师之间的桥梁纽带,使教师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而达到两者利益最大化,实现共同发展。

首先,教研组安排工作要考虑学校的整体发展。现在很多学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还有些学校发展为教育集团,这都给教研组建设带来一定挑战。如北师大附中教育集团数学教研组,50余位教师承担了初高中普通班、出国班和留学生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为使教师全面了解中学数学教学体系,打破初高中教师的界限,教研组进行教学安排时实行初高中六年的大循环,以优化备课组人员结构,确保各备课组都有熟悉不同学段教学内容的教师,并兼顾教师的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提升学生贯通培养水平。

其次,教研组安排工作要考虑教师的个人兴趣和专长。将教师的个人兴趣和专长与工作紧密结合,可极大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及职业幸福感。比如:北师大附中的何老师特别喜欢钻研数学竞赛,其在学生时代就取得过出类拔萃的竞赛成绩,因此,教研组在学校支持下成立了何老师牵头负责的优秀生培养团队。

最后,安排工作时还要考虑教师专业发展的普遍规律。教研组在用人方面,既要考虑不同教师的不同发展阶段所具备的基础和条件,又要考虑通过具体的工作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明确目标和要求。如针对青年教师群体,可通过为其安排爱岗敬业、专业能力强的师傅,提升其教学基本功;通过设置研究课等活动,为其搭建促进发展与成长的平台。对于骨干教师群体,可通过团队协同发展、开展课题研究等途径,助力其登上更高的专业发展阶梯,成为教学名师。

3. 赋能:为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提供系统助力

从形式上看,教研组的职责是开展多种多样的教研活动,但其最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科教师的各类素养,进而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因此,教研组建设应从更多维度、更广阔视角为教师专业发展持续赋能。

首先,注重以研化人。教研组应通过团队建设、工作总结、评优评先等活动,营造科研文化氛围,以对学科的热爱为纽带,以学科育人为目标,形成教研组共同价值观,提升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理解与认识。

其次,加强日常教研。教研组应夯实日常教学研究,帮助教师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掌握课程标准,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如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的分层教学研究、学生评价研究等,就更具体、更深入、更务实,可操作性更强。

再次,强化研究积累。教研组应通过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研究、课例研讨、引进外部专家支持等途径,完善教师的学科教学认识,培养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助力教师从实践走向理论,从教育经验思考走向教育科学研究。如北师大附中借学校120周年校慶之际,举办了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论坛,各教研组依托论坛全面回顾了各自开展的研究工作,集全组之力聚焦改进课堂教学的路径与方法。

最后,提升教师综合素养。教研组可借助开设校本选修课、课后服务课程的契机,培养教师课程开发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社会服务等,培养教师的团队管理和沟通交流能力等。如北师大附中数学教研组的教师就开发了“基础-竞赛-强基-应用-文化”的数学校本课程体系,组织学生参与了“我的数学格言”“立体几何模型大赛”等系列活动。

教研组文化是教研组开展工作的隐性保障和重要基础,因此文化建设极其重要。未来,教研组建设应以构建良好的内部发展文化和对外交流文化为重心。

1. 对内加强教研组文化建设

教研组文化根植于学校文化,是学校文化重心下移的具体体现。因此,学校应营造教学为先、教师为重、教研引领、成果为荣的文化氛围,教研组在此影响下,就会自然形成积极主动参与、自觉合作研讨、敢于实践创新的组织文化氛围。教研组内部,教研组长作为本学科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以德服人,以才示人,以学术引领教研组的专业发展。同时,教研组要积极营造学习氛围,创造学习条件,让教师保持学习的惯性,如可通过备课组轮换等形式,创造间接的相互学习机会。

2. 对外构建多渠道文化交流路径

在常规的向专家学、向同行学的基础上,教研组建设的未来发展势必要拓宽渠道、“开门教研”,汲取不同学科教研组、不同学校教研组的优秀文化,与不同学术团体以及不同行业领域加强合作,实现共赢。

其一,不同学科教研组间要加强交流。不同学科教学之间既有不同也有共性,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如语文学科教学可以促进其他学科教师深入思考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科学教育中的“大概念”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可为非科学类学科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方面提供一定的启示。

其二,不同学校相同学科的教研组应加强交流。目前的跨校学科交流大多在教育集团内进行,或者是行政主导的具有帮扶性质的合作交流。除此之外,不同区域的学校之间、同一区域教科研水平相当的学校之间,都应该深入开展更广泛的合作交流。不同学校的历史文化、教师专业情况、学生发展情况不同,可以学科教研为纽带,形成学术共同体,合作交流、相互启发、彼此借鉴、协同发展。

其三,教研组应与多专业学术团体加强合作。专业学术团体,如大学、科研院所等与中小学合作的案例越来越多,但大多聚焦在人才培养上,真正的教研互动非常有限。事实上,二者的合作空间非常大。中学的教研活动常常是教师们互相交流,受限于研究视野和个人经验,教研质量提升速度较为缓慢。如果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其中,为教师提供理论帮助,则可有效助力理实相生,在提升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同时,也能助力专家提升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其四,教研组要与其他行业领域增强互动。学科教研如果只将视野停留在学科内部,教研水平很难实现质的飞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中对于课程实施提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创设与生活关联的、任务导向的真实情境”等要求。教师们仅仅认同相关理念是不够的,更要找到实践的出口。以数学这一基础学科为例,很多行业的实际工作中都会用到数学的相关概念,如人工智能中利用数学中的“向量”来判断文本的相似性。这样生动的素材用到教学中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意愿。因此,学校教研组应加强跨行业合作交流,以开发更丰富的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 朱旭东.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模型建构[J].教育研究,2014(6):81-90.

[2] 韦钰.以大概念的理念进行科学教育[J].人民教育,2016(1):41-45.

(编辑 杨晓梦)

注释:①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一般课题“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中学数学卓越教师的特征和成长路径的研究”(课题编号:CDFB18364)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教研活动学问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意林双周历学问勤中得(2017.9.16—2017.9.30)
提升校本教研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专题研究:为教研活动打开另一扇窗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裁剪的学问
赛跑中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