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和其声”

2022-05-03 00:06:59叶小文
同舟共进 2022年4期
关键词:交响乐大提琴佛教

叶小文

说起我与音乐的缘分,我想它是伴随我一生的。尤其是在我人生的每个重要阶段,都有音乐陪伴,音乐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自2020年4月23日起,在全国政协汪洋主席的号召下,全国政协委员纷纷开展各类线上读书活动,上千名委员上网讨论,为建设书香政协、提高委员思想水平和能力素质、担负起新时代的职责使命而努力。

其实,早在2020年2月下旬,在委员移动履职平台上就已经开始组建防控疫情读书群,委员们在群里积极发言,读书互动热烈。在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启动后,更是“分门别类”组建读书群,其中有一个是“国学读书群”,是专门学习国学并交流心得体会的。

通过学国学,我们可以知道,诗书礼乐是中国传统文化实施教化的基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一直有从孔孟之道以来形成的道德体系和教化途径,强调潜移默化,以理服人,感人肺腑,动人心弦。礼乐,就是教化的重要手段。《礼记·乐记》里说:“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这就可以看出,古人十分重视“乐”,甚至视“乐”和“礼”“刑”“政”的功能相辅相成,地位同等重要,因而“礼乐”就成了教化道德、促进和睦的重要手段。先人远去,道理犹存。用今天的话来说,“乐以和其声”,“乐”是支撑人民精神充实、国家强盛的一种“软实力”。

《礼记·乐记》里还有大量关于“乐”的阐述,如:“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在国学群中,领读学习《论语》的杨朝明委员告诉我们一段出自《礼记·经解》的话:“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这让我想起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先生的雕塑《孔子》,也想起了最简洁的一句话——“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于是,我就在群里发言:“兴于诗”,《诗》不就是《诗经》吗?“兴”就是兴起、开始、振奋的意思。孔子《八佾》中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表明一个人在国家社会生活中,想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待人接物、言辞修身各个方面,都应当是从学习《诗经》开始,只有这样的感性语言认识,才会有“美”的感受,才能“绘事后素”,立德修身。今天我们用“中国梦”来激励人心,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全民族的“兴于诗”。

“立于礼”,《礼》即社会的规则、仪式、制度。《论语》说:“不学礼,无以立。”“礼”使人在社会上能够立得住、站得住。学礼守礼,从具体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严格地遵守礼的规定,才能克己复礼,以正其身,是为立也。今天我们加强制度建设、强调制度自信,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新时代的“立于礼”。

“成于乐”。孔子经常以礼、乐连言,认为音乐才能使所学得以完成。“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为人不仁,那么他所演奏的音乐也不会是令人愉悦的。 《乐》本无经,而在于人的创造,是建立在《诗》的感性和《礼》的理性基础之上的升华,是二者相互融合于“人”和“仁”的产物。

为什么“兴于诗”“立于礼”如此重要,孔夫子偏偏要讲一个“成于乐”?我琢磨,在今天看来,“乐”不仅是音乐之“乐”,快乐之“乐”,而且是道德的普遍高尚、活力的競相迸发、精神的昂扬向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断实现的“安得天下尽欢颜”之“乐”。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没有美滋养的人生,必然是单调的、干涸的。孔子认为教育是“兴于诗”“成于乐”,其中就包含对美育的重视。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回信时还专门强调了这一问题。鲁迅先生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文以载道,文以传情,文以植德。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它一定是来自民间、来自大变革的时代,来自全民族精神的激情与荡漾,伟大的民族,必然创造出壮丽的史诗。

这就是我跟着委员们一起读书、对音乐的一些粗浅体会。

我当国家宗教局局长时,大片读书的时间少了很多,多的是以“礼乐”施“乐教”,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是倡导佛教音乐,二是推动佛乐赴台湾。

倡导佛教音乐。2006年举办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37个国家的佛教高僧齐聚中国。我突发奇想,提出能不能办一场佛教交响乐音乐会?大家就笑了,没听说佛教有交响乐。没听说也可以创造嘛,于是我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上,说:古典交响乐大师亨德尔、巴赫等人的宗教音乐作品传世百年,经久不衰。人类的心灵原是相通的。欧洲经典的交响音乐既然如此成功地演绎过人类“无情世界的感情”“被压迫生灵的叹息”,其基本理论和作曲技巧,为何不能为中国佛教音乐的发展、创新所借鉴呢?何况佛教的音乐世界中,本来就既有菩萨低眉,也有金刚怒目;既有宁静祥和,也有高亢激越;既有禅悦慧风,又有莲幢光明;既有“拈花一笑”,又有“大放光明”,本来就需要以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形式来表现,应该是一种交响——生命的交响、艺术的交响、和谐的交响。

按照这个理念,我找到作曲家唐建平先生创作了交响乐《神州和乐》,这是中国第一部佛教交响乐;后又邀请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先生来担任指挥;最后交由深圳交响乐团等联合演出。除了为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演出外,此后我还带着乐团到广州、上海等地进行了演出。

推动佛乐赴台湾。海峡两岸分离已久,怎么“走到一起”?我想:能不能先“唱”到一起呢?从“唱”到一起,争取“说”到一起,从“说”到一起,争取“想”到一起,从“想”到一起,争取“干”到一起——两岸终究要走到一起。

我在国家宗教局工作时,曾在内地举办了一场两岸佛教展演,邀请了台湾的高僧们来“唱”。接着有来有往,大陆的佛乐也走进了台湾,少林寺的武僧还一同前往表演。表演在在台北体育馆举办,台上说:海峡两岸尽管相隔遥远,但阻挡不了“法音宣流”;台湾与大陆之间虽然海洋辽阔,但中国人血浓于水的感情交流,也是阻隔不了的。台下说:两岸佛乐展演是“吹箫引凤”。引的是和平之凤,和平统一之凤。大家还说,有佛法就有办法,有佛乐就有欢喜。音乐的作用真是神奇!

在当了15年的国家宗教局局长后,我被调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当党组书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是各民主党派的联合党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比较低,如何更好地走近社会?我得想个办法。我想起《礼记·乐记》中的话:“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这不就是古人对交响乐的描述和想象吗?也是中国文化对交响乐的认同和赞赏。交响乐不光属于西方,它一定也属于中国,而且早就属于中国。作为以“社会主义”命名的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应该由交响乐来为它“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

于是,我邀请著名指挥家余隆先生带着中国爱乐乐团的100多位艺术家来到学院,演奏一些脍炙人口的国内外交响乐名曲。这些天籁之声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的礼堂里缭绕和回荡。

我自己能不能也学提琴?一开始,我想学小提琴,但有爱好音乐的朋友建议我学大提琴,我觉得这提议挺好,就开始学习大提琴。其实,上世纪70年代,我曾有过五年的军旅生涯,是个文艺兵。那时,大提琴是个稀罕物,价值不菲,当年部队文工团里配备的乐器也很少,有资格摸上乐器的也就那么几个人。自从我那时摸过一下大提琴,就摸出了感情,后来几十年没碰,心里还念念不忘。

刚开始学琴时,我已经61岁了,老师本来不愿意收我,说6岁学琴还差不多,60多岁就没必要学了。但我还是凭着一股执拗劲儿,踏出了这一步,我认为,只要怀着一颗热爱音乐的心,那么,音乐无处不在,无时不能学。

为了不耽误工作,我每天早上6点起床拉琴到7点,然后出门去上班。谁知刚拉了三天,爱人就让我去电梯里看看,只见里面贴着一张纸条:“隔壁那位热爱音乐的人士,你能不能8點以后再练琴!”没办法,我只好跑到地下室练琴。但地下室的隔音也不太好,练了一个星期,爱人又找我谈话:“你去听听邻居那个老爷爷怎么哄孩子,老爷爷说,不要哭,不要哭,你再哭隔壁的爷爷又开始练琴啦!”我只好又另谋别地,继续练琴。

除了自己练习,我还利用各类空闲时间请人指导。有一次,我就利用5分钟的会议间隙,拉了5分钟大提琴,请乐团的首席、指挥大家们指点,我很珍惜他们指导的过程。即便是到外地出差,我也常常背着大提琴,走到哪练到哪。

余隆先生带着爱乐交响乐团来社会主义学院演出时,知道我在学习大提琴,就叫我上台演奏。我既惊又喜——我独奏,爱乐乐团伴奏,这是很高的待遇。于是我到处发请帖,邀请大家来听,反响出乎意料。

后来,我和一些爱好音乐的朋友组建了一个特别的乐团:“三高爱乐之友业余交响乐团”,“三高”——高级将领(将军)、高级知识分子(教授)、高级领导(部级干部),我被推荐为乐团团长。后来,我们还在国家大剧院举办过两场特殊的音乐会,引起了热烈反响。一名大学生看了我们的演出,当场赋诗:“堪忆昔年往事,扶社稷,勋绩良多。韶华逝,青丝华发,未敢忘忧国”——大学生从音乐里听到了“未敢忘忧国”,真让我们感到欣慰。

我想,我们不就像蒲公英吗?满头白发了、成熟了,就变成蒲公英的种子,乘着音乐的翅膀,飞到祖国各地去,长出新的蒲公英。

抗击新冠肺炎期间,大家紧绷抗疫的心弦。我找到我退出领导岗位后组建的“满天星业余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纪玉珏女士,向她提议,能不能做一次“云合作”,致敬疫情中的白衣天使。于是,我在家里拉大提琴,纪女士在家里弹钢琴,两个人的演奏再合并到一起,由此,一首“云合作”的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得以完成。这曲演奏在线上推出后,收获了很多点赞。

“老了,再一次成为孩子。”这是一句希腊谚语。音乐,不仅点亮过我的人生,也让我再一次成为孩子。

(作者系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指导组副组长、第九至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猜你喜欢
交响乐大提琴佛教
《魔法交响乐》
天天爱科学(2022年9期)2022-09-15 01:12:52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天中学刊(2022年2期)2022-04-27 06:03:56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乐府新声(2021年3期)2021-11-04 09:21:46
大提琴的沉静之美
中老年保健(2021年4期)2021-08-22 07:10:12
佛教艺术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美妙的交响乐
幼儿100(2019年35期)2019-02-11 03:10:36
浅谈大提琴演奏中的肢体语言
影剧新作(2018年4期)2018-07-27 01:18:24
交响乐演绎经典电影典目
电影故事(2016年18期)2016-10-22 02:40:38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