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苏
很少有人知道,中国最南端的牛,生活在西沙群岛上,而且还是野牛。
小的时候没少听说关于野牛的传说,比如某个善射的大将出场,那形象常常便是手持一张宝雕弓,弓弦都是野牛筋的——没有野牛,哪儿来的野牛筋作弓弦呢?
后来看生物地图,才发现中国真正的野牛实在不多。
中国北方的牛主要是黄牛,而黄牛的身世存疑,根据基因组合判断,它很可能是西伯利亚野牛被驯服的后代。西伯利亚野牛是一种很大的牛,有着漂亮的长角,但是在史前时代这种牛就灭绝了。它们的远亲在北美遗存下来,成了如今已经数量不多的北美野牛。
在欧洲的新石器时代岩画中有很多野牛的形象,但在我国可能因为国人很早便开始使用驯化的牛,所以几千年前的岩画中,牛就已经是一副家畜的样子了。中国北方的野牛是标准的温带草原动物,而这一带正是农耕文明兴起的地方,或许是生存竞争使它们早早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他讲过洞庭湖地区还有兕和犀,后者虽然叫做犀牛但不是牛,而前者则显示在远古时期野牛的分布到达过长江流域。中国南方的野牛,今天分布区域已经大大缩小,主要存在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地区。
而在我国南海三沙市的西沙群岛上,也生存有一种野牛。
西沙群岛属于珊瑚岛,它们的特点是岛屿面积小,而且相对来说地面植被较为贫瘠,这种地方能够生活野牛,让人颇感意外。
最早发现西沙群岛上有牛的是当地驻军,经过确认发现,西沙群岛的岛屿中,只有东岛一个岛上有野牛生存。西沙群岛实际上由东侧的宣德群岛和西侧的永乐群岛两部分组成,东岛位于南北绵延的宣德群岛中部,距离三沙市首府所在永兴岛(古称林岛)距离约50公里。东岛面积1.7平方公里,又称鸟岛,是西沙群岛第二大岛,只有驻军没有居民。岛上密布麻风桐等热带乔木,且有大量鲣鸟,人们发现此地时还有数十头牛。
这些牛的外观很明显带有中国北方黄牛的特征,肯定不是本地土产。故此人们推断,牛虽然是野的,从动物学角度来说,它们却属于家牛,是外来人将其带入岛屿,并在西沙野化后繁衍的后代。如今它们已经完全适应了岛屿生活,除了偶尔会被台风吹到海里以外,它们的生活几乎没有谁能打扰。
甚至有些科研人员还对这批“野牛”的来历进行了考证。这种时候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证言,有的说牛是伏波将军马援带来的,有的说是前些年渔民带上岛的,然而最终还是科学给出了答案——在东岛上的水塘周边,有历史性的牛粪堆积,最早的可以上溯到300年前,说明西沙群岛野牛最初来到这里大约在明末清初。这倒和一种传说对上了号——有人曾讲这些牛是明朝末年下海逃避战乱的人们带来的,后来逃难者继续前往南洋,牛却被留了下来,并在此繁衍生息。
不过,后来守岛官兵却遇见了一件烦恼的事情。平心而论,戍守孤岛,好不容易有了一些看着像家畜的同伴,守岛官兵对于这些牛极尽保护之能。最初上岛时,官兵们发现岛上的牛大多瘦小衰弱,还特意引进了雄壮的大牛改善它们的品种,而且此后数十年如一日,警戒这西沙群岛唯一的野牛群不被偷猎。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给驻军讲过环境问题,他们越发注意保护牛群生活的树林,严禁砍伐,尽量为它们保持原始的生存环境。可是,到了新世纪,他们发现这些牛越繁殖越多,竟达到了150多头,而周围的环境却越来越糟糕,不但树木大量枯萎死亡,而且鲣鸟也越来越少。
按说,鲣鸟住在树上,和牛没什么竞争关系,它们数量的减少,难道也和牛有关?这中间有人认为是对牛保护过度了。可是也有人反驳,说我们没上岛的时候,牛也是这么生活啊,科学家说它们都这样过了300年了,不会我们一来,连牛带鸟都发生了变异吧?
这事儿,还真是不好解释。直到2003年某位生物学家上岛,官兵们向他请教,才隐隐地搞清了事情的缘由。原来,问题还真的出在牛太多上面。由于牛的大量繁殖,又没有天敌,于是地面的植被很快不够吃了(科学家发现东岛当时地面几乎没有草本和灌木植被了),饥饿的牛开始啃食麻风桐的树皮。麻风桐因此受到一定的伤害,同时,这种撕啃导致树木摇晃,树上鲣鸟的幼雏大量被晃落到地面(科学家发现林间地面上经常可以看到鲣鸟幼鸟的尸体),这导致鲣鸟的数量迅速下降。而鲣鸟数量下降,使依靠鲣鸟粪便生长的地面植物艰于生长,牛的食物越发不足,对麻风桐的攻击便更加猛烈,形成了恶性循环。
那么,为什么以前没发生这样的情况呢?很简单,正是战士们的好心惹的祸。前面说过,他们看到岛上牛群不够强壮,于是引进了新的牛来改良其品种,但按照这位科学家的假说,这正使东岛的牛群走上不归之路。根据他的假说,古代在西沙群岛的多个岛屿上可能都有人类带去的牛,但为何只有东岛的牛能够繁衍至今呢?很有可能是由于东岛的牛品种欠佳。
品种欠佳反而能够活下来,更好的牛反而死光了,这是什么道理呢?
很简单,那些品种好的牛很快繁衍开来,如同东岛如今的景象,很快把岛上植物摧残殆尽。如果岛屿大一些,可能最后会发展成新的生态平衡,但西沙群岛的岛屿不但面积小,而且彼此距离远,牛除了继续在本地挣扎外没有别的出路。结果造成树木死亡,地面植被破坏,最后牛也就都饿死了。
而东岛这边情况不同,牛的品种比较差,繁殖率和成活率低,只能勉强维持一个四五十头规模的种群,正好和当地植被能够提供的食物达成了平衡。所以,这里的牛才能够繁衍300年之久。我们引进了繁殖力更强的牛,改良了品种,也恰好打破了这个平衡。
问题怎么解决呢?其实也很简单。在专家的建议下,经过上级批准,岛上官兵开始定期射杀野牛,最终把牛群的规模控制在了50头上下。这样一来,岛上的植被和鸟群,便开始慢慢恢复了。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好处,就是西沙的官兵们可以定期来点儿牛肉打打牙祭,毕竟,天天吃海鲜,也有吃腻的时候对不对?
强有强的发展之道,弱有弱的生存之机,大自然的平衡,竟然如此奇妙。
(作者系文史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