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客观印痕”到“主动优化”

2022-05-01 13:15谢松涛卢燕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错误班级孩子

谢松涛 卢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7.034

在一个倡导民主管理、集中学习、自由与纪律并生的班级中,学生能够舒展自我的性情。也正是如此,教师总是在每一天与发生在学生之间的各种不协调、各种矛盾相遇,这些“不和谐、矛盾点”或来自他们无法完成的学习任务,或来自同学之间的交际障碍,或是一种偶然与同学、教师的抵触与恐惧,或是陷入一种非正常的孤僻之中而不能自拔。笔者认为,面对这些“矛盾点”,不能简单视之,善待“错误”资源,体现了教师的教育素养和教学艺术。这些资源正是对学生进行再教育的良好契机,是打开教育新局面的起点。在学生对校园生活期望和现实还存在着一定距离时,基于特定环境下的小学生立场,教师要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转轨教育行为,实施创造性、针对性的教育行为,真正挖掘优质的教育资源来浸润孩子的心灵。

一、对特定环境和背景下小学生客观状况的认识

小学生,从来不是抽象意义的,而是基于特定环境与背景之下的孩子。背景是作为唯一的生命从父母那里继承的遗传素质和基因。环境是孩子生活的乡村、社区、校园等。每一个小学生都是二者对其的“印痕”。有效的教育不应撇开他们成长的环境来“纸上谈兵”,而是应基于他们现有的环境和背景开展创造性、有针对性的教育行为,对成长环境的分析和把握,正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前提。

(一)移动互联网浪潮铺天盖地袭来

智能手机、数字电视、微型电脑等现代传媒工具已经普及到每一个家庭,一机在手知晓天下事的时代已到来,人们对发生在不同区域信息的了解与获取的时间大大缩短。信息的载体之文字和图片、交互式多媒体共同把人们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然而,“低头族”的蔓延正侵蚀着尚无自控和分辨能力的小学生群体。

(二)留守、离异家庭的生活将会是常态化

笔者所在的学校位于赣榆区西北角,这里的百姓收入来源依然是外出打工,为此也就产生了众多各式各样的留守家庭。有的是孩子的父母一起出去,学生的成长则是由其爷爷奶奶来照顾;有的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承担留守任务;还有少数家庭因为种种原因而导致父母离婚。理想意义上的小学生生活是父母陪伴其身边,度过影响他们一生成长的童年生活。孩子在成员完善的家庭里成长,人格发育也会更加强健。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孩子依然会在很长的时间里过着留守、半留守的生活。为了生活的需要,父母两个人都要外出打工,把孩子放在老家由爷爷奶奶照看,但却无人管他们的教育。还有一部分家庭,夫妻离婚,孩子有很大的心理阴影。还有一部分家庭,父母比较年轻,只是让孩子吃饱了穿暖了就可以了,从来不过问孩子的教育问题,觉得把孩子送到学校,一切教育问题就都是老师的问题,就是学校的问题。在一些农村家长根深蒂固的思想里,孩子的家长总认为:孩子的成绩要么就是天生的智商问题,要么就是学校的教育问题。很少有家长觉得孩子的健康成长跟家庭教育的关系很大。所以当孩子的教育出现问题的时候,家长不从自身找原因。在这样思想的引导下,家长很少注重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很少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和陪伴。

(三)校园课程实施的进一步排他性

目前小学阶段的教学重心依然是学习语、数、外,强调对知识的传授与吸收。在这样的态势下,本来师资力量就很薄弱的农村基层学校再次面临着“一心语数外、无心恋其他”的窘困局面,音、体、美等艺术课程再次被“轻视”,乡村小学的艺术课程让语、数、外所挤占,每一门课程所承担的育人价值出现了偏颇发展、供给不均的局面。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和学生,他们关心的都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至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往往不被家长、老师重视,更很少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基于小学生生长的再教育实践

再教育,是基于学生发展现状所采取的能促进孩子朝着整体“康复”方向走去的创造性教育行为。这与浅尝辄止、大一统的教育方式有着本质区别。再教育是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学习的路径,是彰显学生本真、促进学生个性和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做法。是能有效善待班级各种各样“矛盾点”的不懈期待的动力。苏明在《懂你的孩子:唤醒潜能的秘密》中写道:“用柔软的眼神看待孩子,愿意为了孩子而改变,找出任何一种和他深层次对话的可能,那么您会发现身边的孩子,正开始学会微笑,那潛藏在内心的热情,也将会大大地发光,大大地发热。”言外之意,能否开展有效促进学生成长的教育,根本前提就是对学生现状的准确把握和分析。

(一)建设书香班级——高尚文化浸润孩子心灵

有一次,一个学生在朗读《雷锋的故事》一书时,特地说:“老师您看这段话,哎,那时候雷锋过的日子真是太惨了,雷锋的故事真是太感人了。”看他那认真、真诚的表情,我知道,雷锋的故事打动了孩子的心。“打动”那一刻的开始,真教育、真学习就发生在他们的心灵,心灵在那一刻就敞亮了。于是我用笔记下了这个难能可贵的细节,并放大效应:用优雅高尚的文学作品来滋润孩子的心灵,用动人心扉的故事来启迪孩子的思想,让孩子的生命浸泡在经典文化的“怀抱”中。基于这一认识,我创造性地开展了以下“再教育”:

1.善用班级黑板一角

每天指定一名学生在班级黑板的一角上写下一句名人名言或者唐诗。每写必读,读必有分析。每天早晨,全班就诵读一遍,然后由值日班长,也就是抄写的同学来为同学们做一个简单的解读。教师实施引导点评,带领学生开阔了视野,长此以往,坚持点滴学习,孩子的心灵之灯渐渐亮了起来,他们的作文中,开始自觉运用一些名人名言、诗词名句。

让班级格言和名言警句真正融入学生的行为习惯中。凡是在黑板上出现的格言警句,老师做重点解读,在管理班级过程中要利用班会课、队会课以及晨会课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给学生讲解这些格言警句的意义,让学生明白格言警句对于自身品格形成的推动作用,这样在日积月累中培养学生的品格,铸造班级的精神,使格言警句中美的行为化为学生的实际行为。并通过黑板上的格言警句让学生对自己的一些不文明行为进行更深刻认识和反省。

2.在重大节日、纪念日,结合平时的表现,为他们朗读优秀故事

爱因斯坦说:“如果让孩子聪明,就给他讲故事;如果想让他有智慧,就讲更多的故事。”一个善于教化的优秀教师,总是善于从身边所发生的一切事中提取有价值的营养因素与学生分享、讨论。今年的3月5日是学雷锋日,从这一天开始,我就为孩子们诵读《雷锋的故事》这本书。从苦难家史读到立志为人民服务、从苦海求生到翻身得解放。我被感动,他们也被感动着。针对孩子们一些平时的不良表现,我尽可能地多寻找、展示具有“医疗”效果的动人故事,让他们在听故事中有所启迪。

3月8日是妇女节,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相继开展“学会感恩”“体验妈妈的一天”等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讲自己的感受,教师适时引导,形成感恩敬老意识;9月10日教师节开展“浓浓师生情,快乐教师节”活动。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也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教师在班级中开展多种多样的专题教育活动,寓教育于节日纪念日中,不仅能增长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促进良好班级文化氛围的形成,更使幼小的心灵从小播下爱的种子、快乐的种子、责任的种子……

有时候我还会写一些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然后以叙事的角度编成故事读给他们听。一个个故事,正如春雨点点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也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读好书,写心得

读一本好书就是跟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孩子跟书交朋友。“土耳其小说家欧汉-帕姆克在其作品《白色城堡》里有这样一段话,人生犹如单趟车旅,一旦结束,你就不能重来一次了,但是假如你有一卷在握,不管那本书是多么复杂和艰涩,假如你愿意的话,当你读完它时,你可以回到开头处,再读一遍,如此一来就可以对艰涩之处有进一步的了解,也会对生命有进一步的领悟。”是的,阅读就是为了活着,基于孩子的成长,阅读正是为他们的生命打底色。每一天,我总是根据具体的上课任务,安排至少半个小时以上的读书时间。学生读,教师更要去读,与他们读一样的书。每周的一、三晚上的作业就是读书。并要求亲情阅读,读给身边的人听。读与写还要结合,每周写出两到三篇读书笔记。每两周进行读书笔记展示,评出班级里一些优秀的读书笔记,从而整体上提高阅读的积极性。读书浸润思想,写作架构他们的思维力。这不正是对“教,是为了不教”的实践诠释么?

(二)师生关系真和谐——从善待一个个“错误”开始

“泰尔顿在《让学生都爱学习——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一书中提到的大脑处理信息的路径让我眼前一亮,从人的各种感官传递到大脑的信息,先要过‘自我系统’这一关,98%的信息都被屏蔽掉了,而‘自我系统’对信息的选择,直接与‘关系’相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进一步提升教育的品质和教学的质量。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1.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虽说学生在某些方面(知识含量、经验等)存在较大差距,但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其人格完整。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才是对学生发展最重要的。学生是正在成长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难免会犯错误。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孩子循循善诱,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把每一次错误都当成一节生动的品德教育课。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教师要冷静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用辩证的关系去看待“错误”,用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从而实现自我发展。

2.尊重学生的个性,保护学生的独特性

就如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学校里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学生的性格各异:有的孩子比较勇敢,有的孩子比较胆小;有的孩子比较活泼,有的孩子比较内向;有的孩子比较坚强,有的孩子比较软弱……正是这一个个性格各异的孩子才成就了班级学生的丰富多彩,班级才发生了形形色色的故事。我们作为教育者,不仅要欣赏学生的优点,更要学会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教育者要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班级活动,发挥学生的优势,转化学生的弱势。尊重孩子的人格,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缺点,督促学生健康快乐的发展。

班级中的孩子性格各异,教师要认真观察,发现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爱好特长等,然后进行因材施教,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润物无声,润泽孩子的心灵,让每一个孩子过健康幸福的学校生活。我们班的小王同学个性十分倔强,总是喜欢和别人发生矛盾,班级中的学生都不喜欢他,这样久而久之,必定恶性循环。于是趁小王不在教室的时候,我先对班级的其他学生进行了教育,让大家关心他。在他感受到了大家对他的关爱之后,我再和小王进行交流。小王就好像一块冰,慢慢就被同学的爱融化了,性格也变得越来越温和,和学生的矛盾也越来越少了。之后,我不断对小王进行鼓励,他终于变得阳光起来。

3.尊重学生的情感,保护学生的纯真

学生有着极强的可塑性,是正在发展的个体,所以每一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教师要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善待学生的错误,利用错误教育学生。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作为教育者,我们面对学生的错误,要宽容,要理解,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

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一定是来自教师发自内心的对生命成长的宽容和自信,自觉加强教师的“职业修养”。高素质的良好修养并非是在“一片风和日丽”中建立起来的。其中一定伴随着众多的发生在教室里、课堂上的各种矛盾。教师善于从“错误”的做法中来深刻反思和总结,发现“错误”的源头,提炼出同等情景下能产生教育效果的策略。日积月累,教师渐渐积累了相关的经验,因此就能胸有成竹地从容面对孩子的各类问题了。

(三)放大班级里的点点滴滴——让道德“生长”有根基

我们看待孩子,很容易被他们身上那些所谓的弱点、缺点所“俘获”。我们可能暂时难以容忍他们所犯的错误,这可能出于一种“人之常情”。但是,爱,就在生命的拐角处。在班级集体的教育中,管理者尤其要打破常规,尝试采用反向策略——艺术化对待错误。用持续放大班级中的优点来增强班级的正能量,生成“精气神”。从而让他们一直持续地置身在一个有着很强的发展潜力的环境里。如,班主任坚持在班主任手册上记录发生在班级里的那些“闪亮”点,然后在班会上随时向学生介绍;每两周评选出“感动语文老师的学生”奖。以站在老师的角度来发现和扩大学生有益的做法,从班里看似不起眼的细微处捕捉、发现和放大。让他们在自己的具体行为中看到自己的优势,肯定自己。从而让学生的道德建设有了根基。只有激发学生真正作为自己存在价值的潜能时,真正的教育才有可能发生在他们的心灵上。

特定环境下小学生的成长不是一马平川,而是呈螺旋式上升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积极拓展育人资源,突破自我现有的框架限制,转变育人思维方式,让一个个有启迪、有润泽的“爱的拐角”逐渐撑起孩子的明天。在工作中要善于利用各种途径,挖掘各种人文因素,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育,学生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汲取知识、开阔視野、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修养,最终使得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猜你喜欢
错误班级孩子
在错误中成长
班级“四小怪”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不称心的新班级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