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国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新阶段,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与关注。中国古代史作为历史学科的一门重要组成课程,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科研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及专业知识的积累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在教学转型的背景下,中国古代史教材中部分时期内容资料的缺失与教学方法的滞后,均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历史教学的质量,大大提升教学改革的难度。基于此,本文主要就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内容资料以及教学方法展开深入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中国古代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 内容资料 教学方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7.032
作为历史学科的一门基础课程,中国古代史的学习成果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后续学习的质量,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但就历史教学改革当前的整体情况来看,不管是在教材内容资料方面,还是在教学方法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在历史教学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但事实上,历史教材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材内容与资料相对较少,甚至处于缺失状态,这就需要教师牢牢抓住其过渡性的特征,采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补充教学,以此来有效解决中国古代史的教学问题,提升历史教学的整体水平。
一、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内容资料
1.政治方面
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共同组成。丞相为百官之首,日理万机;御史大夫需协助丞相处理各项事宜;太尉掌握军事。九卿指三公的下属部门,如奉常负责宗庙礼仪等管理工作,太仆负责宫廷舆马管理,郎中令负责宫廷警卫工作等。在汉初,秦朝的中央官制度基本被沿袭下来。汉武帝为巩固皇權,挑选近臣一起商讨政务,形成了“内朝”,与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呈对应关系。在此体系下,本为九卿中的少府属官——尚书,在“内朝”中担任起重要官职。发展到成帝时期,尚书台权力进一步扩大,“内朝”成为正式的内廷政治机构。但在东汉中叶以后,“事归台阁”,尚书成功取代了丞相执掌朝政的权力,但仍属少府系统,直至魏晋时期才独立出来,此时九卿职权也均由尚书诸曹掌控。中书作为古代文官的官职名,始于汉代。曹操自称魏王时,专门针对尚书令设置了秘书令,起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曹丕建立魏国后,将秘书更名为中书,经过发展与壮大,形成了中书省。中书自魏晋后,既负责奏章审理与草拟诏旨,也逐步掌握了实权,取代了尚书省。到了晋朝,东汉少府下侍中寺被更名为门下省,成为南北朝时期重要的谋议机构。而原本归属三公的职权也被尚书、中书与门下省分割,形成了决策、审议、执行系统,建立了三省制,可相互补充与制衡,弥补了权臣制度的不足,各系统职能也可充分发挥,大大减少了决策、执行的失误。总之,三省制的形成是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过渡的关键。
2.文化方面
从“独尊儒术”到“三教合一”。秦朝因“焚书坑儒”“以吏为师”等事件使得儒家文化备受打压。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二世而亡的教训后,实施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政策,将融合了道家、儒家思想的黄老思想作为统治思想。随后,汉武帝听取了董仲舒的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此基础上,新儒学体系不仅融合了道、法、阴阳五行思想,同时也成为汉代文化思潮的主流。到东汉末年,封建礼教规章制度遭到了极大破坏,经学颓败,儒学独尊的局面也被打破。同时,儒学主流地位在道教兴起、佛教传播的趋势下备受冲击,几乎不复存在。到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在政权更替频繁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异常艰苦。在这一背景下,佛教的宿命论理论为在苦难中挣扎的人民提供了精神慰藉,例如“业报轮回说”“十二姻缘说”。道教至东汉末年产生,在现实世界以外,建立了一个没有战争、疾病与灾荒,人人平等,不分贵贱的社会理想,与身处于苦难中的人民心理产生了共鸣。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家的融合与驳难,在隋唐时期的“儒学复兴运动”中,逐步发展为一种新儒学体系——理学,该体系以佛道思想解释了儒家义理。为传统儒学成为古代官方哲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经济方面
从“火耕水耨”到“扬一益二”。秦汉时期的关东、关中与益州经济较为发达,尤其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而经济较为落后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到了隋唐时期,南贫北富这一格局发生了重大转变。唐代的扬州,财富大量聚集,为全国第一,形成了“扬一益二”之说。而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起始阶段与关键阶段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中原混战,大量流民南渡江南一带,为该地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工具,同时也带来大量的劳动力,这就使得江南地区的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孙吴政权为保证军粮供应充足及财政收入的稳定,开始大规模屯田,有效解决了南下流民与土地的结合问题,提高了江南地区的经济水平。而永嘉之乱后,迎来了更大规模的流民南迁。自此之后,历经东晋、宋、齐、梁、陈五代的发展,南下流民与江南土著共同开发了江南区域,进一步提高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到了南朝宋时,江浙一带的太湖流域与浙东会稽等地成为南朝的粮仓,为隋唐经济中心的南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学问题
根据中国古代史教学的总体情况来看,除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内容资料有所缺失以外,课程量设置不足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始,相关部门就针对历史课程的教学课时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同时,受各种改革措施的影响,历史课程的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开展中国古代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将相应的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要充分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并且要将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到历史课程的整个教学活动当中。同时,作为历史的基础主干课程,只有完整性的中国古代史教学活动,才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与深刻地理解与掌握古代史的相关内容。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结构体系以及历史发展基本规律进行全面分析,从多个理论角度来分析历史。另外,教师也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查阅与中国古代史相关的内容资料。但由于中国古代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这三种社会形态,因此其总体时间跨度相对较大。此外,部分学校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存在重知识、能力教育,轻创新思维能力与学习探究能力培养的现象,并且还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史的兴趣较低,尤其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内容不感兴趣。但在历史学科教学的过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效果产生较大影响。同时,因一些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仍沿袭了传统教学模式,十分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第二,师生互动不充分。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史教学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在课堂教学期间,因教师需在板书方面耗费较多的时间,因此就会减少与学生的互动。第三,知识面拓展的范围受到一定限制。在历史教学中,中国古代史等教学材料中的各种历史事件与资料均要进行规范化的安排。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虽然教师可以针对部分知识点进行拓展延伸,但因缺少系统的约束机制,往往难以有效提升历史教学成果,也无法充分发挥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
三、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内容的教学方法
1.革新教学观念,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教学观念的革新与转变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明确自身的引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组织者,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要求,合理创设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构建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积极引导学生针对中国古代史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缺失内容与资料展开自主学习,鼓励其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的各个过程当中。与此同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环节的不同,对学生的学习情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与科学精神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引导学生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针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习内容,积极表达自身的见解,以便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进一步增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并针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历史问题展开深入探究,深入分析不同历史事件对中国古代史所产生的影响,在互动中加强思想碰撞,拓宽学习体验的空间。
2.采取分阶段模块式教学,提升专题教学质量
站在基本方法论这一角度来讲,对教学内容进行组合与切分也可以有效促进历史教学的改革。在过去,传统教学模式大多是通过分阶段模块式教学来分析与探究中国古代史知识,大致将其分成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多个历史阶段。但在具体实践中,因模块化教学的教学深度不足,学生就无法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发展规律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为此,教师可以在分阶段模块化教学的基础上,针对部分教学内容与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详细分析,并根据历史教学的重点与要求开展专题教学。例如,可针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体制、思想文化以及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展开专题教学,以此来让学生对历史发展的逻辑关系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并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全面培养与提升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教学法
在开展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学活动时,因该时期的历史事件较多,影响较为深远,知识点覆盖范围较广,因此就可以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与灌输式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合理使用讲授法,发挥其启发教学的作用,并进一步加强多向与双向互动。其中,讲授法可以帮助学生梳理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把握历史发展线索,掌握历史发展规律。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教学的鲜明特点为过渡性。而教师在開展该时期的教学活动时,需要进行补充。同时,讲授法可以让教师针对有关历史资料与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来展开专题讲述,对不同史实进行更加生动形象的描述,以便学生获取与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另外,教师在中国古代史的课堂教学中,也可合理应用比较法。具体来讲就是将带有一定联系的历史事件与现象展开串联对比,例如各种制度与社会思潮等。通过对比,可以对不同历史现象的异同点进行客观判断,并正确掌握历史发展的整体规律。同时,在对比过程中,也可以展开横向与纵向的对比。例如可以应用横向与纵向对比。比如将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进行对比,从其社会背景、经济、文化与实际成效等方面进行对比,或者也可以对比曹魏屯田制与西晋占田制的异同点。此外,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学内容方面引入西方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与学习中国古代史。例如,引入西方文明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进行对比。只有通过深入对比,学生才可以准确掌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区分不同事物,进而进一步强化中国古代史各时期历史知识的联系,这对于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均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与意义。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史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学体制改革的社会背景下,要想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提高中国古代史教学的整体水平,就要客观认识到该学科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特别是要针对中国古代史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缺失的内容资料进行补充教学,充分发挥该时期在历史教学中承前启后的衔接与过渡作用。与此同时,教育工作者也应不断转变与创新教学观念,积极学习与应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认真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价值,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我国教学改革工作的推行与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卓异《先秦制度史研究的方法与心得——晁福林先生访谈录》,《史学史研究》2020年第3期。
[2] 王韵《近30年来三省制研究综述》,《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第5期。
[3] 杨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考察——以“六艺之科”与“孔子之术”的分合为中心》,《文史哲》2019年第6期。
[4] 邬焜《古代佛教理论中的信息、系统、复杂性思想》,《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6期。
[5] 马强、孟凡华《出土唐人墓志所见唐代巴蜀图景考论》,《中华文化论坛》2020年第5期。
[6] 李荣辉、董睿勇《浅谈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文献精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年第2期。
[7] 刘卓异《先秦制度史研究的方法与心得——晁福林先生访谈录》,《史学史研究》2020年第3期。
[8] 周赛赛《探索高中历史课教学的有效性关键要点》,《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年第7期。
[9] 李允、李宁宁《以道驭术:讲授法的坚守与超越》,《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第6期。
[10] 刘文艳《浅谈多媒体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关爱明天》2016年第4期。
(李艳绮,1986年生,女,汉族,山东曲阜人,研究生学历,中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