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菊
摘 要:小学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大多是通过拼音实现汉字的拼读和字词的记忆,以及通过背诵完成一些诗词的积累,教师往往通过逐字逐句的示范,帮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而初中,学习内容难度提高的同时,学习节奏也变快。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再逐字逐句理解。由于知识的掌握是连贯的,教师应该积极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工作,以帮助学生适应初中的学习。本文论述学生升入初中后与小学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方法的差异,从能力提高和习惯形成两个方面探索帮助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的方法。
关键词:小升初 语文教学 能力提升 习惯养成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7.015
无论是在初中还是小学,语文都作为主要科目和基础科目,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小学和初中之间,学习心理和学习方法有一些不同。不管是学习方法还是教师的教学理念都会存在较大差异,而学生可能在小升初的阶段里产生无法适应或不好衔接的情况,因此本文探索两种做好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的途径:习惯形成和能力提高,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语文学习状态。
一、新阶段——把握学生心理新变化
(一)适应新的环境,注重沟通了解
一旦进入中学,语文学习或多或少都会出现问题。例如,不管学生做了多少努力,成绩都停滞不前。与其他学生相比,总是有差距。事实上,进入中学后,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一连串的问题是所有孩子都会经历的。不要害怕,不要回避,要善待自己,渡过调试期。学会鼓励自己,更积极地思考。另外,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必要和父母、教师进行交流。只有解决了问题,学生才能真正进步。在小学的学习过程中,冲动和疏忽的后果不是特别明显。但是,在初中,这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竞争比原来更加激烈,学生需要在竞争中发展独立研究的好习惯。
(二)注重知识积累,克服松懈心理
虽然初中语文和小学语文有着本质差别,但不变的是语文学习最为注重的是知识的积累。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个长期积累和长期研究的过程,很难获得一蹴而就的飞跃,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另外,语文和数学、物理等学科不同,很难通过辅导迅速得到提升,需要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积累相关知识和对语文的学习感悟。因此,如果基础没有铺好,就很难跟上。学生需要制定长期计划,一步一步发展。
二、养习惯——进入初中生学习状态
(一)培养学生自觉预习的学习习惯
由于初中语文课文一般都很长,所以教师很难带领学生逐字逐句地认真读课文,不像小学那样对每个句子都深入讲解。因此,有必要教学生如何进行预习。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尝试理解课文,为了减少学习的障碍而恰当使用参考书。其次,需要整理文本的内容,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文本的基本内容和中心思想。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教学生预习语文的一般步骤,并制定要遵循的预习规则。在预习过程中,需要标记课文的重要知识。例如,在不理解发音的词上加注拼音,对不理解的词写笔记,画出有深刻意义的语句,在关键词上画标记,在有困难的地方打问号。为了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刺激学生的兴趣,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应该进行大声朗读的训练。阅读和课文类似的文章,吸收好的语言,增加感知体验。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使用语文参考书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上课前,学生不仅应该被给予充分的时间进行自我学习,还应该学习正确的参照方法。在课堂上,也需要创造适当的情景,以便充分交流。学习思考是读书的核心,也是预习的关键。鼓励学生提问,仔细整理上课前学生提出的问题,将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高质量问题纳入教学计划,采取讨论、思考、讨论、解决的步骤,教学生提问的方法,掌握关键词,引从课文的主题中提问;从课文的内容中提问,从课文的语言应用中提问,从标点符号的使用提问,从课文的注释中提问,从课文的插图中提问,从角色的语言、动作、态度和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提问,另外,培养预习的习惯,以书面形式体现具体的要求和内容也是必要的。从口头到规范,学生需要基于独立的阅读来思考和学习,就像为学生设计预习路径,引导他们独立探索一样。
(二)培养学生认真倾听、适时做笔记的习惯
课堂是学生研究的主要场所,是学生精神成长的根据地。正如大家所知,上课时仔细聆听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根据笔者长期的教学经验,能在课堂上主动做笔记的学生一般都会取得非常好的成绩。做笔记不仅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还能带动学生的眼睛、耳朵、手、大脑,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習惯
好的书写习惯需要尽可能早地培养,在学生开始学习写法时,坐着的姿势、钢笔的握持姿势、笔画的顺序等都是有一定的规则。如果在小学低年级疏于培养写作习惯,学生一旦养成了乱涂乱画、错误书写的习惯,那就很难改掉了。在目前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没有经过扎实的写作训练,所以字迹潦草,书写速度也比较慢。进入初中以后,作业量会变多。因为部分学生的写作速度很慢,所以每天晚上完成作业很费时间,每天都会导致学生疲惫不堪。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进入初中后,写作业会花很多时间,很多学生没时间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所以必须注重时间,引导学生尽快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每周末教师整理读书内容,让父母和学生一起读,在“亲子阅读卡”上记下阅读的感想。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文言文的比例达到了30%,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补充一定的文言文知识。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来设置与阅读相关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增长阅读体验的同时,又能对课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提能力——适应中学学习的节奏
(一)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提高写作兴趣,积累写作材料
无论学习任何科目,最重要的事情是兴趣的培养,爱因斯坦曾经指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如果学习者对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无论教师采用什么方法,学生都很难接受。因此,学生必须全神贯注,充满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完全发挥兴趣的引导作用和激励作用,真正变成主动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因此,想要让教学从学生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必然要通过培养学生兴趣和激发学生爱好的方向进行,多积累、多读书、多练习,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建立“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另外,写作文的问题要跟上形势,跟上时代,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加以创新,刺激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多写多练。积累的笔记资料需要在作文训练中加以应用,应该在基本训练阶段加以强调。
2.开展读写结合
在现有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教学时仍然将阅读和写作分为两个独立的主题,导致阅读和写作的教学都难以取得好的效果。事实上,学生所学的课文大多是各个国家知名作者的优秀作品,也是学生写作过程中学习的典范。以真正自然的方式助力读写能力的共同提高,读写是密切相关的,可以在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互相合作,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其独特的特性,更注意日常的积累,通过自己的手和大脑获取知识。必须按照教师的要求评论和提炼重要的内容。不仅在课堂上,在课外阅读中,学生也可以记笔记,例如读书心得和好句子,全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为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文章可能基于人、时间和事情,但是如果学生不能掌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则无法充分理解主题。只有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逻辑结构,才能陈述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但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并不注意知识的积累。读写后,学生没有整理所读文章的经典内容,也没有写阅读笔记,这样阅读的效率和收获会大大减少。因此,教师需要在这方面做好工作,让学生多积累。
3.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写作的灵感在哪里?在生活中,在实践中。为了从生活的积累中得到写作的来源,需要更多的练习,更多的观察,更多的感受,更多的经历。学生并不缺乏生活。他们的生活不是白纸,而是五彩缤纷的。但是,为什么写的时候总是失言?重要的是学生无法好好观察,不仔细观察。如果学生没有掌握观察方法,不具备习惯,便无法形成观察能力。只有把观察方法变成观察习惯,才能变身为能力。
4.勤写片段,多记日记
在日常的作文练习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经常写一些富有文笔的片段,多写日记,多摘记一些经典的句子。例如,在人物描述方面,需要进行多角度的描述训练,要求学生耐心并且用心感悟,经常写片段,通过片段和日记获得写作灵感,并且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样,养成记日记的好习惯,积累丰富的素材,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写作水平会大幅提高。
(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教材不仅是教师教学的教材,也是学生自学的教材。可以说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教师可以通过教材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见解,学生也可以通过教材理解作者和教师的想法。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语言、文章、段落的积累和理解,还要注意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开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语文教学主题,有效利用综合实践,进行各种学习活动,形成综合实践系统。
2.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不能管理自己,不能有意识地学习。从长远来看,他们和有意识地学习的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意识地开展预习活动。首先浏览课文,尝试理解课文,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有意识地做笔记,养成上课仔细听讲的习惯,不仅仅是倾听,也要养成思考、回顾的习惯。另外,还需要具备作业自我评价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方法出发,改正自己的错误,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3.培养学生的品质
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和生活经验。另外,在课外阅读中,可以学到很多好的品质。此外,还可以举办课后阅读感交流会,分享课后阅读感受,听取他人对同一读物的意见,学习如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下课后,阅读是长期而有效的。学生可以慢慢改变气质,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这个培训过程中,学生形成了永不放弃的精神和耐心的品质。学生即使面对其他困难和问题也不会轻易放弃。这种品质的形成对学生未来的生活有很大帮助,可以增强学习能力,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为学生的优势不同,所以我不采取有一贯标准的方法。为了学生的进步,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第二,要让学生在稍感压力又放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与学生搞好关系,使学生尽早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制定适合学生的学习计划。同时,教师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向其他教师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教师必须经常确认学生学习的进度。师生在课堂上应该是互补的关系,学习没有终点。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案,使学生更好地获得新知识。
(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举一反三
古人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批判的接受是科学的学习态度。语文的学习还要善于提问、思考、提出独创性的意见。各种知识点都有自己的规则或方法。只要学生擅长发现和概括,就能大幅提高学习的效率。学生敢于在课堂上表达疑问,要建立符合新时期教育的师生关系,消除师生隔阂,倡导师生对等,实现师生双方的信任。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根本上解决教育问题。如果学生敢于提问,在初中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很多关键点。然后对教师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面对学生提问的意见,教师应该鼓励、肯定、倾听新的意见和独创性的意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
(四)加强计划,分模块巩固和加强
初中有很多科目,需要深层学习的内容也有很多。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好计划,这是非常重要的。例如,预习语文新课文时,要用合适的方法逐步深入。运用有计划的方法阅读课外书,制定写作提升计划(日记、随笔、材料积累等)。因为语文这一科目的知识点是比较琐碎的,所以学生往往难以下手。在中学,语文的知识点一般分为基本知识(语文拼音、汉字、句子、标点符号)、积累(对古代诗歌和阅读分析、创造性表达和口头交流、知识的创造性理解和应用)、阅读不同风格的文章。将这几个模块分开,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升,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初中语文学习难度和学习节奏。
参考文献:
[1] 姜海平《初中伊始切莫急 未雨绸缪应有时——小升初语文学科衔接教学中的一点看法和几点做法》,《青年教师》2015年第2X期。
[2] 周艳《小学与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课程衔接初探——调研北京地区2009—2012小升初个案》,華中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3] 徐剑梅《让学生打心底里爱上语文——如何做好小升初语文衔接教学》,《新课程》2011年第2期。
[4] 吴小丽《“渠成水到”,自然过渡——浅谈中小衔接中的语文教学策略》,《都市家教》2017年第7期。
[5] 袁虹杰《基于作业视角下的农村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研究》,云南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