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珊琪
摘 要:初中生生活面窄,生活经历少,作文教学应更注重从课文中去寻找突破口,从课文中去寻求模仿的范例。学生写不好作文,往往源于没有素材,更确切地说是不懂得发现素材,加工素材。指导学生写作的第一步应该是学习如何从作品中、从生活中去寻找素材,发现素材,学习加工素材,丰富素材。
关键词:向课文学作文 发现素材 积累素材 加工素材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7.009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材这个例子完全可以为作文教学提供凭证,叶圣陶先生还说:“所选为语文教材务求文质兼美,堪于模式,于学习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之增长却有助益。”所以教师应好好利用这些课文,要善于向课文学作文。
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谆谆告诫我们:阅读教学,要带领学生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来”就穿行与文本语言之中去感悟,“回”即从思想内容又折回到文本语言,弄清课文在表述思想内容,揭示主旨所运用的方法或技巧。这一来一回才是文本教学的一个完整过程,在这来回之中,不仅要走出对文本的理解,也要走向对文本的适度发展,而在文本理解基础上的写作,就是对文本适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这也是我们走向深度教学的一个过程。一个文本可供探寻的写作训练点往往有很多,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探寻、挖掘其精妙之处,选准有价值的训练点,设计恰当的作文题目进行训练。
学生的作文水平源于生活、思想以及学生所掌握的写作技巧。初中生的生活面比较窄,经历的事也比较少,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占主体,这更要求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观察,善发现,巧迁移,挖掘生活当中的平凡小事,并从平凡小事当中提炼人生经验,揭示生活哲理。最好的方法就是就地取材,依托最熟悉的教材来进行指导,教给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途径,加工作文素材的方法。
那么,如何从教材中引出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呢?如何依托文本寻找素材、积累素材,加工素材呢?在教学当中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依托课文,指导学生学会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积累素材
学生作文素材的来源主要有:挖掘课本素材、感受身边素材、亲近经典素材、拥抱热点素材。向课文学作文除了要挖掘课本素材,还应该懂得感受身边的素材。
学生刚进入初中,接触到的文本就是描写四季美景,抒发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在学生跨入中学大门的第一天,就应该让学生明白:语文就是围绕一个“美”字来进行的。首先要去品读“美”文,去赏析文章“美”在哪里,要逐渐学会感受“美”的能力,促使学生善于发现文章的“美”,培养感受“美”的能力,学会不断发现生活中的“美”,最后尝试着去创造“美”的文章。
学完朱自清的《春》,我让学生去赏析文章“美”在哪里,在学生的探究之下、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不断体会到文章有以下几种美。
首先是“结构美”, 美在盼春—绘春—赞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首尾呼应。同时绘春部分先总写后分写,分写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结构上一目了然,非常清晰。
其次是“语言美”和“韵律美”,文章多处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景物,突出了景物的特征。大量运用叠词、长短句相結合、轻生儿化词的运用,增添了文章的音韵美,读起来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增添了语言的韵味。
再次是文章的“手法美”,描写景物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动静结合、调动各种感官来写景,等等。
在引导学生充分品味“美”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如何写好景,引导学生要热爱生活,善于观察身边的美景。布置学生用两天的时间观察他们所喜欢的美景,目的是让他们去发现这些美,然后布置与之相关的作文训练,比如模仿《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景,调动各种感官写秋景,等等。
在这个训练的过程中,学生也意识到了要认真细心地去观察生活,作文从生活中来,认真观察就会言之有物。
在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与刘湛秋的《雨的四季》教学完毕之后,作文也基本评改完成。在评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一步借助这两篇文章在写景方面的突出特点来加强训练。如:“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一段有很清晰的写景顺序,《雨的四季》结构上有显著特点,引导学生评改升格作文。这样,学生对写景文章就会有一个较为深刻的印象。走进文本,再从文本走出来,走向生活,观察生活,向课文学习并付诸实践,完成一个文本的“来回”。
这是观察自然之景,这为写作创设意境、渲染氛围积累了素材,可以使记叙文更立体。
二、依托文本,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素材,挖掘素材
从文本到生活是写出好作品的必经之路,积累素材的主要途径不仅是观察,不仅是用眼睛去看生活。丰富的生活,加上大胆的想象,可以写出好的作品。除此之外,还应该指导学生用心去感受,用心去发现素材。很多学生的作文苦于没有材料,不仅因为没有去观察生活,或者熟视无睹,或者觉得样样都很平常没有什么可写的,还有的就是缺少用心去发现,缺少由文本引发的迁移、拓展,缺少在平凡小事中挖掘背后所蕴含的道理。近几年,中考作文越来越倾向于关注生活、关注成长、关注社会的美与传播正能量,往往离不开“我”“美”“正能量”“传递”这四个关键字眼,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这方面的素材,积累这方面的素材,并运用好这些素材。
如七上第二单元《散步》,课文叙述的是一家四口在田野中散步的平凡小事,我们也经常和家人散步,但是课文并不仅仅写我们所认为的散步所见之景,而是透过散步之事去写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理,让我们在品读文本的时候,看到了中华传统美德,看到了中年人的社会责任感。
再如《走一步再走一步》,通过回忆儿时在父亲的引导之下,爬下悬崖的历险经历,促使自己不断成长,并得到人生启迪,这与学生的成长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迁移,由这些素材迁移到自己相似的人生经历,并学会以小见大,挖掘成长过程中相类似的事件,感悟事件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在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作者看到一株茂盛的紫藤萝,想起了紫藤萝曾经遭遇的不幸从而感悟到“花和人都是一样的,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这三篇文章的选材都来自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很真实,许多学生也会有相同的经历,只要善于引导启发都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作者又善于挖掘事件背后所蕴含的哲理,以小见大,让人印象深刻。
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注意生活中遇到的瞬间景致,要依托这些文本让学生学会有意识地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养成从平凡生活中寻找素材,从点滴生活中感受真情的习惯,从而养成良好的创作意识。在平凡背后去发现不平凡的东西,在小事当中去发现其中的内涵,作文从生活中来,又要思考如何高于生活,不只为了叙事而叙事,而是要提炼人生感悟,或抒发某种特殊的情感,以提升文章的内涵。
三、依托文本,指导学生给素材添枝加叶、制造波澜,发挥想象以丰富文章内容
许多学生的文章情节较为简单,缺少波折,缺乏情感,没有具体的内容,让人感觉到空洞无物。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一般的说法是学生的生活面狭窄,没有什么人生经历,不会观察,学生也往往以此来找借口,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其实是学生懒于思考。记叙文的本质就是叙事,就是把故事讲好,讲生动。七、八年级的学生应该以学会讲故事为抓手开展作文教学,教学生把故事讲生动。这个故事既可以是亲身经历,也可以是耳闻目睹,可以写实,可以写虚,还可以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艺术加工,甚至可以添枝加叶,发挥想象,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虚构,来丰富文章的内容。
我们还是以《散步》一文为例,指导学生如何把简单的故事变成曲折有致的故事。
首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找方法。例如《散步》如果仅仅是交代要素,文章可能就是:春天来了,我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天,我们一家人决定的田野上去散步。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了儿子,我们一家四口走在这个初春的田野上。内容过于概括,过于简洁,一点不生动。教师引导同学们思考:莫怀戚是怎样把这件事情写具体写生动的?经过探究,学生不难发现,作者主要运用以下手法将文章内容丰富起来:
通过插入的环境描写,描写了初春充满生机的田野,茂盛的油菜花,水波粼粼的鱼塘,这既为事件创设了一个特殊的背景,又为散步创设了一个温馨且其乐融融的意境,表现了一家人和谐欢愉的心情。
通过细节描写“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來,背起我们的儿子……”,充分表现了中年人的社会责任感。
文章还通过创设分歧、制造波澜,使内容更加丰富,主题更加突出。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选择中展开情节,凸显主题。
同样还可以以《秋天的怀念》为例进行指导
文章开头写的是“我”双腿瘫痪之后,脾气变得很暴躁,可是母亲一直关心我,一如既往地爱我。我是如何暴躁的?母亲是如何关心我的?作者通过什么方式来体现的?学生探究,寻找答案:通过细节描写,通过融入情感来表现我的暴躁以及母亲的隐忍与无私的爱。
向这两篇课文学习,我们学会了要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情节更生动,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渲染,通过细节描写来具体展现,通过融入个人情感来抒情,还可以制造波澜,节外生枝。
散步是常有的事,但是作者却把这事放在特殊的背景之下,在初春的田野上,在“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天,这为普通的素材添加了故事性,通过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添枝加叶,创设了意境,这场散步也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散步,文章的故事性还在于创设了分歧,制造了波澜。分歧的产生使文章一波三折,情节起伏,在发展的过程中突出文章的主题。文章设置了矛盾,在冲突中不断推进情节的发展。
在写作的过程当中,当一个中心事件经过添枝加叶后还是太单薄,还是无法很好地表现中心,我们可以不让事情进展得那么顺利,可以围绕中心设置一些障碍,制造一些波澜,来一个“突然”“可是”加以转折,我们就可以在处理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文章内涵更加丰富。比如《散步》这篇文章,决定去散步,情节的转折在于分歧的发生。让奶奶和孙子发生矛盾。文章在分歧中尽显人物的个性特征,在选择当中充分体现了文章的主题——尊老爱幼,这一转折使文章的立意更高一层。
同样《秋天的怀念》中“我”答应母亲去看菊花,可是并没有马上去,而是回忆小时候的事,展现母亲的爱子之情,转折到母亲的过世,最后才和妹妹去看花。这样更凸显了母爱的伟大以及伟大母爱对我人生的影响,使我走出人生的困境。
所以我们不妨告诉初一年级的学生:作文内容如果单薄可以围绕中心制造波澜,用“突然”“这时”“于是”“不一会儿”“终于”等词置于段首,丰富文章内容。
其次还可以发挥想象,《伟大的悲剧》是茨威格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的天才想象力,在史料的基础上,补充内容而写的一篇传记文学作品。文章非常感人,悲剧震撼人心,文章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好的效果,除了事件本身令人震撼外,就是借助想象添枝加叶,丰富情节,引起读者共鸣。
例如,在简单的材料当中发挥想象,添加适当情节,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和感人。如第二段的日记:“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茨威格这样想象到:“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
通过动作与心理描写,想象的情形与残酷的现实鲜明对比,冲击着读者的心灵,产生强烈的悲哀之情。与此相同的还有通过想象来彰显人物内心世界,想象着“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让读者感同身受,极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课文同样通过想象当时的环境来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如:阅读那几天的日记是可怕的。天气变得愈来愈恶劣,寒季比平常来得更早。想象到:他们鞋底下的白雪由软变硬,结成厚厚的冰凌,踩上去就像踩在三角钉上一样,每走一步都要粘住鞋,刺骨的寒冷吞噬着他们已经疲惫不堪的躯体。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给普通素材“加料”能够提升学生用新的眼光来发现老的故事,培养学生把普通材料转化为普通的故事,挖掘普通素材提升内涵,文章的立意就会更高一层,作文才能脱颖而出,与众不同。
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但作文又高于生活,这就要在素材的基础上加以想象,使素材更加丰富,使所选的素材更有利于表现主题。
当然在写作实践中还应该指导学生为素材添枝加叶。制造波澜应该注意的事项是:首先必须围绕中心来添枝加叶,不能脱离实际故弄玄虚,否则弄巧成拙;其次,环境描写不宜过多,以防喧宾夺主。
于漪教师说:作文教学要真正做到取法乎上,“法”就在课文里,与其耗费大量精力在作文辅导上,不如重新捧起朴素的语文课本,关注经典篇章,放出眼光,巧设疑问,启发学生的写作思维,让他们学会“拿来”,这才是语文课的归宿。我们要珍惜每一堂语文课,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跟课文学写作,我觉得我们应该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曹国锋《发掘 发展 发现——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新突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年第20期。
[2] 刘宗仁《走好“一个来回”,提升核心素养》,《课外语文》2018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