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综艺节目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

2022-04-29 08:12谢婕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14期
关键词:发展策略产业化传统文化

谢婕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人民在物质生活富足之余更追求精神生活,文化类综艺节目在我国的发展也因此越发火热。如《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等都取得了社会的关注。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所学知识与观察,就文化类综艺节目产业化的发展路径及其特点展开论述,为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产业化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文化类综艺;传统文化;发展策略;产业化

文化类综艺节目在中国的发展总体上而言呈现由科普到娱乐的趋势,随着目标的受众不断扩大,其内容也不断大众化、娱乐化。从《百家讲坛》到近几年受欢迎的《国家宝藏》,两类节目的变动实质上代表着新时代下人们需求的变迁,以及艺术形式的多元创新。

一、当代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特征

(一)旧时代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时代特征

旧时代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有“老学究”的特点,以《百家讲坛》为例,作为一门以宣讲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为主题的节目,《百家讲坛》采用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说书形式进行,通过邀请学者、专家作为讲解者,以口头叙述的方式进行,配合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哲学讲解,整个节目环节存在着刻板、教条的氛围。可以说在这一阶段,大多数节目的科普性质要大于娱乐性质。

(二)当代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时代特征

与旧时代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相比,新一代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为了追求更多受众,更加符合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年轻化、多元化、地气化、技术化的特征。

1.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年轻化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娱乐化是多方面的年轻化,这包括节目受众年轻化、内容的年轻化两方面。一方面是节目受众的年轻化,在世纪初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中,教书育人,通过科普的方式为广大的民众宣扬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主要目的。而新时代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虽然依然有着传统文化的因素,但节目的主旨在于通过围绕文化元素展开综艺活动,吸引当代年轻人观看节目[1]。比如《非正式会谈》,这档节目通过将不同地域的年轻人汇集在一起,围绕某一议题展开讨论,通过展示生活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年轻人展现出的不同思维方式为看点。一经播出就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目光;另一方面是内容的年轻化,内容的年轻化的意思是节目为追求大众化,对内容的娱乐化改造。比如,《国家宝藏》中节目组利用戏剧的方式演绎每一件国宝的前世今生,这种“戏剧+”的呈现形式,把舞台艺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在让观众进一步了解国宝的同时,增加了节目的娱乐性,提高了节目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

在不断升级创新中,文化综艺的年轻化必须始终坚守文化内核,在兼具思想性、艺术性的同时,找到与当前社会观众能够共情的突破口,拥抱流量、跨界融合。比如在《国家宝藏》热播时,许多网友将节目中提到的国宝制作为表情包。在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卫华看来:“这种‘流行化的创新表达拉近了年轻化受众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不仅激发了观众主动接近和理解文化内容的兴趣,也让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新的社会影响力。”

2.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多元化

在文化类综艺发展的早期,其内容单调,主要以“讲坛”展开。而为了追求不同倾向的受众,当代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形式呈现高度的多元化特点。包括以辩论形式展开的《非正式会谈》,以人物传记、访谈的纪录片为形式的《人生一串》《大国工匠》,以游戏为形式的《奔跑吧!兄弟》,以女性魅力与文化相结合的《偶像来了》等。综艺节目类型的多元化本质上反映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观众类型的多元化。这表明当前社会不同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受众是多样的,有追求明星艺人活动的追星族,有喜好国风国粹的传统文化爱好者,有追求特色美食的爱好者,等等。每个群体的受众数量都大到足以维持相关综艺节目的展开。

3.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地气化

“地气化”是指综艺节目的内容更加贴近于观众的生活。以同样是围绕中国历史展开的两款文化类综艺《百家讲坛》与《见字如面》为例。《百家讲坛》讲解历史故事,往往是由历史专家以后来人的角度对历史名人事迹进行点评,虽然客观公正,但却无法引起观众的心理共鸣,观众对于历史故事仅仅作为一名看客[2]。而《见字如面》是通过邀请名人,以第一人称、富含感情地进行家书朗读。其朗读书信内容往往是与时代大背景下与日常相关的亲疏别离,追求的是引发观众对于书信撰写人的感情共鸣。

4.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技术化

当代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还追求通过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进行综艺节目的开展,提高观众的兴趣。在《国家宝藏》这一节目中,就多次运用视频技术帮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国宝的精致、巧妙。类似于在视频的开始运用动画技术,展现青铜器等国宝的细致纹理,搭配节目主持人的详细讲解让观众更进一步了解国宝的珍贵。

二、当代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现状

(一)当代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经营模式创新

1.旧时代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经营模式

21世纪初的中国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经营模式是传统的买断制,由投资人与电视台出资制作后在相应的电视台播放,根据播放率,回收广告费作为盈利。这种经营模式下,综艺节目回报手段单一,盈利规模难以做大。同时买断制限制了节目的多渠道播放,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观众的接触限制[3]。

2.当代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经营模式变化

当代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多方面拓展商业化渠道,实现盈利方式的多元化,同时依托节目发展产业链、形成商业化生态圈,增加节目的受众与热度。除了传统的广告收费外,新的经营模式通过将节目文化产物商业化,形成知识产权。通过知识产权经营相关游戏、漫画、饮食、影视以及旅游等多方面领域,实现收入的多元化。在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中,节目组就依托广泛的节目受众,开发了相关的同名游戏与电影,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当代节目通过延长产业链,形成“链条式发展”。节目《声入人心》,这档节目主推的内容是新形态声乐演唱的竞赛,通过与专业艺人公司与全国各地景点城市的合作,形成“线上节目播出,全国各地循环演出,赛后优秀者获得专业艺人公司签约机会”的完整链条,一方面提高了节目的热度;另一方面帮助构建了从民间艺人到商业公司的晋升渠道,推动了声乐界的发展,获得了民间与业界的普遍赞誉。

(二)当代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内容创新

1.用现代技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我国人民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也在增强,在当代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风、传统文化元素也得到了热捧。许多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一经开播,就迅速走红大江南北。数字化技术在继承宣扬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可以帮助观众更立体地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4]。比如在《国家宝藏》这一节目中,节目组依靠的是现代系信息技术实现历史文物的信息采集与大量存储,一方面实现了对文物保存方法的更新升级,利用数字修复以及再现工艺减少文物受损;另一方面利用视频、影像等帮助文物展览,让观众对历史文物的认识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凭借对影像动画技术的应用,传统文化在节目中的形象一改之前的单调乏味,变得更加灵活、鲜明,从而促进了人们对国家文化的自豪感。

2.推出线下互动,进行文化再创新

当代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在内容上不再仅限于节目本身,通过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实现线上线下与观众的互动,从而提高节目的趣味性成为新的发展方向。比如近年来,《衣尚中国》就利用微信小程序打造线下互动程序,将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时尚结合在一起,进行文化的再创新,推动国风思潮流行。《衣尚中国》依托于文创前置理念,在对该节目筹备阶段积极与总台文创、腾讯新文创研究院等第三方进行商业合作,围绕中国美术文化中的“传统纹样”,研究开发文创衍生品。在播放节目的过程中,观众只需通过微信客户端进行扫码,就能够直接进入“时代纹样定制小程序”中参与节目的实时互动,在微信小程序的帮助下设计符合自己审美的符文[5]。在这种模式下,巧妙利用现代普及的智能手机和电视大屏幕进行了配合,一方面增加了节目的互动性,使一些中国传统纹样走进大众的视野,比如“鸳鸯卷草纹”“铠甲兽吞纹”“博古纹”等;另一方面有效防范了内容输出与产品开发脚步不一致引发的冷门风险。

3.视听说多方位进行节目演绎

当代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为了提高对观众的吸引力,在叙事方式上进行了改善,往往利用现代技术通过视听说,从多方位的角度为观众进行节目演绎。例如,在《衣尚中国》这一节目中,节目组将主题确立为彰显中国审美特色,并利用主题引出“历史”“匠心”以及“创演”三个环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极具场景化的叙事。首先,在“历史”环节,节目组利用影像技术向观众展现锦绣的细节特征,搭配题外音引入历史故事,从盛唐锦绣市场的繁荣作为入手点,讲述历史故事,同时让身穿古装的主持人不断在由特效影像构成的各种场景中讲解,引领观众对河北、江南等锦绣技术繁荣区域的锦绣特有工艺进行欣赏;其次是匠心空间,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在现场进行交流互动,带着观众对过去各个朝代和锦绣进行相关的讲解,帮助观众切实感受到当时环境的变化以及历代工匠是如何艰难地将珍贵的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下来,让人们更加重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最后的“创演环节”是通过邀请当代设计师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融为一体,创作出既符合当代人美感,又包含传统文化元素的服装设计。通过这种方式挖掘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价值。在节目中,节目组同时在微博、豆瓣等平台开通交流圈,让观众交流想法,提高热度。

4.节目内容深挖细分市场

随着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市场繁荣,节目组在设计节目时为了差异化竞争,很多文化类综艺节目都开始去探索细分市场,尝试通过对观众圈层进行深层次细分,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围绕细小、冷门主题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出现。像《邻家诗话》专注于古代琴棋书画的内容的科普,主要吸引中国古诗词爱好者的观看。《少年中国说》则将内容放在当代年轻人的成长故事上,尝试通过讲述社会年轻人的成长故事,以小见大地叙述中国当代建设成就。《见字如面》更是将聚焦点放在早已被当代人疏远的传统书信上。围绕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展开的《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各种形式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产生表现出市场在高度成熟后向着细分、特殊化的方向发展。

三、目前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不足

(一)受众群体限制

目前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由于选材的限制,虽然有利于吸引题材爱好者的关注,但也限制了受众群体的扩大。以主打唐诗宋词为主题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对于社会的寻常百姓而言,对于诗词文化的爱好并不多,因此要让他们对节目抱有初始的兴趣是比较困难的。因此与小品、相声等大众化的娱乐节目相比,文化类综艺在受众基础上存在天然的不足。

(二)文化娱乐性强,缺乏文化深度

在文化综艺节目泛娱乐化的大背景下,当前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为了追求观众喜爱,进行适当的娱乐化无可厚非。但部分节目组为了追求收视率放弃道德底线,做出诸如邀请失德艺人支持节目、扭曲历史等影响社会风气的行为。这导致文化综艺节目的整体文化深度下降,更失去了其丰富社会群众精神生活的初衷。

(三)节目同质化严重

当前我国文化综艺节目的播出形式呈现同质化的现象,形式的趋同反映了业界原创能力的下降,许多节目组热衷于模仿热门节目。例如,以阅读书信为题材的《朗读者》《见字如面》,形式简单,又经过成功者的证明有受众基础,很容易被模仿学习,然而形式的局限性很容易让受众产生视听疲劳,造成资源浪费。

四、针对当前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建议

(一)运用自媒体渠道加强节目的影响力

要打破文化类节目的受众限制离不开对于节目推广的重视。在传统的节目推广中,主要通过电视广告等方式进行。而随着技术发展,人们消遣的方式正经历由家庭“大屏幕”转向个人“小屏幕”的转变。由抖音、快手以及B站等组成的自媒体平台在人们的生活娱乐比重中不断扩大。因此,文化综艺节目想要实现进一步发展需要借助自媒体来提升突破。例如,节目组既可以与平台官方合作,将节目在自媒体平台上宣传,也可以直接跟红人主播、拥有文化底蕴的UP主合作,进行商业推广[6]。

(二)加强节目政策监管,引导业界正规发展

政府作为文化综艺节目的监督者,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规定,给业内商业行为划定明确的红线,确保商业行为的合法合规。同时加强对红线行为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明知故犯的节目。只有在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严格执行政策环境下,业界才能有序、健康地发展。

(三)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寻找原创题材

节目策划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建设,通过调查、数据分析等方式,切实掌握观众的喜好,寻找原创题材进行节目创作。

五、结语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已经达到相对繁荣的局面,正面临着一定的局限与挑战。要突破当前中国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困境,需要政府与从业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徐宁.文化类综艺节目产业化发展路径探究[J].戏剧之家,2021(33):159-160.

[2] 翟元堃.文化类综艺节目产业化发展路径探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11):60-63.

[3] 陈渝丹.文化的历史记忆在今天的上新:从文化类综艺节目中探析传统文化的发展路径[J].汉字文化,2021(8):181-183.

[4] 金聪.习近平文艺观视域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路径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20.

[5] 郭浏舒.新媒体环境下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路径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0,41(21):72-74.

[6] 于禧文.中国综艺节目的发展路径探析:以慢综艺《向往的生活》为例[J].传媒论坛,2021,4(6):10-12.

猜你喜欢
发展策略产业化传统文化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