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信与王褒及其他(上)

2022-04-29 06:55刘跃进
文史知识 2022年1期
关键词:庾信江南

刘跃进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哀江南赋》自述其家族历史,谓“禀嵩、华之玉石,润河、洛之波澜;居负洛而重世,邑临河而晏安”。清人倪璠注以为“言庾氏本鄢陵人,再世之后,分徙新野,故又为南阳新野人也”[(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庾子山集注》,中华书局,1980,104—105页]。北周宇文逌《庾信集序》亦有“皇晋之代,太尉阐其宗谱”之语,以庾信与庾亮为同族。此说或有根据,但已无确证。祖庾易,齐征士。父庾肩吾,梁散骑常侍、中书令。庾信生年史无明文,滕王逌《庾信集序》云:“自梁朝筮仕,周氏驰驱,至今岁在屠维,龙居渊献,春秋六十有七。”(滕王宇文逌《庾信集序》,严可均辑《全后周文》卷四,《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影印本,中华书局,1958,3902页)己亥岁,即北周宣帝大象元年(579),庾信六十七岁,上推生于天监十二年(513)。

滕王逌《庾信集序》:“信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周书·庾信传》:“起家湘东国常侍。”萧纲为雍州刺史,庾肩吾等十人奉命抄撰典籍,当时号“高斋十学士”。《北史·文苑·庾信传》:

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身长八尺,腰带十围,容止颓然,有过人者。父肩吾,为梁太子中庶子,掌管记。东海徐摛为右卫率。摛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父子在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

梁武帝大同十一年(545),庾信为通直散骑常侍,为员外郎,聘于东魏邺城,作《将命至邺》《将命至邺酬祖正员》《入彭城馆》《西门豹庙》诸诗,盛为邺下所传。

梁武帝太清元年(547),东魏司徒侯景率河南十三州降梁,梁大臣多劝武帝不纳,但武帝不听,准其投降,并封为大将军,河南王。侯景果然于太清二年反梁。当时庾信为建康令,受萧纲之命,率宫中文武千馀人营于朱雀航北。梁武帝饿死台城,梁简文帝又被废,庾信遂弃郢州,奔江陵,一路备历艰辛险阻,“过漂渚而寄食,托芦中而渡水,届于七泽,滨于十死”(《哀江南赋》)。公元552年,萧绎自立于江陵,任命庾信为右卫将军、御史中丞,封武康县侯,加散骑侍郎,与颜之推等共校典籍。

承圣三年(554),庾信四十二岁,奉命出使西魏。适逢西魏大军进攻江陵,江陵陷落,元帝被执,不久即遇害,庾信遂羁留长安,从此以后,庾信一直在西魏、北周为官。庾信先后为使持节、抚军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大都督。北周立,庾信被封为临清县子,除官司水下大夫。后出为弘农郡太守,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俄拜洛州刺史。《周书·杜杲传》载,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初年,周、陈通好,北周杜杲使陈,陈宣帝曾提议交换人质,让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周武帝唯放王克、殷不害等南归,庾信及王褒并留不遣,寻又征入为司宗中大夫。周静帝大象元年(579)以疾去职,隋开皇元年(581),庾信卒于长安,时年六十九岁。从四十二岁到六十九岁,庾信在北方整整生活了二十八年。其生平见《周书》本传及宇文逌序。

一 庾集的流传与版本

庾信的作品,生前已有结集,后在战乱中损毁殆尽。北周滕王宇文逌在大象元年重新编定《庾信集》,作序称:“昔在扬都,有集十四卷,值太清罹乱,百不一存。及到江陵,又有三卷,即重遭军火,一字无遗。今之所撰,止入魏已来,爰洎皇代。凡所著述,合二十卷。”可知在梁时有一部十四卷的《庾信集》,“值太清罹乱,百不一存”。在江陵时又编过一部三卷本《庾信集》,又“重遭军火,一字无遗”。《隋书·经籍志》著录为二十一卷,或以为多出的一卷是隋平陈以后搜集到作者在南方的旧作补录的。但两《唐志》则仍为二十卷。《庾信集》的失传,清人倪璠推测以为在赵宋以前:“世之所谓《庾开府集》,本宋太宗诸臣所辑,分类鸠聚,后人抄撰成书,故其中多不诠次。”(《注释庾集题辞》,《〈庾子山集〉注》卷首,中华书局,1980,2页)此说受到现代学者的怀疑,从《能改斋漫录》《诚斋诗话》《藏海诗话》《古今岁时杂咏》《漫叟诗话》《海录碎事》《观堂诗话》《潘子真诗话》等书中可以辑出今本以外佚文数十则,说明庾信集二十卷本在宋代不但存在,而且流传较广,因而能为当时的文人士子广泛称引。庾集犹存,自然就用不着“宋太宗诸臣”再去辑佚了。《四库全书总目》引元倪瓒《清閟阁集·与彝斋学士书》云:“闻执事新收得《庾子山集》,在州郭时,欲借以示仆,不时也。兹专一力致左右,千万暂借一观。”可见元末明初仍有流传,只是比较稀见。到了明代,《庾子山集》就完全散佚了(许逸民《宋人记载中的庾信佚作》,《文学评论丛刊》第五辑)。今传诸本如天启元年(1621)张燮辑七十二家集《庾开府集》十六卷,天启六年汪士贤校刊《汉魏六朝名家集·庾开府集》十二卷以及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庾信集》,都是在宋钞(刊)诗集本基础上抄撮《艺文类聚》《初学记》《文苑英华》等类书而成的辑本。

庾信集之有注,最早见载于《隋书·魏澹传》,废太子杨勇,曾命魏澹注释《庾信集》。《旧唐志》仍著录为二十卷。《通志略》八载魏彦渊《哀江南赋》注一卷,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以为即魏澹注。《新唐书·艺文志》总集类有张庭芳与崔令钦注《哀江南赋》,《崇文总目》《宋史·艺文志》别集类载王道珪、张庭秀《哀江南赋》注各一卷。晏殊《类要》引庾信诗文,《哀江南赋》《马射赋》皆有注,由此推测,以上注家并非仅注《哀江南赋》。《类要》引旧注十一条,吴兆宜《庾开府集笺注》据《类要》节引三条,另外皆未引用。清初胡渭始为作注,而未及成帙。吴兆宜《庾开府集笺注》十卷、倪璠《庾子山集注》十六卷是比较通行的全集校注本。

《汉魏六朝集部珍本丛刊》收录《庾信集》六种,如下。

1.明正德十六年(1521)朱承爵存馀堂刻本《庾开府诗集》四卷,这是最早的明人辑庾诗本。卷首有《庾开府诗集序》,不著撰人。书末有正德十六年辛巳朱承爵跋:“右集止录其诗而文不载,观序末引少陵语为正,其刻在唐之后无疑……余因重刻其集于存馀堂,故识其略云。正德辛巳首夏晋陵朱承爵子儋拜记。”

2.明代屠隆评,明屠隆刻《徐庾集》本《庾子山集》十六卷。卷首有《周书·庾信本传》,次《庾子山集目录》,为诗文全集,书眉有屠隆评点。《四部丛刊》亦有影印本。后来阎光世《文选遗集》本及倪璠《庾子山集注》均原出此本。

3.明嘉靖刻《六朝诗集》本《庾开府集》二卷,清代黄丕烈校以存馀堂刻本。卷首有黄丕烈过录存馀堂刻本《庾开府诗集序》,卷首书眉有黄丕烈题:“存馀堂刻本校。”卷末次过录正德辛巳朱承爵跋,又有黄丕烈跋。该书亦存诗不录文。

4.明代朱曰藩刻本《庾开府诗集》六卷,是在朱承爵本基础上增加十二首佚诗,删除两首伪作,并加校订整理而成。卷首有朱曰藩《庾开府诗集序》称:“予家故有抄本《庾信诗》二卷,卷次无序且篇章重复,字画舛脱,盖好事家所藏备种数者尔。戊戌冬读礼环楼之东阁,偶诵信《哀江南赋》伤焉,因取是本为之校雠。”据刘明考证,所谓抄本《庾信诗》二卷即《六朝诗集》本《庾信集》。

5.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崇岫堂刻本《庾子山集》十六卷、《年谱》一卷、《总释》一卷,倪璠注。卷首有张溥序,以下依次为倪璠《注释庾集题辞》《庾子山年谱》及倪璠注《北史·庾信本传》、宇文逌序和《庾子山集目录》。卷末有倪璠《庾集总释》。此本源于明屠隆评本,其注释考订较吴注为详,基本包括庾信全部作品。除崇岫堂刻本《庾子山集》十六卷外,还有道光十九年(1839)同文堂刻本、光绪二十年(1894)儒雅堂刻本等,后来的《四部备要》即用崇岫堂本排印。1980年中华书局又出版了许逸民先生的校点本,复核引书,校正错字,卷末附有新辑佚文十馀条。

6.清康熙二十七年吴郡宝翰楼刻本《庾开府集笺注》十卷。卷首有《附录旧序》两篇(即康熙壬戌徐树穀序和徐炯序),又康熙戊辰(1688)吴兆宜《自叙》:“凡心思所未及,耳目所或遗,则蓄疑摘句,旁询博识,凡五易稿,稍有可据。庚申登东海先生家塾,益得泛览传是楼所藏。且日偕艺初、章仲昆弟斟酌讨论,而二集笺注始备。吴门宝翰主人知好古,请余书寿之梓。予深愧固陋,不足传远,辞之。既而有慨庾赋三家注之淹没,遂以付之,述其始末如此。康熙戊辰蒲月吴江吴兆宜识。”其次为《附录诸家诗评》《凡例》《庾子山全集目录》《本传》《庾子山集序》。

二 庾信早期作品考述

庾信的诗歌今存三百二十首左右,宇文逌当时就说,其入北以前之作“百不存一”。即使今集中有后人搜集的遗佚,为数也很少。倪璠从现存庾信创作中析出庾信前期作品有赋七、诗九、铭六,总计二十二首。不仅从作品风格、内容着眼,而且多结合南朝诸君同题之作,或从和作上着眼,或从地理上立论,或从行踪上考查,大多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比较可信。清水凯夫先生考证其前期诗五十七首、赋七篇、铭五篇,总计六十九篇(清水凯夫著,韩基国译《庾信文学》,《六朝文学论文集》,重庆出版社,1989)。刘文忠先生在倪璠基础上又析出十馀首,即,1.大同十一年出使东魏时所写诗歌不是两首,而是五首,即《将命使北始渡瓜步江》《入彭城馆》《将命至邺》《将命至邺酬祖正员》《反命河朔始入武州》。2.通行的明刻《玉台新咏》比宋刻多收近二百首,吴注收诗八百七十首,比宋刻多一百七十九首。就庾诗而论,在卷八、九中多出十首,即《昭君辞》《明君辞》《结客少年场行》《对酒》《看妓》《春日题屏风》《燕歌行》《乌夜啼》《怨诗》《舞媚娘》,一般认为明人妄增,但这十首并无明显的入北之作(通行本《玉台新咏》所收庾诗,说这十馀首并无明显的入北之作也许过于绝对。《怨诗》:“家住金陵县前,嫁得长安少年。”恐难解释入北前作。又《燕歌行》当与王褒、萧绎同时作,虽非入北后,亦当在台城陷落之后)。3.寒山赵均翻刻宋嘉定陈玉父刻本《玉台新咏》,卷八又有庾信《奉和咏舞》《七夕》《仰和何仆射还宅怀故诗》三首,自然“全为前期之作”(刘文忠《庾信前期作品考辨》,《文史》第27辑)。

三 后期创作与《哀江南赋》

庾信入北以后的作品有两大主题:一是乡关之思,一是隐遁之念。这两大主题在《拟咏怀诗》二十七首、《奉和永丰殿下言志》十首、《拟连珠》四十四首、《伤心赋》、《小园赋》、《枯树赋》中多有反映。特别是《哀江南赋》,两大主题交融一体,成为庾信后期创作的高峰。清人倪璠认为这篇作品写于周武帝天和年间(566—571)。还有学者将作品系年在557—560这四年之间(参孙明君《〈哀江南赋〉作年辨正》,《两晋士族文学研究》,中华书局,2010,269—278页)。日本学者网祐次《论庾信》提出这是庾信入北的早期作品(网祐次《论庾信》,转引自清水凯夫《庾信文学》)。鲁同群《庾信入北仕历及其主要作品的写作年代》亦持此说。他认为,庾信出使西魏在公元554年,三年后即557年十二月作此赋,论据是梁敬帝之死不见反映(558年4月被杀),而且557年以后的大小史事均未言及,说明所谓赋史的《哀江南赋》的写作时间不可能在557年以后(鲁同群《庾信入北仕历及其主要作品的写作年代》,《文史》第19辑)。不过,这种看法并不代表大多数学者的意见。现在多数学者信从陈寅恪的考证,认为《哀江南赋》作于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十二月。《哀江南赋》有“中兴道销,穷于甲戌”“天道周星,物极不反”“况复零落将尽,灵光岿然。日穷于纪,岁将复始。逼切危虑,端忧暮齿。践长乐之神皋,望宣平之贵里”等语,陈寅恪考曰:

西魏之取江陵在梁元帝承圣三年甲戌,即西魏恭帝元年。岁星一周,为周武帝天和元年丙戌,即陈文帝天嘉七年。是岁子山五十三,虽或可云暮齿,然是年王褒未卒,子山入关与石泉齐名,苟子渊健在,必不宜有“灵光岿然”之语,明矣。若岁星再周,则为周武帝宣政元年戊戌,即陈宣帝太建十年。是年子山已由洛州刺史征还长安为司宗中大夫,年已六十五岁,即符“暮齿”之语。且其时王褒已逝,灵光独存。任职司宗,身在长安,亦与践望长乐宣平等句尤合。又据其“日穷于纪,岁将复始”之语,则《哀江南赋》作成之时,其在周武帝宣政元年十二月乎?(陈寅恪《读〈哀江南赋〉》,《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10页)

这一看法,刘开杨《论庾信及其诗赋》(参《文学遗产增刊》第7辑)、刘文忠《庾信评传》(参《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等表示赞同。

关于这篇赋的写作动机,历来有不同看法。梁敬帝绍泰二年,即西魏恭帝三年(556),沈炯由长安还建康。此前作《归魂赋》,影响颇大。据此,陈寅恪推测“颇疑南北通使,江左文章本可以流传关右,何况初明(沈炯字)失喜南归之作,尤为子山思归北客亟欲一观者耶?子山殆因缘机会,得见初明此赋。其作《哀江南赋》之直接动机,实在于是”。就是说,庾信此赋强烈地表达了思归江南之情。对此,有学者表示异议,因为《哀江南赋》有几处对南朝陈表示蔑视与敌意,即使“无赖子弟”不是指陈霸先而是指侯景,但“锄耰棘矜者,因利乘便,将非江表王气,应终三百年乎”及“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等处,则明明是在指责陈霸先篡位(此言亦过于绝对。这几句话究竟指谁,似可有不同解释。“无赖子弟”既非陈霸先,亦非侯景,而是临贺王正德。“锄耰棘矜”或可指陈霸先,但也不能排除其他解释,因与“头会箕敛”句上下对文。“东南之反气”与上文“昔天下之一家”上下相连,作别的解释亦可)。如果要谋归南朝的话,怎能在赋中屡骂南朝陈呢?庾信虽时有“乡关之思”,但未必想回到南朝陈做臣民,他的“乡关之思”是建立在对梁王朝的回忆与思念上的(刘文忠《庾信前期作品考》,《文史》第27辑)。

关于庾信及其《哀江南赋》的评价,古今分歧更大。令狐德棻《周书·庾信传》诋为“淫放”“轻险”“词赋罪人”。金代王若虚《滹南遗老集·文辨》也说:“庾信《哀江南赋》堆垛故实,以寓时事,虽记闻为实,笔力亦壮,而荒芜不雅,了不足观。”(《罅南遗老集附续诗集》第二册,中华书局,1985,216页)清代全祖望斥责庾信仕北是无耻的失节行为:“甚矣,庾信之无耻也!失身宇文,而犹指鹑首赐秦为天醉,信则已先天而醉矣,何以怨天?后世有裂冠毁冕之馀,蒙面而谈,不难于斥新朝颂故国以自文者,皆本之‘天醉之说者也。”(《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410页)如此等等,或是从民族气节出发,或是见解偏颇,指责都很激烈。不过这种批评并不占主流,唐宋以来多数诗人学者对庾信及其《哀江南赋》作了较高的评价,特别是杜甫,多次对其予以赞美,可以算是比较典型的事例。

四 现代选注本及研究论著

选本较有代表性的是谭正璧、纪馥华《庾信诗赋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选赋十篇,诗八十九首,乐府八首,总计一百零七首。此书注释很详,卷首有前言,详论诗人生平、时代、作品内容等,适于一般读者阅读。

研究论著这里介绍两部,一是刘文忠先生《鲍照与庾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其中论庾信分十五节,论及庾信的家世与生平、其前后期创作,庾信的艺术风格、艺术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问题,是近四十年中国大陆第一部研究庾信的专著。另一部是张翥、曹萌的《历史的庾信与庾信的历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全书共十一章,第一章是历史上人们对庾信的评说,纵论历代关于庾信的评价、论争情况,具有较高的文献参考价值。以下十章依次为庾信生长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政治环境、家庭环境、工作环境等;庾信的生活经历,包括奠基期、具形期、发展期、丰富期、压抑期(江陵宫廷)、扭曲期(扣留北方)、完成期;庾信的性格,即双重性—庄重儒雅与温文懦弱、忠君爱国与贪生怕死、行为的卑鄙与心灵的崇高,匿怨仕敌的虚伪与坦露心灵的真诚,豪壮正义与苟且自安,孝慈两全与孤傲不群;庾信的思想,包括所处时代的思想特点、进取意识、高世意识、来世意识、忧患意识、留恋意识、批判意识、反省意识、麻醉意识、门阀意识、评价意识等;庾信的创作历史;庾信的文学史观;庾信的创作风格、艺术特色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等等。书后附录有庾信行年考和庾信世系图。总的来看,全书篇幅虽不是很大,但涉及的问题非常之多,论述的角度也多有新意,值得参阅。鲁同群《庾信传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系统地论述了庾信的生平创作。

近年,同类著作又出版多种,如林怡《庾信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徐宝余《庾信研究》(学林出版社,2003)、吉定《庾信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等,都是综合性的论著。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
庾信江南
Gratitude for the Source of Benefit
尺子在量人的时候别忘了量己
最美江南
220kV电流互感器故障分析及处理
庾信的“小园”之思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论庾信的送别诗
江南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