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时代社会新闻的舆论导向

2022-04-29 06:48李鑫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13期
关键词:舆论导向融媒体

李鑫

摘要:社会新闻作为新闻报道类型的一种,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风貌的重要载体,可以让受众通过了解新闻事件、热点话题、人物动态、产品资讯等信息,快速了解它们的最新进展,是融媒体传播中受众获取信息量较大的信息源之一,只有社会新闻的舆论导向正确,才能有利于公众形成共识、同心同德,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关键词:社会新闻;舆论导向;融媒体

随着融媒体建设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社会新闻多平台采编发布,在受众中的影响力及传播范围不断扩大。本文探讨融媒体时代下社会新闻的舆论导向面对复杂传播环境时,所应具有的多方面因素和发展完善策略,对于促进融媒体整体舆论导向,优化舆论体系的研究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融媒体环境中的社会新闻

社会新闻是涉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风貌的报道,包括社会问题、社会事件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尤以社会道德伦理为基础反映社会风尚的新闻为主[1]。社会新闻的作用直面社会,强调伦理道德规范,有强调褒扬好人好事,也有抨击社会不良现象。

社会新闻并非皆为负面,但在网络时代,因坏消息传播中往往夹杂煽动性,有些自媒体使用哗众取宠、耸人听闻的标题暗示,往往会增加此类新闻的主观引导因素,导致一些社会新闻多为负面。而当负面社会新闻过多时,受众易产生对自身所处地区悲观、沮丧之感。另外,一些新闻媒体有时会不当凸显或频繁报道特定事件,使受众产生道德恐慌,对特定群体产生刻板印象,或认定某一社会问题恶化,实际上并非如此严重。

一方面,社会新闻可以有效报道和抨击社会黑暗不良的现象,但是对于某些不道德、不负责任的自媒体来说,他们会选取吸引人眼球的社会事件,进行有选择性的、有引流性的报道,而一些媒体的选择性更注重流量,对社会事实报道时,进行个人的有偏差性的解读,从而使诸多社会新闻报道丧失原有的、应该有的作用。

这其中较为典型的案例,就是2020年发生的鲍毓明一案。在报道中,一些媒体在报道时进行的偏差性的解读,导致当时的网民对于整个案件以及对最初处理案件的公安机关有一种错误的认识。例如,对报道中鲍毓明一案的受害者李星星进行审讯的南京某派出所的行为,导致了网民对该机关的不信任,甚至导致受众对我国司法、执法系统的信任丧失。当然在此案件中,客观上,网民对于整个案件的推动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网民的监督,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整个案件的调查,直至最后找到了这个案件真相。

另一方面,社会新闻除了报道突发事件,还涵盖了对当下发生的热点现象报道。近年来,有很多的网红以及流量明星,这一群体为了提升其知名度,在网络中获取更多流量资源,有时会危害到网络生态的健康发展。

例如,2020年的“肖战粉丝风波227事件”中,流量明星的粉丝的行为,引发网络各大亚文化圈的冲突。这种为了流量过度关心明星的社会新闻,背后反映的是一种近似扭曲的价值观,除去受众的一般猎奇心理,更多的是“将军坟前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的悲哀,媒体不应该以从这些明星粉丝处获取变现流量为目的而大肆报道。在这些现象的背后,要考虑到当今网络信息的“轰炸”,科技对生活的影响,也要考虑到个人以及少数群体的社会行为在网络信息时代的表现。社会新闻舆论导向偏娱乐化是错误的,社会新闻选题的选择和编辑要具有深度,并进行拓展,才有利于受众展开深层次的探讨。

二、网络上社会新闻舆论导向的新变化

在网络信息传播规律下,由于每个人获得信息的渠道不同,从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导致每个人对事件的反应也不同。但在现实中,很多网民的行为或者是言论大多是一致的。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提出的社会行为—模仿,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现象。塔尔德在1890年出版了《模仿律》一书,指出模仿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存在的基本法则。他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并提出了三个模仿律:第一,下降律: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第二,几何级数率: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增长,迅速蔓延;第三,先内后外律: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先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2]。

第一,受众的某些行为都是相互模仿导致的,而模仿的介质就是信息,通过信息的交流进行模仿。模仿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行为,人们通过相互之间的模仿以及信息的交流对某件事产生共同的认识或者不同的认识,相互批驳,然后对于事情表态或作出相应的行为。由于存在着许多可模仿的模式,作出不同选择的个人不可避免地发生对立和冲突。冲突的结果是双方调节以互相适应,从而实现社会均衡。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在网络中受众对客观、公正信息的需求具有必要性。在网络时代,民众接触到的信息通过他们的交流达成一定的共识后,会形成一种反应。如果信息不客观、不公正的话,民众的行为就可能会出现“异常”。鲍毓民事件中的民众行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导致了相当多受众在当时对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

第二,自媒体或者某些网络平台为了获得流量,吸人眼球,在某一恶性事件发生的时候,同时报道更多的恶性事件,客观上这种行为对这些恶性事件、坏人坏事进行了抨击和揭露,但报道的方式往往有失偏颇,目的有违责任,导致很多普通民众认为某些恶性事件发生率极高,然后对整个社会的评价降低,或者对某些方面做出过度的反应。这种自媒体行为,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割裂以及信任危机,使社会人心惶惶,加深了民众之间的不信任以及对法律权威的不信任。

第三,在网络社会中,大部分网民在有意无意间都会把网络当成一个情感的宣泄点,这种主观意识的参与行为,同时也是社会新闻引发社会舆论的根源,持有相同或相似偏激观点的人通过网上交流,会产生一种自觉的“群体认同感”,甚至是看似一致的认知偏差,一些极端的、不受理智束缚的偏激舆论更容易助长网络舆论向不可控的方向发展,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只有对某些不利于社会的舆论进行控制,才能清除社会新闻报道中的干扰,使报道的导向性更为明确、清晰。

第四,在媒体多样化的今天,网络高度发达,社会新闻,尤其是关于危机事件的报道,传播速度非常快,特别是事件涉及个人健康、安全时,受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会降低,对形势的判断则会变得无所适从,甚至会产生一定的焦虑情绪。此时,倘若受众的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各种意见就会以非正常的状态来填补这一需求。如果此时盲目选择,便有可能产生谣言,推动事件的变相发展,产生不利的社会舆论导向。最为典型的就是2018年甘肃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的相关报道,本地政府以及媒体在生态环境破坏加剧的情况下,未从正面积极引导,在央视进行暗访报道中,事件才浮出水面,引起中央的高度关注,也让互联网上的声讨声不绝于耳。对当地居民来说,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恐慌和猜测,舆情动荡,人心不稳。《焦点访谈》的节目,用客观公正的报道“先声夺人”,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第一时间引导舆论,化解危机。这足以说明在某些社会新闻报道中,政府和主流媒体主动作为,完全可以在危机事件中保持良性互动,可以牢牢控制社会舆论,传达权威解读,从而稳定社会大局。

第五,很多自媒体在报道社会事件时,往往偏向负面导向,因为负面事件相较正面事件来说更容易吸人眼球,夺取流量,以达到流量盈利的目的。这种现象的背后是自媒体平台对于恶性事件带来的利益的一种深挖。

2020年,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让1600多名女孩走出云南贫困大山的消息刷屏社交网络,引发网友广泛关注。《中国妇女报》的评论是:“张桂梅坚守滇西贫困地区 40 多年,放弃优越的工作条件,毅然投身深度贫困山区教育扶贫主战场,攻坚克难,执着奋斗,为当地教育发展和脱贫攻坚作出重要贡献。”然而,就在各大媒体争相采访的时候,网络上一些自媒体开始将其采访内容进行二次加工,通过断章取义,“张桂梅反对女性当全职太太”的话题被炒上了热搜。

从此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网络受众在社会新闻的讨论取向上,不可避免地会与时下的负面热点相结合,造成相应的负面解读,正能量舆情越是汇集主流舆论,负面舆情的想象空间就越大。由此还引发出一段时间内,社会上教育负面舆情频发,特别是涉及高考公平的顶替事件引发诸多不满,大山里贫困女生考上大学的艰难与之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搭车正能量舆论的现象消解着正向宣传效果,冲击舆论导向,应当引起重视。

三、正确把握社会新闻的舆论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信息传播国际化的形势下,针对互联网时代社会舆论多层次和媒体分众化的趋势,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切实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一)坚守方向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提升党的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基础和前提。坚守党的媒体的正确方向,才能确保新媒体层出不穷,党媒的强大定力和竞争力。这就意味着,不仅党的媒体要姓党,而且全媒体都要跟党走。只有坚持正确方向,面对那些抹黑党和政府的宣传,面对歪曲党的科学理论、正确主张和方针政策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有力的驳斥;只有坚持正确方向,才能把群众的注意力引向党委和政府所关注、所倡导、所重视的问题和方向上来,引导到主流价值观和主流舆论上来,从而提升党的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二)抢占先机

社会新闻背后往往伴随着社会生活、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客观矛盾,如果报道的舆论导向偏差,会将事件引向更为严重的社会危机。面对这种危机,媒体必须保持冷静,并把社会舆论引导到有利于危机解决的方向上来。通过对危机背后可能造成的风险进行深入挖掘,并向公众进行普及,为受众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减少精神紧张的压力,从而平复恐慌情绪,帮助大家正确认识和处理危机潜在的风险。

尤其在社会新闻发布初期,主流媒体必须准确及时地抢占舆论先机,在某些为了获取流量的自媒体引流之前,加大事件的深度全面报道,便可以把还在萌芽中的公众非理性的舆论压力很快消解掉。主流媒体的主动出击,可以在民间混乱的舆论场形成之前构建起完整正向的媒体舆论场,将社会新闻的话题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可以大幅度消减因公众缺乏信息或者信息模糊,导致公众对社会新闻产生的各种负面思考和疑虑,遏制了谣言和流言的蔓延扩散,有助于新闻事件背后的社会矛盾有效调节和处理。在2021年到2022年国内抗击新冠疫情的报道中,各省的主流媒体作为舆论引导主体,充分发挥了引流作用,尽管也出现了一些炒作流量的自媒体,但更多的是官方以正视听的及时应对,不仅消除了负面杂音,同时起到了很好的社会动员作用,整合了社会舆论力量。

(三)当好“守门人”

很多媒体在社会新闻上下足了功夫,从十几年前各地开办的民生新闻,到现在网络事件置顶推热搜,足以说明社会新闻舆论价值的重要性。良好的舆论引导,可以让受众对社会发展有明确的认识,并将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因此,作为融媒体时代信息采集发布的第一战线,媒体工作者必须当好“守门人”。“守门人”指传播过程中作为传播者对信息进行控制的个人或机构,多指传媒中的记者、编辑、编导、制片人等工作人员。[3]“守门人”机制是目前为公众提供有效信息,引导舆论的有效手段。这就要求采编人员在社会新闻舆论导向上必须坚守四个把关原则。

第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求媒体从业者要充分发挥党的喉舌作用,正确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善于报道人民群众所关心的、党和政府所关心的新闻事件,对那些有法可依、有政策可循的倾向性问题进行舆论监督。

第二,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新闻真实性原则,是新闻工作所要遵守的首要原则。新闻真实性原则也是网络新闻首要遵循的原则,只有真实且立场正向的网络新闻,才能产生对社会公众生活起正面作用的舆论,才能使网络舆情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三,坚持新闻社会效益原则,把网络传播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作为选题报道的最高准则,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坚决杜绝一切虚假的、有损于人民群众利益的信息。

第四,及时回应并解决舆情中的焦点问题。在所有社会新闻采编的过程中,重视与之关联的网络舆情,网络舆论是网民心声的表达,网络舆情是网络民意整体状况的反映。通过网络,受众也可以了解真实深刻的民生、民意、民情,从报道后续效果上予以加强,做到关注点始终围绕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新闻在发布后,要认真正确地对待网民提出的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回帖,积极引导,做出正确的应对,以理服人,拿事实说话,在尊重事实中逐渐形成思想共识,赢得社会认同。

四、结语

社会新闻的正面舆论导向是主流媒体必须重视的关键点,既对采编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要求,也对媒体平台承担的社会责任提出了要求。社会新闻要充分考虑所采写报道的社会效果,应该力求从引导、警诫、教育的目的出发,力求采写的报道新鲜、生动、有深度,舆论导向正确。必须做到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炒作,避免单纯地猎奇和故意神秘化,做到准确客观,适度有节,确保社会新闻的真实性,才能发挥社会新闻的有效作用。社会新闻的作用应该是抨击恶劣的社会现象或者是对不道德行为的谴责,但更重要的是褒扬好人好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程曼丽,乔云霞.新闻传播学辞典[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3:192.

[2] [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模仿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 邵培仁.媒介舆论学:通向和谐社会的舆论传播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舆论导向融媒体
试析新闻报道如何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坚持正面宣传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让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增值策略分析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试论全媒体时代儿童灾难新闻的审美
论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浅谈新常态下如何坚持正确舆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