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梦
【摘要】传统教学与分层教学有更多不同点,其作业设计也存在一些差异性,教师对传统教学作业设计方法做梳理,归结出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做出设计,推出分层教学作业任务,为不同群体学生量身定做作业,其应用价值会更高。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分层教学;作业设计
分层教学是主体教育极力推崇的模式,教師执行分层教学策略时,要对教情和学情有充分了解,特别是在学科作业设计时,要追求梯度性、开放性、趣味性,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训练的机会。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对作业现状做深度观察,归结出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做出整改,围绕学生学习主体展开设计,以提升作业设计的契合性。学生学力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师引入分层教学模式,为学生准备适合的作业任务,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符合新课程改革基本要求。
一、深度观察
传统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大一统”式设计学科作业,根据教学内容做统一规划,作业任务内容、作业要求、评价标准等都是统一的,与因材施教原则相违背。学生对作业的态度是排斥的,其训练效果不尽人意。
1.作业任务单一
学生学力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师作业设计却是“一刀切”,这无疑是忽视了学生个性特点。学优生处理作业太轻松,学困生处理作业太费劲,一边是“吃不饱”,一边是“吃不了”,这与因材施教原则是相违背的。作业任务单一性,不仅体现在任务要求上面,还体现在形式的单一化中,大部分作业都属于书面操作,缺少“听、说、读、讲、议”等形式,学生对作业产生排斥心理在所难免。
2.学生响应不够
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多以问题形式呈现,教师不能推出更多案例内容,以及实践性任务,学生感觉不敏感,难以引起共鸣。学生响应不够,其训练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作业不感兴趣,如果教师没有创新设计和调整,学生参与热情不高,教与学难以达成和谐,训练目标难以实现。
3.忽视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追求,教师无差别设计作业,学生个性难以彰显。作业是学科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统一的作业任务,忽视学生的个性追求,其训练效果不能呈现出来。学生对学科学习有不同期待,因为学习基础、学习悟性、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对作业的态度和要求也有所不同,如果教师不能做针对性设计,学生个性发展就不能体现。
二、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有诸多突出优势,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做出引入和渗透,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契机。分层教学追求主体教学意识、尊重因材施教原则、促进保优促差进程、激发学生作业热情,为学科教学注入丰富动力。
1.追求主体教学意识
学生是学习主体,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深度解析教材内容,围绕学生学习需要设计作业任务,能够大大提升作业设计适合性。分层作业体现个体差异,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目标,对提升学生思想品质有重要促进作用。
2.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是教学核心理念,分层教学与因材施教原则高度契合,教师成功引入分层教学模式,在作业设计上追求分层意识,能够为更多学生带来训练动机。学生对作业有选择性,分层设计作业恰恰满足不同群体学生学习需求,其助学效果更为显著。
3.促进保优促差进程
学生学力基础不同,这是最大的学情。分层教学设计能够提升作业覆盖面,教师针对不同群体学生学力基础设定不同作业任务,让更多学生都能够拿到适合的作业任务,其训练价值会更高。优等生会变得更加优秀,学困生也有更多进步的机会。
4.激发学生作业热情
教师根据学生学力基础设计作业,还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分层作业有不同难度系数,学生各得其所,自然能够建立更多成就感,增强其作业操作热情。教师对作业要求做分层设计,提出“最低要求”“一般要求”“最高要求”,也能够体现分层特点,学生接受起来更为顺利。
三、作业设计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离不开作业的支持,教师要建立主体教学意识,为学生准备不同的作业任务,设计不同的作业要求,或者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都能够凸显分层教学意识。学生学习基础存在差异性,对作业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教师根据分层教学的基本特点做作业设计,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体验的机会。
1.“梯度”设计,突出生本主体地位
分层教学不是分开教学,带有明显的隐蔽性,不能公开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教师在具体操作时,要先做好学情调查,将学生分成几个群体,而且是教师自行掌握这个分类设计,为分层教学设计奠定基础。在作业设计时,教师推出一些必做题和选做题,让不同群体学生做出不同选择。作业任务带有“梯度”性,学生都能够顺利进入到训练环节,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建立学科认知。
如教学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网络生活新空间》时,教师为学生准备的作业任务是:网络为我们生活创造更多新空间,应用网络信息早已成为生活常态,认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思考下面问题,可以选择其中两个问题做解读:网络对我们的积极影响有哪些?网络生活带来哪些消极影响?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利用网络?如何传播网络正能量?学生开始审视问题,并主动做筛选,寻找自己喜欢的问题做重点关注。在答案交流环节,教师让学生主动做解读,学生踊跃发言。
教师推出选择性作业任务,成功激发学生作业操作兴趣,因为是口头解读问题,这样的作业难度系数降低了,学生更为欢迎,自然能够积极面对,在深度思考和互动交流中达成学习共识。教师设计多个问题让学生选择回答,体现“梯度”设计意识,不同问题有不同难度,学生自行选择,解读更为深刻。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任务,不仅对接分层设计理念,还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挑战的意识。
2.“广度”设计,开阔生本学习视野
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学生生活高度对接,分层作业设计要体现融合性,创新作业形式,推出新型更多实践性、生活化训练活动,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教师设计作业带来更多选项。电子作业的出现,学生喜闻乐见,其训练作用更为突出。“作业超市”“自助餐”“生活观察”“社会调查”“课堂演绎”等,都属于作业范围,教师推出更多作业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能够开阔学生学习视野。
学生对作业有不同期待,教师针对学生训练需要做设计,让学生主动进入到作业探究环节,其应用价值更为丰富。如教学《社会生活讲道德》,教师推出调查性学习任务:自行成立学习小组,人数4-5人,深入到生活之中,搜集一些讲文明、懂礼貌的事例,将这些材料做处理,准备办一期手抄报,看哪一个团队表现更为出色。学生听说要展开集体活动,争先行动起来,组建一些合作团队,集体做讨论和研究,设计行动方案。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对学生设计做观察,及时做出提示。调查活动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利用多种信息渠道做调研,辅助学生顺利完成调查任务。
团队集体行动,小组成员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学生对这样的作业任务更有认同感,其训练效果值得期待。学生对集体学习活动有特殊情结,教师抓住学生训练心理展开设计,为学生创造集体活动机会,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温度”设计,强化生本思考体验
教师设计作业需要带上更多“温度”,作业形式可以创新,特别是实践类作业任务,能够成功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学生积极回馈,教与学达成更多和谐。分层教学追求个性培养,教师吸收学生参与意见,让学生参与作业设计,都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体验。设计有“温度”的作业任务,能够强化学生思考体验,创设适合的学习情境,以成功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学生对作业布设任务有一定责任感,教师要抓住学生作业心理做设计,为学生准备更多适合的训练任务,让学生做主动选择,或者组织学生做实践操作,也能够对学生形成心理冲击。如教学《做守法的公民》时,教师先组织学生做生活案例搜集:在我们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能够遵纪守法,但也有个别人知法犯法,深入到生活之中,寻找一些典型案例,介绍个别人违法情况,为班级集体讨论提供素材。学生利用多种信息渠道做素材搜集,在课堂集中展示时,很多学生都能够主动展示和介绍。教师挑选一些典型案例,让学习小组组织集体研究,讨论相关问题,逐渐形成学习共识。学生根据教师安排进入到集体讨论环节,学习小组成员轮流发言,讲述自己的见解,课堂学习气氛浓厚起来。
教师让学生深入生活做调查,搜集一些典型案例,再组织学生做集体讨论,并给出一些问题设计,让学生有明确的讨论方向。学生自行搜集案例、集体讨论案例,学习热情会更高。对接学生学习心理,其训练效果也会更高一些。教师推出有“温度”的作业,需要做好学情调查,与学生展开多重对话,这样才能建立更多信任。
4.“深度”设计,发掘生本学科潜质
所谓“深度”设计,是追求作业的品质,而不是针对作业难度。教师推出课堂辩论活动、社会调查任务、生活观察作业、时事讨论活动,都能够促进学生新知的构建。特别是实践性作业任务,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探索的机会,学生深入到生活之中展开作业研究,结合实际案例做“深度”分析,都能够建立深刻学习认知。“深度”发掘学生学习潜质,这是作业“深度”设计的重要目标追求。
如教学《积极奉献社会》,教师推出小课题研究任务:我们应该如何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深入社会做调查和研究,找到服务的项目,搜集公益活动的形式,规划参与公益活动的方案,设定研究目标。自行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展开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活动,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准备参与班级展示活动。学生对小课题研究提法比较陌生,自然有浓厚的参与热情。教师对研究内容、研究任务、研究要求等内容做细化处理,为学生提供一些研究素材,鼓励学生借助集体力量展开深入研究学习。学生进入到小课题研究环节,教师适时进行观察和干预,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帮助。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学习,学生课题研究获得更多突破。在课堂展示环节,学生大都能够将自身研究成果做重点介绍。
教师设计小课题研究任务,这样的作业任务自然有一定“深度”,但学生都能够积极回应,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之中,在深入研究学习中达成学习共识。课题研究带有学术性,学生倍感亲切,也会有更高探索热情,教师不断给予技术帮助,让学生在课堂研究中获得学习成长。课题研究是集体学习行为,教师抓住学生心理做设计,获得不错训练成效。
5.“高度”设计,促进生本认知转化
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形式多种多样,追求作业任务的“高度”,是指作业训练的系统性、综合性,唯有强化学科之间的协作,发掘生活认知体验,对接学校学习和家庭生活,这样才能凸显作业设计的含金量。无论是深度还是“高度”,都不是追求作业的难度系数,而是提升其对接性、适合性,让学生在深入探索学习过程中成长学科能力。道德与法治学科追求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教师利用作业设计契机,开展丰富多彩实践活动,符合学科教学核心追求。
教师设计带有“高度”的作业任务,需要对学生信息占有情况有一定了解,还要对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有把握。如教学《建设美好祖国》时,教师先组织学生做素材搜集,针对国家取得的伟大成就做归结,学生展示信息时,能够从经济、科技、文化、民生、军事等角度做介绍。为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鼓励学生参与作业设计活动:祖国建设取得诸多成就,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该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关注国家建设和发展,不妨围绕青少年如何肩负历史重任这个主题展开作业设计。在信息汇集环节,学生都能够积极展示,教师做筛选,设计适合的作业任务,为不同群体学生提供训练任务。
教师组织学生做信息搜集,参与到作业设计环节,都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特别是让学生主动参与作业设计活动,学生对此比较敏感。设计作业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大多没有参与的机会,教师抓住学生学习心理展开设计,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作业训练获得更多成长点。
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设计渗透分层模式,能够为不同群体学生带来不同作业任务,教师通过设计选择性作业,或者是设定不同作业要求,能够体现分层教学意识,对激发学生作业主动性产生积极影响。分层设计作业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具有更高实践应用价值,与新课程要求高度契合,教师做好教学调查,对学生学力基础做好评估,以提升其设计适合性,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
【参考文献】
[1]全敏,王玲,陈朝晖.主题性作业设计——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听身边人讲述‘我与党的故事”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1(24).
[2]湛淑贤.道德与法治前置作业的编写与使用[J].中学课程资源,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