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协同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2022-04-29 03:15张裕沁
儿童绘本(阅读与美育) 2022年13期
关键词:家园幼儿教师协同

张裕沁

导读: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面临诸多挑战,亟待解决。本文从家园协同实效出发,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进行讨论,希望为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为实现家园协同和家园共育、提升幼儿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等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家园协同是幼儿父母与教师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幼儿园的发展过程中,协同教育是推进幼儿成长教育的关键。幼儿的早期教育必须由幼儿家庭与幼儿园共同努力,创造适宜学习生活的环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可以看出,在幼儿园的实际教学中,家庭是一个重要的协作“伙伴”。幼儿家长应在了解、认同、支持的基础上,积极配合幼儿园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活动,逐步提升幼儿育儿意识。幼儿教师要主动与幼儿父母进行互动,在互动探索中发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寻求协作路径,以达到了解幼儿当前心理健康状况的目的,获得更丰富真实的教学资源,从而有效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一、家园协同背景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加强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尚不完善,尤其表现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目前我国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协同”模式存在观念和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学龄前幼儿年龄小,家长对幼儿身体状况的重视程度较高,由于没有及时发现和制订相应的解决策略,导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时无法得到有效引导,最终造成更大的伤害。当前幼儿园培训课程中未开设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缺少明确的实施目标的标准,更不用说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由于部分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具体标准、常见心理问题处理方法等缺乏系统认识,所以即使想要维护幼儿的心理健康,也因为缺少相应知识而束手无策。

(二)家长和教师沟通不畅

在与幼儿沟通问题时,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角色关系及观念矛盾经常造成沟通障碍或无法达成共识。当教师向父母反映幼儿在园区情况或问题时,某些家长会将其误解为对孩子行为的轻视或贬低,出于对孩子的袒护,会阻碍部分教师日常教学;还有些家长在教师夸奖幼儿时,表现出自己的孩子并没有那么优秀,还需要继续努力,因此反而对其不断施加压力。考虑到幼儿家长和教师的立场不同,看待幼儿的视角也存在差异,导致面对幼儿教育时难以达成思想统一,最终的教育结果与预期结果相差甚远。

(三)家园协同随意性强

近几年,家园协同的概念被多次提到,这为幼儿园与家长间的互动沟通提供了越来越多机会,但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将家园协同落实到幼儿园日常管理及幼教活动中的情况却不多见。亲子活动、家长会等都提供了家长与教师沟通交流的机会,这也是家长了解幼儿在园区表现的机会,通过公开讨论的方式解决实际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但这种最典型的家园协同教育仍是一种传统形式,缺乏成熟、健全的保障体制。

由于幼儿父母与教师在教育协同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因教育标准、教育共识及反馈机制的缺乏,导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很难切实实施。家园协同的教育模式应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开展。具体表现为:如何让家长深层次参与幼儿教育、以什么样的形式参与幼儿园教育;如何制订有效的家园协同规划,营造共同教育的氛围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家长和教师的主动性。

(四)家园协同长效制度尚未建立

幼儿家长与幼儿教师的沟通协作机制应有条理,通过清晰的书面规定,对需要完成及无法完成的内容进行记录,同时对无法完成的内容实施对应的惩戒措施,确保后续工作顺利进行。由于父母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不足且效果不明显,仅依靠幼儿园保障幼儿心理健康就显得有些薄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复杂、隐蔽、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幼儿家长长期、不间断地对幼儿心理状况变化进行关注,并与其进行有效沟通交流,这是建立长期家园协同教育的有效保障。家园协同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有效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补充。为此应从改善家庭环境入手,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因此及早构建家园协同的长效机制,对预防和解决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家长与教师共同组织多项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教育或亲子活动,有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家园协同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者自身素质的限制

我国目前幼儿心理健康工作的从事人群以幼儿教师为主,而《教师资格条例》中对幼儿教师的学历标准要求并不高。很多幼儿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较少,对心理干预方法认识不全面,经常出现手足无措的现象。缺乏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这也是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家长作为幼儿教育实施的主体,相较幼儿教师,缺乏相关意识和经验,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偏低。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在与父母沟通交流中,多数父母在幼儿教育工作上非常依赖幼儿教师,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

(二)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设置的缺失

当前,不少幼儿园过分强调专业知识教学和专业课程设置,以满足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需求,在内容选择中忽略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因部分教师未经过专业培训,再加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具有延时性和非外显性,这使一些幼儿园忽略了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在本课题的研究中通过查阅我国文献资料,发现当前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多以“重要性”为主,缺少实质性指导。尽管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会渗透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小故事,但这些故事在幼儿语言学习中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导致即使教师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却因为没有足够的经验或教学指导而不敢轻举妄动。

(三)家园协同流于形式,不注重结果的反馈

尽管家园协同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即使采取了多种家园协作模式,效果仍不尽理想。最常见的家园协同方式如家长留言簿、幼儿园开放日及亲子活动等。多数幼儿园都设有家长园地、家长工作宣传栏等,但这部分都是由家长根据幼儿园要求帮助抄写某些儿歌、简述幼儿家庭小故事或制订一周的学习计划,上述活动并没有真正地实现幼儿教师与父母间的互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部分幼儿园提出建立微信家长群或qq家长群,借助互联网媒介实现与家长的交流。但总体来看,这些沟通内容多数是幼儿园活动安排或常规的注意事项等,很少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

三、家园协同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策略

(一)以幼儿身体健康为基础的家园协同策略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健康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父母的饮食观念、锻炼习惯的示范作用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上了幼儿园以后,幼儿会被新的教育环境所影响,如餐饮、活动场所等,这将直接关系到幼儿身体健康。因此幼儿园需要与家长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协作方式,真正從家园环境入手,促进幼儿身体健康的发展。家园协同方式主要包括“家长助教活动”“家长讲座”等,每个学期可以举办3—4次。最有效的活动方式为亲子互动。通过在园区内进行10—20分钟的亲子互动,促进亲子间的关系,营造“游戏+学习”的氛围感;父母陪同孩子进行户外活动,运用各种体育器材,创造游戏场景,通过幼儿与新环境之间的互动,提升幼儿综合素养。

家长讲座是一种促进幼儿园与幼儿家长之间沟通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如在全园区范围内,由园长、后勤主任及保健医生和家长代表等共同参与。在讲座中,园区代表积极地为幼儿家长讲解园区的规章制度、管理制度及幼儿日常需要的主副食,并征求家长意见,提供丰富合理的膳食。在上述常规内容外,引导幼儿家长重视餐饮卫生,如幼儿的餐食需要做到餐盘、餐刀分离和生、熟食分开,餐具定期清洗消毒等。不仅如此,在常规模式下还要进行新模式的引入。如“家长志愿者”活动,让幼儿家长主动走进园区担任安全值班员,帮助教师一同维持户外活动或班级角的布置等,体验幼儿在园区的一日活动。只有家长深入了解幼儿在园区的生活,才能推进家园沟通,发挥家园协作教育的有效性。

(二)基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协同

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对幼儿健康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幼儿园应积极发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性,同时也不能忽略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如针对相对专制的家庭,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及思考力有所不足;在父母溺爱的家庭中,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幼儿教师应积极配合家长进行合理教育,并对幼儿家长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正确引导。在幼儿早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可以借助微信班级群或是qq群等系列的软件,将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频或文章上传供家长阅读,为幼儿家长学习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并通过家园联系手册、微信等教育媒介,对幼儿家长的教育模式进行针对性强化,如情感教育、自信心教育等。同时在接送幼儿的过程中,幼儿家长可以与教师进行面对面沟通,也可以通过家园联系手册将幼儿当前的心理状况反馈给教师,以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当幼儿自信心不足时,可以在幼儿教师的引导下,每天不断鼓励幼儿克服问题,勇于面对困难。同时幼儿教师也应将幼儿在园区内活动情况或表现与父母沟通,这种主动积极的沟通会加速家长发现幼儿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充足的信息依据。

幼儿教师与父母要结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积极探索更有效的协作方式,达到真正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比如,在幼儿父母与幼儿园结合的主题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会“克服困难”“调节情绪”和“建立自信”,把自己的教育经验写进“家庭”小册子,将幼儿成长期间的小故事用文字、图片、视频及绘画等多种方式记录下来,构成一套包含幼儿成长全过程的成长档案。在家里,父母可以围绕幼儿家庭心理健康表现制作“家庭情感记录表”,与幼儿联手记录每天的心情。这样当幼儿出现消极情绪时,家长和教师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并结合幼儿自身特点采取恰当的情感教育,进行科学引导,如为幼儿讲一个童话故事,和幼儿进行户外运动,或和幼儿沟通,倾听幼儿真实心声,和幼儿一同面对内心的波折。

(三)基于幼儿社会适应教育的家园协同

正确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是影响幼儿认知能力的关键因素。幼儿的“需要”是其行为动机的基础,而“情感需要”是幼儿获得他人尊重和理解的关键。这时如果家庭关系失和、成人漠视,导致幼儿情绪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会造成幼儿的各种不适应。此外家长对幼儿的溺爱或忽视也会导致幼儿出现不同的情感问题,如自尊心过强、情感冷漠等。研究表明,父母对幼儿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行为及习惯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幼儿园视角来看,幼儿园组织各类集体活动时,既要让幼儿感受基本的社会、生活规律,又要充分尊重家长提出的各项活动意见和要求。结合家长建议,对当前幼儿园的教学方案进行调整,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等方式了解家长对幼儿的需求,并讨论幼儿回家后的表现。同时以家庭联系手册、开放日等形式,对典型幼儿行为发展问题进行科学宣传,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从幼儿家长的视角来看,家长要主动向幼儿所在园区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建议,及时掌握和跟进幼儿园当前的教育现状和教学计划,并对提出的各项需求做出积极正面的反馈。同时家长要主动关注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习惯,定期向教师咨询沟通存在的问题,寻找家园协同的契机。

四、结语

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源于家庭、社会和幼儿园三个层面,其中家园协同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要以家园共育的方式实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有机结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搭建“云沟通平台”,规范家园协作,实现共育的目的。若想要保证幼儿行为习惯和人格的健全,必须建立良好的家园教育交流机制,确保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为甘肃省白银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规划课题:《家园协同视域下幼儿心理健康的预防及干预机制研究》(立项号:BY〔2021〕G014号)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家园幼儿教师协同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寻找失落的家园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绿家园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