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康 胡小羽 王磊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也催生了对现代化公众信息服务的需求,尤其是防灾减灾类气象信息。得益于技术的发展,相关气象预警信息的真实性已经能够得到较好的保障,但由于灾害自身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特点,公众在灾害发生时往往被动接受,缺乏相关的预警防护知识,导致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面临巨大的威胁。随着融媒体的发展,相关信息能够及时发布并为公众所知悉,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各类自然灾害、极端天气等对公众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相关的防灾减灾信息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其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实现了灾害预警、实时播报和后期防控的结合。因此,新时代广大气象工作者要借助融媒体的优势,主动构建防灾减灾信息的融媒体传播矩阵,借助新技术和新理念拓宽信息传播的范围,并为公众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
关键词:融媒体;防灾减灾;信息传播;公众服务
基金项目:江西省气象局重点项目“航空气象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项目编号:JX2021Z07)。
做好城市减灾防灾工作,对确保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地域辽阔,地质环境复杂,因而各种灾害多发,灾害导致的经济损失更是不计其数。当前,随着国家治理理念的发展,有关防灾减灾工作也在积极寻求改革,从针对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服务到气象信息服务都表明我国的防灾减灾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1]。借助融媒体技术改革防灾减灾信息传播工作是一项有力的改革措施,能够在尽可能预警灾害信息的技术上减轻损失,及时做出应对,同时针对社会公众的科普宣传和应急处理宣传也能提高公众对灾害的认识和应对灾害的能力,进而保障人民生命安全。融媒体时代,防灾减灾工作者应主动发挥技术优势,生动形象地将各类灾害预警信息和气象预警信息以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为公众提供了覆盖面更广的优质防灾减灾信息服务。
一、融媒体的概念
近年来,为了应对突发灾害,减小对公众正常生活的影响,及时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探索传播防灾减灾信息的新模式。同时公众对防灾减灾信息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其更加趋向于选择各类“融媒体”来阅读有关信息,对此,为了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应构建以科普宣传和应急处理为核心的防灾减灾信息传播体系。当前,融媒体得到了广泛发展,新闻媒体工作者和相关防灾减灾工作者共同努力,探索融媒体视角下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传播方法,在不断丰富防灾减灾资讯的基础上进一步彰显了政府在防灾减灾信息预警传播方面的话语权[2]。
融媒体不是简单的媒体融合,而是汲取不同媒体的工作经验,并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将其优势进行整合,进而形成立体多样的现代传播体系,而其关键在于如何将现代化的技术和传播内容进行科学的整合,进而满足公众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融媒体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防灾减灾部门也在努力探索融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减灾防灾信息传播人员应当充分借助各类新媒体资源,通过拓展信息传播的模式和传播途径来开展宣传工作,并将传统媒体权威性强、受众范围广与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多样的优势相结合[3],将复杂的科学知识和预警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科普知识,从而帮助大众及时获取各类信息,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和气象灾害。
二、融媒体的优势
融媒体的固有优势为做好防灾减灾信息传播工作提供了助力。一方面,融媒体具有信息发布的即时性和信息传播的互动性,能够保证公众接收到有效的防灾减灾信息。与传统媒体相比,融媒体不存在发布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能够及时发布各类信息,公众还能通过手机客户端、电脑等各种智能终端和媒体平台阅读防灾减灾信息,同时信息发布者能够在后台关注读者的阅读情况,并及时调整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内容,通过留言等各种形式发布自身意见,以帮助信息发布者调整工作方法。公众也能成为防灾减灾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在发生自然灾害后,能够通过各类媒体平台发布信息,不仅实现了信息的交互,还在一定程度上为防灾减灾部门做好信息追踪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4];另一方面,融媒体还具有内容的权威性。为了在海量的信息中脱颖而出,并及时将防灾减灾的关键信息传达给公众,相关信息发布者在制作防灾减灾新闻信息时,更加重视内容制作,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较传统媒体有了很大的进步。
三、防灾减灾信息的特征
防灾减灾即“预防灾害,尽可能避免灾害的发生以及减小灾害造成的影响”。而防灾减灾信息就是与防灾减灾工作有关的信息,其传播目的在于在灾害发生前及时将灾害信息传达给公众或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内为公众知悉,进而减少灾害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最大限度上保护人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当前,政府相关部门和官方媒体愈加重视对防灾减灾信息的处理和传播工作,而防灾减灾信息的特征十分多元化。第一,信息发布即时性和不确定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关灾害部门能够提前预测各类自然灾害并发布预警信息,但灾害的发生本身具有不确定性,相关的损失也难以估计,这就导致防灾减灾信息在发布后不一定能够为公众所重视;第二,信息内容上的科学性和传播上的局限性。防灾减灾信息传播和相关科普工作是帮助公众树立防灾减灾意识、正确应对处理各项灾害的重要基础,但防灾减灾信息的受众范围较小,且其内容较为死板,导致人们缺乏阅读热情,往往不会主动参与有关防灾减灾信息的互动[5],且其内容往往仅涵盖某一灾害类型的专业领域,无法形成信息传播合力,导致防灾减灾信息传播受限;第三,防灾减灾信息与公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内容杂糅。防灾减灾信息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各项天气资讯和气象预警等,其与公众的生产生活和交通、经济建设发展密切相关,如公众最关注的就是各类天气信息,这都表明防灾减灾信息具有互动性的特征,其与公众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一些极端天气预警信息、气象预报、地质灾害预警播报等与公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同时灾害的类型本来就十分多样,甚至存在多个自然灾害同时发生的情况,因此其信息内容往往涉及天气、地质和具体防御等多个方面,还包含有许多的科普知识,传播内容十分杂糅。
四、融媒体环境下防灾减灾信息传播策略
(一)形式要新颖独特
相较于传统的新闻文字、图片等,各类短视频、小动画更能吸引公众的注意,因此,在制作和宣传防灾减灾信息时,要注意选择新颖独特的形式来制作相关媒体信息,进而将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实现传播的通俗化。实践中,大量官方媒体尝试以现代化的形式来宣传防灾减灾信息,并获得了理想的宣传效果。以“中国气象科普”微信公众号为例,其发布的信息主要为各种天气信息和极端天气预警,具有很强的服务性,在日常宣传工作中,该微信公众号坚持选择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发布各类预警信息和科普小知识,如其利用沙画的形式来尝试解说暴雨的定义和各级暴雨预警信号的标识,并以“沙画+动画”的形式为公众解说了防范暴雨等极端天气的措施,以视频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来开展气象知识解说,不仅有效地宣传了各类自然灾害和天气预警信息,更在无形之中完成了科普任务,实现了灾害预警与灾害防范的融合发展。同时,还有大量以创新形式宣传防灾减灾信息的官方媒体,如大量地区消防武警注册抖音号,以视频直播和演练的形式来向公众展示如何防范火灾这一非自然灾害。还有官媒尝试用中国水墨动画等各种新颖独特的形式推送防灾减灾的科学知识,不仅实现了科普宣传,更探索了官方媒体探索特色宣传的范本,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内容要紧扣主题
虽然融媒体飞速发展,但传统媒体在权威性上仍具有优势,因此,减灾防灾的官方媒体要在深刻把握传统媒体优势的基础上做好内容创新,不断丰富宣传的内容,从而实现现代化发展。极端天气形成的灾害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为此大部分防灾减灾工作围绕天气预报展开,而传统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一直以来都受到重视。如今,公众获取天气预报信息的途径越来越便捷,手机和各种网页都能查看,这也导致公众除了阅读天气信息,还希望获取天气变化趋势、气象科普知识等,这表明防灾减灾工作要主动创新工作内容,除了发布基础性的预警信息,更要做好相关的科普工作,帮助公众掌握更多应急处理各类自然灾害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以天气预报为代表的大批防灾减灾官方媒体除了要做好信息宣传工作,还要坚持开展科普知识,主动围绕当前的热点话题,为受众讲解自然灾害的成因、表现特点、未来发展趋势、科学防范方法等,从而帮助公众树立科学的防灾减灾意识,正确看待各类自然灾害,从而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6]。
(三)要做到通俗易懂
为了改善宣传的效果,防灾减灾类新闻宣传必须做到通俗易懂,要尽量选择公众感兴趣的形式来展开宣传,进而达到让公众易于理解和把握的目的。例如,在天气预报时,针对夏季常见的梅雨,可以尝试引入冷锋、梅雨、强对流天气等概念来对梅雨的成因和作用过程进行讲解,除了选择专业名词,在讲解时要尽量选择通俗易懂的形式来对相关的概念加以展示,如利用动画形式来讲解,并将不同天气作用的过程进行拟人化处理,制作成不同的“小人打架”,用拟人化的形象来科普知识,从而帮助公众了解梅雨天气的成因以及常见的天气现象,使气象科普工作变得科学有趣。
(四)要做好互动
在融媒体时代,公众的需求是媒体制作新闻信息的重要参考,因此,必须做好与公众的互动工作,进而了解公众需求,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如针对夏季常见的暴雨天气,做好汛期泄汛、治理洪涝灾害是许多地方政府防灾减灾部门和新闻媒体的重要工作内容,就公众关心的相关信息,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要主动应对,通过直播访谈等形式了解公众关心的问题,并及时加以应对。
例如,北京市曾在夏季进入汛期的第一天主动开展线上微直播访谈节目,邀请大量专业工作人员和新闻发言人参与直播,就汛期的时间、地区内天气变化趋势和降雨特点、汛期防范方法等提出建议,同时还开展了气象知识科普活动,以有奖竞答环节等邀请公众参与互动,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的形式也为公众参与新闻互动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五)继续发挥传统媒体的创作优势
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发布的权威性强、受众广泛,且已经有一套成熟的演播室制作工作系统和丰富的经验,其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了大量方法,因而在开展融媒体环境下的防灾减灾新闻信息传播工作时,也要继续发挥传统媒体的创作优势,充分利用其科学成熟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进而为公众提供更具优势的信息服务,并不断提升新闻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在传统的防灾减灾信息媒体宣传中,以演播室录制、主持人讲解的形式受到公众的认可。因此,在制作防灾减灾新闻节目时,除了选择演播室录制讲解等传统的制作方式,还可以尝试对演播室录制方式进行创新,如借助虚拟技术将主持人与相关的场景相融合,从而起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在深度挖掘相关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同时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来帮助公众接受理解。例如,在讲解极端天气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演播室可以利用全媒体拍摄技术对主持人所处的演播室进行三维动画模拟,同时主持人对灾害的相关信息进行科学生动的讲解,对灾害的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形式、防范方法等进行全面的讲授,进而帮助公众树立应急防范意识,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在第一时间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除了以模拟画面提升减灾防灾信息的真实性外,还可以借助动画讲解等形式将科学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媒体小课堂。同时,在讲解各种灾害信息和天气信息时,还要注意关注其发展趋势,并给予相关的应对建议,从而让观众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做好防范应对。
五、结语
融媒体时代,防灾减灾信息传播工作需要充分依托技术发展优势,通过多种传播媒介构建防灾减灾信息的传播路径,进而向社会公众提供人性化、科学的灾害信息服务,并引导公众及时采取合理的措施应对灾害。在融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防灾减灾信息工作者能够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开展工作,为防灾减灾信息传播和相关科普工作注入全新活力,在不断丰富信息传播的途径和手段的基础上,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信息宣传服务,提高防灾减灾信息传播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 陈文龙,李娟.山东诸城:县级融媒体中心防灾减灾实践应用探讨[J].中国减灾,2021(21):58-61.
[2] 杨春竹.融媒体时代如何开展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科普[J].媒体融合新观察,2021(5):94-96.
[3] 苑超,张嘉霖,任丽媛,等.天津市防灾减灾科普宣教能力现状及发展模式思考[J].天津科技,2021,48(6):66-69+72.
[4] 罗丹,黎跃勇.浅析“线上”+“线下”融媒体气象应急减灾志愿服务[J].科技视界,2019(36):83-84.
[5] 胡亚旦,任美洁,陈蕾娜,等.融媒体气象防灾减灾精准科普策略探讨[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5 全媒体气象影视服务创新研究[出版者不详].2018:48-50.
[6] 杜明曦,侯迎忠.地方政务新媒体灾害事件信息发布的策略研究:以台风“利奇马”与“山竹”为例[J].东南传播,2020(4):1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