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电视台纪录片创作初探

2022-04-29 02:02叶丹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13期
关键词:县级电视台融媒体纪录片

叶丹

摘要:纪录片是群众喜爱的电视节目形式之一,纪录片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一个台节目制作的实力,但是县级电视台资金、设备、人才素质等方面存在诸多薄弱环节,纪录片发展一度缓慢。本文以沙县广播电视台创作纪录片为例,分析县级电视台纪录片创作中存在的制约因素、特有优势,并结合融媒体发展探讨县级电视台如何利用融媒体平台创新思路,创作纪录片。

关键词:县级电视台;纪录片;创作体会;融媒体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和媒体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纪录片呈现在大众眼前,涌现了《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这些纪录片大台创作、制作精良,令人叹为观止。而本文把视线对准了最基层的媒体——县级电视台,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县级电视台在纪录片创作方面可以说困难重重,但这并不意味着县级台在这个领域就完全无所作为,本文试图从作者所在的县级电视台纪录片创作实践为例,以点带面,探讨融媒体时代县级电视台纪录片创作新的发展思路。

一、县级电视台纪录片创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纪录片创作在基层电视台起步相对晚。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相对于省、中央大台,县级电视台创作纪录片存在拍摄资金有限、没有专业专门团队、技术跟不上等问题。设备限制和创作思维限制,在县级电视台纪录片日常创作中较为常见[1]。

(一)以拍摄新闻的设备去拍纪录片

县级台要创作纪录片且不说创作思想意义达到某种高度,设备带来的问题首当其冲。笔者参与创作的《清明时节乌饭香》、《老李的手艺》《酒粬人家》《精神科护士》等几部纪录片都是用拍摄新闻的松下HPX173MC或者是松下HPX260MC拍摄机拍摄完成,且只有一台设备,同一时间只能实现一个机位,只有一个摄像记者。纪录片的创作有一定的线性逻辑顺序上的要求,不少镜头的景别因为没办法同步拍摄,常常出现拍到了这个镜头就拍不到那个镜头的情况,如《老李的手艺》主要是拍摄沙县夏茂镇村民老李制作薄荷糖和打白铁的手艺,这两项手艺都是有制作的过程,特别是制作薄荷糖是一个一气呵成的过程。可是拍摄时只有一部普通摄像机,拍了这个画面就拍不到那个画面,更说不上什么特效了,这种情况下,台里的前辈支招,拍摄过程中让老李一遍又一遍重复拉糖过程,以弥补设备不足,最终将整个过程剪辑在一块,不得不说设备的限制是县级媒体拍摄纪录片的一大问题,相信不少县级电视台的同行都遭遇过这样的尴尬。如果有强大的摄像机镜头和多个角度,相信老李拉糖的过程会呈现一个更佳的视觉体验。

(二)以拍摄新闻的固有思路拍摄纪录片

对于县级电视台的编导或者摄像来说,日常更多接触的是制作电视新闻或者是电视专题片。常年的电视新闻和专题的创作经验,难免带来一些习惯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与纪录片思维有所差异。这样的差异往往带来的是县级电视台纪录片初期的作品存在很多专题片的痕迹,如专题片基本的叙事形态是“表意”,创作或编导,呈现着一种“主体性”或“主观性”的心态特征,营造着一种“有我之境”,更多表达了创作者的想法。此外,专题片往往不按生活的自然流程来叙事,这体现在画面的处理上,摆拍的情况比较多,在时态上穿插的时态较多,时间跳跃大,但只要围绕主题,不会让观众有什么违和感。而纪录片是“再现”性的,其叙事基本形态是“纪实”。纪录片的创作者的态度是客体,作品呈现的是“无我之境”。尽管也不是完全的“无我之境”而是寓论断于叙事,“我”的主体意识“藏而不露,隐而不发”。纪录片的叙事时态强调是现在进行时态,如果出现画面的违时穿插,违和感就会比较明显。从专题片思维到纪录片思维对县级台的编导来说是业务思维的一种提升和转变,克服之前的专题片惯性思维的叙事方式,指导摄像记者进行画面的拍摄,并在稿件修改过程中,根据合理的叙事结构和时间推进纂写解说词。而制作也要在修改片子的过程中慢慢感受纪录片和专题片剪辑上区别,慢慢地形成纪录片的剪辑思维,这都需要一个过程[2]。

二、县级电视台纪录片创作的独特优势

(一)选材本土化

县级电视台无论是在资金、技术、人才、办台经验上都远不及省、市台,然而县级也有自身的独特优势,与本地受众的接近性及对本乡本地的熟悉,是中央、省、市台所不具备的。因此,县级电视台在节目创作的过程中要发挥和当地群众近,对当地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了解深,对本地人文资料理解强等独特优势,充分挖掘体现当地特色的素材。以沙县为例,沙县是小吃文化名城,沙县小吃历史悠久,20世纪90年代,沙县人开始走出山城将沙县小吃带到全国各地。对于作为从小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对沙县小吃有着特殊的理解和情感,带着这份理解和情感,台里策划拍摄了《烧麦人家》《豆干情缘》等围绕沙县小吃和小吃制作艺人展开的故事。同时,本土化的节目使得节目更加好看,更容易受到当地受众的喜爱。

(二)视角平民化

县级电视台纪录片的创作是将重点放在普通百姓与县级社会环境上,将纪录片拍摄的镜头对准老百姓,是老百姓讲述自己身边故事的一种纪录方式。事实上,县级电视台纪录片的创作方向本就该把镜头对准群众,站在普通群众的角度进行拍摄,坚持站在普通群众的立场上看待生活。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三明市地处山区,是产“山珍”的地方,包括沙县在内的各个县深山中都有竹林、红菇……采摘这些食材并对这些大自然的馈赠进行加工是当地农村群众的生活模式。纪录片《深山竹林》就讲述了一个叫陈志梓的人在当地的一个村承包竹山,制作笋干的故事。这样的故事看似平淡无奇却透着浓厚的百姓生活味,普通百姓面对生活的那份勤劳和坚守,在纪录片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就围绕闽笋这一特色拍摄的纪录片,本土化题材也对县级媒体打出栏目品牌、提升在当地的知名度发挥了一定作用[3]。

(三)拍摄亲近化

县级电视台的记者常年在县域范围内开展采访活动,容易融入百姓生活中,不会给拍摄对象带来太多拘谨感,更容易展示群众生活最真实的一面,在片子中传递最真实的感受。相反,如果拍摄对象过于拘谨,拍摄过程就会显得僵硬、不自在,很难拍摄出真实自然的作品。沙县是一个闽中县城,有12个乡(镇、街道),沙县广播电视台的记者团队大多是本地人,对当地的情况也相对了解,自然而然和拍摄采访对象拉近了距离。此外,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和拍摄对象进行情感交流沟通,让人物的感受通过画面得到自然而然的流露。《盲人按摩师》是笔者最初创作的一部纪录片,通过和一对盲人按摩师夫妻沟通交流,多次接触后笔者慢慢地和他们成为朋友。虽为试水之作,但是纪录片完成后在真实和情感方面得到了其他同事的肯定。

(四)讲述故事化

在县级纪录片创作拍摄时,由于其在题材的选择上以群众日常生活为主,在受众上也以群众为主,为拓展受众群体,需在创作和拍摄制作的过程中在故事的讲述上提升其故事性,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若一部纪录片在创作上仅以直白的展示为主,导致其整体内容呈现流水账形式,会导致受众观看兴趣的不断下降。以医疗类纪录片《人间世》为例,其以患者寻常生活以及诊疗过程作为切入点,利用故事化的形式来展示普通患者抗击疾病的故事,尽管其中的内容较为直白,但在视角上较为新奇,在内涵上也极为深刻,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对于县级电视台纪录片的创作来说,需在题材的选择上做好选材工作,更要在拍摄创作时提升其故事性,尽量反映其中的矛盾冲突点,提升其可看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注意力[4]。

三、融媒体视角下县级电视台纪录片发展探索

(一)适应多元化的传播渠道

传统的电视频道采用线性播出形式,信息输出是单向,不可逆的。融媒体时代IPTV终端、APP、Internet等媒体传输介质却没有类似的限制性,观众观看视频的过程是动态的、可控的。在此种情形下,纪录片制作者要让纪录片的信息输入和输出足够稳定,就必须有一套可以在前期就投入影片创作的运行体系。影片的质量和实践往往成反比。传播渠道的变化,使得纪录片的创作在质量上更优,在时间上更短,要求县级电视台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更具“匠人精神”,抓住新媒体碎片化的传播优势,以“短、平、快”的制作流程制作纪录片。

(二)微纪录实现传统和新媒体对接

微纪录片是诞生于互联网的纪录片新样态,是一种在微时长体量下对真实现实的创造性处理,推动着传统纪录片的变革和发展。微纪录片更加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诞生于网络的微纪录片更加个性化和草根化,体现了普通人对生活的理解和表达。作为主流媒体,以微纪录的形式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无疑是融媒体时代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很好结合的一种表达方式,同时也对拍摄资源进行了很好的再创作再传播。这样的尝试已经在不少县级媒体进行。沙县广播电视台就创作了《逆行》《春风十里不如你》等画面精致、配以简单解说的微纪录片,在新媒体平台传播后收获了较好的反响[5]。随着自媒体平台的不断发展,信息发布的门槛下降,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工作室在这一时期也开始成立,独立制片人在当下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极大地提升了纪录片创作群体人数,更丰富了创作内容,对纪录片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县级电视台纪录片创作的过程中,也可加大与这些独立制片人以及纪录片工作室的合作力度,丰富纪录片创作内容,更降低纪录片创作成本,是今后纪录片创作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更可鼓励群众参与纪录片的制作,提供创作思路,或者直接参与纪录片的拍摄,不仅使得纪录片的受众更为广泛,也可由于群众的参与而降低制作成本,丰富创作内容,带动县级电视台纪录片创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新的影片制作概念带来创新

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与时俱进全面融合。纪录片无论是在传播渠道,还是传播手段、传播形式等都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融媒体时代,纪录片的制作和发布的门槛都大大降低,每一个移动APP客户端都是纪录片传播的主体。微纪录片创作的题材方面更加广泛,可以选择更具可看性的凡人故事、身边故事,从而吸引观阅者。改变叙事手法,纪录片的叙事手法是非常关键的,是创作者讲述纪录片的同时所采用的手段和放大。故事化和情景再现是微纪录片常用的叙事方式。与此同时,和传统纪录片一样以真实性为主要特征之外,微纪录还要有更高的观阅度,在更短的时长内让观众产生共鸣。满足这样的要求,创作者就应该采用更加灵活更具技巧、更娱乐的叙事手段,如设置悬念倒叙的叙事方式、小标题的叙事方式等[6]。

(四)提升县级电视台的品牌效应,促进观众互动

在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台的品牌效应对于发展纪录片来说十分重要。如今,碎片化传播在如今移动收视习惯的发展下受到了大众的欢迎,短小精悍的电视纪录片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注重碎片化传播,建立县级电视台特色的纪录片,提升品牌效应是如今发展电视台纪录片的重要手段。例如,路易·西霍尤斯执导《海豚湾》这样的大制作纪录片情节充满新引力,故事性强。作为县级媒体不可能实现这样的创作,但是可以通过创作短小的纪录片,从小人物着眼,挖掘他的故事,创作人员和人物进行情感交流,让整个拍摄的过程更加自然,还原真实的百姓生活。

融媒体时代为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宣传方式和营销思路。通过加强电视纪录片的互动方式,借助各种移动终端来促进观众互动,沙县电视台也通过微博、微信、APP等平台为观众拓展和推广纪录片,通过“话题效应”来带动群众互动,从而扩大电视台纪录片的影响范围。例如,沙县是一座以小吃闻名全国的小县城,小吃题材也成为我们常常选择的纪录片题材,小吃的题材要体现小吃传统技艺的魅力,也要有一定的故事性。可以通过在微博平台上发布相关“我记忆中的沙县小吃”等话题来带动群众的参与,建立县级电视台纪录片独特的品牌效应。

在县级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由于其在拍摄对象上较为广泛,不仅可讲述当地的民俗文化,也可涉及当地的风土人情等。由于县级电视台在拍摄纪录片时本土化的倾向较为明显,为更好地拓宽受众群体,符合人们当下对于纪录片的要求。可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深度挖掘能够被外地受众所接受的元素,提升其共情,来实现纪录片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以沙县小吃为例,在制作纪录片的过程中,由于沙县小吃的纪录片较多,且均以其来源以及小吃的内容作为创作角度。尽管其在宣传沙县小吃上可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但长时期同一题材也会导致纪录片的同质化现象,观众的新鲜感也会随之下降,不利于收视率的提升。在纪录片的创作中,可从人物角度进行切入。以沙县小吃为例,可选择其中的代表人物来进行纪录片的创作。也可从众多的人物中选择一些小人物切入,以平常人的视角来开展对于沙县小吃的讲述工作,提升其感染力。[7]

四、结语

当下以县级电视台为核心的融媒体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这也给县级台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相信这一机遇势必带来新的发展。作为县级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一名编导,在本台纪录片创作过程中起主导和关键作用,应该本着一颗初心,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将县级电视台纪录片、微纪录片尽量做好,拍摄制作出更接地气、贴近百姓的纪录片作品。

参考文献:

[1] 许建生.浅论县级电视台纪录片创作[J].新闻传播,2012(8): 23-24.

[2] 韩卫娟.融媒体背景下电视传播的发展变化[J].中国电视, 2016(5):72-75.

[3] 郭蔚.融媒体背景下微纪录片叙事策略探究[J].中国报业,2019(24):58-59.

[4] 章敏辉.论融媒体时代纪录片发展与创新[J].西部广播电视,2019(18):89-90.

[5] 郑英.融媒体语境下,电视微纪录片创新发展趋向[J].电视指南,2019(13):54-57.

[6] 肖兰.县级电视台纪录片创作的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 2018(8):117-118.

[7] 范晓雯.县级电视台纪录片创作及走向[J].视听纵横,2008(6): 11-13.

猜你喜欢
县级电视台融媒体纪录片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县级电视台新闻采访工作的创新探析
新媒体时代下县级电视台的局限及发展趋势探析
基于新生代农民工报道的县级电视台创新思路研究
县级电视台新闻记者如何增强新闻敏感性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试论全媒体时代儿童灾难新闻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