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年来,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教学取得了喜人的进步。从1978年所有高考考生可参加外语考试到1983年高考外语成绩按照100%计入总分,从2002年全国乡镇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到2014年国务院确定在浙江、上海试行一年两考,从2003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到2018年颁布《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这些举措稳健推进了中小学英语教学,更新了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学水平,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整体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遗憾的是,近年来,有人居然无视英语在改革开放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大声疾呼”要将英语从高考中移除。作为外语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要包容不同声音的存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继续优化基础阶段的教学效果。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想法:
其一,安心定志,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是一门艺术,但更是一门科学,教师绝不能在遭受不公平待遇或不合理压力时就变得“佛系”,放任学生。有良知的英语教师深知英语在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不会因有人贬低英语就自我否定。在任何时候他们都会坚守英语教学的基本原则,而不是无底线地降低对学生应有的要求。他们会继续坚持让学生借助网络途径开展英语视听、名篇朗读与背诵、广泛阅读与讨论等学习活动,同时创设多样的语境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运用所学语言。
其二,砥志研思,定位教师的引领功能。英语学科侧重语言的实践,因此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英语教师更需要明确自己的引领作用,千万不能越俎代庖,霸占学生的话语权。教师要反复推敲教学目标,否则就难以实现新旧知识的关联;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导入,否则就难以引导学生“渐入佳境”;教师也要详细分析教学步骤,否则就难以实现教与学的“环环紧扣”;教师更要密切关注教学反馈,否则就难以优化教学效果。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研究与思考,离不开教师的引领。
其三,勠力同心,实现家校的无缝对接。社会上要求弱化英语的呼声对家长的冲击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部分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长。这会严重削弱家长对英语学科的重视,也会影响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学科导向。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家长对学校英语教学的反馈意见,适时调整,及时优化。只有实现家校无缝对接,才能及时消除沟通不畅带来的误解,促进家长、教师及学校三方共同发力,朝着明确的方向前进。
(王为忠,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邮编:2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