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长要以师生的生命成长为核心目标,思考如何实现把学校还给师生的办学追求。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校长要带领师生一起提炼学校精神,办一所“我们的”学校;要推进教学改革,让“我和你”在课堂上共生共长;要关注师生的精神生长,让学校成为师生精神拔节的生命场和永远眷恋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文化立校;教学改革;精神生长
2008年,我有幸参加在上海举办的一个教育论坛。时任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的程红兵先生做专题讲座,开场的第一句话便是“校长不是人干的活”。程校长说完后,全场爆笑,而我则感到疑惑,不明白校长怎么就不是人干的活呢。这句话在我心里藏了六年,直到2014年,我担任江苏省无锡市刘潭实验学校校长时才恍然大悟:校长要有比常人更强的韧性,要有比常人更深的情怀,要比常人更能包容和善解人意,要超越常人去经略、创新并追求卓越。
我清楚地记得,2014年9月3日早晨,我从一(6)班教室外走过,一个早到的小朋友奔出教室和我打招呼:“校长,早上好!”我马上表扬他很有礼貌,但他没有回应我的表扬,而是扑闪着大眼睛,愣愣地问:“校长是干什么的?”我想,刚成为小学生的他可能认识了语文老师、数学老师、体育老师……他知道每位老师都代表着一个学科,语文老师教语文、数学老师教数学、体育老师教体育。他可能想问我教哪门学科,但一时不能精准地用“教”来表达,于是就有了“校长是干什么的”这一“天真之问”。
后来的教职工大会上,我把这个故事分享给全体教师,并告诉大家,每个人都要从这个“问号”出发,经常问自己:我是干什么的?我应该怎样干?我干得怎么样?在我看来,心中有问号,眼前所见才会是一个个成长的生命;心中有问号,才会提升自身专业素养,让教育教学行为更科学;心中有问号,才会拥有信念和梦想,主动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让追求理想的教育更有动力。
2017年,我被调到百年老校江苏省无锡市东林中学任校长,后又任东林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2022年,是我担任校长的第八年。经过这些年的办学实践,我更加明白: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因此,我始终坚守师生的主体地位,努力把学校还给师生——把提炼学校文化的权利还给师生,让师生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师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充满成长的气息;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一、办一所“我们的”学校
人人都是学校管理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在初到刘潭实验学校的第一次教职工大会上,我便坚持这样的理念,确定了与全体教师交流的主题——“办一所‘我们的学校”。我想通过这一主题,迅速凝心聚力,鼓舞士气,为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做铺垫。接下来,我开始深入思考“‘我们的学校”应该有怎样的价值取向,师生如何定义并认可“我们”。
(一)凝练“我们的”精神
刘潭实验学校是由三所村小和一所中学合并而成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我到任时,学校合并已有三年,虽实现了平稳整合,但还没有鲜明的学校精神。经过调研,我了解到师生对原无锡市刘潭中学的“养正”校训的比较熟悉,便决定以“养正”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词。然后,我组织教师讨论、丰富“养正”校训的内涵;邀请专家来校做报告,讲座的题目都是《养正,一个好校训》。我还邀请江南大学吴格明教授撰写《养正赋》,他对“养正”的诠释深得教师认同。“养正”内涵提炼的系列活动,其实就是学校精神逐渐清晰与强化的过程,就是形成“我们的”价值共识的过程。师生在系列活动中认定“养正”是一个好校训,我也深以为然。“养”既是对自己生命的滋养、发育,又是对他人生命的呵护、培育,而“正”是养的内容,即让自己的内心与言行时刻处于“正”的状态。“养正”训诫师生养浩然正气,做正直无邪之人。我想,师生如果深刻理解、深度认同“养正”校训,就会成为“养正”的传递者,就会形成一个强大的“我们”。
(二)提升“我们的”素养
学校发展离不开优质师资,教师队伍建设向来是校长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刘潭实验学校,我组建“养正学院”,为教师提供研修平台,并在校本培训中植入“养正”元素,旨在引领教师在浩然正气中成长。学校组建“养正学院”,下设班主任素养坊、研修共同体两个培训阵地,形成了师德、师能建设与全员、专题培训一体两翼的格局。“班主任素养坊”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和现代班集体研究工作室,66位班主任分别参加这两个研修团队,定期开展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校本教材开发等活动。研修共同体由教学骨干自愿报名组成,首期就有43位教师参加。我让“养正”文化融入师生的生活,以实现学校文化育人的目标。我相信,学校精神能凝聚发展合力,推动学校文化发展,实现文化立校。
(三)铸实“我们的”言行
学校精神的表达要极具张力,就如刘潭实验学校的“养正”,它本就有丰富的教育元素,在管理中容易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抓手,引导师生向真、向善、向美。学校德育团队以“养正”校训为主线,编制德育教材《养正手册》,让德育活动在目标、内容、方法上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同时,我在刘潭实验学校推行“学的课堂”建设,让教师为学生的学而教,让课堂教学的一切行为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学”,为学生的“学”营造氛围、提供空间、搭建平台,让学生的“学”提质增值。为了配合“学的课堂”建设,我改革学生的综合评价,设立“正心奖”“正气奖”“正见奖”“正行奖”。四个奖项从内到外,从知到行,从评成绩到评素养,意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养正”成为教育教学管理的抓手,也成为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表达。
受生源、师资与办学资源等因素制约,那时,刘潭实验学校办学水平还在低谷挣扎,而“办一所‘我们的学校”让大家从抱团取暖走向抱团发展。基于“养正”的学校精神,全体师生凝聚发展合力,使得学校的教育生活呈现出浓郁的“养正”气息:“养正”教师,“养正”学生,发展学校。
二、让“我和你”在课堂上共生共长
我认为,教育是“我和你”的“相遇”与“相育”。“我和你”包括学校这个群体中的所有人,既指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也指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我和你”体现了管理中的平等主张与人文见长的工作方式,这种主张和方式彰显了把学校还给师生的基本要求。“相遇与相育”,强调教育是师生在学校这一生命场域中多类多层的交互影响及彼此成全,而课堂则是师生“相遇与相育”的重要场所。优化“教”“学”生活,当课堂成为师生共生共长的生命场时,学校自然就是师生拔节的生命场。
(一)树立“精神标杆”
2017年8月至今,我任职于江苏省无锡市东林中学。东林中学位于无锡市中心城区,其前身为1905年由无锡教育家侯鸿鉴先生出资创办的私立竞志女学,是无锡教育史上最早的初中。学校30周年校庆时,蔡元培先生来校祝贺,并挥毫写下“开风气之先”的赞词。在对校史进行广泛而深入梳理的过程中,我清晰而强烈地感受到“竞志”的丰富意蕴。动荡的年代,侯鸿鉴先生创办竞志女学,育才报国。一介书生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情怀写在他的办学历程中。我觉得“竞志”是一个好词,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拒绝躺平”,蕴含着精神旺盛成长的样态。在一次次的挖掘、凝练、提升、转化中,“竞志”逐渐成为学校文化的核心词。“竞志文化”,可以表述为“不甘平庸,敢为人先;志存高远,胸怀天下”。如今,学校将“竞志文化”作为师生成长的精神标杆,担当新时代教育培根铸魂的责任与使命。
(二)建构“学问课堂”
课堂教学指向学生素养的提升、精神境界的提高,而办学理念、精神拔节没有课堂改革作为支撑是没有说服力的。课堂是师生成长的主阵地,校长的成长也应该体现在卓有成效地领导课堂改革。于是,我策划推进东林中学课堂改革项目“初中‘学问课堂建设”。“学问课堂”意在解决传统课堂教学过于关注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过于关注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的问题,把“学习”和“问题”放在课堂中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并在学习中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学问课堂”将教学从知识、能力立意转向思维、智慧立意,从而达到改变思维、启迪智慧的核心素养高度,真正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学问课堂”涉及学校教学活动体系、教学资源体系、教学评价体系、教学管理体系、教学思想体系的整体建构。“竞志”精神为“学问课堂”开辟了肥沃的文化土壤,成为师生学问意志、学问精神、学问能力和人文品格的精神基因。在“学问课堂”建设中,我努力焕发教师强大的创新构造力,让他们达到砥砺学生学业、涵养学生情怀、指引学生成长的终极目标。
(三)优化“教”“学”生活
围绕“学问课堂”建设,学校推出《备课指南》和《主题教研活动指南》,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已有问题、新生成的问题以及后续问题,使教研有了明确的聚焦点和统一的操作流程。从2018年建设初期,通过试点班的课堂教学实践,研发“学问课堂”的1.0版本,到2019年建设中期,引入“深度学习”理论,形成“学问课堂”的2.0版本,再到2020年后,凝练形成“学问课堂”的3.0版本,学校形成“自主先学”“问学互进”“学用达理”三环节和十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学问课堂”践行深度学习理念,依托“学·问单”导学、“小先生制”班组文化护航,实现学业进步与品格提升。此外,我每学期为教师上公开课、做讲座,以自己的行动传递推进课程改革的决心,激励引导教师投身课堂改革。
教师的专业生活落实在学科组建设与课堂实践中,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品质的提升依托教师的课堂转型。因此,“学问课堂”建设之路就是师生专业、学业的成长之路。此时,当我回顾课堂改革深深浅浅的印记,更加明确促进师生共生共长这一出发点。管理者当创造“相遇”的机会,实现“相育”;当优化“相遇”的情境,提升“相育”的品质,实现师生的共生共长。在这场基于文化内驱力的课改实践中,“竞志文化”让我们步履坚定,扛着问号,竞志前行。“学问课堂”迷人的光华中,闪现着师生成长的动人模样。
三、让学校成为师生眷恋的精神家园
学校教育应在关注“人”的发展与管理的基础上,确立“生命关怀”“精神关怀”的价值取向。这是教育的根本旨归。有一次,学校合唱团深情演唱《时间都去哪儿了》,学生唱得热泪盈眶,我听后也哽咽得说不出话。尤其是听学生唱到“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他,只为那一声爸妈”时,我竟想到当下的校园生活,想到这群孩子离开学校为人父母以后回到校园再唱这首歌的情景。想着,想着,歌中的“老树”成了东林中学校园里的古银杏,黄了又黄;歌中的“爸妈”似乎就是“东林”。教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豪感在我心中鼓荡。我想,教育应该关注时间的长度,指向学生的明天、人类的未来。
(一)让平凡的日子不琐碎
学校要成为师生永远眷恋的精神家园,重建校园生活非常必要。学校的教学生态、人文环境,教育教学内容的确定、方式的选择,都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元素。作为校长,要做校园生活的设计师、观察员,从师生的成长出发,时刻调整优化,建设健康的校园生态。
如果把校园生活比作一棵大树,东林中学校园生活这棵树的主干肯定是“竞志文化”,两个大的枝干为“学问课堂”“涵泳德育”。在东林中学,我提出“涵泳德育”的主张。“涵泳”一词源于校园内名为“涵泳泉”的一口古井,这里的“涵泳”有浸润、沉浸之意。“涵泳德育”是德育方式的转型升级,致力于传统说教德育的变革;也是成人成事的文化塑型,致力于构建情操陶冶的校园文化体系。
我们的校园生活之树还有许多小枝干、小分枝、小树叶,如“竞志”美育、国际理解、东林思政、组长日、“竞志”小先生争霸等,它们共同构成了高大浓密的校园生活之树。主干输出“竞志文化”的精神基因滋养分枝,分枝与树叶也为主干提供养料。校园生活之树的生长样态就是师生的成长样态。
基于这样的建构,我组织开发“读校课程”系列,即景观读校、科技读校、经典读校、创想读校。我依托这四大“读校课程”变革德育方式,重构学生的班级学习与闲暇生活,让每一名师生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有德育的亲近感、获得感。
重构校园生活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一所学校的校园生活体现了一所学校教育教学的布局与价值取向。因此,我基于“竞志文化”设计校园生活,优化教育教学生态,让校园生活有序列、有意义、有意思,让学校成为师生永远眷恋的精神家园。
(二)让平凡的日子不厌倦
校园生活的重建,要在主阵地上做足文章,激活校内资源,丰厚学校文化;在校外资源上做巧文章,用好社区资源,扩展教育资源。
东林中学丰厚的校史文化肯定是重要的校内资源,是重构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我组建“东林中学校史文化微课程开发研究小组”,开掘东林中学校史文化的当代教育价值。参与开发的人员覆盖所有学科,他们完成了从竞志女学到东林中学百年教育史文化素材的整理研究,开发了一批优秀的校史微课。如教师选择不同的角度介绍校史——“朝你走来的侯鸿鉴”,从创办者的角度讲学校历史;“大时代中诞生的竞志女学”,从时代变迁的角度介绍学校变革;“追忆:‘开风气之先”,从蔡元培亲临学校参加校庆的事迹介绍学校发展;“校徽里的东林故事”,从校徽的变化看学校的变化。在著名校友篇中,教师也开发了很多好的课程,如“发现:钱基博与东林中学”“战火中的铿锵玫瑰——菡子”“钱琳,从东林飞出的军营百灵鸟”。这些校史课程成为入学课程的组成部分,与入学后的“家国情怀培育:东林少年读校行”课程相结合,共同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总之,我想用东林中学鲜明的文化基因冶铸师生的思想筋骨,荡涤师生的情感血脉。
东林中学毗邻东林书院,深受“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家国文化影响。多年来,学校与东林书院合作共建,“读书、讲学、爱国”的东林书院文化深深影响着东林中学师生,“慎独的道德风范、浓厚的家国情怀、可敬的担当精神、不屈的舍身精神”等逐渐成为东林人成长的精神养分。我探索“院校”合作模式,思政课程“‘东林思政,播下家国情怀的种子”就是这个举措的成果展现。
校长在管理中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如典型的人物可以成为教育资源,校内的物型空间、校外的场馆也可以成为教育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只有被充分激活,融入师生生活,才能达到优化育人的目的。
(三)让平凡的日子不普通
每一个日子本来都是一样的平凡,某个日子之所以变得不平凡,是因为那天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我们将一些平凡的日子节日化,让平凡的日子充满诗意。而东林中学最有诗意的日子肯定是银杏节。
东林中学校园里有两棵古银杏,树龄均已超过270年,它们承载了一代代东林人的记忆。东林人套用鲁迅的话语来介绍这两棵古银杏:“东林中学有两棵树,一棵是银杏树,另一棵也是银杏树。”这两棵古银杏树已成为东林中学的“校树”,已成为东林人精神文化的图腾。从2018年开始,我将每年的12月份定为银杏节。
银杏节期间,学校会安排一周不扫落叶,还会安排专业摄影师在固定的时间段给师生员工拍照。同时,班主任也会自发组织学生到银杏树下合影。学生毕业后看银杏树下的合影,同学会时看银杏树下的合影,银杏情、东林情、教育情都在其中。2018年至今,学校先后举办四届银杏节,主题依次是青春、感恩、致敬经典、家国情怀。当银杏树下积攒了薄薄的一层黄叶时,学校还会在银杏树下举办一场演出。每年,师生看着银杏叶判断,什么时候演出开始,什么时候不扫银杏叶,哪几天是拍照的日子……两棵古银杏俨然成了东林校园的节令。
诗意的校园生活也诗化了学校的表达,“我在银杏树下等你”是我们的欢迎辞;“像银杏树一样生长”是我们的教育表达。记得2018年,《无锡日报》报道东林中学首届银杏节时用了“首创‘银杏节和‘读校记,这个学校有自己的节日、自己的梦”的标题。我非常欣赏这个标题,它准确表达了“银杏节”的意义所在。重构校园生活,就是激活教育资源。资源用得恰当,就如在平凡的日子中加了调料。这样,平凡的校园生活才会不平凡,才会变得有意义、有意思。
“把学校还给师生,让学校成为师生精神拔节的生命场”是我一以贯之的办学追求。学校的使命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更应该启迪师生的智慧,丰富师生的情感,提升师生的精神境界,促成师生的全面成长。我特别喜欢一个词:学堂!清华大学的前身为“清华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为“京师大学堂”,每次慢慢地读这两个字“学——堂——”,拉长的音节间总会呈现出丰富的内容:学堂就是学习的天堂。我很愿意这样理解!当一所学校成为学习的天堂,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我在两所学校任校长,都在管理中提炼学校精神,凸显特色文化,践行把学校还给师生的理念,让学校成为学习的天堂:那是师生认可的地方、成长的地方、眷恋的地方……
(叶映峰,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无锡市东林中学,邮编:21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