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霞
摘要:在融媒体时代中,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要认清形势,全面了解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加快媒体融合速度的同时彰显出自身的科技实力。新时代的到来对传统媒体而言是一次巨大的冲击,是选择故步自封,就此衰退?还是选择突破自我,涅槃新生?这是每位媒体人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广播电视新闻的衰退原因,基于互联网时代中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特点,并从网络媒体的视角出发,列举了几点加快广播电视新闻新生速度的措施建议,供参考。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网络媒体
广播电视新闻媒体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一直以来都占据着新闻信息的传播主导地位。但随着新时代的序幕逐渐拉开,传统媒体如果仍然采用按部就班的运行方式,势必会被时代淘汰。如何能够更加快速地适应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新闻传播格局,在严峻的竞争态势中重获新生,是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当下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对于广大受众而言,已经习惯利用碎片化时间精准获取新闻信息,可供受众选择的新闻获取渠道也更加多样化。除广播、电视、报纸之外,微信、微博,以及各类短视频平台的异军突起正在快速瓜分新闻市场。广播电视新闻要加快与网络媒体的融合速度,争当人民的喉舌、服务的窗口,坚守新闻媒介的主阵地,将压力转变为发展动力。
一、传统广播电视新闻的衰退原因
(一)市场空间压缩
在传统媒体中,广播电视新闻是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流方式,几乎在新闻市场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但随着互联网发展速度的持续加快,网络新闻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使受众群体被急速分割。以当代青年人为主力军的网络新闻受众群体,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较快,更加习惯于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获取新闻信息。现如今,网络新闻用户的覆盖率已经呈现出了全年龄段的趋势,广播电视新闻的市场劣势日益凸显,如若不能加快创新和融合速度,传统媒体很有可能逐步没落,甚至退出历史舞台[1]。
(二)传播形式受限
在过去,新闻信息主要依靠的是广播和电视渠道来进行传播,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具有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性,广大受众只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电视机和收音机获取新闻内容。但在当前的网络时代中,此种单一化、单向化的传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多元化信息获取需求,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生存之路异常艰辛。一直以来,广播电视作为传统媒体的“当家人”,积累了十分庞大的用户基数,具有绝对的官方性和权威性优势,但也正因如此,使得传统的传播形式在改革过程中遇到了重重阻力。即使传统媒体正在加速创新,但受到了传播媒介的限制,所收获的效果并不显著。尤其是相对于微信、微博以及各类短视频平台而言,广播电视媒体很难实现与广大受众之间的灵活互动与高效交流,更加无法在网络环境下将自身的官方优势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不容忽视的是,在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新闻务必尽快突破传播形式上的限制,保留原有优势的同时开辟出符合自身发展方向的新型传播渠道,避免受众的大批量流失。
(三)信息更新缓慢
在当前的互联网背景下,每人每天都会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量之庞大、之复杂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依赖于广播和电视来进行新闻信息传输,无论是在更新速度还是辐射广度上都远不及网络媒体。人们已经习惯于通过网络媒体主动获取新鲜信息,而广播电视新闻通常只能在规定的时间段将前一天或当天的新闻信息传播出去。但相较于网络而言,此时所播报出来的“新闻”已经成为“旧闻”,人们丧失了重复观看的欲望[2]。
二、互联网时代下广播电视新闻的新特点
(一)受众普遍化
在互联网时代中,信息的来源广度更加宽泛、传播速度更为迅捷、获取渠道更加多样。人们在搜索与获取新闻信息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来精准锁定。为了能够在崭新的时代和行业背景中站稳脚跟,重获新生,必须基于自身的发展优势,开辟出符合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新型发展道路。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应将百姓的新闻需求放在首位,让他们可以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和想要了解的新闻信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大范围普及,对新闻从业者和普通受众而言都是一次宝贵契机。其中,新闻工作者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来快速获取新闻信息、创新新闻题材,并对新闻事件的推进进程予以实时跟踪。此外,还可以借助于各种科技设备,代替重复性、危险性的人力采编工作。例如,利用无人机来拍摄人力无法到达的地方,保证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获得更为完整的新闻资料,人们也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实时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内容,从新闻信息的接收者转变为互动者和参与者。[3]
(二)制作方式新颖化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新闻信息的传播形式更加多样化,除基本的文字、声音、图像外,还衍生出更为先进的传播媒介。例如,各大网络传媒平台纷纷开通了线上直播、弹幕交流以及留言互动等功能,不仅能够将新闻信息以更为新颖的形式呈现给受众,还可以全面提高传播平台与新闻节目的知名度。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要主动走出舒适圈,对原有的节目制作方式予以创新,利用大数据技术获知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背景受众对新闻类型的喜好,消除传统采编方式所带来的疲劳感和乏味感,提升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丰满度。
三、广播电视新闻与网络媒体的融合新生
(一)加强与网络媒体的深度合作
第一,网络媒体调研。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应主动走下“神坛”,与网络媒体进行高速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应保留自身的原有优势,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展开全面且深入的调研工作,全面掌握网络媒体的特点,尽快达到共生共赢的融合目标,为后续改革任务的高效落实奠定扎实基础[4]。
第二,参与平台建设。在与网络媒体加速融合的进程中,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要明确自身的发展优势,分别从社会影响力、新闻传播经验、公众舆论引导以及专业技术等层面着手,推动网络媒体朝规范化的方向稳定前行。通过全面且深入的参与到平台建设工作中,不仅可以让传媒行业的竞争环境变得更加规范、和谐,而且还能够提高自身在网络媒体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收获更多人的认可与关注。
第三,打造特色栏目。通过调查研究可知,虽然当代青年人对于新闻信息并不十分“感冒”,但如果能够将传统新闻与新媒体进行高效融合,则可以为青年群体带来新鲜感,让他们更为主动地了解新闻、获取新闻。在互联网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可以为自己打造出更具特色的网络新闻栏目,对原有单一化的新闻传播渠道进行创新,吸引更多人关注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例如,B站(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的迅猛发展就是一大成功案例。B站最初是以番剧和漫画为主的网络平台,但随着用户群体的不断扩大,B站的包容性越来越强,相继开设了生活区域与新闻频道。如今,很多年轻人已经习惯于在B站中获取新闻信息,并掀起了一股新闻热[5]。
(二)搭建多元化传播渠道,输出短视频优质内容
第一,缩减内容时长,利用碎片时间。人们对新闻信息的碎片化接收习惯,使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生产形式加速转变,不仅要突出新闻主题、展现内容深度,还要注意对节目长度的把控。为此,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应做好充分的前期调研工作,掌握不同受众的心理活动与新闻获取特点,妥善处理好新闻节目的播出时长。腾讯、爱奇艺、优酷等网络视频平台会利用大数据算法来获取观众的日常收视习惯,将新闻节目的时长控制在5-20分钟内。例如,由腾讯出品的《和陌生人说话》是一档访谈类节目,每期节目的时长在15分钟左右,符合网络用户的“小屏”观看习惯;央视《新闻联播》在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中均开设了官方账号,每一则新闻视频的长度为15-60秒,不仅可以一针见血地点明新闻主题,而且还采用网络化、平民化的语言讲述新闻内容,获得了网友的高度认可与广泛关注。此外,广播电视新闻在生产过程中还要强调“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突出节目内容的人性化与个性化传播特点,并重视对人性中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做好细节诠释的同时把握人物命运的共情,激发受众情感共鸣。
第二,满足受众要求,增加内容趣味。单一渠道的新闻传播时代已经过去,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应当在增加新闻内容趣味性的同时,尽量满足不同受众的信息获取需求,让他们在接收新闻信息时产生更为强烈的快感与趣味性。例如,《和陌生人说话》栏目,将形形色色的陌生人形态展示给人们,节目所呈现出的内容主题也十分多样化,从农村的留守儿童到未来的人工智能都有所涉猎,一经播出便收获了广大网友的高度关注与喜爱;再如,在“新闻联播”快手号中,一改其电视中的严肃面貌,利用短小精悍的视频形式,将各类新闻信息的播报时长控制在1分钟以内,不仅突出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而且还满足了广大受众对于新闻事件的实时获取需求。
由此可见,在网络时代中,广播电视新闻媒体不应只是局限于传统形式下的严肃风格,而是要巧妙利用新技术,逐步摆脱单一化传播形式所带来的沉闷感。例如,改变关键词的颜色、增加网络表情包、视频剪辑技术的应用以及背景音乐的添加等。唯有让新闻内容“活”起来,才能够吸引更多受众,进一步平衡好新闻主题的针对性与新闻信息的深度性。[6]
(三)利用VR技术,提高新闻与观众的互动性
VR视频所指的是全景视频,人们能够360度自由观看新闻信息,具有极强的交互性,可以打造出强大的视频观感,提供沉浸式的观看体验。但由于视频的容量较大,最低标准为4K基础,部分画面甚至需要达到8K的清晰效果。受到速率的发展限制,使VR视频现阶段难以得到普及。自从正式进入到5G时代以来,随着信息传播速率的逐步提高,通信技术的加速变革,为VR视频的广泛应用奠定了扎实基础。VR新闻为虚拟现实新闻,对受众而言是一项全新性的视听体验,其在观看过程中仿佛置身于新闻现场,具有其他新闻播报形式所无法企及的沉浸式效果。
第一,立体式新闻报道。一直以来,常规化的新闻报道均以二维的形式呈现,人们只能够通过以文字、图像、音频的方式来获取新闻信息。VR技术的出现突破了新闻传播形式的束缚,可根据新闻主题,为受众打造出身临其境式的虚拟化场景,全面调动感官,让其产生更为独特的新闻体验。在未来的新闻报道工作中,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应积极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使广大受众可以成为新闻事件的亲历者,从第一人称视角出发,同新闻事件中的人物产生更为深刻的情感联系。在三维立体新闻报道中,除基本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因素外,广大受众还可以置身其中,通过亲身体验,了解新闻事件的整个过程。
第二,沉浸式新闻体验。虚拟现实技术所呈现出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打造出模拟化的真实环境。人们通过佩戴眼镜、头盔等VR设备,即可进入到体验场景中,产生沉浸式的观看感受,并有效加深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和认知。在VR新闻中,受众成为新闻事件的亲历者,将获得更为真实的视听感受。如果说传统的新闻媒体是对视觉与听觉层面上的延伸,那么在VR技术的支持下,电视新闻则可以让听觉、视觉、触觉的沉浸式体验成为现实,将新闻事件更为真实、全面地呈现出来,有效增强广播电视新闻的吸引力。但就目前来看,VR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中仍处于初步研究阶段,并不具备大范围普及的条件。但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相信此种新闻报道形式会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和认可,成为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新机遇。
(四)树立危机意识,发挥网络媒体的服务功能
一直以来,广播电视新闻是人们掌握国内外新闻信息、了解民生现状的主要途径,因此,要确保广播电视新闻的播出质量。但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冲击,广播电视新闻的质量有所下降,部分内容出现深度不足、质量不佳的问题,甚至存在着重复播报的现象。为此,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应当尽快树立危机意识,在网络时代下着重凸显自身特色,坚持秉承精益求精的发展理念,从细节入手逐步完善新闻采写、编辑、报道等各项工作环节。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还要在保证主题清晰的前提下,突出新闻内容的简洁性,将新闻事件阐述清楚,并一针见血地剖析其本质,发挥出应有的社会舆论引导作用,帮助人们切实解决现实问题。广播电视新闻还要秉承精品化创作理念,确保每条新闻信息的准确性,持续优化广大受众的视听体验。避免采用过于深奥且晦涩的官方语言,利用大数据技术获取受众群体的心理与审美需求,让新闻信息可读、易懂。
四、结语
网络时代的到来,加速了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改革与融合速度。如何能够在充满荆棘的道路上稳定前行,留住旧用户、吸引新用户,是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相信通过多方努力,广播电视新闻一定能振作起来,重获新生。
参考文献:
[1] 谢新财.深度报道是电视新闻访谈栏目创新点:以《文琼视点:直通百姓》为例[J].声屏世界,2016(4):50-51.
[2] 胥悦.融媒体时代下的电视新闻:电视新闻价值实现的另一种出路[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3):112-113.
[3] 蔡建霞.媒体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科技传播,2018,10(21):164-165.
[4] 纪胜男.媒体融合时代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途径与方法[J].传播力研究,2018,2(28):129.
[5] 韩瑞萌.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的创新与探索:以《主播说联播》为例[J].新闻世界,2020(4):84-86.
[6] 黎勇.智能化场景化个性化可视化: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叙事创新[J].中国记者,2020(2):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