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德国媒体中的东北形象研究(2000-2021年)

2022-04-29 00:17:27郑启南刘若愚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10期
关键词:媒体语料库德国

郑启南 刘若愚

摘要:东北地区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和重要的工农业基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良好的东北形象能增强其影响力和吸引力,营造出积极的国际舆论环境,赢得更多的国际支持,为促进区域发展合作创造有利条件。本文对 2000-2021年德国媒体关于东北地区的报道进行话语分析。研究发现,德媒呈现了更加积极的东北形象。东北三省正在努力改善投资营商环境,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尽管受新冠疫情影响经济增速放缓,但中国东北对于德国企业的战略意义依然持上升趋势。

关键词:德国;媒体;语料库;东北形象

基金项目: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基于语料库的德国媒体中的东北形象研究(2000-2020),项目编号:2021B224;吉林省教育厅 “十三五”社会科学项目,项目名称: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德国治理模式研究及启示,项目编号:JJKH20190401SK。

东北地区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和重要的工农业基地,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振兴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出台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政策。2021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振兴发展强调综合性,包括推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高质量发展。

国家形象是国际社会对某一特定国家的总体感知、评价与情感[1]。而对一个区域形象研究可以起到支撑国家形象的基础作用。本文中的区域形象指一个区域在新闻媒介的新闻报道中所呈现的形象。良好的区域形象能增强其影响力和吸引力,营造出积极的国际舆论环境,赢得更多的国际支持,为促进当地发展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本文研究德国媒体中的东北形象,分析如何提升东北形象、吸引德企来东北投资,对于东北制造业转型和振兴发展具有相当强的针对性。德国与东北地区的投资合作对促进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德国制造业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而东北地区也是中国老牌工业基地,德国在东北地区投资主要围绕辽宁省沈阳市和吉林省长春市形成产业集群。从行业分布来看,大多集中在机械制造、汽车、化工和电气行业[2]。

就研究现状而言,目前国内学界对东北形象的研究还局限在国内主流媒体报道上。本文对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主题为中国东北形象研究的141篇文献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国内东北形象研究整体呈上升趋势,引起了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详见图1)。研究视角主要来自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新闻与传媒和文学学科。学者刘叶琳探究国内大众媒介对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形象的呈现和建构,认为大众媒介对东北地区经济现象的已有报道,信息取向多元,内容比较丰富,在富于对比性的呈现中,客观地构建了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形象[3];学者周大勇指出,重塑东北形象,除了谋划经济、文化发展之外,还要重视正向传播,整合积极的传播要素,构建东北形象传播力[4];学者王秀艳研究了东北地域形象在媒介演变过程中是如何建构的,指出东北地域形象从单一走向立体,由模糊逐渐变得清晰,地域刻板印象有所改变,趋于复杂化[5]。

学界对东北形象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但是,缺少对国外媒体关于东北报道的“他者视角”。而德国媒体在西方世界拥有强大的话语权,拥有不可低估的世界影响力。鉴于此,本文提出的核心问题是:德国媒体建构了怎样的东北形象?是否发生了变化?回答上述问题不仅对现有研究成果作出有益补充,而且还对提升东北形象和促进东北振兴发展策略提供参考依据。为此,本文将新世纪以来德媒中关于东北地区的报道建立研究语料库,采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文本进行话语分析,总结和归纳出德媒建构的东北形象的内涵、特点以及趋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话语是当今人文社会学科领域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的源科学是语言学。1952年,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哈里斯首次提出话语分析这一概念。尽管他对话语的定义实际上是一种超句结构,还不是篇章。法国学者福柯将话语定义为隶属于同一形成系统的陈述集合。人们不应将话语理解成是孤立存在的,它应是与文化、历史和社会相关的陈述交织物。福柯的话语理论拓展了社会科学的研究视野,启发人们探究不同领域的话语。媒体话语除了具备话语的一般性特征,还带有一定的特殊性,即更加注重对事实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的传达。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话语分析开始迅速发展,并与其他学科不断融合。20世纪90年代话语分析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已经成熟。1994年,德国学者布塞和托伊贝特认为话语语料库是一个在一定时期内由一定数量的、相互之间存在互文关系的语篇组成的特定主题的语料库。话语的研究范式可以分为批评性话语分析和语言学话语分析。二者之间的主要争论在于是将话语分析作为描述还是批评,是否规避权力分析。本研究主要基于语言学话语分析理论,试图对媒体话语进行描述性分析。

二、研究语料库

本研究将德国媒体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关于东北地区的报道建立研究语料库。研究语料通过LexisNexis新闻数据库获取,主要源自《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明镜》周刊、《世界报》《时代》《商报》等多家主流媒体。语料选取标准为所有媒体报道标题包含关键词东北及其重要省市的文本,共检索到媒体相关报道259篇,并借助MAXQDA软件对文本按照时间、地点和主题进行标注、编码和归类(详见表1)。

三、实证研究

从报道主题来看,在分析样本中,德国媒体对中国东北的关注聚焦在经济、政治、文化、旅游和体育几个重要领域。以下研究结果将具体展示德媒建构的中国东北形象及其关注热点。

(一)经济和政治领域

总体来看,相关媒体报道内容主要涉及东北经济社会整体发展、重要省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投资合作。

从东北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中国东北地区被视为工业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振兴东北经济,吸引外商投资。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和施罗德都前往过中国东北,探讨中德互利合作的可能性,体现出对东北地区投资合作的重视。在报道中出现的关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词主要有振兴、结构变革、转型和现代化。关于东北地区发展的报道以积极的一面为主:工作方式、管理机制、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和改革,揭示了经济社会形势新动向。东北地区的投资潜力和环境状况有所改善,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就德国投资和中德合作而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仍是设立销售和服务中心的重中之重,但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等二线城市也已走上快车道。据Staufen咨询公司的调研报告显示,三分之二的受访企业认为在这一地区扩大生产具有吸引力,大约一半的受访企业认为是销售和采购。至少32%的受访企业将其视为具有吸引力的研发地。德国企业在中国投资的动机发生了显著变化,即从廉价生产基地变为开拓销售市场。

从东北重要省市经济社会发展来看,辽宁省被德国投资者视为具有吸引力的区位。省会沈阳被视为中国的工业大都市、东方鲁尔区、中国工业发展的摇篮、中德未来高科技区位。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是沈阳最先进的项目之一,为促进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乃至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发挥着积极作用。作为“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国家战略高效对接的战略性平台,该产业园对德国与东北地区投资合作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沈阳的结构转型被认为是成功的,从中国工业先驱向创新制造成功转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中的高科技行业。吉林省的三大支柱产业是汽车、石化和农产品加工。省会长春被视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粮食基地、“中国制造2025”战略试点示范城市、汽车和电影的摇篮,对外国投资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黑龙江省及省会哈尔滨则以冬季旅游而闻名。由于气候寒冷,德媒的相关报道主要围绕冰雪旅游文化和冬季运动。

在中国东北与德国投资合作方面,德媒关注的企业包括华晨宝马、一汽大众等合资企业,被视为中德合作的典范。尽管2019年汽车行业萎缩,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但外商对未来中国市场仍充满信心,尤其是汽车市场。中国东北努力创新和发展一流的营商环境,如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人工智能。此外,德媒还关注了中国东北举办的一系列展会会议,如东北亚博览会、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

(二)文化、旅游和体育领域

德媒用于建构东北文化形象的关键词包括“悠久”“独特”“灿烂”“迷人”等。相关媒体报道特别关注东北冰雪旅游文化和冰雪运动文化。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冰雪节,哈尔滨在德媒中被塑造成“冰雪童话世界”“冰雪艺术之都”“冬季仙境之都”,其文化元素主要表现在冰雪艺术上,如冰雕、雪塑、冰灯、冰雪景观。东北地区充分发挥冰雪资源潜力,大力发展冰雪旅游和体育产业,推动东北经济增长。

四、问题与挑战

(一)批评东北地区投资和营商环境

德媒一方面指出东北地区投资环境正在改善,另一方面报道东北地区投资环境存在的问题。如《世界报》报道,中国政府对外国投资者市场改革的承诺与各省的做法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经营条件与国有企业不同,东北地区陷入了改革僵局。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外商对东北地区投资环境的负面印象。

(二)对中国制造存在偏见

一些德媒对中国产品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偏见,质疑中国产品的质量,尤其是食品和药品的安全性,并指出中国企业山寨和抄袭。《法兰克福汇报》报道,中国企业完全模仿德国DM超市的经营模式,认为在中国经营模式和产品经常被模仿。据《时代》报道,中国某制药商卷入疫苗接种丑闻,使民众对药品安全的信心下降。此外,自奶粉丑闻曝出以来,中国人在德国商店大规模抢购食品。这些事件在德媒中往往被刻意夸大、嘲讽和贬低。

(三)对东北环境和气候的刻板印象

一些德媒对中国东北的环境和气候仍存在刻板印象。在气候方面,德媒对东北气候的描述和评价是“极端”“寒冷”“干燥”。而在环境方面,德媒关注东北的环境污染,尤其是雾霾问题,以及环境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五、结语

本文对新世纪以来德媒关于东北地区的报道进行话语分析,探究东北地区形象的建构。东北三省正在努力改善投资营商环境,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尽管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使中国东北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但其对德国企业的战略意义依然持上升趋势,这尤其体现在汽车行业。而对于德媒反映出对中国东北的负面认知,我们也应当客观、理性、辩证看待,主动回应与解决问题以消除德方误解和偏见。对此,政府应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树立良好投资环境形象。建设开放合作发展新高地,加大对内开放合作力度,深化中德两国在传统制造业产业合作,挖掘在绿色化、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合作,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重视中德人文交流,增进相互理解,促进民心相通,使东北形象更加客观、立体、多元和全面呈现给公众。

参考文献:

[1] 邢丽菊,赵婧.国际话语权视域下的中国国家形象建设:挑战与对策[J].东北亚论坛,2021,30(3):111-126+128.

[2] 郑启南.新形势下德国与东北地区投资合作:特征、挑战和应对[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4):17-20.

[3] 刘叶琳.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形象的大众媒介构建[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3):15-22.

[4] 周大勇.重塑东北形象:刻板印象的转变与积极传播[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7(4):63-70.

[5] 王秀艳.地域形象媒介建构与东北刻板印象的历时传播[J].社会科学战线,2021(2):267-273.

猜你喜欢
媒体语料库德国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军事文摘(2023年3期)2023-02-21 13:09:26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文苑(2019年20期)2019-11-16 08:52:30
德国弃煤的烦恼
能源(2017年12期)2018-01-31 01:43:11
把课文的优美表达存进语料库
当实时信息反馈成为一种网络艺术
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行为习惯及引导策略研究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05:42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