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雅雯
摘要:纵观各省市中考真题,二次函数中动点图形的面积最值问题一直是热点、难点,其中三角形面积的最值问题更是呈现出考查频次高、题目分值大等特点,加之此类题目涵盖代数、几何等多维度知识,能否熟练解答此类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因素.本文中以中考真题为例,以中学生普遍掌握的数学原理为工具,尝试剖析此类问题的各种切题思维和解题路径,为中学数学教学研究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二次函数;动点;三角形面积;最值
1 真题呈现
[2021年重庆市中考数学(B卷)第25题]如图1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ax2+bx-4(a≠0)与x轴交于点A(-1,0),B(4,0),与y轴交于点C.
(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2)直线l为该抛物线的对称轴,点D与点C关于直线l对称,点P为直线AD下方抛物线上一动点,连接PA,PD,求△PAD面积的最大值.
2 解法探究
(1)因为抛物线y=ax2+bx-4(a≠0)经过点A(-1,0),B(4,0),所以a-b-4=0,
16a+4b-4=0,解得
a=1,
b=-3.
所以,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3x-4.
本题第(2)问可采取以下解法.
2.1 补形法
2.1.1 解法提炼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求“斜”△APD的面积时,可以将该三角形补形为一个易于计算面积的“规则图形”,然后将补后图形的面积与所补图形的面积相减,从而得出结果.此种方法可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实现巧妙求解.
2.1.2 试题解析
如图2所示,过点P作PF垂直于y轴,交AD的延长线于点F.易求得直线AD的解析式为y=-x-1.
因P为直线AD下方抛物线上一动点,故设P(m,m2-3m-4)(-1 故PF=-m2+3m+3-m=-m2+2m+3. 所以S△APD=S△APF-S△PDF =12·PF·(yP-yP-yD) =12×(-m2+2m+3)×(|m2-3m-4|-|m2-3m|) =12×(-m2+2m+3)×4 =-2(m-1)2+8. 所以当m=1时,△PAD面积的最大值为8. 2.2 “铅锤高,水平宽”面积法 2.2.1 解法提炼 如图3所示,过△APD的三个顶点分别作出与水平线垂直的三条直线,则外侧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a就叫作△APD的“水平宽”,中间这条垂线与AD相交于点E,则线段PE的长度h就叫作△APD的“铅垂高”.由此可以得出一种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 S△APD=S△APE+S△PED=12ah. 即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其水平宽与铅垂高乘积的一半[1]. 2.2.2 试题解析 如图4所示,过点P作PE垂直于x轴交直线AD于点E,易求得C(0,-4),D(3,-4)及直线AD的解析式为y=-x-1.因点P为直线AD下方抛物线上一动点,故设P(m,m2-3m-4)(-1 PE=-m-1-(m2-3m-4)=-m2+2m+3. 故S△APD=12·PE·xD-xA =12×-m2+2m+3×4 =-2(m-1)2+8. 所以当m=1时,△PAD面积的最大值为8. 2.3 公式法 2.3.1 解法提炼 本题可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出△APD的高,然后结合配方法,求得高的最大值或直接求△APD面积的最大值. 公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x0,y0)到直线y=kx+b(k≠0)的距离为kx0-y0+bk2+1. 推导:如图5所示,设AD所在的直线方程为y=kx+b,过点P作AD的垂线PG,垂足为G,则直线PG的解析式为 y=-1k(x-x0)+y0. 联立y=kx+b, y=-1k(x-x0)+y0,解得 x=x0+ky0-kbk2+1, y=kx0+k2y0+bk2+1. 所以G(x0+ky0-kbk2+1,kx0+k2y0+bk2+1).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PG=kx0-y0+bk2+1. 2.3.2 试题解析 易求得AD的斜率k=-1.因点P为直线AD下方抛物线上一动点,故设P(m,m2-3m-4)(-1 所以S△APD=12·AD·h =12×42×-m-(m2-3m-4)-1(-1)2+1 =2-m2+2m+3 =-2(m-1)2+8. 所以當m=1时,△APD面积的最大值为8,此时P点的坐标为(1,-6). 2.4 切线法 2.4.1 解法提炼 如图6所示,在△APD中,底边AD是确定的,平移直线AD,当其与抛物线相切于点P时,AD边上的高取最大值,即△APD的面积取最大值. 2.4.2 试题解析 如图7所示,过点P作PG⊥AD,PH垂直于x轴,分别交AD于点G,H.过点P作直线l1平行于AD,当l1与抛物线相切时,AD边上的高PG取最大值. 易求得C(0,-4),D(3,-4)及直线AD的解析式为y=-x-1,故设直线l1的解析式为y=-x+n. 联立y=-x+n, y=x2-3x-4,得x2-2x-n-4=0. 令Δ=4-4(-n-4)=0,解得n=-5. 所以l1的解析式为y=-x-5,点P的坐标为(1,-6),点H的坐标为(1,-2),此时高PG取到最大值,最大值为 PG=PH·sin∠PHD =PH·sin 45° =4×22 =22. 所以S△APD=12·AD·PG=12×42×22=8. 即当点P的坐标为(1,-6)时,△PAD面积的最大值为8. 2.5 “中横结论”法 2.5.1 解法提炼 “中横结论”:若直线y=kx+m与抛物线y=ax2+bx+c交于AxA,yA,DxD,yD两点,点P为抛物线上A,D两点间的一个动点,则当点P的横坐标xP=xA+xD2时,△ADP的面积最大,即当动点的横坐标为两交点横坐标和的一半时,三角形的面积取最大值[2]. 简证:联立y=kx+m, y=ax2+bx+c,得 ax2+(b-k)x+c-m=0. 由韦达定理,知xA+xD=k-ba. 平移直线AD,当AD与抛物线相切于点P时,AD边上的高取最大值,即△ADP的面积取最大值,此时xP=xA+xD2=k-b2a. 2.5.2 试题解析 如图8所示,过点P作PK垂直于x轴,交x轴于点K,过点D作DM垂直于x轴,交x轴于点M.根据上述“中横结论”得 xp=xA+xD2=1. 所以P(1,-6)时,S△APD取最大值,此时 S△APD=S△APK+S梯形MDPK-S△ADM =12×6×2+12×10×2-8=8. 即当点P的坐标为(1,-6)时,△PAD面积的最大值为8. 2.6 “于函定理”法 2.6.1 解法提炼 “于函定理”:如图9所示,在抛物线y=ax2+bx+c(a≠0)上任意取三点A,P,D,过P作对称轴的平行线,交直线AD于点E,设PE长为d,点A,D到直线PE的垂线段长分别为m1,m2,则有d=a·m1·m2[3]. 利用“于函定理”,可以推导出一种新的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 对于形如y=ax2+bx+c的二次函数,若A(x1,y1),P(x2,y2),D(x3,y3)都在抛物线上,则△PAD的面积为12ax1-x2x1-x3x2-x3. 简证:由图可知, S△APD=S△APE+S△PED=12d(m1+m2). 由“于函定理”,得d=a·m1·m2. 所以S△APD=12a·m1m2·(m1+m2). 显然有m1=x1-x2,m2=x2-x3, m1+m2=x1-x3. 所以S△APD=12ax1-x2x1-x3x2-x3. 2.6.2 试题解析 由(1)求得该抛物线的二次项系数a=1. 因点P为直线AD下方抛物线上一动点,故设P(m,m2-3m-4)(-1 故S△APD=12ax1-x2x1-x3x2-x3 =2m-3-1-m =-2m-3m+1 =-2m-12+8. 即当m=1时,△PAD面积的最大值为8,此时点P的坐标为(1,-6). 3 解题感悟 综合分析以上六种解法,数形结合与转化思想是破解此类问题的“金钥匙”.在解题时,一是要以转化思想为引领,合理构造辅助线,将几何问题代数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实现由形转数;二是要以数形结合思想为桥梁,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相结合,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实现由形析数.此外,二次函数中动点图形的面积最值问题题目变化无穷,且上述解题方法在最优题型适用上存在一定差异,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带领学生深入剖析题目本质,也要引导学生熟练掌握以上解法,以便灵活应对不同题目. 参考文献: [1]刘增元.一道中考压轴题的多种解法与教学思考[J].中学数学,2018(20):87-88,91. [2]段昆山.以二次函数为载体的三角形面积最值问题的求解策略[J].河北理科教学研究,2021(2):1-4. [3]高健.探究二次函数中三角形面积问题——以一道中考试题为例[J].考试周刊,2019(73):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