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姿多彩的“二月二”

2022-04-29 21:57许茜
文史知识 2022年3期
关键词:节俗游春龙抬头

许茜

说到农历二月二日,北方的人们熟悉的是“二月二,龙抬头”。北方地区的二月二,是与龙、土地崇拜有关的节日,其节俗贯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劳作中,关键词是“龙”和“头”。每年二月二一大早,理发店经过一个正月的休假也终于开张,迎接“爱护舅舅”的人们登门剪头发。北京街上的东北熟食店里传来“吃猪头,抬龙头”的叫卖声,意在给新春开个好“头”。北方多地人民讲究在这一天吃煎饼、炒豆等,寓意驱虫避害。华北地区普遍存在的“引龙”“撒灰囤”等风俗,有期盼新春雨水丰沛、粮食丰收、富贵安康的寓意,禁用针线、剪刀等禁忌是怕伤害了新生的“龙”。以上多种丰富的节俗自元代开始兴起,到明清时大盛,于南方则几乎不见。实际上,二月二作为民间节日开始于唐代的蜀地、秦地,是个以游春、集会、挑菜为主题的娱乐性节日。以唐代官方对中和节的构建为契机,二月二逐渐吸收了春社日等二月其他岁时节令的内涵,逐渐发展成为今日北方的“龙抬头”。

一 成为节日以前的二月二

二月二是一个较晚出现的节日。《礼记·月令》郑注孔疏只记仲春之月的“二月节”曾是雨水、惊蛰,未曾提及二月二日(孙希旦《礼记集解》)。到了公元六世纪,二月二已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特别是对酿酒而言。贾思勰《齐民要术》有神曲酒方,谈到浸曲的水要在“秋以九月九日或十九日收水,春以正月十五日或以晦日及二月二日收水,当日即浸曲,此四日为上时。馀日非不得作,恐不耐久”。下载柯柂酒法:“二月二日取水,三月三日煎之,先搅曲中水。一宿。乃炊秫米饭。日中曝之,酒成也。”这两段表明二月二日和九月九日、九月十九日、正月十五日、三月三日等相似,是个特殊的时间点。当时认为在酿酒方面,当天收的水可有助于酒或酒曲的保存。这一点在唐《四时纂要》有所相应:“造腊酒。腊日取水一石,置不津器中,浸曲末三斗,便下四斗米饭。至来年正月十五日,又下三斗米饭。又至二月二日,又下三斗米饭。至四月二十八日外开之。其瓮但露着,不用穰草,则三伏停之,不败。”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也载有“二月二日法酒”,称法酒,可知其酿造讲究且合规。

二月二最早的仪式活动记载,见于《唐六典》所载进牙尺一事。负责郊祀的玉礼器、时令乘舆、品物器玩、中宫服饰的装饰等的中尚署令,要在每年二月二日向朝廷进献“镂牙尺及木画紫檀尺”,以赏赐官员(《唐六典》)。白居易就曾被赏赐牙尺,并言其美而有度,象征着为臣子应讲究分寸裁度。他还称赞朝廷在“昼夜平分之时颁度量,合同之令”(《中和日谢恩赐尺状》)。这里的“令”指的是仲春之月的月令:“日夜分,则同度量,钧衡石,角斗甬,正权概。”(《礼记·月令》),认为二月昼夜均分,应校正度量衡。进、赐牙尺这一仪式,实际上是对月令传统的遵循(张勃《先有“二月二”,后有“龙抬头”—二月二的起源、流变及其文化意义》,《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第6期)。

到唐德宗时,安史之乱初定,世风好过节。官方设立了一个新节日—二月初一中和节。当时,三月的上巳、九月九日已经成为盛大的宴集节日,而“寒食多与上巳同时”,这时二月二应尚未成为节日。德宗想要在二月增加一个节日,并将二月、三月、九月的三个节日统称为“三令节”,以作“燕会之节”。这时宰相李泌提议:“废正月晦,以二月朔为中和节,因赐大臣戚里尺,谓之裁度。”(《新唐书·李泌传》)他还建议创设一些节日活动:“令百官进农书,司农献种稑之种,王公戚里上春服,士庶以刀尺相问遗,村社作中和酒,祭勾芒以祈年谷。”(《旧唐书·德宗本纪》)意图将同在二月的春社日祈求风调雨顺的传统习俗吸收过来,构成一个官方节日。中和节设立后,进、赐牙尺移至二月初一,《歲时广记》即载中和节进牙尺,后世有渐将中和节与二月二混同(参《燕京岁时记》)。

二 作为游春节的二月二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白居易这首诗表明二月二于当时就已是个出游踏青的好日子,此后节日活动日盛,得“游春节”“踏青节”“挑菜节”等的别名。二月二相较唐德宗时期设立的中和节更为盛行有多重原因,其中之一或是人们对重日的喜爱。

1.为何是二月二日

明代《本草纲目》中记澡浴除病法,每个月日重叠的日子,即重日,都可以用枸杞煎汤沐浴养生:“正月一日,二月二日,三月三日,四月四日,以至十二月十二日,皆用枸杞熏煎汤洗澡,令人光泽,百病不生。”医药历来与蛊毒相关。明代何汝斌所撰《兵录》中记述了多种毒药与解方,在解蛊的部分解释说:“造蛊之家,用毒有日。如正月则用初一日,二月二日,三月三日,四月四日,五月五日,六月六日……十二月十二日。”而唐《种树书》所载种竹子择选佳日的逻辑也十分类似:“又一说正月一日,二月二日,三月三日,皆可种,无不活者。”下文所引谚语让人莞尔:“谚云:栽竹无时,雨过便移。”原来只要下过雨什么时候都可栽。但编者仍强调二月二是个重要时间点,在正月一日、二月二日这种“本命日”栽竹能早早出笋。如今依情理推测,药浴、用毒、种竹,或都不拘某一日。参考前文提到的酿酒取水之日等,先人对重日的喜爱与重视可见一斑,二月二日受到更多关注或与此有关。

2.游春、宴饮与集会

虽然官方将中和节的活动设计成吸收春社日等二月节俗的内容,如酿酒、祭祀句芒神、祈求丰收等,从现存唐宋典籍、诗词的记录来看,人们却把它过成了一个快乐的踏青游春节。二月二游春踏青的风俗最早流行于蜀中一带,后逐渐扩散至关中、江浙等地,从民众到士人、皇家都很重视。二月二成为新春首个全民亲近自然的节日。

唐李商隐诗《二月二日》,记录了蜀中二月二的游江风俗:“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雨夜声。”宋时游春宴饮的风俗日盛,正值桃李花时。北宋强至于二月二日作诗云:“江上初逢社燕归,青春二月色尤微。茸茸屐底草烟合,冉冉樽边花雾飞。”李龏《二月二日行药城下》:“行药到城下,看春立水边。小花双蝶闹,秃树一鸥眠。”诗中的茸茸春草,冉冉花雾,并不繁茂的小花,叶子尚未舒展的秃树,均提示出桃李纷飞的二月二不同于三月三的初春景象。

宋时二月二有了“踏青节”的称呼。《岁时广记》载游蜀江风俗,引《壶中赘录》曰:“蜀中风俗,旧以二月二日为踏青节。”并详细描述了北宋治蜀名臣张咏和二月二的故事。二月二日,城中之人络绎游赏,踏青的男女常分散在四郊的堤岸、山丘间,围起丝帐且饮且歌。历任郡守担心发生强暴等事,就采取在四郊分兵把守的方法确保安全。即便如此,到了张咏做了郡守他还不放心,想到不如将人们聚集到一处共同游乐。随后他准备好彩舫船数十艘,与自己的同僚下属一起乘着船,以伎乐船开路,沿蜀江歌唱奏乐,称为“游江”,从此当地人们都聚集在江边观赏,出现恶性事件的概率也降低了。游江活动附近正在办蚕市,人们来市上交易游乐,人数比往年多好几倍,到薄暮才返家(《岁时广记·游蜀江》)。又一说,“郡守就子城之东北隅龙兴寺前立山棚,设幄幕乐以宴劳将吏”,蜀郡郡守在这一天会搭棚设帐奏乐宴饮,来慰劳将士和官吏们,俨然官民同乐之景(《岁时广记·蚕市》)。

二月二集会不止宴饮一种,还有惠及农人的蚕市等市集。如《岁时广记》载:四川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蚕市。四川养蚕历史悠久,幼蚕于清明前后孵化而出,在此之前蚕农必须备好筐、山箔等必需品(宋应星《天工开物》)。这日的市集上还有其他民众所需的丰富品物,从木零件到果树、器物等,从便宜的到昂贵的都有,周围的村民都会来逛逛(《岁时广记·蚕市》)。因时间相近,二月二游春集会常与传统上的二月八日蚕市产生联系。

3.挑菜

宋人朱胜非《绀珠集》引《秦中岁时记》载:“二月二日,曲江拾菜,士民游观极盛。”二月二挑菜这一风俗于宋为盛,时人甚至称其“挑菜节”。北宋張耒诗《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久将菘芥荆南美,佳节泥深人未行。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雨辘轳声。”黄庭坚《二月二日晓梦会于庐陵西斋作寄陈适用》一诗,对游春、宴饮和挑菜的节俗都有记述:“江郡梅李白,士女嬉城阙……鄙夫不举酒,春事亦可悦。雨足肥菌芝,沙暄饶笋蕨。海牛压风帘,野饭薰僧钵。”梅李盛开时节,人们在郊外游春嬉戏,宴饮歌舞,还能采新出野菜,亲近自然,确实可悦。

这一节俗也风行于皇宫贵胄间。《武林旧事》记:“二月二日,宫中排办挑菜御宴。”相比于平民百姓,深宫贵族女眷们不便亲身投入郊外大自然怀抱,只得多方设计,把多种野菜包成卷,来体验一把挑菜。宫中将这一习俗安排成了有赏无罚、轻松热闹的竞技游戏,王公贵族也多有仿效。

对于饱受饥苦的百姓来说,挑菜实能抵饥救命。明代散曲大家王磐留意身边能救荒的野草,自撰自绘《野菜谱》一书,其中记载江苏高邮二月二吃青蒿(也就是茵陈)的风俗:“春月采之炊食。时俗二月二日和粉面作饼者是也……二月二日春犹冷,家家竞作茵陈饼。茵陈疗病还辽饥,借问采蒿知不知。”明代高邮,挑菜、做饼的风俗已经融合在一起。二月二作饼这一节俗,在明清时期的北方普遍出现。

4.迎富

唐德宗时宰相李泌给出的几条二月二节俗中有“令人家以青囊盛百谷果实相问遗,谓之献生子”(曾慥《类说》引李繁《邺侯家传》)一条,也就是说让人们互赠百谷果实,称为“献生子”。到宋时二月二有“迎富贵果子”,点明迎富这一节俗。庞元英《文昌杂录》曰:“唐岁时节物,元日则有屠苏酒、五辛盘、校牙饧,人日则有煎饼,上元则有丝龙,二月二日则有迎富贵果子,三月三日则有镂人……”明代田艺蘅撰《香宇集》有诗《仲春朔日》:“传说中和节,江南二月初。邻家献生子,野老验农书。水冷蒲犹短,风轻柳未舒,踏青明日是,蒿绿定盈梳。”诗中所提“献生子”典故就是来自李泌所言。而民间流传着关于“献生子”的传说故事,来解释此节俗和迎富贵的关系。明代《天中记》载录了一则传说:自家不待见的“婢生一子”到邻家,结果邻家暴富,自家变穷;又在二月二把孩子领回来,两家的经济状况才恢复原样(陈耀文《天中记·卷四》)。《五杂组》也记载了“秦俗以二月二日携鼓乐郊外,朝往暮回,谓之迎富”的节俗,但谢肇淛对迎富传说表示怀疑,认为是讹传,他将二月二迎富的习俗与正月晦送穷联系起来,作合理性解释:“凡月尽穷,新为富,每月皆然。”今天“月光族”的经济状况倒暗合这一道理。

迎富这一节俗广受欢迎。《舆地纪胜》载有迎富亭,即因二月二日迎富命名,且直呼“迎富节”。《太平寰宇记》载忠州风俗:“夷獠黔中正月三日拜坟墓,二月二日携酒郊外迎富。”说明当时的边地民族也过二月二。虽不明是否流行其他节俗,宴饮、迎富则确记下一笔。

三 作为“龙抬头”的二月二

元代以后,部分南方地区仍旧传承二月二游春、挑菜的节俗。如明王磐所记“借问采蒿知不知”(《野菜谱》),是挑菜习俗的体现。清《乌程县志》载“二月二日士女皆摘蓬叶插于头。谚云:蓬开先日早,戴了春不老”,是游春踏青节俗的遗存。相较南方,北方本就寒冷,明清时又受小冰期气候影响,气温降低,二月二时的天气实不能称作“东风日暖”,不可能踏青游江。北方的人们只得把游春活动推迟,据明人沈榜《宛署杂记》载,北京地区的人们四月才到水边游玩:“四月赏西湖景。登玉泉山游寺,耍戒坛秋坡。”书中有“山水佳丽”之称的“西湖”后称昆明湖,与玉泉山相映成趣,成为燕京一景。

即便天气寒冷,不能游春,二月二这个日子在人们心中仍然很重要。它并没有在北方退出历史舞台,反而发展出丰富的节俗活动,包括引龙、驱虫、填仓、迎女、祭社等,并有了“龙抬头”这一响亮的名字。许多节俗融合了日期相近的惊蛰、春社日的传统行事,因惊蛰、春社日并不是固定日期的节日,驱虫、祈年、填仓等相关节俗逐渐由二月二吸附并发展。二月二也因此从以游春为主的娱乐性节日转变为复合性节日。“龙抬头”这一节日名也让二月二节俗有了更多与龙相关的发展空间,形成一系列与龙有关的节俗和禁忌,节日也因此越发兴盛(张勃《先有“二月二”,后有“龙抬头”—二月二的起源、流变及其文化意义》)。

据《宛署杂记》,北京地区在二月初有绕水缸引龙、摊煎饼驱虫的风俗:“二月引龙,熏百虫。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五杂组》也有“北人二月二日,皆以灰围室,云辟虫蚁;又以灰围仓,云辟鼠也”的记述。明人于奕正、刘侗《帝京景物略》解释道,燕地蝎子、苍蝇、跳蚤、臭虫等害虫毒虫较多,引龙是为了驱虫:“二月二日龙抬头,煎元旦祭馀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嘉靖《广平府志》载“二月二日撒灶灰围房,禁蝎。用油煎面饼,谓之熏毒虫”。这里的“煎元旦祭馀饼”“用油煎面饼”体现的食饼节俗非常普遍。

清人李光庭《乡言解颐》载“熏虫煎饼作花朝”,记录了京东宝坻二月二煎饼熏虫的习俗。当代天津还流传着“为何二月二吃煎饼”的传说。故事里说大财主家的小姐和穷书生相爱,财主允诺书生考上状元就答应这门亲事,但暗地里把书生看住。美其名曰助其安心备考,实则不给书生吃饭,意欲棒打鸳鸯。小姐得知后,把煎饼摊得极薄,装作纸送给书生作为干粮,救下了他。书生中状元后,如愿于二月二迎娶小姐,以后每年的二月二都让夫人做煎饼来纪念这段经历(《天津民风》第九辑)。这个故事体现出在当代人心中吃煎饼和驱虫之间的关联已几乎消失。人们转而将二月二迎女和吃煎饼的风俗结合在一起阐释,来赋予其合理性。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与民俗学系)

猜你喜欢
节俗游春龙抬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传统——以夏至节俗为中心的考察
风鸢图诗
“二月二,龙抬头”是什么意思?
风莺图诗
二月二 龙抬头
龙抬头
西班牙节俗及语言文化
二月二,龙抬头
伪满时期东北文学的节俗书写
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