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彩链 范鹏
【摘要】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临高县第二中学构建学生学习的“一位三化”的新型学生学习模式,通过确定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导向的目标定位,构建以全面个性健康化发展为核心本体的课程体系,重构全方位化、多层次化、开放化的育人环境,构建现代信息化学习平台,建立学生互助社团、小型教师备课组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来实现这一构想。
【关键词】 “双减”政策;“一位三化”新型学生学习模式;有效教学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双减”政策的落实需要聚焦学校主阵地,提升学校教育质量;聚焦课后服务,满足学生需求;聚焦家校社协同,形成减负共识。促进学校教育质效双增、彻底兼治校外培训、保证课后服务公平、科学利用课余时间、有效回应教师关切、切实减轻家长焦虑、快速降低学生负担、彻底扭转评价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健康个性化发展。
基于此,海南省临高县临高第二中学(以下简称我校)以海南“双减”改革为依托,积极探索“双减”改革政策背景下的学生学习新模式,让教学更有效。
一、以往学生学习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行的学生学习体系形成于工业革命的批量人才需求,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该学习体系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培养了众多的人才。但是,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多元高质的探索创新型人才成为社会的诉求。但是,由于传统学生学习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发展质量的提高。
1.发展目标定位较低,不适应“双减”改革对于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传统学生学习模式仅仅将发展目标定位在学生完成课本知识,通过中考,上一所好高中,到一所好大学,学一门技术,找一份好工作,成为所谓的“守业者”。学生自身的升学要求也不高,能够有一所学校上就可以。但是,“双减”改革对学生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在学习方式上,要求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学习内容上,要求既要精通中考考试科目还要有较为广博的横向知识技能,博专结合;在学生素养方面,既要有知识与技能的发展,也要有强健的体魄,更要有艰苦奋斗、探索创新、乐于奉献的家国情怀;而学生的学习模式也由单一的教师教导转向学生学习为主体的多向师生互动合作式。因此,学校学生偏低的学习目标定位,已经无法满足“双减”改革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急需教育实践改革。
2.课程体系较为陈旧,不适应“双减”教育改革的需要。
(1)课程结构失衡,重视知识课程,轻视素养课程。我国传统的学生学习课程设置由学科课程、综合活动课程和体艺课程三部分组成。那么多年来,这三种课程的构成比例都是重视学科课程、轻视综合活动课程和艺体课程。有时因为不可抗力因素,本周的活动和艺体课程就没有了。显然,在这种课程结构中,综合活动课程和体艺课程的比例非常低。而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和其他人的学习相比,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全面健康个性化。只有学生各方面的素养均衡发展,才能实现高质量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目标。目前,学生学习课程表现为结构性失衡,势必影响到学生素养能力的提高,最终影响学生全面健康个性化发展。
(2)课程类型较为单一,选修课明显缺乏。我国学生学习课程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学科性类课程,主要为教师讲授;一是活动类课程,以学生活动为主。而与学生的生涯规划思想的确立、道德素养的提高和人格特质的形成有重大关系的隐性课程、自主选修的课程非常缺乏。
(3)课程内容较为陈旧、割裂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传统的学生学习课程内容较为陈旧,学习模式基本上采取的就是学科知识学习的模式,这种课程的简单相加造成了课程内容的割裂。学科课程内容设置一般都是单一、封闭、孤立的,只考虑本学科内容的自身逻辑系统,忽视不同学科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造成了学生知识面非常狭窄、对于概念的理解也很生硬,难于解决较为复杂、综合性较强的问题。这种陈旧、单一、失衡、孤立的学习课程体系,非常不利于学生素养能力的提升,成为制约学生全面健康个性化发展的瓶颈。
3.学习体系封闭,不适应新形势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传统的学生培养模式封闭,是一种在学校内部的循环培养模式。学生学习主要局限在学校内部进行,基础教育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缺少积极主动的反馈,两者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机制没有形成,培养的学生与社会的实际需要存在脱节。学校与社会联系沟通较少,忽视了基础教育的实际需要,使得学生学习与社会现实脱节,当学生真正走进现实生活的时候,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学生很少走进实践,局限在课堂上的师生传授纯粹的理论知识,很少与实际生活案例结合,导致学生在学校里只能学习理论知识,只有在每周一次的综合类活动、艺体类课程中人有机会接触生活。由于实践类课程短暂,学生没有及时将所学理论有效地应用于实践。毕竟学习的目的是改造生活,学生与生活是一种相互沟通反馈的过程,这种沟通和反馈不是一周一次的活动类课程所能完成的,更别说这一课程很有可能会被学科课程侵占,或者形同虚设。这意味着学生不能在活动类课程中体会到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乐趣,进入到改造现实生活也需要很长时间的适应期。另外,因为没有及时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激活”,学生所学知识也成为了一种“死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又没有相应指导,当面对理论知识和现实冲突时,很多学生就会否定学校所学知识,成为人云亦云的“人”。时代的发展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生活实践经验。传统学生学习模式的封闭性,既造成了学生学习资源的浪费,又制约着新形势下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需要进行深层次改革。
4.学习方法与手段落后,不适应现代技术的更新与变革。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才需求对学生的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型的学生”,需要引入更加丰富的书本之外的现场经验,有效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和发展,同时让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而这些现场经验可以通过模拟的教育情境获得,如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另一方面,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持续的终身化过程,学生离开学校以后,还需要及时“充电”,更新知识,提高素养,解决现实难题,而这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来解决。但由于传统的学生学习基础设施不足,学习方法和手段都无法满足以提高综合素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需求,严重制约了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一体三位”学生学习新模式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面对传统学生学习模式存在的问题,学生学习模式由单一变成多元、由封闭变成开放成为大势所趋。在“双减”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校尝试建立并实施学生“一位三化”学习新模式改革:以培养学生全面健康个性化发展为导向的根本目标定位(一位),以实践化为取向的学习体系改革,以立体化育人环境构建为关键的学习模式改革,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学习条件改革(三化),基本形成了具有临高县第二中学特色的学生学习新模式。
1.确定以全面健康个性化为根本导向的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针对传统学生培养目标定位过低的问题,我校将学生目标定位为“全面健康个性化发展”。这一定位既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也是对时代呼吁创新型人才的回应。
“全面健康个性化发展”这一新的目标导向整合了以往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发展研究和实践中提出的各种目标,如培育“发明家”“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等,并对其进行了丰富和拓展。“全面健康个性化发展”除了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外,还需要具备以下素养:乐学—具有坚定的学习信念、良好的探索意识和合作精神;懂学—树立正确的学习思想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知识和理论,具备过硬的学习基本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善学—学科知识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发展潜能。以“全面健康个性化发展”为目标定位不仅有助于激励学生提高自己的素养,还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并把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坚守为家、为国奉献精神。
为实现这一目标定位,我校组织实施了“临高二中特色办学计划”。计划通过自愿参与、全面选拔、个别培养、系统训练、强化实践、长线跟踪、注重综合和环境育人的思路培养全面健康个性化创新人才。目的在于充分发掘有培养潜质的优秀学生,通过搭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个性化发展的培养平台,努力培养能够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创新型人才。
2.构建以实践化为取向的课程体系。为实现以全面健康个性化为导向的培养目标,我校积极对原有学习体系进行改革,摒弃了传统的学习体系,大力提倡以实践为取向的新型学生学习教育体系。该学习体系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注重选择性,加大选修活动的比例,让学生能在主动选择的学习中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素养;二是拓展和更新教师备课体系,发挥教师的集体备课力量;三是加大实践性学习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1)开设大量课后选修活动,满足学生对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增加了“双减”改革、学习方法指导、课外竞赛辅导、音体美特色班、生活兴趣班等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全面健康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2)拓展和更新教师备课体系,发挥教师的集体力量。学校以“年级备课组+学科备课组”的模式来设计学生学习课程体系,并给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安排特定的工位,在课余间隙,教师可以进行课程设计的研讨。学校还规定各个学科的老师每周都必须完成一次公开课,教师在相互观课评课中提升教学水平。
(3)设置每月实践考核机制,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学生学习课程体系。我校组织学生每月参加一次实践考核,包括绘画作品、高山岭拉练、下乡表演等。
3.构建以立体化、开放化为主的育人环境。为了解决传统学生学习模式封闭化的问题,我校以协同创新作为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突破口,构建了孵育一体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体系以海南省高考信息平台为技术支撑,政府主管部门和家长委员会负责监管,我校负责人才培养,致力于引导学生提高学科知识、综合技能和树立正确的普世价值观。各个社会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作为终身学习型人才的培育策源地,所起的作用包括:为在校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促进学生在知识深化、问题解决和经验提升的进步,给予学生正确的实践指导,推动学生综合全面地成才发展。
这一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学生学习上的封闭、孤立、低效的局面,通过发挥学校、地方政府、行业组织等不同社会机构各自的优势,多位一体共同合作,提供给了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发展平台。
4.构建现代化信息化学生学习平台。21世纪是人工智能信息化时代,新的学生学习模式必须以信息化为依托和载体,借助当代科技发展的优质资源提升学生培养质量。
(1)建设数字化的学习中心。数字化学习中心是在传统多媒体教室设备的基础上,配备新型一体化黑板,能够实现远程教学、师生交互、在线学习以及多屏幕显示。
(2)建设数字化学习空间。数字化学习空间汇集数字、图片、多媒体、印刷等多种信息资源,提供给有着不同学习需求的学习者学习。学生和老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学习模式和风格,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目前创设的新型学习空间有三种:一是基于电子双板的互动教室;二是基于体验式学习的数字化活动室,模拟各种现实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探索体验,解决问题。三是基于云服务的虚拟教室,让学生摆脱课堂空间的限制,在网络环境中和全世界具有相同兴趣和爱好的老师、学生进行互动。
(3)建设数字化、多样化学习资源。针对当前“双减”背景下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我校加强了数字化、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包建设,资源包不仅包括传统的课件、学案、教案等学习资源,也包括项目式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案例研讨等新型学习资源包。
新的教育改革已经来临,“双减”政策的出台体现了新时代对于创新性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我们需要努力吸收和运用当代先进的教学研究成果,不断完善本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及培养机制,为学生的全面健康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周洪宇,齐彦磊.“双减”政策落地:焦点、难点与建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