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彬文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党中央对教育高度重视,2018年召开全国教育大会后,陆续出台了很多纲领性文件,对学校办学方向、育人目标以及教育评价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要求,“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经常思考的问题。
为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与生活能力,海南琼中民族思源实验学校对生活特色课程进行了探索,每周安排学生到食堂帮厨、学习包饺子、自助烹饪等活动,深受师生喜爱。
首先,开设生活实践课是新时代育人目标的需要。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指导思想部分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体方案》第18款中提及“要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实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探索建立劳动清单制度,明确学生参加劳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加强过程性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在食堂开设生活实践课,既是对劳动清单的落实,又是提高学生生活、生存技能的有益尝试。
其次,开设生活实践课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成果报告指出,“实践创新”是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之一,主要表现在: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在学校开设生活实践课,正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的生动体现。
第三,开设生活实践课是学校突破现实困境的需要。著名学者杨东平教授曾撰文指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低龄寄宿影响儿童身心健康、中西部农村的寄宿制学校学生住宿条件较差等,特别是寄宿制学生长期处于缺乏家庭情感呵护及文化生活的封闭校园环境中,在情感、心理和安全等方面易出现多种问题。现实也表明,作为一种办学模式,寄宿制学校的有效运行并非仅仅是“盖房子”那样简单。由于配套政策及投入衔接不力,许多农村寄宿制学校常掣肘于人员编制不足、经费匮乏、管理薄弱等现实困难,进而带来低龄儿童心理不健康、学生厌学辍学等问题。
海南琼中民族思源实验学校是一所典型的寄宿制学校。全校现有教学班36个,学生1800名,只有极个别走读生,绝大多数学生住校,周日下午学生返校,周五下午学生离校回家。
2012年琼中调整学校布局,撤并九所学校,创办海南琼中民族思源实验学校。该校是海南省第三批教育移民学校,初期学生主要来自上安乡、长征镇、营根镇、什运乡及加钗、岭头、大丰农场等几个地区。近年来,由于学校对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以及城镇化的趋势,原有区域界限已被打破,全县十个乡镇都有学生到该校就读,学生人数已由2016年的1100多名学生增加到1800人以上(最高峰为2019年,学生达1900多人)。这所学校开始创办时,是将九所学校师生“打包”直接合并的。当时县城另有一所思源实验学校—海南琼中思源实验学校,创办于2009年,由于该校地理位置更便利,办学较早,加上有“推优”的政策倾斜(即将各小学毕业生前5名学生通过毕业学校推荐到该校就读),造成琼中民族思源实验学校生源地的优秀学生“定向流失”,县城第一、第二小学被筛选后剩下的学生一个不落地到琼中民族思源学校就读,形成了实实在在的“兜底”生源。目前,该校1800名学生中,黎族、苗族学生占87.6%,建档立卡户等“四类人员”学生622人,占全校三分之一还多。
办学几年来,学生厌学、逃学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校领导与教师,控辍保学是每个班级最重要、最艰难的一件事,能把学生劝来是本事,能把学生留下来更是真本事。为此,学校尝试各种方法,从体艺类社团入手,让学生在校园里能够找到幸福感和快乐感。现在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利用学校食堂这一资源进一步探索生活实践特色课程,一是增加生活情趣,二是提高学生幸福感,三是促进师生情感的融洽,最后把学校建设成“幸福家园”,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能把心留在学校。
二、生活实践特色课程实施内容
1.第一模块,帮厨活动。
全校36个班每周安排一个班值周,每天三餐到食堂进行帮厨活动。早、中、晚三餐提前15分钟下课,到食堂后先用餐,然后全班同学进行帮厨值周,主要职责:在排队取餐区维持秩序,在清洗区管理洗碗槽、负责清点餐盘并将餐盘用推车送进厨房里清洁,在泔水区随时用扫把将溢出泔水桶的厨余垃圾清理干净。
2.第二模块,烹饪实践。
(1)目标任务:每周一个班级,完成一节生活实践课,如体验包饺子等生活实践,感受生活的气息和校园生活的快乐,在活动中育人,促进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
(2)时间安排:每周周二下午第二、三、四节课。
(3)班级安排:当周值周班级。周二下午第二、三、四节课上课教师和班主任到场(就餐区)指导参与,班主任主动邀请本班没课的教师积极参加活动。
(4)其他要求:
①后勤要准备适量的饺子皮和肉馅,以本班师生够吃为标准,杜绝浪费,同时准备好相关工具,并派两名厨工进行现场指导。
②各班要将学生包饺子等活动过程拍照记录,活动结束后,各班形成一个总结,然后交教务处存档。
③活动课与班会课有机结合。当天班主任指导学生完成制作任务后,在食堂就餐区围绕政教处安排的班会主题认真上好班会课。
3.第三模块,拓展提升。
为避免单调重复,不断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重点开发自助烹调的内容,鼓励班级创新。
三、生活实践特色课程应要遵循主要原则
1.明暗双线并用原则。学校根据班级多少,按照两条线来安排活动班级数量。一条是明线,按顺序安排值周班级参与活动;另一条是“暗线”,根据上周各班班风建设进行奖励,调剂安排其他班级参与活动。明暗双线同时进行,以明线为主,暗线根据情况随时调剂班级参与。总的要求是一个学期下来,所有班级都能轮上一次,达到每个学期都是全员参与的状态。
2.阶段性提升原则。初一第一学期,主要参与包饺子;初一第二学期,主要内容是自主剁馅、包饺子、煮饺子;初二第一学期,主要内容是包饺子、包薏粑;初二第二学期,主要内容是包饺子、做三色饭;初三第一学期,主要内容是包饺子、能炒三个菜;初三第二学期,主要内容是包饺子、自助烧烤。三个年级,六个学期,难度逐渐增加。
3.内容逐渐丰富性原则。由单一的包饺子到包薏粑、做三色饭、自助烧烤,内容在增多,难度在加大,这样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见表1)。
表1 琼中民族思源实验学校生活特色课程安排表
4.竞赛性原则。这些生活实践活动,组织一两次可以,但如果每次都是一样的内容,学生的兴趣很快就会降下来。为保持学生的积极性,组织者在不断增加实践内容的同时,每次现场活动都进行小组竞赛,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5.节约与创新性原则。每次参与班级人数提前一周与食堂主管沟通,当天下午参与活动的班级主要以自己参与实践活动“生产”出来的饺子、薏粑等主食当作晚餐,学校当天晚餐不煮这些人的饭菜。同时,为将活动开展好,鼓励班主任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实践内容。只有这样,生活实践特色课程才有生命力,才能长久地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