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晨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下的新闻传播工作呈现出融媒体传播的特征,信息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大,关注度越来越高,对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核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加之2021年7月20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席卷河南,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遭受巨大威胁与损失。灾情之下,如何报道好新闻,做好传播工作给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大的考验和更高的要求。笔者以此为背景,探讨在融媒体时代灾情背景下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能力。
关键词:融媒体;突发事件;新闻传播
融媒体主要是指广播、电视、报纸、新闻客户端等媒介载体融合互补的一种新的传播形式。融媒体传播可以有效地实现内容、宣传、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整合,达到“资源通融、宣传互融、内容兼容、利益共融”的效果。[1]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融媒体已成为当前新闻报道的一种主要趋势。基于此,对新闻的科学性、准确性、系统性和多样性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新闻工作者个人能力的提升也迫在眉睫,要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依托互联网掌握新媒体发展方向,更好地为受众服务,完成好新闻传播工作。
一、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能力的体现
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融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快,实现了信息的同步传播和接收,人们往往在信息发布的第一时间就能接收到信息,大幅提高了新闻的传播效率。新闻的互动性也得到极大增强,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多元,受众群体更庞大。现阶段,移动客户端的用户是融媒体平台的主要目标受众,面对这一受众群体,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党性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不动摇,同时应不断适应环境和形式的变化,不断挖掘互联网带来的信息传播优势和要求,满足当下受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一)现代化信息传播能力
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应积极适应技术的变化,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资源进行新闻报道。运用融媒体技术,实现新闻环节的有效把控,按照融媒体需要,关注社会舆论变化以及时政动态,以保证新闻采访效果的深化。在新闻采访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各种工具和形式,以保证效果的最佳,并且结合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化标签,及时了解新闻导向,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如果新闻工作者墨守成规,不转变传统的工作思路和模式,不使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报道,就无法被大众认可和接受。在融媒体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样的,获得的信息面也更加广泛,同时,媒介与受众的互动性也更强。因此,新闻工作者在向融媒体工作者转型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时代特点的分析和认识,在采编策划方面可以将多种新媒体元素进行融合,结合新媒体和自身特点不断提高整合传播能力。融媒体时代下的媒介机构可以根据不同平台的特点进行新闻的多角度报道,如有些用户喜好看短视频,有些用户喜欢看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基于此,可以对所获得的新闻素材进行归类和整理,拓宽传播渠道和方式。
例如,在2021年河南“7?20”暴雨灾情报道中,出现了广播、电视、报纸、新媒体平台直播等各种形式的融合报道方式,新闻工作者准确地使用各种形式的报道特点和方式,把握受众需求,根据传播渠道特点,综合运用各种方式把人民群众最需要和最感兴趣的信息第一时间传达出去,同时还出现了网友利用朋友圈发布可供多人同时编辑的在线文档,文档内容及时报道被困群众位置及人数、危害程度等信息,帮助救援人员快速搜救,及时挽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种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二)打破行业分工,提升整合工作的能力
融媒体时代的新闻采集和制作,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分工明确与单一操作模式,新闻工作者除了能够采访外,还需独自进行摄影、录像、编写、剪辑等工作,以保证在突发事件来临时新闻的时效性,对于新闻工作者能力的要求更高。在融媒体时代,每名新闻工作者都是独立的个体,需要具备单打独斗、综合报道的能力,要对自身的角色重新进行定位。面对突发事件,一个人加一台手机就可以进行报道和传播,因此要求新闻工作者要进一步学习各种知识,提高对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力,强化创作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例如,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最为严重的时期,不少电视台、媒体等都派记者到疫情一线进行采访报道,第一时间将有关疫情的信息传播出去。但与常规化的信息传播相比,突发事件的传播报道往往伴有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传统媒体由于受线性传播、顺序播出的限制无法随时进行报道,这时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直播报道的任务突如其来,留给各工种的准备时间都极其有限,同时,在疫情肆虐的特殊时期,参与的人数越多,感染和防控的风险也就越大,所耗费的资源也越多,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全面掌控驾驭各种技能的能力,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内及时将信息传播出去。
(三)提高自身新闻素养
处在融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除了要顺应时代潮流和科技手段的发展,还要关注自身新闻素养的提升。新闻工作者除了要掌握基础的采编播能力外,还要顺应时代发展提高自身的新闻素养,提升策划和宣发的能力,针对自己及所在媒体的特点进行系统研究,找准自身优势,提高影响力。
新闻工作者要能够敏锐、及时地反映当下社会和时局的变化,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与人民群众保持广泛、密切的联系,注意找准自身的定位,新闻工作者与受众的关系应是平等的,是传者与受者的关系,不可有高高在上的思想,应当时刻牢记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己任,敢于讲真话,把人民群众的所急、所想、所关注的,作为自己的工作任务,做好人民的“信息服务员”,坚持为人民服务,为新闻负责,注重对新闻内容的创新,大数据时代可以深入研究受众的喜好和特点,针对受众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内容推送;新闻媒介要把握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媒体作为舆论的代表,应牢牢掌握舆论的主动权和风向标;新闻工作者还必须增强“四力”,打造思想觉悟高、专业能力过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新闻工作队伍。
二、突发事件来临时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核心能力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袭卷而来,疫情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改变。2021年7月20日,一场百年难遇的特大暴雨让河南郑州陷入瘫痪,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些突发事件通常伴随着不可预测性和偶然性,基于此,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和强烈。而在互联网时代,受众不再满足于只是信息的接收者,而是渴望及时互动与表达,人人都希望是信息的发布者,能够参与到热门事件的讨论中。但面对触手可及、浩如烟海的信息,人们又无从判断其真实性和可信性,容易在信息的洪流中迷失。
(一)坚持真实性原则,及时发布权威信息
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全球传染病防范主任西尔维?白里安提出了“信息疫情”这个概念。它指的是在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中,由于信息过载而导致人们难以发现值得信任的信息来源、可靠的指导,可能令人产生焦虑情绪,甚至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2]在融媒体时代,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五花八门、多种多样,在浩瀚如烟的信息世界中,人们一时无法判断其真实性,一些虚假信息的传播会给受众带来恐慌、制造焦虑气氛。在此背景下,人们对于权威信息的需求就更加迫切,希望看到官方媒体发布真实准确的信息,以明晰真相。
基于此,面对突如其来的灾情,新闻工作者更应该坚持对所报道内容的调查研究,确保新闻的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不可丢失。还应注意获取所需的新闻素材要通过合法的途径和方式,对于新闻信息的来源要认真核实,确保新闻要素的准确性、真实性。在报道新闻内容时,不得夸大、缩小、歪曲新闻事实的本来面貌。在融媒体时代,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多元和方便;另一方面,谣言的传播速度也会更加迅速。例如,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每天关于确诊人数和病毒出现原因的谣言层出不穷,容易让人们陷入焦虑和恐慌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和媒体迅速响应,不仅第一时间对这些虚假信息进行了辟谣,并且还及时发声,将真实的确诊人数和有关疫情的信息及时公之于众,有效缓解了人们的焦虑情绪,有利推动了我国的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文关怀
在突发灾难性事件发生时,特别是像新冠肺炎疫情这种威胁全人类生命安全的重大传染性疾病和百年一遇的洪水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媒体要突出对人类的生命、尊严、情感以及知情权的关注。因此,媒体传播信息的重心应该放在对人本身的关注上,应致力于展现面对客观环境时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现出许多感人至深的医护故事,一些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就像精神火炬,展现出人类与病毒抗击的坚韧意志。在郑州“7?20”洪水发生时也涌现了一批批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英雄人物。例如,在郑州地铁5号线被洪水吞噬的危急关头,年轻的实习医生于逸飞义无反顾地披上白衣,逆行救人。从下午6点到晚上12点,于逸飞双膝跪地为被困群众连续做了6个小时心肺复苏,直至双膝磨破、双手抽筋都不曾放弃,最终挽救了十几个人的生命。事情发生后,不少媒体争相对于逸飞的见义勇为进行报道,于逸飞当时所实习的郑州市人民医院还破格将这个只上岗一天的实习医生转正,于逸飞和郑州市人民医院的行为也感动了所有人。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报道可以抚慰受灾群众的心,给处于危难中的受灾群众带来希望和安慰,同时也展示出了新闻媒体在进行报道时的人文关怀。
灾情发生后,信息源受阻之时人们的恐慌心理更会加剧,郑州“7?20”暴雨当天下午,河南交通广播的主持人丁小佩和500多名乘客被困在地铁上,生命危急之时她发送了最后一条朋友圈并通过所在媒体积极寻求救援,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应急直播中,一名网约出租车驾驶员在京广路隧道连救5人累到虚脱的英雄壮举,河南交通广播通过邀请该出租车驾驶员做客直播间,在采访中他表示,“要是能多救一些人就好了”。通过这些暖心动人的事件,将感人的正能量故事一个个传递出去,给了郑州市民温暖和信心,也体现出媒体舆论引导的职责所在。
人文关怀在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在报道中要关注事件中的人文细节,捕捉能够引起受众共鸣的感人画面,凸显对人的生命和尊严的关注,用人文关怀抚慰在灾情中的受难者以及受难者家属,让人们感受到真情、无私、勇敢的人性光辉,从而引导社会舆论,坚定信心,发挥社会公器的媒介职能。
(三)发挥导向作用,正确引导舆论
在传统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传播报道主要由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的媒介机构完成,其传播门槛高,人员专业素质均衡,对舆论的引导易于管控。而在融媒体时代,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发表意见表达诉求的日益愿望强烈,并且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人民群众可以随时通过微博、朋友圈等平台发表自己的意见,关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层出不穷,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各种信息在网络上快速发酵,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影响舆论导向。
因此,主流媒体应发挥引领作用,牢牢掌握住舆论的话语权,抢占舆论阵地。一方面,新闻媒体要坚持权威准确的发声,但呆板、程序化的表述在融媒体时代会让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新闻工作者要适应时代潮流,在客观报道事件的本来面目的同时还应适当顺应当今社会的语言特点,适时融入一些生动鲜活的表述,使报道的感染力更强,同时更有利于受众接受;另一方面,在全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要注重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发挥双向传播与互动优势,同时还要注重与传统的主流媒体相互配合、优势互补,除了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介,还应利用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加上新媒体的传播“时、度、效”的优势和受众的互动性实现最佳的宣传效果。面对突发事件时,新闻工作者可以在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发布图片、短视频和简讯,将事件传播报道出去,抓住新闻发布的时效性,掌握舆论先机,进而再通过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平台对事件进行全面、持续性的专题报道,使受众了解事件全貌,从而达到舆论引导的目的。在融媒体时代,舆论引导工作应注重激发社会正能量,化解负面效应,加快融合发展,运用新媒体平台抢占传播的制高点。
三、结语
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应不断开拓创新,掌握和利用好新媒体平台提高新闻传播的广度和深度;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与时俱进提高现代化传播的能力,拒绝呆板、陈旧、套用模板的传统模式,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综合性的报道,抢占融合传播的先机。新闻工作者要注重提高工作整合能力和自身的新闻素养,与他人协作的同时也要保证创作的独立性和机动性,避免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束手无策。要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借助媒介平台发布权威准确的信息,同时还应注重人文关怀,在报道灾难性事件时,只有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才能增强传播效果,牢牢把握受众需求导向,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途径做好新闻传播工作。
参考文献:
[1] 凌月云.融媒体时代新闻采访与写作方式的创新探究[J].传媒论坛,2021,4(12):27-28.
[2] 陈宁.关注疫情中的“信息疫情”[N].浙江日报,2021-12-24(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