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延钰
摘要:自2014年以来,全国“两会”不仅是党的正确领导路线的最好发言、民族未来的发展蓝图,亦成为了各大媒体“大展身手”的舞台,人工智能、VR、H5新闻、直播、Vlog等报道新形态层出不穷。近年“两会”期间,许多主流媒体纷纷发布了“两会”系列Vlog,本文以新华社《张扬带你看两会》系列Vlog为例,通过拟剧理论分析其媒体融合路径,进而探讨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探索过程中的启示,反思目前存在的问题,以期优化融合路径,将主流思想价值传得更深更远。
关键词:全国“两会”;拟剧理论;媒体融合;Vlog新闻
2018 年,我国媒体开始尝试将 Vlog 引入到新闻传播领域,一种全新的新闻报道模式随即产生——“Vlog+新闻”。2019年,《中国日报》的《小姐姐两会初体验》系列Vlog收获超高点击率,自此“主流媒体+Vlog”成功出圈。近年“两会”期间,我国媒体在 Vlog 报道上有了更加亮眼的成绩,其中新华社记者张扬在B站(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发布的《张扬带你看两会》系列Vlog总播放量达388.8万次,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达93.9万次,深受年轻群体的关注和喜爱,这无疑是媒体融合探索中的极佳案例。
一、研究回顾
(一)Vlog相关研究
Vlog,全称“Video Blog”,Vlogger多以第一人称为拍摄主角,再辅以剪辑、字幕、背景音乐构成极具个人特色的视频日记。国内最早关于Vlog在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出现于2018年[1],且研究数量呈不断增长趋势。早期国内关于Vlog的研究主题多集中于Vlog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内容特点分析、营销策略等方面。最早将Vlog与新闻报道相联系的研究始于2019年[2],此后,有关媒体融合、“两会”Vlog的研究数量激增,大体上来看这些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于Vlog新闻生产策略与媒体融合路径等方面。
(二)拟剧理论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戈夫曼引用戏剧术语,将世界隐喻为一个大舞台,而每一个体都是演员,会刻意打扮和包装,会有意或无意地控制自己的言语及行为,从而引导和控制他人形成印象,其实质就是印象管理。戈夫曼用“前台”与“后台”来分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表演方式。前台主要指的是理想化表演的场域,指个体表演中以一般或固定的方式有规律地为观众定义情境的那一部分;而后台则是表演者卸下“面具”回归真我,同时也是为前台表演做准备的场域。[3]拟剧理论作为社会学三大主要流派之一、符号互动论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着突出的理论贡献和影响。戈夫曼并不关心客观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而更多的是关注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符号互动。[4]而国内新闻传播领域对于拟剧理论的研究角度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社交媒体用户的自我呈现、明星的自我呈现、综艺节目内容特点分析以及文化现象研究等。国内学者有关Vlog的研究数量较多也较为成熟,但对于拟剧理论相关研究相对匮乏,且极少有学者将其与“Vlog+”新闻相结合进行研究。本文通过研究B站用户“小羊在鲜花舍”(新华社记者张扬个人账号)发布的《张扬带你看两会》视频合集,透过拟剧理论加以分析其媒体融合路径,进而探讨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探索过程中的启示,反思目前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优化媒体融合路径提出有益建议。
二、拟剧理论视角下的Vlog新闻
(一)前台:传统新闻报道模式的呈现
欧文·戈夫曼在拟剧理论中将人类的表演场所称为舞台,并将舞台划分为前台与后台,前台即表演区域,作为表演者展示理想化和社会化自我的舞台,其包括舞台、道具、布局等,是限制观众和其他人“闯入”的区域。
在新闻报道中,传统新闻报道模式对应拟剧理论中的“前台”,即报道内容为经过采写编加工后的新闻议题本身,报道者则是作为旁观者客观陈述新闻事件,报道地点一般在演播厅或事件发生地。在“Vlog+新闻”中,这种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也正是与一般Vlog相区别的部分。
《张扬带你看两会》系列Vlog中,前台呈现主要为部长通道、委员通道、记者提问,值得注意的是,在2021年的“两会”Vlog中,这部分内容亦非全部等同于传统新闻中的详细报道或概况,而是采用倍速快进等剪辑方式加以精简,突出Vlog的线性叙事。而在2022年的“两会”Vlog中,张扬应粉丝要求,没有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删减快进处理,而是采用蒙太奇等剪辑方式,以“张扬两会观察”专题报道的形式呈现,突出“两会”期间的记者采访内容、部长委员发言。在前台中,报道者主要是以第三人称视角进行报道,以保证新闻的客观性。拍摄地点则为人民大会堂内。就语言风格而言,前台依然采用传统严肃新闻的报道口吻。
(二)后台前置:新闻报道幕后的呈现
与前台的正式风格相对,后台是表演者自发性主我表露的区域,也是限制观众和其他人“闯入”的“禁地”。Vlog最大的特点之一便是将以往“神秘的后台”搬到前台进行展示,从而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增强互动感,同时满足观众的窥私欲。在传统新闻报道中,记者的准备工作、会场内外的见闻、花絮以及个人的心得体会是不会体现在报道中的,而Vlog新闻正是弥补了这一部分内容。
在《张扬带你看两会》系列Vlog中,大部分出场顺序都是以酒店为始,其中有部分单集更是以酒店为单一的拍摄场景,向观众展示了作为“两会”记者随身携带的物品及穿搭分享。这种Vlog内容一改记者严肃、认真的工作形象,而是同朋友一般分享,构建起鲜活、生动的故事图景,迅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满足了人们对记者日常生活、工作内容等方面的好奇心。这些Vlog的拍摄顺序多以“流水账”式的时间顺序进行,其中也会运用蒙太奇等剪辑手法加以突出重点。拍摄者则多以第一人称记录主观感想、分享日常,如同面对面讲话,能够更好地让观众有现场感,切实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提升互动感。语言风格则采用日常化轻松、有趣的口语式表达,减少了传统严肃的新闻叙事话语的使用。
(三)前台与后台相互融合:打破壁垒,消除边界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2年的“两会”系列Vlog中,出现了前台与后台相互融合的新探索。张扬的新栏目《两会100秒》,将本属于后台的场景——酒店,与本属于前台的内容——“两会”相关内容相结合。该专题共四个单集,其内容以科普“两会”相关历史、会议议程为主,采用固定机位,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报道。语言风格则采用严肃新闻报道风格与口语化相结合的方式。这项尝试打破了以往前台与后台间的壁垒,模糊了二者的边界,在拍摄逻辑上也不再采用以往Vlog以时间线推进的传统,而是将镜头从对焦到“人”转移到“事件”上。
三、“Vlog+新闻”对媒体融合探索的启示
(一)增加报道模式的趣味性与创新性
Vlog新闻作为近年来最受关注的融媒体产品之一,不仅继承了传统新闻的报道特点,还凭借极强的个人风格与个性化剪辑等方式,重塑记者的叙事方式,吸引了一大批年轻受众。可以看出,随着媒体融合的加快,“Vlog+新闻”在内容、形式等方面也不断推陈出新。相较去年的《张扬带你看两会》系列Vlog,可以发现今年该系列在环境布局、拍摄手法、剪辑、封面呈现等方面均有明显创新。尤其在《两会100秒》中,更是插入了许多当下年轻人广泛使用的表情包以及改编的电影台词,为严肃的内容增添了趣味性,在有效传播内容的同时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加强受众的沉浸感与参与感
Vlog新闻通过搭建出生动鲜活的场景,以流水的记录方式讲述出完整的故事。在此基础上,拍摄者多以第一人称视角,辅以适合该场景的配乐、字幕等视听要素,强化了受众的沉浸感与参与感。《张扬带你看两会》系列Vlog多以时间线推进,张扬也是以亲切的口吻与观众对话,如在《十多年前的裤子都翻出来了,两会到底穿什么》中加入了投票机制,让观众选择今年“两会”的穿搭,这无疑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在Vlog新闻中,观众可以通过镜头画面想象构建与拍摄者同时在场的虚拟情景,正是在这种想象的亲密关系中,相比传统新闻报道模式,观众会投入更多的关注和情感。而张扬也通过抒发自己在“两会”现场以及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让受众能够感受到其个人的真情实感,从而实现双向的“情感共振”。
(三)提升青少年对政治议题的关注度
在互联网时代,全球范围内的青少年世代对政治生活和公共议题正愈发失去兴趣。[5] 如何加强青少年群体对政治议题的关注度,牢固思想意识形态主阵地,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相比其他的社交平台,B站的主要用户是Z世代的人群,其中大多数是中学生和大学生,是生长在互联网下的一代人。[6]因此,B站是主流媒体大胆创新突破,宣扬主流思想文化的极好平台。《张扬带你看两会》系列Vlog正是主流媒体转变话语传播方式的有益实践。该系列自更新以来,便受到B站用户的广泛关注和喜爱。张扬两年来对于Vlog新闻的制作和探索,在该平台上播放量达到400万次,可见年轻群体对主流媒体融合形态的接纳和认可。
四、“Vlog+新闻”对媒体融合探索的反思
尽管“Vlog+新闻”模式的媒体融合探索至今已有许多优秀实践成果,也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同时,随着Vlog新闻越来越频繁的运用,其暴露出的问题也值得我们反思。
(一)内容同质化困境
Vlog新闻自实践到探索以来,传统媒体都开始效仿实践。从主流媒体到地方媒体甚至县级媒体都纷纷尝试,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Vlog新闻更是层出不穷。不可避免地,对同一新闻议题会出现许多同质化Vlog新闻。同一议题,相似的内容素材,不同媒体能够做出什么“新花样”,持续吸引受众注意力,是媒体在Vlog新闻实践探索过程中需要发力的重点。在今年“两会”期间,张扬在第一条Vlog中便坦言已经到了创作瓶颈、创意枯竭。今年虽然该系列Vlog在制作、剪辑等方面都有明显改善,且较2021年多了两个单集,但总播放量却远不如去年。因此,Vlog新闻不仅仅需要“高颜值”的全媒体人才作为流量密码,还需要在挖掘不同主题、各种风格的内容特色方面持续发力。
(二)叙事连贯性有待加强
虽然Vlog多以时间顺序推进,展现出Vlog叙事的特点——故事的完整性,但就内容来看,Vlog新闻仍然不乏碎片化拼凑的问题,体现出叙事不够连贯的短板。在《张扬带你看两会》系列Vlog中就体现出此问题,虽然每个单集都是完整的故事,但之间却缺乏逻辑性与连贯性。除了今年的第一集内容与去年的相关内容作为呼应,其他单集之间没有强逻辑性,因此这种碎片化内容也会削弱受众的持续关注度。
(三)新闻的严肃性与Vlog娱乐性之间的失衡
目前,主流媒体在Vlog新闻实践中,选题大多以“硬新闻”为主。这类新闻报道议题因其自身的严肃性很难在年轻受众中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因此主流媒体通过Vlog的方式消除与年轻群体接受之间的壁垒。在报道语言风格、后期剪辑方面有意靠近年轻人的话语表达习惯。从张扬“两会”系列Vlog中可以发现,后期插入了许多表情包、字幕等元素以贴近年轻用户。但不少观众在弹幕、评论中留言“表情包太可爱了”等无关新闻议题的内容,可见本是吸引年轻群体关注的表情包却有喧宾夺主之意,其娱乐性远超过了新闻本身的严肃性,导致媒体公信力下降。
(四)受众关注点失焦
Vlog因其突出个人风格的特性,所强调的是人而不是事件。同样地,如果说传统新闻的前台更突出新闻事件本身的话,Vlog新闻中的前台则更突出人物。在《张扬带你看两会》系列Vlog中,就每期Vlog的主题来看,开箱分享《“开箱”咯!看看我都带了什么上两会》和穿搭分享《十多年前的裤子都翻出来了,两会到底穿什么?》这两期视频的播放量和互动量远远高于同期的其他视频。
就用户互动反馈来看,在部长通道、外长发言等议题的视频中,受众的专注点明显失焦,除少数讨论议题本身的互动弹幕外,还有许多受众的注意力停留在张扬的外貌、穿搭、美甲、使用产品、记忆力、业务能力等无关议题的角度。因此,如何将受众的注意力从关注“人”拉回新闻议题本身,从而实现精准的传播效果,亦是日后主流媒体需要深耕之处。
五、结语
全媒体时代下,移动化、社交化、场景化传播成为主流媒体守正创新的主要发力点,Vlog作为国内新近兴起的一种视频博客,综合了移动、社交、场景等多重元素,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深受年轻群体的喜爱并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近年来,主流媒体开始尝试用“Vlog+新闻”的方式拓宽主流话语的传播路径,重塑影响力优势,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但其在实践探索中展现出的弊端也是亟须得到重视的。内容数量激增的同时如何避免同质化、叙事逻辑性与连贯性如何统一、新闻的严肃性与娱乐性之间如何达到平衡以及怎样将受众关注点从人回归到议题本身,都需要未来媒体在Vlog新闻实践中加以探索,以期达成前台与后台间的平衡,在吸引受众注意力、满足受众好奇心的同时,将主流意识形态价值传得更深、传得更远。
参考文献:
[1] 谯娇.用视频“写”博客的Vlog时代或将来临[J].文化月刊,2018(1):96-99.
[2] 裘娇.重大主题报道融媒体产品创新趋势:以中央媒体2019年全国两会报道为例[J].现代视听,2019(3):61-63.
[3] [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 芮必峰.人际传播:表演的艺术——欧文·戈夫曼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4(4):64-70.
[5] 王昀,赵冉,方梓奕.新闻接触对中国青少年公共议题关注的影响:基于政治知识的中介效应考察[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6(1):122-131.
[6] 寻贝科技.B站用户群体分析[EB/OL].[2022-05-12].https:// www.bilibili.com/read/cv1657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