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惠钦
【摘要】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幼儿教师要认识到幼儿阶段是夯实孩子语言根基、播种语言发展种子的重要阶段。针对幼儿阶段孩子呈现出来的特点,充分开掘多样化的语言学习资源。
【关键词】语言能力;基本策略;角色表演;幼儿阶段
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生命个体的语言运用过程,其本质就是其内在思维运作的成果。对于儿童而言,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幼儿阶段是生命个体语言发展的起始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基础不牢,不仅会对幼儿后续语言能力的发展形成较大的制约和影响,同时还会因为语言是学习其他知识、发展综合能力的媒介,而导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造成诸多禁锢。这就意味着幼儿阶段是夯实孩子语言根基、播种语言发展种子的重要时期,幼儿教师要能够针对幼儿阶段孩子呈现出来的特点,充分开掘多样化的语言学习资源。笔者即以学习儿歌为例,谈谈自己推动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尝试和反思。
在幼儿阶段,孩子都对语言浅显易懂、韵律鲜明、朗朗上口的儿歌特别感兴趣。教师就要充分认识到儿歌对于幼儿学习语言、发展语言的重要作用,并为幼儿提供了大量适切而有趣的儿歌资源,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和思维运转,助推幼儿语言能力的有效发展。笔者结合《小动物的脚》这首儿歌的教学,谈谈自己在这一方面的实践和思考。
1.联系生活,导入儿歌
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课堂中时间的不同阶段,设计中完全不同的流程,都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价值。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再多的大道理根本起不到任何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在导入环节时,放弃机械的说教,重视与生活关联。比如教师鼓励幼儿先回忆自己的生活,聊聊自己的脚和脚印。通过聊天,帮助幼儿放松身心,逐步沉浸在课堂之中。随后,引导幼儿一起思考:每个动物都有自己的脚,你们注意过动物的脚吗?根据幼儿回答,相继小结:长短不一、不一定是五个脚趾、脚印的外形也是有大有小。
2.初听儿歌,画面印证
教师运用播放录音、示范朗读、带领孩子一起读的方式,组织幼儿初步聆听儿歌;同时,教师还可以尝试着变换不同的节奏,运用不同的方式展现儿歌的内容。教师引导幼儿在聆听中,梳理儿歌中提到了哪些动物的脚?结合出示的图片,说说这些脚有什么不同;继而,让幼儿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小鸡、小狗、小鸭和小孩子的脚各像什么。
3.模仿迁移,创编儿歌
组织幼儿进行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积累语言,初步感受语言的特点;鼓励幼儿根据儿歌中的语言特点,先梳理生活中还有哪些小动物,尝试着对它们的脚印进行拓展和描写,引导幼儿将自己看成是其中的一员,转换角色,创编出一篇描写小动物的脚的全新文章。
4.表演拓展,积极再现
组织孩子说说自己选择了哪些小动物,教师相继拿出事前准备好的头饰,给孩子戴上;根据课文的想象,从想象的内容细节入手,用表演的方式,将自己所创编出来的内容展开细致的描写;再次,组织孩子进行互动,在表演之后,让其他孩子评价,这个孩子表演的是什么,用自由说的形式,强化表演中的角色训练。
一、紧扣导入,在链接生活中初步感受语言的生动性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可感、鲜活的情境。而对于认知储备还相对薄弱的孩子来说,这种情境,就需要建立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之中。著名教育实践家、理论家陶行知先生在其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就曾经指出: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生活不仅为幼儿学习语言提供了资源,同时还明确了相应的支撑点。只有基于生活、从生活出发,教师才能进一步明确幼儿的认知性体验,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训练幼儿语言能力的时候,需要充分与幼儿的真实生活进行对接,从而依托于幼儿的生活,走进儿歌的世界。
比如以这首儿歌教学的导入环节为例,由于这首儿歌所描绘的内容,是生活中孩子熟悉的小狗、小鸡、小鸭,主要聚焦在这些动物的脚上。这些都是孩子相对熟悉的事物,这就为幼儿学习这首儿歌提供了关键性的认知基础。因此,导入环节的设置上,教师就没有迫不及待地出示所要学习的儿歌,而是先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组织他们回忆生活中小动物的脚都长什么样子。看似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其目的非常鲜明,就是将幼儿的思维从课堂中引向广阔的生活。由于这一问题所指向的内容和范畴都没有超越幼儿当下的认知,因此,幼儿的思维可选择的余地非常丰富。
正是由于内容与幼儿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幼儿拥有一定的认知性经验,因此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幼儿的认知进一步细化,引导他们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小动物的外形,并进行适当对比,最终认识到不同小动物的脚印原本是各式各样的,有大有小,每个都是不一样的。因为这首儿歌每一行的最后一句话,都将不同的角比喻成为了不同的样子,幼儿一旦形成这样的认知,就能够做好心理储备,从而更好地理解语言,扩展语言的储备和积淀。
教师在组织孩子一起交流和互动时,他们就用自己原始经验进行回答,所有的信息对于孩子自身来说,都是全新的,不是机械地模仿,而是基于自己认知经验下的语言呈现。试想,如果教师不从幼儿的生活入手,而是机械生硬地直接把将要学习的儿歌呈现出来,幼儿自然也就无法唤醒原始的生活储备,从而导致语言训练走向机械而生硬的泥潭之中。
二、基于图片,在图片支撑下强化语言表达的精准性
幼儿是教学的对象,更应该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言语实践时,就需要充分考量幼儿原始的认知规律和现阶段的言语能力。幼儿正处于直观性、形象性思维的重要阶段。缺乏相应的支撑,他们对于语言所指向的内容、意蕴,包括情感和意蕴,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基于落实幼儿主体性地位的理念,教师就应该顺应幼儿的认知规律,在组织幼儿训练语言能力时,积极为幼儿提供直观性、形象化的资源,以配合幼儿的语言实践能力。
比如教学这首儿歌时,教师就先后两次运用到了图片。引导幼儿紧扣儿歌中的内容,关注作者先后描写了哪些小动物的脚印,当幼儿逐步罗列出小鸡、小狗、小鸭,还有小孩之后,教师相继出示这些动物,包括小孩子的脚印,并让孩子说说这些脚印有什么不同?尽管儿歌中对这些动物的外形有所涉及,但由于幼儿识字量有限,他们对于文字符号无法形成相应的认知,教师此时相继出手,出示这些动物的脚的外形图片,带给幼儿丰富而直观的信息,在观察中、在对比中,强化了幼儿对儿歌语言的描述,同时也丰富了表达的资源。
在初步感知了这些脚印的外形特点,并对比了形状的不同之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幼儿发挥自身的想象,看看这些小动物跑来跑去留下的脚印分别像什么?既然是想象,并寻找生活中相对应、相匹配的事物,就意味着绝不能简单地局限于儿歌中所描写的样子。因为凭借幼儿当下的认知能力,他们还不能将语言文字转化为相应的画面,自然也就无法形成丰富的画面与之匹配。基于此,教师则在这一环节中第二次使用图片,从这些小动物跑来跑去留下的脚印形状入手,进行观察,并借助图片的形态,选择生活中的事物与之对应。比如有的幼儿认为小鸡留下的脚印就像是一片片竹叶;还有的幼儿认为,小鸭的脚印就好像在地面上印了一把把小扇子……正是在这些图片的冲击下,幼儿的思维被激活,内在的认知被点燃,他们内心的言语思维也就自然被彻底释放出来,从而展现了一系列的精妙语言,在说的过程中,自然提升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纵观这两个环节,虽然教师都是使用同一批图片,运用的时机不同、运用的目的和手段不同,但同样都作用于幼儿的言语思维上,真正推动了幼儿言语能力的高效生长。
三、基于迁移,在模仿创生中强化语言表达的关联性
幼儿阶段的语言教学,虽然幼儿所形成的原始性经验相对有限,但语言训练的本质却是相同的,教师要基于阅读文本的情境,组织幼儿进行迁移性训练。这里要指出的是,这种训练决不能变成一种机械的任务,而要紧扣幼儿的年龄特点,丰富幼儿言语实践训练的价值体验,帮助幼儿建构起基本的、原始的认知素养。
这首儿歌的教学,主要描写了不同小动物和孩子脚印的不同,并尝试想象它们跑来跑去像什么,这就给幼儿进行迁移提供了丰富的可能和广阔的平台。有的教师会引导幼儿由此及彼进行拓展,比如还会有哪些小动物的脚印,鼓励孩子从生活中进行捕捉,将其他小动物也试着写进自己的迁移表达中,也可以结合上述板块中的训练,着重说说这些小动物的脚印分别像什么?诚然,这样的要求是没有问题的,但关键是,如果运用这种机械的方法,必将会触发幼儿的抵触情绪,这样的思维和情感将与良好的教学效果无缘。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没有机械地直接布置幼儿任务,而是引导幼儿尝试将自己看成是其中的某一个小动物,积极运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表达,于是很多孩子内心都形成了积极的状态。此时,孩子就不再是一个客观的学习者,更多的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是沉浸在儿歌中的感受者。
四、聚焦表演,在积极再现中落实语言呈现的广泛性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于直观性、形象性、可感性的资源,会本能地给予他们丰富的思维关注。尤其是幼儿对于原本拥有直观、形象、可感光环的角色表演,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而对于语言能力的培养来说,角色表演的方式,可以将幼儿的情感调整到最积极的心理状态。
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在这一环节中的操作,有以下三点,对于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一,组织孩子说说自己选择了哪些小动物,教师相继出示准备好的头饰,给孩子戴上—这一环节中,教师尊重了孩子的自主性选择,鼓励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语言学习的主体是幼儿,只有将幼儿始终置放在最关键性的位置上,才能随着他们的思维,激活他们的认知状态。与此同时,大家不要小看头饰的准备,很多教师认为这是一种形式主义,但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表演需要仪式感,语言学习的情境创设和运用,也需要形式感。鲜活直观的头饰,对于幼儿而言,是一种非常明确的角色指令,戴上头饰,可以对幼儿进行更好的心理和思维暗示,旨在让幼儿以最佳的思维质态,参与到表演过程中的语言运用;其二,要求幼儿在聆听和诵读儿歌时,能够从想象的内容细节入手,用表演的方式,将自己所创编出来的内容展开生动化的呈现。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明确了手段和目标之间的关系:表演的价值再大,也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很多孩子由于认知储备相对薄弱,语言能力也相对滞后,在尝试自己“创作”的过程中,常常会走进有创意但无法表达呈现的尴尬之中,此时的表演,就能有效弥补这一缺失。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自己看成是选择的某一种小动物,并以这个小动物的角度,进行角色表演和体验,激活孩子们的言语思维;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针对幼儿在表演过程中所描述动物的脚的外形,以追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在无意识状态之中,尝试运用拟人或者比喻的方式展开表达,比如“这样的形状像什么?”以促发幼儿在原有表达层次,不断向前迈进;其三,组织孩子进行互动,在表演之后,让其他孩子评价,这个孩子表演的是什么,以自由说的形式,强化表演中的角色训练—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的遗传因素、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思维方式,这就意味着即便是相同事物,在不同孩子的眼中也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认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正是充分利用这一客观事实,组织幼儿在相互交流、分享和评价的过程中,明确了自己的表达,吸收他人的成果,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体验,汲取别人的语言表达方式。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由于当下阶段,幼儿还不具备完全有意关注意识,教师不要过于生硬地践行这一策略,而要在幼儿表演和表达后,搭建这一平台,实施这一流程,让孩子的情感和思维经历这一处理过程,从而在自主性的状态获取属于自己的收获。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感知、内化和外显的过程,都需要幼儿积极的内在性思维参与其中。因此,教师要紧扣儿歌的体裁特点,依循着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原始能力,确定基本的语言训练的内在支点,从广阔性、准确性、关联性和鲜活性等特点入手,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品质。当然,基于幼儿年龄特点,对语言品质的这四个方面,并不需要太高的要求,但教师要明确相关的维度,树立幼儿发展的方向,从而为推动幼儿语言品质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袁清云.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有效教学策略[J].家长,2020(08).
[2]崔静.幼儿园语言课程游戏化初探[J].华夏教师,2019(09).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莆田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和而不同”—建设学习共同体的园本教研实践研究》的阶段成果之一;立项编号:PTGFKT2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