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学习的必要性探析

2022-04-29 19:02:55刘漪明
课堂内外·初中教研 2022年4期
关键词:右脑思维方式自由

刘漪明

摘  要:绘画的出现是必然的,绘画具有普遍性,能够发掘人的大脑潜能,培养不同的思维模式。所以作为教育者,应该意识到绘画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创造画家。

关键词:天赋;思维方式;右脑;自由;创造力

一、从绘画的起源中感受它的本能性

在美术的起源说中,能够很清晰地看到,绘画以及其他美术创作都是出于人类的本能。我的家被孩子从2岁画到6岁,几乎墙上、桌子上、窗帘上都有他的“大作”。相信很多家庭都是这样的。这个想象也说明,绘画有着人类活动的本能性。对于美术的起源,现今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说法,有一种观点是把原始社会早期的石质工具称之前为美术作品,但更多的人认为应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一些装饰品和洞穴壁画,以及一些小型雕刻。这些东西产生的时间约在公元前四、五万年到公元前二、三万年之间。这些说法虽有些出入,但大致上都是人类活动初期的一些表现,实用性和艺术性都是并存的,这其实就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性行为之一。

可见绘画的出现很朴实,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记录方式和交流方式。通过这些,我是不是可以试着回答第一个问题“你有绘画天赋吗?”绘画并不复杂,在人类开始用手握住工具的一刻起就能够绘画,就如同现在的幼儿,拿笔就能涂鸦是一样的。这让我记起了无意间看到的美术评论家翟墨先生的一句话“我爱儿童画,特别是学龄前未经教师教过的低幼儿童画。我惊讶他们的无师自通、佩服他们的果敢自信、敬畏他们的天籁神秘、叹赏他们的天才独创。”所以绘画旨在体现自我,在这个领域里,谁都无法对天赋进行定义。

二、从绘画的演变中探知它的从众性

绘画总归是属于大众的,每个人都有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欲望,这点在学生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绘画固然是从劳动中得来的,但是在人类进化、思想进化、社会进化的过程中,绘画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着改变,在这种改变中,绘画专业教育就悄然而生,然而受教育的人却存在局限,有的人享受绘画,有的人以此谋生。

人们的本能就是拿起笔来就能够勾勒,所以绘画回到平民当中就变得顺理成章。这次的演变西方是走在前面的,面向大众开设了不同等级的美术院校,适应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

中国的美术专业学校出现较晚,且仅仅面向年龄较大的人群,好在学校的课程中设立了美术课,这使得美术教育普及化。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绘画教育的重要性。校外美术教育就担负起了一定的培养任务。带着这个误区,我作为一名校外美术教育工作者,接下来可以回答一下第二个问题了:“不想当个大画家干吗要去学习绘画呢?”我们要从如何培养学生多样的思考方式说起。

三、绘画培养的是一种思考方式

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学习绘画的起初都是因为兴趣,然而当真正走近绘画,都会偶尔感到沮丧和厌恶。这多半是因为兴趣渐渐隐藏而另一种以前没有过的思考方式产生,也在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式会让我们受益一生。

以我自己学习素描的经历而言,我并不是渐渐熟悉技法后完成的第一幅说得过去的作品,现在想来应该是跟渐渐转变的思考方式有关。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个观点更加可以得到肯定。诺贝尔奖获得者罗杰斯·贝瑞对人类大脑功能的研究中提到:人类大脑使用两种根本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一种是词汇性的、分析的和连续的,而另一种是形象的、感知的、和刺激性的。任何人都可以转换到另一种形象思维方式。这一观点很好地解释了我在学习好教学中感受到的绘画对思维方式扩展的作用,前面我提到了学校普及了美术课程,但教育者们还是把他作为一种附加课程,认为绘画教学并不重要,但“我的观点正好相反,美术对训练明确的、形象的、感知性思维非常重要,这是一种用来‘看整体的思维方式”。

绘画让我们学会的整体观察,学会了换个角度,学会了欣赏细节的魅力,绘画会使我们的眼界和思维方式不同,你可以像个艺术家一样思考。你会发现,很多事情能够做到事半功倍。

四、绘画提升审美高度

现在的这个时代,“文盲”这个词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美盲”开始出现在各种评论中。对于美,有些人开始说这是一个主观的概念,每个人的审美不同造就了一个千奇的世界,但是对于“美”真的没有一个标准吗?

在当下美术五大核心素养当中就有一项“审美判断”,这是美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绘画的前提是要对美有敏感度,在图像识读有了一定的能力后,才能对美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绘画就是帮助学生解决什么是美、美要怎么表达等一系列问题。

审美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绘画实践也有着更大的帮助。提高审美能力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观看质量高的画展、亲近大自然、欣赏绘画类的影片等等,这些做法会对学生的画作产生直接影响。

审美能力的培养无疑也给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我的班上,曾经就有一个助教教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次版画课,学生创作热情都很高,不一会都创作出了作品,这时候助教教师却把目光看向了垃圾桶,他从里面拿出了一幅“印坏了”的作业递给我,我发现这是一张单色版画,有些地方因为刻痕不明显导致有些模糊,但正因为这样,整幅作品虚实结合,很是巧妙。正是学生认为做工不精细导致他们没有意识到真正的美。那一课让我意识到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课堂把控力才是撑起学生审美高度的重要一环。

五、绘画学习的意义所在

现在有很多家长把给孩子投资一项特长为一种荣耀,所以很多学生选择了美术学习,但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大多数家长包括学生都没有考虑清楚。所以在我的教学中常常会有家长跟我讨论自家的孩子“有没有天赋”“有没有学习的必要”“怎么总画得不像”。他们大都对孩子的技法要求过于严格,希望孩子短时间内出成绩,这种态度似乎一定要把学绘画的孩子都培养成画家。在这种状态下,各种比赛越来越多,家长们也乐于参加,更甚者,现在出现了美术考级。这些现象是值得美术教育者深思的,绘画的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作为教师首先要清楚。

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绘画的潜质,拥有创造和表现的欲望,心理学家通过大量实验证明,儿童通过早期绘画所获得的知识与经验,可以把智商提高30%。由儿童渐渐转型为少年的这个阶段,立体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渐渐形成,正式的美术思维培训也就开始了,这个开始就是激活“右脑模式:一个直觉性的、主观的、相关的、整体的、没有时间概念的模式。同时,这也是那个被我们的文明所忽略的、素有恶名的、虚弱的、笨拙的模式。我们的教育系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每个学生词汇性、理性、守时的左脑被很好地培养起来,而他们的另一半大脑却几乎被遗忘了。”我们也许能找到几节美术课,几节手工课,所谓的“写作创意”和音乐课程,但我们不会找到关于想象、形象化、感知的课程和立体技能,也不可能找到把创意、直觉和发明创造作为独立科目的课程。那么如何建立课程是值得我们继续思考的。

六、认知绘画找准定位

绘画教育不是要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画家,所以该让绘画学习者自由画画,这才有利于发展记忆力和想象力。这也是童心的保持和升华。我们在绘画中,想象力得到扩展、深化,这是人才成长的基础。无论你将从事何种职业,绘画艺术都会始终与你相伴。

(责任编辑:陈华康)

参考文献:

[1]贝蒂·爱德华.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M]. 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3.

[2]贝蒂·爱德华. 用右脑绘画[M]. 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右脑思维方式自由
高中数学如何加强右脑开发
法学研究及其思维方式的思想变革分析
法学研究及其思维方式的思想变革
高中语文教学探微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7:18:31
天趣自然 质朴归真
右脑开发是谎言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
环球时报(2012-04-18)2012-04-18 10:53:56
“好厉害”的右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