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
摘 要:淮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蚌埠地处淮河之畔,孕育了灿烂而多样的文化。本文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华文化根”一目为例,从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教材、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素材、将素材和教学内容相结合三个方面谈如何将蚌埠当地的淮河文化资源运用到教学中,以体现课标要求,落实教学目标,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热爱家乡的情感,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淮河文化资源;道德与法治;教学;文化自信
一、研——研究课标和教材
一节课选用哪些素材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是依据教学内容而定的,首先要研究课标和教材。“中华文化根”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主题下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的第一框“延续文化血脉”的第一目。本目的课标依据具体表述为:“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在教材内容上本目主要围绕文明的价值追求,讲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立意是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化。基于以上分析,本目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了解中华文化的内容、特点和重要价值,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和意义,明确文化自信的途径,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归属感,热爱、传承并弘扬中华文化。本目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二、选——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素材
淮河文化资源丰富,但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作为教学素材,所以要甄选。在确定本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基础上,笔者查阅了淮河文化资源并对其进行了细致梳理,以时代为逻辑主线,筛选出双墩文化、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和铁路文化作为本目教学素材。选择以上内容的缘由是其代表了蚌埠地区淮河文化在不同时期的体现,它们之间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另一方面,这三大素材也契合本课“中华文化”的主题,因为淮河文化本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双墩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包含着淮河流域乃至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是革命文化的生动体现,铁路文化是蚌埠城市发展和近代工业发展的缩影,在各自历史阶段凝聚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
三、合——将素材和教学内容相结合
(一)导入新课:蚌埠淮河文化宣传视频,激情导趣
导课时播放蚌埠的淮河文化宣传片,通过直观、形象地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播放视频前,先提出问题:视频中呈现了哪些淮河文化元素?宣传片中呈现的都是蚌埠本地非常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淮河文化,所以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来。然后进行追问:除视频中的文化元素外,蚌埠还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淮河文化?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点题,进入新课学习:蚌埠是一座年轻而古老的城市,它正式建市仅有七十余年的时间,但却又是淮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淮河文化和祖国大地其他文化一起,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今天,我们就一起循着淮河的足迹,寻求“中华文化根”“延续文化血脉”。
(二)突破重难点:学生主体,感受淮河文化魅力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提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倡导“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的能力”。为了落实这一理念,让学生真切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笔者采取了小组合作探究法和自主学习法来突破本目重难点。合作探究方面,将学生分成三小组:“远古文明”组、“红色记忆”组、“时代引擎”组,各小组利用课后时间分别查阅这三大方面的资料,上课时轮流做报告分享。为了增强汇报效果,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家乡的历史人文之美,可以提前把各组的汇报内容制作成课件进行同步展示。在学生报告结束后,设计问题,各小组讨论交流并依次作答,教师归纳总结。对“文化自信”这部分内容,则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
活动设计如下:
(1)活动主题:淮河游记汇报会
(2)活动流程:
环节一:汇报成果,三个小组代表依次进行。
游记第一站:远古文明——双墩遗址;
游记第二站:红色记忆——渡江总前委红色孙家圩;
游记第三站:时代引擎——铁路文化
环节二:创设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并作答。
问题1:这些文化蕴含着什么样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对家乡、对国家和民族)?
问题2:这三种文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精神联系?
学生通过课前的搜集整理、课上的汇报、讨论交流逐渐认识到以上三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秀代表,它们以时间为轴线,贯穿于中国发展历程,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时,通过分析这些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及对家乡、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时代价值,学生体味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坚定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深层的动力之源。
环节三:现场访谈,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随着学生对淮河文化的认识不断深入,教师对学生进行现场访谈,访谈的问题为:用一些词语来概括我们淮河文化的特点;谈谈你对我们淮河文化的感受。
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认识到淮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这也是中华文化的特点。对于淮河文化乃至我国的中华文化,我们应感到骄傲和自豪,由此引出“文化自信”。学生在对文化自信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阅读课本61-62页的内容,独立解决三个问题:什么是文化自信?为什么要树立文化自信?如何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文化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从而增强了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拓展延伸:参观蚌埠博物馆,做手抄报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资源是丰富的,生活中的多种教育资源都可以充实到教学中。近年来新建的安徽省内最大的市级博物馆——蚌埠博物馆描绘了淮河重镇蚌埠地区的古代历史、近现代城市发展史。馆内现有考古发掘的各类文物藏品4000多件,真实地反映了淮河文化不同时期的成果。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善于继承方能更好创新。蚌埠市博物馆不仅仅是过往淮河文化的简单陈列,还以发展的视角展示了淮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迎合了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好蚌埠市博物馆资源能有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传统教育,让学生重新认识近在身边的悠久灿烂的淮河文化,增强其文化自信,塑造家国情怀。
总而言之,要将淮河文化资源运用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至少要做好这三步:一研、二选、三合,在透彻研究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选出贴切教学内容的素材;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加以落实。通过这三步,才能更好地体现课标要求,服务于教学。
(责任编辑:秦 雷)
参考文献:
[1]刘博. 地域文化素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新乡:河南科技学院,2021.
[2]王变变.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 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20.
[3]徐韵茜. 探究时政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 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0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