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发展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路径

2022-04-29 17:47彭勇睿
新教育·科研 2022年6期
关键词:具身认知有效路径音乐素养

彭勇睿

【摘要】音乐的学习,不仅要诉诸人的耳朵,还要诉诸人的多种感官,更要诉诸人的心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具身认知。聆听是具身认知的基础,活动是具身认知的表现、方式,而创造则是具身认知的旨归。通过学生的音乐具身认知,能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学习潜质,丰盈学生的音乐精神,润泽学生的音乐生命。

【关键词】小学音乐;具身认知;音乐素养;有效路径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具身认知,充分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积极地融入、深入、浸入到学生的音乐学习之中,这就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具身认知”。音乐具身认知,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聆听:具身认知的基础

音乐是一种聆听的艺术。聆听,不仅要求学生用耳朵聆听,更要求学生用心灵聆听。聆听是学生音乐认知的基础。聆听,不仅是作出一种聆听的姿态,更为重要的是思想、情感的跟进。换言之,聆听不仅仅是一种生理性的姿态,更是一种心理性的活动。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听什么”“怎样听”“听到了什么”,通过聆听,培养学生会聆听的耳朵和大脑。

培养学生聆听的耳朵,能让学生听从音乐的召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聆听兴趣,调动学生的聆听积极性,让学生愿意聆听、善于聆听、乐于聆听等。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直接聆听,比如聆听音乐的节奏、旋律等,还要引导学生聆听音乐中隐含的作者的情感、思想、表现的主题、心境等。作为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直接聆听,也要引导学生情境聆听;既要引导学生局部聆听,也要引导学生整体性聆听;既要引导学生沉浸式、融入式聆听,也要引导学生间隔式、距离式地聆听等。聆听是多样态的,聆听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在聆听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耳朵,更可以让学生其他感官的感知相辅助,从而让学生的聆听走向深度、走向深入。通过音乐的倾听,还能有效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按摩”,从而丰盈学生的精神,舒展、润泽学生的生命。在音乐教学中,笔者首先让学生进行整体性聆听。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分段进行深入的局部性聆听。同时借助于西贝柳斯等音乐制作软件,将音乐作品的声部等层层拆分。这样的目的是培育学生的音乐聆听能力。比如教学苏少版四年级上册的《铃儿响叮当》这一首歌曲,笔者先让学生整体性聆听,笔者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音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可以放飞自己的思绪、情感等,唤醒、激活自我的经验等,从而让自己沉浸在音乐的旋律、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笔者用轻柔的声音引导学生: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如此,将学生的听觉表象转化为“可视化”的视觉表象。在学生聆听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交流、互动、研讨,从而让学生的音乐聆听走向深度。

聆听不是一种单向度的、封闭的、被动的、机械的、无差别的“听”,也不是要求学生机械地竖起耳朵,而是要求学生要敞开心扉、善于接纳、善于想象。同时,还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互动,融入相关的资源、素材等。只有这样,学生的聆听才能从单调走向丰富、从单向走向多向、从被动转向主动。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感受、体验音乐作品的意境,而且还可以用各种方式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二、活动:具身认知的表现

在音乐具身认知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聆听,还要展开唱、奏、动等各种具身性学习表现。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唱、奏、动等不是单一表现的,而是与学生的聆听等相互结合在一起。换言之,学生往往在聆听音乐时律动,在歌唱音乐时律动,甚至学生会将聆听、歌唱、表演等完全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全部的感官去把握音乐作品的音高、节奏、强弱、快慢、音色、风格等。

同时,学生的具身性音乐认知也会融入情境,融入学生情感、态度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深化对音乐作品的认知,也不仅要深化学生的音乐学习情感,还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的品质等。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还要将音乐课堂变成弥漫音乐质感的空间,让学生置身于音乐空间中产生一种亲近音乐的意向。比如教学苏少版五年级下册的《划船歌》这一首歌曲时,为了让学生更加动态、完整地认识作品的风格,认识到作品内在的音乐元素,笔者在教学中设计研发了“划船”“摇桨”等的动作,不仅引导学生聆听、歌唱,而且引导学生律动、表现。当音乐的旋律变得缓慢时,学生会慢慢地摇桨;当音乐的旋律变得快时,学生也会加强加快摇、划的动作。通过学生身体的律动,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与体验,形成学生音乐学习的欢快情绪。弱拍静止、弱拍减慢、强拍划船、强拍加强,这样的一种活动让学生的音乐表现、创造渐入佳境。在音乐活动中,学生能感受、体验到音乐的魅力。在音乐化的具体性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唱、动、奏,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绪、情感融入进去,体会音韵之美、体会音律之美、体会动情之美、体会意韵之美。音乐的活动,生成了学生良好的乐感,生成了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

活动是学生音乐具身认知的表现,也是学生具身认知的载体、媒介。从根本上说,学生的一切音乐学习行为等都可以看成是音乐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要始终站在学生立场上,确保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活动具有一种天然的召唤力、诱导力,能将抽象的音乐外化为学生的音乐能量,内化为学生的音乐审美、立美和创美品质,内化为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三、创造:具身认知的旨归

音乐的表现与创造,是音乐具身认知的根本取向。音乐学习的具身性认知,不仅要引导学生欣赏,更要引导学生表现、引导学生创造。只有通过音乐学习的表现、创造,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力,发展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本能的缪斯”,让学生敢于表现、善于表现、乐于表现,让学生敢于创造、善于创造、乐于创造。通过音乐的表现、创造,才能让学生的音乐学习真正从被动转向主动、从肤浅转向深刻、从单一转向多元。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培育学生的一些音乐表现、创造技能,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创造品质。比如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歌唱技能,以及掌握一些比较好的歌唱姿势,让学生学会咬文嚼字,还要学习发声、共鸣、呼吸、情感表现、身体律动等。通过这样一些技能的掌握,为学生的音乐表现、创造奠定坚实的基础。以苏少版四年级下册《彼得与狼》这一部分内容,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倾听音乐,让学生形成大致的印象。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对话,在对话中想象、思考:《彼得与狼》这一首歌曲表现了什么?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将歌曲内容创编、表演。为了优化学生的创造,笔者让学生准备相关的道具、服装等,让学生选择相关的角色进行表演,让学生进行多次彩排,赋予学生充分的表现时空、权利等。在分组表演展示的基础上,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对其中的一些内容进行加工、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感受到音乐作品的内涵,捕捉到乐曲的风格,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各抒己见,对音乐作品进行二度加工、再完善等。同时,通过音乐的对话、交流,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也走向了深刻。音乐的表现、创造,彰显了学生的自我本质力量,是学生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是学生音乐生命的表现与绽放。

音乐学科是一个整体性的学科,它的内容与形式、知识与情感、元素与非元素等不是割裂的,而应该是相互融合、渗透的。音乐教学不仅要遵循理性的逻辑,还要融入非理性的元素。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于音乐作品牵引学生的情思,引导学生进入到作品表现的意境之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具身性音乐认知,改变了当前亟需改变的枯燥无味、缺乏活力的音乐学习现状。学生的音乐学习,不仅是要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也不仅是掌握相关的音乐技能,更为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品质。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容、自由、真诚地投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的多种音乐感官协同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音乐精神得到丰盈,学生的音乐生命得到发展、丰富和润泽。

【参考文献】

[1]廖家骅.音乐审美教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2]管建华.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王备.“具身”视角下的融合性音乐课堂构建[J].江苏教育研究,2018(25).

[4]孙卫民.让学生“身心合一”:具身认知理论对音乐鉴赏教学的启示[J].广西教育(B),2015(11).

[5]辛辛.具身认知理论对音乐教学的启示[J].当代音乐,2018(9).

猜你喜欢
具身认知有效路径音乐素养
具身认知视域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教学反思
新时期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路径研究
财经类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探析
谈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试论普通高等学校高中学生的专业音乐审美的培养
多元融合打造音乐戏曲教学崭新课型探究
民歌融入音乐课的教学思考
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及其路径选择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在线学习环境设计研究
身体对心智的塑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