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时代数字新闻编辑媒介素养的提升

2022-04-29 16:40:35李振营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7期
关键词:非理性媒介素养新媒体

李振营

摘要:在当下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格局中,手机拍摄图片或者视频基于自媒体或者社交媒体传播的影像传播模式已经在新闻传播中大显身手并渐趋壮大,面对全新的数字新闻影像传播景象,传统的新闻编辑“把关人”角色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数字新闻编辑面临诸多的职业问题,如新闻影像传播中的视觉暴力、非理性以及新闻假象,本文从数字新闻编辑的职业能力、职业思维、职业道德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提出媒介素养提升的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视觉暴力;非理性;新闻假象;媒介素养

新媒体是由戈尔德马克首先提出的,其形式包括室外媒体、移动媒体、网络媒体,其特征是海量信息、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1]在新媒体时代,参与式新闻大行其道,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摄影记者,传统的专业新闻摄影人员统治并垄断的新闻媒介格局被打破。摄影家张畯表示,在他看来,专业相机的摄影和手机摄影之间隔着庞大的器材这座山脉,而当技术发展越过了这座山脉,解除了专业相机对人的控制,就能把摄影师与新闻影像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直抵事件的影像本身。[2]手机从简单的语音通信工具发展到目前的即时拍摄、即时传输的传输移动智能终端,当下,手机摄影不仅成为普通大众记录生活的摄影工具,在更多的社会新闻现场,手机摄影正在发挥着其他传统专业摄影设备所不具有的见证与记录作用,传达着社会大众对于社会的所见所闻,担当着当下一种专业媒体的角色,手机摄影的社会化正在使手机摄影成为一种崭新的新闻摄影报道形态,互联网自媒体影像传播成为一种新的传播现象,数字新闻编辑承担的社会舆论职责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因此,当下的传播格局中,研究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数字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提升数字影像辨识的职业能力,规避新闻传播的视觉暴力

在媒介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一般人会认为摄影仍停留在按动快门和即时显像这个普通机械意义上,却无法了解摄影已经从外在到本质发生了革命性的进步。而这种变革似乎没有特别地与整个社会传播的进程相互配合起来,或者说摄影将需要传播的特性和责任转嫁给了具有功能化的摄影身上。在这里,这个具有功能化的摄影便是即时拍摄、即时传播、公众主动参与社会报道的手机新闻摄影。

(一)视觉暴力之于新闻影像传播

麦克卢汉认为,每一种新型的媒介的产生、出现都会开创一种全新的社会行为、社会生活方式,当他提出“媒介即信息”时,也许不会想象到手机媒介作为互联网时代一种新型的媒介终端带给社会新闻传播的巨大改变。基于自媒体传播的新闻影像,没有专业媒体人的专业素养,在影像内容方面也容易出现新闻娱乐化、画面视觉暴力的问题,成为大众不断诟病的话题,对新闻数字编辑的职业素养发起严峻挑战。非常典型的案例就是卡扎菲死亡的影像画面被世界诸多媒体传播,当时,世界各大网站上流传的关于卡扎菲死亡的手机影像,画面的暴力感极强,令观众感到不适,然而,网站的点击率与大众的猎奇心,借助于新媒体独有的传播特点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大肆广泛传播。分析其原因,存在各大媒体利益的驱动、专业媒体人员的专业素养低下、普通大众媒介素养与人文情怀的缺失等诸多原因,本文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新闻网站的数字新闻编辑在最后的影像传播把关方面出现了问题,在编辑、加工影像方面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

(二)提升数字新闻编辑的职业能力和政治责任感,强化社会责任担当

当下,在新闻传播领域,新闻研究、新闻传播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新闻摄影报道正在经历着从新闻专业人员到新闻专业人员和新闻非专业人员相结合,再到普通大众新闻传播报道与新闻专业人员旗鼓相当的传播模式转移。随着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广泛运用,在新闻事件现场,普通大众用手机拍摄的突发事件影像、图片,会越来越多地见之于并运用于媒体与互联网传播平台,新闻影像带着新闻现场的气息获得了普通大众的热捧。尤其是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身处现场的普通人也能利用随身携带的手机进行拍摄并上传微博、微信等移动自媒体平台,手机新闻摄影的即时性报道越来越常见。在自媒体时代,新闻摄影者由于身处事发现场,在兴奋或危险中无法顾及拍摄效果,忽略了影像传播后的传播效果,在无形中忽略了自身的职业素养与媒体的社会责任担当,使手机新闻摄影更关注拍“精彩、娱乐化”的影像,而忽视了影像背后的社会伦理与职业性操守。在新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作为专业的数字新闻编辑需要努力提升新闻影像的辨识能力、影像加工处理能力,提高政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

二、强化数字新闻编辑的职业思维与策划能力,规避新闻影像传播的非理性

15世纪诞生了报纸,19世纪则发明了电报和摄影技术,20世纪在增加了广播、电视两大媒体后,又见证了互联网的面世。而今天,随着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流行,一个全新的移动自媒体时代正在渐渐显现出轮廓。在自媒体时代,人人可以成为现场新闻记者,普通大众拿着手机随时随地拍摄新闻事件,然而,正是由于手机的便携性,经常会涉及被拍摄对象的肖像、隐私甚至是伦理问题。

(一)非理性之于新闻影像传播

正如美国新闻学家赫尔顿所言,在新闻领域里面,没有哪个问题比新闻伦理问题更重要、更难以捉摸、更带有普遍性。新闻伦理是新闻从业者永远无法回避的一堵墙。在美国芝加哥,由于频频出现摄像手机曝光隐私之事,芝加哥专门就“限制使用摄像手机”这一议题进行了投票并达成共识:在公共浴池和淋浴间,未征得当事人允许,禁止使用手机拍照。因为摄像手机与普通手机较难从外观区分,所以美国一些景区的“敏感地方”直接禁止了使用手机,芝加哥的麋鹿森林公园区就明确作出规定,在其管辖的洗手间、更衣室和淋浴室里禁止使用手机。由此可见,在自媒体时代,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使得影像的传播不可控。因此,在手机新闻摄影蓬勃发展的今天,对于拍摄对象、地点、目的的思考,规避一种非理性的画面拍摄,成为每一个普通大众在参与新闻报道时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3]更是影像传播的专业“把关人”——数字新闻编辑面临的重要课题,特别是面对当下互联网传播的影像社会,全新的新闻传播的职业思维模式必须强化提升,规避影像传播中的非理性传播成为一种必然。

(二) 提升数字新闻编辑的职业思维和新闻敏感性,强化新闻职业素养

到目前为止,电子影像解构的只不过是镜头成像以后的方方面面,我们只有意识到这点,才能在今后更科学严谨地开展网络时代摄影研究与其发展等诸多方面的探索。当下,当普通大众拥有了基于自媒体传播的手机新闻摄影权利,拍摄什么、不拍摄什么、怎么拍摄、向什么对象传播,尚没有任何明确的规定。但是,对于一名职业数字新闻编辑而言,社会基本的道德规范与媒体的社会责任感持续存在,现代社会对信息传播的品质需求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数字新闻编辑必须自我约束,从拍摄理念到拍摄实施的过程,再到影像信息的编辑与传播,在这个新闻影像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作为数字新闻编辑必须提高自觉认识,摒弃有悖于道德、伦理的传播意念、举动,提高新闻策划能力,在新闻传播行动中求真、求实,客观表达,创造出一种井然的社会新闻传播秩序,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三、提高数字新闻编辑的职业道德,杜绝新闻影像传播中的假象

手机新闻摄影是摄影大众化的一个重要阶段,手机摄影不仅克服了摄影技术的成本障碍和技术限制,实现了摄影专业设备和摄影技术的平民化,还使摄影形态更加多样化,使新闻摄影从象牙塔走进了普通的社会大众,手机新闻摄影不仅开创了一种新的新闻摄影形态,使摄影走向大众化,它还成为一种参与社会生活的艺术形态、参与新闻影像报道的表达方式,同时也给传统的新闻传播格局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一)假象之于新闻影像传播

美国著名摄影文化评论家薇姬·戈德堡认为:“一旦公众深信照片已不再是交流的可靠手段时,还有什么可以令人相信。”“‘真实曾经是现代摄影与其他视觉媒介竞争的重要武器之一,是新闻摄影的生命,新闻真实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个别事实的真实,二是总体判断的真实。”[4]传统媒体时代,所有的新闻作品发表前都会经过专业编辑的审查,编辑会从新闻的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媒介适应性等多方面考虑这条新闻是否可以发表传播。传统媒体因为有“媒介把关人”的存在,假新闻照片传播的这种状况尚不严重。然而,随着网络传播的普及和自媒体时代手机新闻摄影普及的到来,有图并不一定有真相,很多图片反而掩饰了真相,自媒体时代的传播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结合,传播速度快、负面影响范围大。基于自媒体传播的手机新闻摄影,把关人的缺失与零门槛的进入使得普通大众在手机新闻摄影中断章取义,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受到了严峻考验。在自媒体时代,网民们常说“有图有真相”,然而,在当下的传播生态中,有的时候所见并不一定为实,有图未必有真相[5]。摄影师玛尔塔·希尔曾说:“用照相机把发生的事件记录在案,予以证实并进行描述的可能性,这就赋予摄影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唯一独有的权力,这就是真实性。”传统专业新闻摄影记者所拍摄的新闻影像在传播之前,需要经过层层的监管与把关,新闻影像的真实性也得到了极大的保证。然而,在新媒体时代,手机新闻发布者多为普通大众,他们没有受过新闻摄影的专业训练,没有新闻摄影专业的职业素养,缺乏一种新闻摄影报道的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的约束,因此,他们在拍摄社会新闻事件时,往往是随性而拍、随性而发。

(二)提升数字新闻编辑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做好新闻影像传播的“把关人”

真正让人们开始重视大众手机摄影给新闻摄影领域带来的改变,可以溯源到《纽约时报》。当戴蒙·温特作为随美军进入阿富汗战场的战地新闻摄影师,用iPhone4拍摄了一系列战地照片并刊登在《纽约时报》头版头条后,这些看起来“更有味道”的新闻照片在第68届全球年度图片奖中获得了报纸类图片故事三等奖,但是因其“非原始”和“影响真实”在新闻摄影界引起了广泛争议。全球年度图片奖作为美国新闻摄影的顶级赛事,一直以评选严谨、奖项设置极其专业而著称。同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和普利策摄影奖一样,它是世界上最权威、最重要的新闻摄影比赛。第一个靠iPhone作品获奖的《纽约时报》摄影师戴蒙·温特用苹果iPhone和Hipstamatic软件拍摄并编辑制作了一组战地新闻摄影作品《驻阿富汗美军的日常生活》,引发了新闻摄影行业内的广泛争议。有人说全球年度图片奖杀死了新闻摄影,而摄影师戴蒙·温特自辩说,这些照片是通过我的眼睛拍摄的,而不是靠这个手机摄影软件。苹果手机拍摄新闻照片的特殊性,引发出手机新闻照片真实性的争议不奇怪,因为这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观念中的关于新闻摄影真实性的底线。但用手机拍摄的照片不能因此就不被称为新闻照片。事实上,摄影师戴蒙·温特的这组照片在获奖后引发了人们的争议,恰恰推动了人们对手机新闻摄影的极大关注,用苹果手机拍摄的四角发暗的返古照片能不能算作新闻摄影?以后的新闻摄影是否可以沿用这样的方法?苹果手机新闻摄影与传统的数码摄影是否坚持同样的标准?争论到目前为止也没有结果,赞成者与反对者旗鼓相当。其中最折中的方案是,在今后新闻摄影评选中增设“手机新闻摄影”这一专项,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和麻烦。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伪造、歪曲事实的报道。但凡虚假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新闻报道者离开新闻赖以产生和依存的客观事实,任意凭借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去报道“新闻”。《国际新闻道德信条》草案第一条就规定:“报业及其所有其他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接受的信息绝对正确。他们应当尽可能查证所有消息内容,不应该任意曲解事实,也不故意删除任何重要事实。”由此可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摄影的生命。新闻摄影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能通过后期编辑合成,必须透过摄影记者的劳动来产出。摄影记者到达新闻现场后就像一位观察者,拿着相机捕捉稍纵即逝的新闻影像事件,其目的是为了准确地传达影像信息给读者,而拍摄下来的新闻影像就是与读者沟通的传播媒介。

自媒体时代,使用拍照手机的用户绝大部分不是专业的新闻从业者,没有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约束,他们拍摄出的影像的真实性无法像专业摄影记者那样获得来自其职业道德的保证。[6]同时,由于数字影像编辑技术的提高与图像编辑软件的唾手可得以及多种拍摄角度的任意选择,使手机新闻摄影的影像变得更难以分辨真假。这些都极大地刺激着数字新闻编辑的职业神经,特别是从事网站工作的职业数字编辑,只有全方位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才能真正做好新闻影像传播的最后“把关人”。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给了普通民众运用数字影像自由表达、参与社会生活的可能性,同时也带来了视觉暴力、非理性、新闻假象以及新闻娱乐化的隐忧。在民主程度日益提高的当今中国,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一新的媒体力量?作为职业的数字新闻编辑的专业媒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媒体的使命意识、社会政治责任感以及坚持新闻真实、追求真理的新闻传播理念是其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王守卫.新媒体时代新闻采编能力培养方法探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6(4):62-63.

[2] 郭青剑.手机摄影.改变的不仅仅是器材[N].中国艺术报,2014-2-10(1).

[3] 杜晓.完善法治为APP注入公益属性[N].法制日报,2014-11-14(1).

[4] 盛希贵.新闻摄影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5] 喻国明.关于大众娱乐节目的走向与思考[J].新闻传播, 2001(1):66.

[6] 刘继荣.刍议新时期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J].新闻研究导刊,2015(11):83.

猜你喜欢
非理性媒介素养新媒体
网络政治谣言止于透明,止于智者
人民论坛(2016年24期)2016-12-13 10:19:53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今传媒(2016年10期)2016-11-22 12:25:55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今传媒(2016年10期)2016-11-22 12:19:25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职教论坛(2016年23期)2016-11-19 09:33:28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28:35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9:46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2:46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
贾平凹小说文本的结构方式
“零余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