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洋++吴静怡
摘 要:郁达夫的小说一直备受争议,源于其小说中流露出来的非理性倾向,比如“性”苦闷、颓废色彩、变态心理、二重人格、空虚感等。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不仅是作者自身的真实写照,也是整个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缩影,本文主要以郁达夫小说中塑造的“零余者”形象为切入点,来反观郁达夫小说创作中体现的非理性倾向。
关键词:郁达夫;小说;“零余者”形象;非理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9-0-01
一、性苦闷的自戕
异国的沉沦者,可以用来概括郁达夫早期在作品中塑造的零余者形象,这是一群求学他乡的知识分子,深切的饱尝着身处在异国的孤独感,浸染着流浪在外的弱国子民的自卑情结,流露出了无尽的漶漫的感伤情绪,直至在外在社会和内在心理的压制下流落为一群异国的沉沦者。这一时期郁达夫小说中异国的沉沦者身上具有鲜明的非理性主义色彩:感伤情绪,性苦闷,自卑情结,变态心理,双重人格......《沉沦》集中的三篇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一群在日本留学的学生,最后沦落为异国的沉沦者。郁达夫回国后的作品有《茫茫夜》、《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微雪的早晨》、《杨梅烧酒》等。小说的主人公多是一些劳动者和下层知识分子,他们在贫穷、失业、失意的压迫下,面临这来自物质、经济方面的苦闷和心理上、精神上的苦闷,对生活的愤懑,对命运的诅咒,对社会的抗争。由此可见郁达夫回国后的苦闷有了新的内容,不只是单纯的个人小我世界中的性苦闷,而是在走进社会大世界中遭受到的生存的苦闷和对社会上不公平现象的苦闷。
二、颓废的变态心理
郁达夫的小说从《沉沦》开始就以描写青年的性苦闷震惊中国的文坛,回国后的这一时期才是郁达夫创作的成熟期,这种性苦闷发展为更加颓废的变态心理,比如他的小说大量大胆地暴露了性病态的现象,包括窥淫症、同性恋、受虐狂、恋物癖、手淫症等性错乱现象,是病态人格的一种具体表现,是违背生命意志的一种文化禁锢现象。他的小说也大量大胆地暴露了病态心理尤其是性病态的现象,他一生所创作的44篇小说中,表现心理和性行为的就有很多篇。主要表现有:如《南迁》中的青年“窥浴”和“听淫”来满足性欲的种种表现,显然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和行为,回国后这种变态心理变得更加颓废,《茫茫夜》中,“于质夫”对“吴迟生”在情感上有同性恋的倾向,文中写到“质夫坐在电车上一边作这些空想,一边便不知不觉地把迟生的手捏住了。小说《过去》中李白时的“万一我有违反她命令的时候,她竟毫不客气地举起她那肥嫩的手,拍拍打上我的脸来,把受虐狂的心理特征描写得淋漓尽致。
三、矛盾的二重人格
郁达夫受法国卢梭的“忏悔意识”的影响,充分地肯定自然人性,人自身的价值,表现人压抑的情欲和性心理,随后又进行灵魂的忏悔,因此郁达夫的小说,主人公多是具有“双重人格”的“性变态”的知识分子,其人物性格呈现出矛盾的二重人格。例如《沉沦》中的主人公一面具有弱国子民的自卑感,一面还留存有中国知识分子的傲骨的自尊;一面感染者时代的忧郁病,一面又具有有着中国知识分子的旷达情怀;他们处在一个极度压抑的环境中,在充满尖锐灵与肉、道德律令与本能欲望的激烈冲突中,始终有着巨大的精神痛苦,时时在折磨、压抑着他们,其双重人格体现得十分突出。一方面,在性的情欲中,小说中的人物窥视浴女,窃听恋人的窃窃私语乃至到妓院去寻求刺激;一方面,又在本能的冲动后,产生一种道德上的强烈自省和犯罪感。在郁达夫的小说中,人物多是生活在黑暗社会中被压抑的知识分子,他们才华横溢,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拥有报效祖国的远大抱负,却常不为人所理解,对黑暗社会制度抱有强烈的不满情绪,但由于自身懦弱和无能而无法摆脱自己所面对的困境,生活得十分落魄。
四、生存的空虚感
郁达夫受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响,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中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虚无的,深深地启发了郁达夫的创作。郁达夫在留日期间创作中的“零余者”是一群漂泊在外的流浪者,弱国子民的自卑,得不到爱情的苦闷,沉沦堕落的生活,最后陷入对生存意义的质疑,人生价值的评估,到头来都是一场空,生存的空虚感夜夜袭来,最后选择了以死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也是对社会最后绝望的抗争。回国后的空虚感更加强烈,如果说异国的空虚感多少有点自我个体离开群体国家的孤独寂寞,还有一点回归群体祖国的希望而没有彻底的绝望,只是个体无力抗争异国的歧视而感到无尽的空虚。他们在生命的弥留之际还是寄希望于祖国的。然而回国后作者感到了彻底的失望,于国家,于自己,他感到的是整个国家的空虚无力,满腔的抱负无处施展,满腔的热血无处挥洒,他们生存在自己的祖国却感到无家可归的流浪感,成了一群无根的流浪人,祖国的异乡客,陷入了生存意义的哲思的空虚当中,由个人生存困境的空虚上升到人类生存命运的困境的思考,整个人类都面临着生存的困境,整个人类的精神都陷入一种空虚无奈感之中。
总之,本文主要从郁达夫小说中塑造的“零余者”形象切入,来论述其创作中的非理性倾向,文章首先把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分为回国前的沉沦者进而回国后的颓废迷茫者,由性苦闷发展为社会苦闷、颓废的变态心理、矛盾的二重人格、生存的空虚感等,反观郁达夫小说中的非理性,并追溯其理论基础和社会文化根源。
参考文献:
[1]郁达夫.《文学概说》,见《郁达夫文集》第五卷,花城出版社,1982.
[2]温儒敏.《郁达夫名作欣赏》[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1998.
[3]郁达夫.《郁达夫选集》(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