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烁杞 张迪 王雨潇
摘要: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进入短视频社会,大学生信息素养低、道德意识弱,学校与家庭教育存在不足,网络平台监管不严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频发。如何利用短视频碎片化、去中心化、用户规模大等优势,从社会、行业、学校等方面着手解决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引导的关键。
关键词:短视频;网络道德失范;大学生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转变大学生厌学的方法研究与实践(项目批准号:GJC1316186); 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资助:人工智能时代下区域传播力提升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项目批准号:2018-KYYWF-0974)。
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进入千家万户,短视频更是以全新的传播形式,受到广大网民的喜爱,截至2021年6月,短视频用户剧增,用户规模达到9.44亿。与此同时,网络的负面影响依然备受关注,其中,网民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成为焦点。大学生是网络空间活跃的主体,占据我国网民的20%,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直接影响了主流意识、整体网络环境及自身发展。因此,如何利用短视频的传播特点和优势,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尤为迫切。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
(一)信息素养低,道德意识淡薄
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必备的素养之一,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1]。大学生虽然是网络的忠实用户,但部分大学生却无法自如地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缺少对于信息的处理能力和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信息素养低,直接导致了网络道德的失范。
一方面,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造和形成的的重要阶段。网络社会中,抱有利益思想的恶性炒作以及盲目跟风的信息发布者数量增多,一些粉丝基数比较大的大V在同步更新时,为了追求视频的热度和曝光,吸引浏览量以及点击率,在平台进行信息发布时,并没有进行求证,大量不实信息的传播、造成虚假信息的扩散。一些大学生对于这些信息缺少真假辨别能力,甚至对于明星、大V的狂热追求,丧失了求真意识和自我控制,逐渐演变成互相诋毁的网络谩骂、暴力、漠视法律、滥用话语权,成为网络暴力和散布网络谣言的“帮凶”。
另一方面,大学生对网络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还有待提高。大学生对于社交软件、游戏平台、直播网站等能够熟练使用,但由于道德意识淡薄、技术使用引发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产常有发生,由于操作不合理、法律意识不强,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和电信诈骗随之而来。另外,作为信息的传播者,不了解法律具体的条文规定,在编辑和传播信息时,不会使用水印、打码和标注等技巧,在网络平台或网页上随意复制或发布知识产品,引发网络侵权问题。
(二)平台缺乏网络社会责任,泛娱乐化严重
网络信息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参考,网络平台的传播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网络舆论是大学生行为的重要风向标。一些网络平台内容低俗,充斥暴力、色情等信息,虚假广告和垃圾信息弹窗频繁,对于社会中的问题发表消极舆论,引发社会矛盾,缺乏约束力和积极导向性,过度营销“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观,偷换概念,刺激大学生购买欲望和需求,触发大学生采取“博彩”行为,建立错误的成功观念,网络社会道德氛围不容乐观。同时,网络平台缺乏约束力和明确的导向,盲目追逐热点,放弃人文关怀而引人注目。通过大数据和算法技术,一味追求标题的猎奇。这份无底洞的、不连贯的娱乐化使所有舆论报道既困惑又荒谬,还会引发学术不端。不合理、不道德的娱乐化严重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给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的提升带来很多的负面作用,长此以往,大学生逐渐迷失自我,引发各种极端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三)学校重视力度不够,家庭教育缺失
学校和家庭是大学生教育的主阵地,是网络道德失范的直接原因。学校和家庭的网络道德教育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和行为。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高校长期注重大学生智力的发展,注重知识的掌握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对于道德的教育。特别是网络时代,高校网络道德课程单一,只有“计算机基础”等与证书相联系的课程,内容覆盖不全,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道德教育,教育内容滞后,虽然意识到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并没有适应新形势的增设网络道德教育课程;高校思政教师和辅导员队伍配比不足,对特殊学生群体缺乏关心,部分教师自身就存在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教育理念陈旧缺乏创新,不善于利用网络从事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单一、枯燥,重成绩轻道德,网络道德素质有待提高;高校网络道德教学氛围不强,网络道德教育理论研究不足,对网络语言使用不规范、网络暴力、学术网络抄袭剽窃等行为管理松散,忽视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引发一系列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在家庭教育中,部分家长在学生的生活中只关注物质满足,忽视了对于子女的情感关怀和道德管束,特别是网络环境中,家长对于网络信息传播和技术能力有限,有时依靠子女进行“反哺”,几乎完全没有网络道德教育,加重了大学生在网络中的自我放纵。
二、短视频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中的引导优势
(一)学生用户规模大,使用频繁
根据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其中,40岁以下网民超过50%,10-29岁网民,占比为30.6%[2],青年群体无疑是网络使用的主要用户群体。5G技术的兴起和应用,移动媒体快速发展,以移动智能终端为传播载体,依托移动社交平台与社交链条的短视频异军突起,全新的视听形式和传播方式,为基础的用户表达和内容消费形式,让短视频收获巨大的用户群体,截至2021年12月,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34亿,用户基数大,伴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贡献了移动互联网的主要时长和流量增量,占网民整体的 90.5%,成为互联网的基础应用。大学生作为短视频的最大追随者,在大学校园中,短视频几乎无人不知晓,他们经常流连忘返于各个短视频平台,进行观看、评论、点赞、制作、编辑,用短视频进行社交、讨论、学习和娱乐活动,短视频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传播形式去中心化,接受程度高
技术驱动下的短视频快速发展,其明显优势在于短视频的传播形式不同于传统媒体时期。传统媒体的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单一形态进行传播,路径多为广播、报纸、电视单向互动,受众的体验感不足。短视频的传播去除了传者和受者的概念,通过各种形态相结合的方式,展现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能够在短时间内让受众产生直接感受,快速吸引受众注意力,信息传播效率更高。相对于以往传统媒体“一对多”的传播关系,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形式,给予受众更多的传播权利。特别是注重平等和创新的大学生,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增强,通过短视频记录学习生活点滴,将自己独特的创意和想法在短视频中展现,表达情绪,展示风采。对大学生来说,短视频不仅是一个传播形式,短视频视觉化的呈现与个性化互动已然成为大学生社交、共享、获取信息的平台。同时,可移动的智能终端的开发与运用为短视频的发展插上了翅膀,信息聚合与媒体融合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观看和传播,短视频与各种平台相互推进,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在全网火爆,成为大学生移动终端内的必备装机APP。
(三)传播内容碎片化,传播效果强
短视频形态短小、高效便捷,短视频创作者用片段化、主题式、故事化等形式在有限的时长内将信息进行优化整合,表达出核心内容和逻辑。这与人们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不谋而合,满足了生活服务的种种需求。在大学生活中,除了学习之外,社团活动、个人社交、“第二课堂”等各形式的活动多种多样,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已被技术所改变,他们更希望能在大学生活碎片化时间节点里随时随地记录信息、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快餐式的阅读更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短视频的传播特点充分弥补了这些碎片化时间,通过短视频减轻了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点赞、关注等行为也显示出了大学生的个人特点,成为他们社交的必备内容。另外,短视频内容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擅长各个领域的创作者纷纷投入其中,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快速吸粉。多样的传播内容满足了大学生的娱乐需求,甚至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作欲望,短视频不仅成为他们观察世界的窗口,成为情绪的释放口。
三、短视频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引导对策
(一)加强短视频行业监管,营造正向网络道德环境
目前,网络环境复杂,把关功能的弱化,传者和受者界限不明显,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可随时转换,不少低俗、暴力、崇洋媚外等信息充斥网络,平台方面管理不严格,只要注册成为用户,就能分享和生产内容。注册用户道德水平参差不齐,部分用户不注重社会公序良俗发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违背的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国家层面应该尽快完善关于用户、平台资质的审核政策,继续出台网络综合治理的法律法规,有序加强引导短视频平台APP的运行和内容规范,着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积极正向内容的传播,关注网络信息安全建设。特别是对于短视频平台,吸纳各领域主体对短视频平台进行监督,形成个人、社会、国家共同监督的局面、群策群力解决污染网络环境的问题。短视频平台自身要依靠自身优势,履行主体责任,在依靠“机器+人工”的审核的同时,优化算法技术,加大对于特殊敏感内容的审核力度,对平台内的信息进行分级并过滤,通过关键字检索设置过滤信息内容如“暴力”“黄色”“血腥”等,以保证网络环境的健康安全。并将该技术的服务群体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从而为网络环境的健康运行提供一定的保障,及时封闭不良账号用户,删除不良内容,运用短视频独特的优势,充实短视频优质价值内容,用优秀的短视频作品提升大学生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感受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品质,用优秀的内容建造一个大学生了解真实世界、探索未来的平台,为社会营造一个风清气正、健康向上的短视频舆论生态环境。
(二)利用精品短视频资源,赋能全民网络道德教育
全民网络道德教育是全民教育的重要分支,是推动全民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当前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通过有效的营销策略、独特的传播形态和生动有趣的内容,用户数量剧增、活跃度极强、用户黏性高,利用短视频进行全民网络道德教育有着极大的便利性。短视频平台要扩充优质生产用户,打破传统的灌输性教育模式,邀请不同职业领域专业人士进行注册和分享、用他们的专业知识进行传播与教育,吸纳更多不具备专业背景的普通人分享其经验,制作更多精品短视频;利用短视频宣传网络责任,确保传播者保证整个事件信息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可靠性,提升用户的网络伦理道德观,推动网络知识生活化和全民化,带动全民网络道德的提升;要完善网络学习相关资源,真正意义上将短视频打造为无所不有的网络知识平台,成为人们自我提升的助力能量。
(三)构建新模式,打造高校短视频立体传播团队
学校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高校应适应媒介变化,顺应短视频发展,打破原有教育模式,改变教育主体意识,开创高校教育、建立宣传新思路。首先,调整大学专业和课程设置,增加网络技术、网络道德、人工智能伦理、视频编辑和制作课程等短视频相关课程,增强实践课环节的考查,培养学生制作短视频的能力和短视频实战传播的道德修养,培养适应短视频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其次,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和知识体系,将短视频运用到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打造教育融合短视频的新模式,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反馈,优化教育过程,打造原创的思政短视频内容,进行网络道德培育,通过短视频刺激学生多重感官,化解理论知识和道德教育的枯燥,实现知识的有效传播,积极开辟短视频网络道德教育新阵地;最后,依托短视频互联网平台,打造高校短视频立体传播团队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整合高校广播、新媒体多种媒介载体与渠道的新闻资源,充分融合短视频与高校宣传媒介的优势,增加网络道德的内容宣传;可单独构建短视频网络道德视频号,定期推送网络道德知识,网络安全常识,网络诈骗和网络侵权案例,师生均可投稿,共同提高网络道德素养;打造短视频“网红教师”,用教师个人魅力引领网络素养提升,主动吸引学生进课堂、进平台,激发大学生树立积极品质和正向价值观,积极开辟短视频网络道德教育新阵地。
四、结语
短视频在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其短视频学生用户规模大,学生使用频繁,相比于其他媒介形式短视频,符合大学生碎片化的信息接收习惯接受程度更高。因此,国家和社会层面,应加强短视频行业监管,营造正向网络道德环境;短视频平台层面,积极利用精品短视频资源,提高教师、家长和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高校层面,应擅于利用短视频进行教育,打造高校短视频立体传播团队。在国家、社会、平台、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定能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1] 杨继平,王兴超,高玲.道德推脱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道德认同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1(03):311-318.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