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导入艺术的分析与应用

2022-04-29 00:44:03刘凡
课堂内外·初中教研 2022年9期
关键词:课堂导入双减课堂教学

刘凡

摘  要:“双减”政策的提出,意味着教师需要在45分钟课堂中提高教学效率。学生能否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与教师的课堂导入技巧有着密切的联系,导入是一节课中教师与学生的第一次有效沟通,虽然只占有限的时间,但有效的导入却能为新课的展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导入又是一门艺术,精彩的导入可以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状态。因此,作为一节课的开始,课堂导入是否有效,直接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文章通过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现状,导入的要求,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为一线初中语文教师提供可行性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堂导入;导语设计

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看,入选课本的文章种类繁多,教师要想将语文课上得既生动有趣,还能达到教学目标,要在注重知识的熏陶的同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时,要讲究“策划”和“构筑”艺术,将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灵活性与启发性相统一,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整节课的学习中来。

一、当前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教学现状

近几年,很多一线中学语文教师对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研究,在导入方法的研究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通过对某初中关于课堂导入的问卷调查后发现,仍有诸多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努力。笔者对两所中学七年级26个教学班级1250名同学和16名语文教师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所有调查问卷均有效回收的情况下,分析发现,教师日常教学依然喜欢对话式的、开门见山式的导入,而学生则希望教师能够通过视觉、听觉或是思维引导等方式,循序渐进地进入课堂教学。事实上一节直奔教学主题的语文课,也确实少了几分灵动,多了几分枯燥乏味,根本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实际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不过有一些教师又过度重视课堂导入,将大量的精力与时间用在花哨的导入设计上,导致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无法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影响教学进程。

另外,在语文课堂导入的资源与素材方面,缺乏资源整合与开发的能力,尤其是农村地区教师,仅仅依靠教师参考用书提供的方法进行,缺乏信息化手段的介入,导入形式单调乏味、脱离实际。初中生逐渐进入青春期,思维发展迅速,认知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再加上互联网移动科技的普及,单一的、缺乏趣味性的导入必然导致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浓、兴致不高。因此,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视角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观察学生在生活中的兴趣点,以此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教育教学水平,形成一套属于自己教学体系。

二、语文课堂导入设计要介入情感因素

在语文教学中,每位教师的课堂导入都有自己的方法,但能够真正达到引人入胜效果的并不容易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要使课堂导入吸引人心,必须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把握,而这也正是导入是否能够有效推进的关键。

(一)情境导入:创设课堂情境,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生动形象的鲜活例子能在课堂上加深学生的印象,调节紧张严肃的课堂气氛,使教学在一个充满乐趣、舒适的氛围下进行,从而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所以,情境教学在新课改以来就受到许多教师的青睐。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利用音频、视频、图片等为学生创设一个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场景,这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产生的情感和情绪,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情感反射,身临其境,从而让学生在积极配合教师教学行为的同时,更好地把握文本内容,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使用情境教学法,要求教师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要能够积累并有效地利用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有价值的素材,使之与相应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新授课《沁园春·雪》为例,传统的导入主要是以介绍毛泽东的生平故事、红军长征为主,而笔者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发现,1936年2月,毛主席率领红军从陕北榆林清涧县出发,准备东渡黄河,在榆林市人民政府的官网上,笔者找到了关于清涧县北国风光景区的介绍,“北国风光景区位于清涧县城东45公里处的高杰村镇高家坬塬,该景区以毛泽东词阕《沁园春·雪》诞生地为切入点,以”北国风光、领袖风采“为主题……”所以,毛主席的这首诗就创作于清涧县,清涧县位于黄土高原西部,海拔高,又有黄河流经此地,从高空俯瞰千沟万壑的壮观景象就展现在眼前,这首诗以写景开始,情景相融,在导入时笔者播放了北国风光景区的冬季航拍短视频,并提出问题:①同学们,你能用一句话或几个词语描述一下视频中的景色吗?②如此气势恢宏的景象,你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两个问题的抛出,通过视觉、听觉的传达,学生一下子就被代入作者创作的情境中,后续这堂课应该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二)情感问题导入:让情感流露,引发学生深思

教材中,文本所蕴含的情感类型丰富,有的激昂,有的深沉,有的喜乐,有的悲愤,教师在教授这类情感表达强烈的课文时,使用情感问题导入恰到好处。所谓进行情感表达,从而感染学生,使学生达到一种良性的情感准备状态。当然,这个关键的问题,教师需要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归纳提炼。精准的问题,能够快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接下来的文本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热情去探寻问题的答案,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在执教鲁迅《故乡》一课时,教师导语设计可以这样进行:

师:同学们都来自不同的乡镇,有哪位同学能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家乡?

生:具有历史气息的,景色优美,是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

师:能不能讲一个令你难忘的小故事呢?

生:夏天,在田地头钓小龙虾……现在土地流转,这样的快乐不见了。

师:是的,为提高人民居住环境,新农村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原本红墙黑瓦、泥泞的小路渐渐地消失在我们的记忆中,今天我们要讲的课文也是作者对自己故乡的回忆,大家想不想知道在作者的印象里,故乡是怎样的呢?

生:(齐)想!

师: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故乡》,看看在他心里的故乡是怎样的一种境界……这里教师从学生对故乡的情感着手,先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回忆,活跃了课堂气氛,接下来提出“大家想不想知道作者对自己的故乡又有何感想”这一问题,又使学生的思绪转到文本中,使得教学衔接十分紧凑连贯。这种情感启发性问题的导入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使接下来的教学内容能够顺其自然地引入。

(三)关联导入:通过联想与想象,拓宽学生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美好的思想感情要想在人与人之间传递,也需要用语言来表达。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驾驭能力,在课堂上要能够达到随机应变、交流自如,全国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就的课堂教学堪称典范,她在讲授《孔乙己》这篇文章时是这样导入的:“鲁迅先生的朋友说,鲁迅先生在自己描写的小说人物中,最喜欢的是孔乙己。他为什么喜欢孔乙己呢?他又是怎样用文字来塑造这个苦命的形象的呢?”在引入课文时先给学生这样一个知识,激起学生听课的兴趣,紧接着又抛出一个悬念:“鲁迅先生写孔乙己的悲剧到底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这种借题外的,但又与课文基调相关的内容发出质疑,不但过度十分自然,还抓住了课文教学的本质。

所以,在使用谈话导入时,通过抛出能够吸引学生的问题引发联想,再调出一些已有的与课文有关联的知识,如诗句、故事、谜语等素材,用优美的富有感情的语言表达出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

三、语文课堂导入要彰显“真语文”

语言文字报刊社联合全国32所学校于2012年11月23日在福建发布了《真语文宣言》。在语文教育界讨论“真语文”教学的大背景下,明确了语文教学的导入要结合语文学科教育的特点进行设计。那么,什么样的导入才能够彰显“真语文”味呢?

(一)注重文章体裁

所谓“真语文”理念,就是强调教师要使用教材去教语文,而不是仅仅教书本上罗列的内容。然而,教材又尤为重要,教材是学生拓展的起点,语文课的根基。语文课堂教学是借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来教学生学会人生哲理,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所以,在语文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会选入不同体裁的文本,这也使得教师在授课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教师执教新课时就对文章体裁进行讲解,随后逐渐过渡到文本内容,使形式与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此类文体特点,这种从文章的体裁着手导入,往往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意、揣摩情感。

(二)关注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常常能够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点,因其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很容易产生画面感从而引发关注。因此,在导入时,用故事的形式讲述作者的写作背景,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揣测,也使得教师在“教”时,学生容易理解,课堂也变得生动有趣。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了解作者写作时的心境与感受,在文本背景中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内心深处想要表达的情感,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

(三)释放文本内容

事实上,想让课堂导入最具有“真语文”的味道,就要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入手,紧扣课文字词句段篇,导入时可以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进行。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执教《乡愁》这篇诗歌时就进行如下的导入设计: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布置大家对《乡愁》这篇诗歌进行的预习,大家都读了吗?

生:读了(齐)。

师:很好,那么我想问问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要选取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这些来表达内心“乡愁”的呢?谁能用自己的话来和大家谈谈?

生:……

师:这位同学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来分析,说得很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余光中,走进他的《乡愁》,去感悟诗人内心真挚的情怀。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驱动力,结合中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征,这些有意义的材料选择需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这样才能更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接下来将要进行的教学内容中去。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各级教研人员以及教师都在潜心研究如何提高课堂实效,对教师来说,更希望在把握教学重难点的同时,使课堂更有艺术水准,在问卷调查中也能够看出,学生非常注重导入这一环节。由此不难看出,课堂导入是一堂完整课的“风向标”。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要针对所讲授的文本内容,精心设计自己能够有效实施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课堂导入环节,使自己的语文课堂充满趣味性与知识性,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本文所谈几种导入形式的互联互通,相互渗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双重设定,具体使用要根据文本及教学实际而定。值得强调的是,导入不能被当作教学的主体过程,不能占过多的时间,冗长的导入也会使学生分散注意力,产生逆反心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刘宏业. “真语文”的境界追求[J].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4(07):35-39.

[3]李红日.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谈谈语文课导语设计[J]. 中学教学参考,2009(07):65-66.

[4]张晓燕.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J]. 教育教学论坛,2010(30):55.

(责任编辑:向志莉)

猜你喜欢
课堂导入双减课堂教学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 06:17:00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 18:59:56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谈中职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2:51:58
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6:01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