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知文
【摘要】教师设定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为学生带来丰富的学习体验,让学生走出机械化、单一化的学习结构,真正地爱上生物知识。然而,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让许多生物教师仍旧采用“师讲生听”“题海战术”的教育方式,严重阻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形成对生物知识的抵触情绪。
【关键词】设导;设问;创境;实验
一、巧妙预习,强化认知
预习是指在课前提前阅读、思考要学习的内容,通过提前听、提前看、提前读掌握课堂学习的主动权。高效率的预习可让学生在正式学习前对课堂教学内容形成初步的认识,降低其重难点的学习难度,提高其听课效率。然而,当下部分学生预习时不得其法,或者通过大量阅读了解知识,或者通过大量抄写、死记硬背记住知识,耗费了相当多时间、精力却并不能收获理想的预习效果。高中学习时间宝贵,教师应巧妙渗透预习方法,让学生使用正确的预习方法,按照正确的预习步骤提前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其预习效率。
比如,在教学《组成细胞的分子》一课时,教师使用“导学案+微课”指导学生巧妙预习。先布置导学案,在导学案中明确教学目标: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说出水和无机盐的作用等。学生通过认真阅读导学案内容明确学习目标,针对性的阅读教科书、教辅书内容,从而完成学案中关于“组成细胞的元素”“细胞中的无机物”等问题的填空,使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对所学内容形成初步认知。同时,教师在学生群内上传微课视频链接,让学生点击链接观看视频了解蛋白质的相关计算和核酸的组成方面的知识,使其提前做好学习重难点的准备,为其课上的高效学习做好铺垫。这样,学生在巧妙预习中明确预习思路,掌握预习方法,预习效率稳步提高,认知能力也得到增强。
导学案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微课视频可将课堂教学重难点以动画视频、演绎视频、分析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将导学案与微课结合使用指导学生巧妙预习,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使其在自主学习阶段形成良好的认知思维。
二、巧妙设导,激活兴趣
如果将一节课比作是一场舞台剧,那么“导入”环节就相当于舞台剧的“序幕”,直接影响学生进入新课的态度。为了让学生对生物知识保持积极的探索欲望,使学生主动走进新课之中,教师有必要关注导入环节,并结合生物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趣味性的导入方式,促使学生在灵活多样的导入中,逐步走进新课[1]。
比如,在学习《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中,为了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便可以借助生活元素、问题情境等,优化导入环节。在课堂上,教师先从生活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出“在运动会的长跑项目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许多学生因为高强度的竞赛任务,会出现晕倒的现象,这时候校医会喂晕倒的同学喝一杯葡萄糖,过几分钟后,晕倒的同学就会有所恢复,你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吗?”的问题,让学生结合以往观察到的生活现象,积极地进行思考。在学生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先不对这些想法进行点评,而是鼓励学生带着这些想法进入新课,让学生在新课中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这样,在正式的授课中,学生会始终保持对学习的动力和欲望,全程积极地进行对生物知识的探索。
生活元素能够拉近学生与生物知识之间的距离,问题情境能够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导入环节中引入生活元素和问题情境,能够迅速地聚焦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对新课中的内容产生探究的欲望,以便学生点燃学习生物知识的动力,自主走进新课之中。
三、巧妙设问,引发思考
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常常应用问题检验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质量,以便结合学生的回答,及时地为学生进行生物知识的补足,而学生也会基于自己对生物知识的疑惑,对教师提问,从而在教师的辅助下,增强对生物知识的认识。而素质教育理念与生物课程的结合,让教师意识到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对此,教师也要围绕生物知识,为学生设定多样化的探究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以便学生沿着问题的提出方向,摸索生物世界的精彩奥秘。
例如,在教学《细胞生活的环境》时,教师便可以应用问题,指明学生自主思考的方向,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课堂的初始阶段,教师为学生设计“人体内细胞直接生活在哪里呢?”的问题,以便伴随学生的思考,为学生引入“体液”的名词。紧接着,教师再设计“体液的概念是什么呢?”“体液可以如何进行分类呢?”等问题,让学生沿着问题的方向,对体液的概念、组成成份等进行探究。之后,为了让学生从实例的角度认识到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师再设计“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细胞的生活环境一样吗?如果不同,分别是什么呢?”等问题,逐步引出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在课堂的最后,教师也可以提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等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对之前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反思和回顾,从而在回答问题中完成对知识的总结。
教师将问题贯穿在整个生物课堂上,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一直沿着问题的方向,对生物知识进行探究和分析,并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进入生物的世界,感知生物课堂的精彩纷呈。
四、巧妙创境,化解难点
在传统生物课堂上,教师常常直接依据教材上的内容,采用口述的方式,为学生讲解生物知识。然而,对于学生来说,相对抽象的学习方式,会遮盖生物世界的精彩魅力,无法让学生窥探生物知识的奇妙之处。而现代教育资源具有对抽象元素进行形象化处理的优势,能够帮助学生拨开迷雾,让学生深刻感知生物世界的魅力。所以,教师有必要应用媒体技术改良生物知识的方式,为学生搭建直观情境,以此巧妙地化解教育的难点。
比如,在《细胞的增殖》这节课中,为了降低学生理解本节课的难度,教师便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创建直观情境。在课堂上,教师先为学生播放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动画,让学生对这一过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之后,教师对动画进行暂停、放大等操作,以便学生在细致观察中,精准把握各个时期细胞的特点。紧接着,教师再为学生播放高等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动画视频,并提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和数目是如何变化的呢?”等问题,引导学生基于直观视角,对高等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进行有效分析。紧接着,教师再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图片,与高等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图片呈现给学生,并带领学生进行比较,促使学生在强化图像解读能力的同时,增强对有丝分裂的认识[2]。
现代教育资源的出现,能够打破传统生物教学中的壁垒,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让学生真正地突破以往的学习模式,从直观的角度看到生物世界的精彩之处,并在直接观察、直观比对中,增强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不断提高学习生物知识的品质。
五、巧妙合作,彰显本位
新课改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期望教师为学生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促使学生在小组中自主对生物知识进行探究和分析。这一方式的提出,无疑颠覆了“师讲生听”的教学形式,真正地让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在实际组织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时,教师也应当做好角色的转变,让学生在合作中加快学习的步伐。
以《人类遗传病》的教学为例,为了凸显学生的本位性,教师便可以为学生搭建合作平台,鼓励学生之间展开交流、互动的活动。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前,教师先参考之前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交流能力、生物素养等进行分析,以便基于优势互补的科学原则,合理地安排每个小组的成员,使得每个小组中的学生“各有千秋”。紧接着,教师为学生提出“什么是遗传病呢?平时的感冒、发烧属于吗?”“先天性的疾病一定会遗传吗?”等问题,并为学生设定自主思考的时间,让每个学生基于自身的生物学素养,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梳理。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流,以便学生在交换彼此的想法中,从多个角度出发,认识到遗传病的含义、特点等。
教师先对学生的生物素养进行分析,再基于科学的原则,进行小组成员的安排,让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以便每个学生在绽放自身光彩的同时,与同组的其他学生形成合力,共同探究生物知识,从而在享受合作乐趣之余,加快学习生物知识的进度。
六、巧妙练习,锻炼能力
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这能够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变换练习教学思路,围绕着课堂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选择典型的练习题目,并对选择的题目作进一步的筛选。通过精选、精筛剔除同质性强、练习意义不大的题目,让学生练习。之后,教师再对题目进行精讲,比如讲解问题分析思路、问题考查知识点、问题解决方法等加强学生对题目的认知,提升学生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能力。
以《细胞的基本结构》教学为例,为了解学生关于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功能以及细胞器之间怎样分工合作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情况,教师设计三层次题目:第一,填空题。将理论知识以文字的形式展示出来,并在关键处设置“填空”,让学生结合理论写下答案,加深其对知识的记忆。如果学生答错,说明其基础不扎实,要求学生重读、重忆相关知识点,及时查漏补缺;第二,选择题。通过简单表述问题考察内容、出示多个干扰项干扰学生的判断,使学生在阅读题目、分析题目、判断题目的过程中回顾知识选择正确选项,从而锻炼学生的抗干扰能力。如果有学生选错选项,教师对错误原因进行精确分析,比如看错选项、知识掌握不扎实等,让学生根据错误反思不足从而提高自我;第三,应用题。通过提出“分析结构模式图回答问题”“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及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回答问题”等问题考察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并针对其不足及时采取补救教学措施。
教师巧妙运用填空题、选择题、应用题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再根据练习反馈指导学生查漏补缺,实现对其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反思能力、自我提升能力的有效培养。
七、巧妙实验,彰显特色
生物实验是生物课程的特色,也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当提高生物实验在整个生物课程中的占比,让学生基于实验的方式,完成对生物知识的验证,并发展实验探究能力,从而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可以依靠自身的操作和探究,获取更多新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时,为了让学生对酶的特性这一知识有更加深入地认识,教师便可以为学生创建“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基于实验的方式,加深自己的印象。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先为学生设计“本实验的原理是什么呢?”“如何科学地展开实验步骤呢?”等问题,了解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的认识。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再为学生创建小组,引导学生集中集体的力量,共同参与实验探究的活动。在组建小组后,学生一起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实验试剂,以便实验活动能够有序实施。而在学生进行实操时,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操作情况,当学生出现操作不规范的现象时,教师要及时地出现,为学生进行纠正,避免因为操作失误而影响最终的实验结果。
教师提高对生物实验的重视,加大生物实验在整个生物教学中的比重,不仅能强化学生在整个生物课程中的参与性,也能够变换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地基于自己的双手和自己的观察生成生物知识,从而加深对生物知识的印象,实现生物综合素养的发展。
八、巧妙复习,提升水平
复习对于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必须重视复习教学,指出学生自主复习的重点,传授有效复习的方法,使学生在复习中完成知识的构建,进一步提高学习水平。对此,教师可将思维导图教学法巧妙运用到复习教学中,以图引思使学生形成结构性思维、层次性思维,从而养成其按图索骥、层层推理、层层联系的复习习惯。
以《细胞的生命历程》为例,完成整章的教学后,教师结合考纲中关于“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衰老与凋亡”等要求,在复习课上板书“细胞的生命历程”导图,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章主要讲了哪些知识点?你能系统地概述一下吗?”让学生在概述期间总结本章中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细胞衰老、细胞癌变、细胞凋亡的知识,从而搭建出系统的复习框架。之后,在系统框架的基础上搭建小框架。如,围绕着细胞的衰老总结细胞衰老过程、特征、原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小框架,再向小框架上填充具体内容。指导学生在复习中重复上述操作,使其在搭建大、小框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构建、知识链接的方法,从而提升其综合学习水平。
总而言之,在全面推进新课改的当下,生物教师应当主动地把握生物课程的教育特色,积极地进行课堂导入环节、教学环节的调整,以便学生在新颖的学习模式中,看到生物知识的闪光点,从而主动地投入自身的精力,进行生物知识的探索,不断强化生物素养。
【参考文献】
[1]曾伟梅.在生物教学中巧用问题教学法[J].师道:教研,2011(8).
[2]杨家珍.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巧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质量[J].读写算,20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