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校园标语具有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基础性价值、基本道德观念养成的教育性价值和个人健全人格奠基的发展性价值。目前,小学校园标语管理存在标语设计主体不定、标语内容标准不明和标语遴选程序不清等问题。在把握小学校园标语特征的基础上重视标语管理,围绕办学理念打造与学校文化一致的标语文化,完善标语制度规范以确定小学标语管理方案,采用“自下而上”生成的参与性标语管理方式,是优化小学校园标语管理,充分发挥标语作用的有益之策。
关键词:小学校园标语;标语管理;学校文化
校园标语是教育管理者出于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示在学校场域内的,起宣传、引导作用的文字。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教室、走廊、宣传栏等,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以美感人,以景育人”。标语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的重要方式。
依据内容选择,小学校园标语一般可分为论事性标语、明理性标语和启志性标语。论事性标语一般就事论事,主要表达教师和学生在校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明理性标语主要包括待人接物的事理和人理,是在基本行为规范基础上要求学生懂得的为人处世之理;启志性标语常常借助名人名言来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辨析小学校园标语的价值,探究小学校园标语管理现状,进而思考小学校园标语管理优化策略,有助于增强小学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
一、小学校园标语的价值分析
小学校园标语与校园环境融为一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师生的观念,塑造师生的行为,以此成为一种独特的教育现象。小学校园标语具有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基本道德观念养成和个人健全人格奠基的价值。
(一)具有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基础性价值
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是小学教育的第一要义。小学校园标语的基础性价值也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论事性标语,鲜明地体现了小学标语培养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基础性价值。如楼梯旁的“学生就要爱学校,上楼下楼不打闹”“上楼下楼靠右走,遇到混乱手牵手”提示学生注意上下楼梯的安全事项,食堂内的“当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教导学生珍惜粮食,绿化区的“春来小草醒,请您绕道行”“守护一片绿,增添一分美”警示学生爱护花草。这类标语在小学校园内随处可见,展现着特定的行为规范,以便在学校场域内随时随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具有基本道德观念养成的教育性价值
学生基本道德观念养成是小学教育所要承担的另一大职责。道德内蕴在待人接物的态度里,表现在为人处世的行动中,小学校园标语通过诉说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来熏陶学生的基本道德观念。比如,“道德的分量有多重,人生留下的脚印就有多深”告诫学生珍视道德,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做人诚为本,做事实为基”教导学生诚实做人,踏实做事,“出言吐语勿忘有容乃大,行为举止切记恶小不为”启示学生嘉言懿行,与人为善。这些标语展现的个人行为之法与为人处世之道,体现了小学校园标语养成学生基本道德观念的教育性价值。
(三)具有个人健全人格奠基的发展性价值
小学生正值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小学校园标语也具有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性价值。这一价值集中体现在那些教导学生如何与自我相处以及如何对待他人、他事的标语中。比如,“自信成功,自强成才,自律成长”引导学生形成自信、自强、自律的品质;“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自满则败,自矜则愚”告诉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谦虚的态度,切忌自吹自擂;“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告诉学生知识学习与身体锻炼同等重要,生活之术与为人之本同样不可或缺。这类标语主要通过影响学生的生活态度、价值观与行为方式来为学生的健全人格奠基。
二、小学校园标语管理的问题
各式各类的小学校园标语在无形的言说中塑造着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基本道德观念和个人健全人格,可以说,小学校园标语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但近年来出现的部分“问题标语”,不仅未发挥标语应有的作用,反而有悖教育活动的规律,有违义务教育的本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小学校园标语管理不够规范。
从由“谁定”“定什么”“怎么定”这三个基本问题来看,小学校园标语管理存在标语设计主体不定、标语内容标准不明和标语遴选程序不清的问题。
首先是标语设计主体不定。确定的标语设计主体是标语有效管理的前提。由于学校对标语设计的责任主体没有明确规定,包含不同主题与分布在不同场所的标语有着不同的设计主体,标语设计责任成为学校各权责部门和人员的附带责任,即标语与谁相关,就默认由谁负责。比如,教室标语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共同设计,食堂标语由学校后勤管理团队商讨设计,运动场标语由学校体育管理部门统一设计,此种方式不利于学校标语的统筹管理。
其次是标语内容标准不明。明确的标语内容标准是标语有效管理的必要条件。由于缺少明确的标语内容标准,部分标语内容不恰当,如标语设计者往往从成人的角度进行设计,致使标语与学生的经验特征不符,教育意义被弱化。另外,缺少标语内容标准也易使学校场域内诸多不同主题与形式的标语之间缺少联系,导致校园标语整体上散乱无序,与校园文化不融洽。
最后是标语遴选程序不清。清晰的标语遴选程序是标语有效管理的必备方式。学校对标语遴选程序往往缺少清晰的规定及表述,以致小学校园标语通常是在相关主体基于个人对标语要求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未经过一整套程序化的集体商议、审定,使得师生职工在标语设计中的参与感较低,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排斥,限制标语作用的发挥。因为缺乏清晰的遴选程序,校园标语内容受设计者个人因素的影响较大,质量也难以保证。
三、小学校园标语管理的优化
小学校园标语既是独特的教育现象,也是有效的教育手段。为充分发挥小学标语的价值与作用,可从四个层面逐步优化小学校园标语的管理。
(一)把握标语特征,重视标语管理
优化小学校园标语管理,应充分把握小学校园标语的特征。作为隐性教育资源,小学校园标语具有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等特征。首先,教育性是小学校园标语的本质特征。小学校园标语一定具有教育意义,所以非教育性质的标语不属于小学校园标语的范畴,也不宜出现在小学校园中。比如,带有商业宣传性质的标语就是学校管理者应当坚决反对的标语类型。其次,科学性主要指标语所蕴含的内容要符合事实逻辑与教育规律。换言之,小学校园标语一方面要“尚真”,即不能违背生活常识与科学知识,另一方面要“求实”,即要适应小学生的成长特点与发展规律。最后,标语应具有简洁凝练的遣词特点与朗朗上口的造句风格,在简短的文字下蕴含着深厚的哲理,特别是小学校园标语,既要基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又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习惯。因此,艺术性也是小学校园标语的特征之一。作为出现在学校场域内的语言表达类型,不能忽视小学校园标语所必须符合的语义、语法、语用、语境等语言规范性特点。在把握小学校园标语特征的基础上,学校管理者要充分重视学校标语管理,将标语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工作,这是优化小学校园标语管理的必要前提。
(二)打造与学校文化一致的标语文化
《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要求义务教育学校“立足学校实际和文化积淀,结合区域特点,建设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思想的学校文化”,“合理设计和布置校园,有效利用空间和墙面,建设生态校园、文化校园、书香校园,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校园标语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需要融入学校文化。小学校园标语在语言表达、呈现形式、位置安排上,都应与学校文化的整体格调保持一致。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在统筹小学校园标语,塑造标语文化的过程中也要紧紧围绕学校办学理念这一核心。办学理念决定了学校文化的发展方向,也确定了标语文化的基本方向。只有与办学理念和学校文化精准对接,才能形成丰富而不杂乱、和谐而不突兀的标语文化。可以说,围绕办学理念来打造与学校文化和谐统一的标语文化是小学校园标语建设的基本目标指向。
(三)完善校园标语管理制度
只有完善小学校园标语管理制度,即有确定的设计责任主体、明确的内容选择标准和清晰的遴选程序,小学校园标语管理的各项工作才能有规可循。标语设计主体、标语内容标准和标语遴选程序是标语管理最基本的三大要素,分别回答了谁来设计(选择)标语,设计(选择)怎样的标语和怎样设计(选择)标语的问题。其中,标语设计主体明确标语设计的责权分配,相关主体具有统筹标语设计工作的权力和解决标语后续问题的责任。标语内容标准明确标语设计原则,保证标语内容符合小学校园标语的特征与教育要求。标语遴选程序明确标语设计及展示的基本步骤,保障标语设计程序的正当性。有些学校可能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可行的校园标语管理制度,但仍需在“习惯法”的基础之上改进相关措施,使其制度化、文本化,以进一步指导标语管理实践。
(四)采用“自下而上”生成的参与性标语管理方式
有研究者指出,学校管理者基本控制了校园标语的内容和发布形式,拥有主要的话语权,学生参与度和自主性较低。这就使得部分标语受到学生的心理抵制,限制了标语作用的发挥。鉴于此,采用“自下而上”生成的参与性标语管理方式是增加标语教育效果的可行路径。“自下而上”生成的参与性标语管理方式也有较强的实践可能。例如,在设计食堂、楼梯、运动场、图书馆、教室等场域的标语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集体智慧,号召学生参与进来。学生在对有关标语的思考、选择、论证中提升了学习能力与思辨能力,也增强了对标语的理解与认同,有助于标语价值的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李鑫,曾嘉灵,张晓丽.校园标语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管理观察,2016(12).
(刘宇佳,博士,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邮编:43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