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竹枝词源流

2022-04-29 12:52于东新
文史知识 2022年6期
关键词:七言竹枝竹枝词

于东新

竹枝词是一种带有民歌风味的诗体,是最初起于巴渝地区的歌谣,故又称“巴渝辞”。它的起源可能很古老,到了唐代引起文坛的普遍重视,据说张旭最好唱竹枝曲,反复必至九回乃止。中唐时,顾况有诗《早春思归有唱竹枝歌者座中下泪》云:“渺渺春生楚水波,楚人齐唱竹枝歌。”刘禹锡更是竹枝词的名家,白居易在《忆梦得》诗中说:“梦得能唱《竹枝》,听者愁绝。”竹枝在四川巴渝地区很流行,隋代杜台卿《月令粹编》载:“士女以人日击小鼓,唱《竹枝歌》,作鸡子卜。”这种仪式带有原始巫术歌舞性质,也与巴人远古竹崇拜有关。竹枝词,又称竹歌、竹枝、竹枝曲、竹枝歌,人们边唱、边舞,踏地以为节拍,故又被称为“踏歌”,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即指此。竹枝歌唱灵活,可合唱、对唱、清唱,合唱竹枝时,可同声附和,前声曳断后声迟,曲中也可添声,附加“竹枝”一类的合声,故白居易《竹枝词》诗说:“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竹枝词最初有“叠”并联章,黄庭坚有《梦李白诵竹枝词三叠》一诗可证。刘禹锡在《竹枝词序》中说:“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任中敏在《唐声诗》上编第四章“歌唱”中也指出:“《竹枝》大抵歌于月明之夜,或豆蔻花时。手中持竹枝,且歌且踏。”

《竹枝词》的起源,可能源于古谣歌,但尚无可靠的证据。有的说或起于东晋,同吴歌有某种渊源,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刘梦得”条说:“《竹枝歌》云:‘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予尝舟行苕溪,夜闻舟人唱吴歌,歌中有此后两句,馀皆杂以俚语,岂非梦得之歌,自巴渝流传至此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在述及长江三峡时,曾引用三峡地区的民谣:“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陈桥驿《水经注校证》卷三四)这首民谣也出自巴渝的三峡,为二句之歌,故《竹枝词》由二句之歌,因叠词合声,也就顺理成章地演变为四句之歌。《竹枝歌》在漫长流传演变过程中,一类汇入后来的“曲子词”,像《尊前集》中皇甫松的《竹枝》为七言二句之歌,每句四字后有和声“竹枝”“女儿”,而《花间集》中孙光宪的《竹枝》由二句演变为四句,其中的和声还保持原始面目。如果将和声改填实词,就变为长短句的“词”,如敦煌《云谣集杂曲子》的两首《竹枝子》就是如此。进入词曲的竹枝歌,在后世的影响不大,反而不如始终保持民歌或民谣面目的竹枝词。

作为民歌民谣的竹枝词,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三种类型的作品,其一是被收集起来进入文献的原生态的民间歌谣,这类歌谣往往存在于诸如山歌、棹歌、杨柳枝中;其二是文人在民间歌谣竹枝歌的影响下加工创作出来的民歌风味的“竹枝词”;其三是受竹枝词的影响,文人模仿竹枝词,写出的吟咏各地风土人情的七言绝句,有时这类竹枝或冠以杂咏、杂诗、杂兴的名目。从民间歌谣的《竹枝》,走入文人视野,而被吸收改造成民歌风味的竹枝词,是从唐代的刘禹锡开始的。刘禹锡自言他来到建平,听里中人歌竹枝歌,曰:“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奥》之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刘禹锡集》)刘禹锡有意识地效仿屈原,改造民间俚词而为新语,同时四句一首,一组九章。不妨举其中二首观之: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畬。

除了这九首竹枝词外,刘禹锡另有两首《竹枝词》,其中一首更多地保留民歌色彩,即前面“杨柳青青江水平”那首。除刘禹锡之外,白居易在元和十四年(819)在忠州刺史任上,也受民歌竹枝词的影响,写了《竹枝词四首》,如其中二首:

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暗鸟一时啼。

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与刘禹锡竹枝词较多地保留民歌风味的特点相比,白居易的《竹枝词》完全以文人为主体,成了文人色彩更浓的《竹枝词》。刘、白之外,顾况、李涉等都有《竹枝词》的创作,但影响不及刘禹锡、白居易。受刘、白《竹枝词》的影响,后世诗人所作的竹枝词,从内容上来说,多写地域或边远地区甚至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如写地域的西湖竹枝词、吴门竹枝词、扬州竹枝词、三峡竹枝词、台湾竹枝词等,很多有名地区差不多都有自己的竹枝词,如近代路工辑《清代北京竹枝词》十三种,是清代竹枝词的总集,其中尤以专咏京都风俗人情、商铺食品、游乐为显著特色。后来还出现了海外竹枝词、日本杂事诗、伦敦竹枝词之类的异域竹枝词,还有写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黔苗竹枝词、台湾平埔族竹枝词等。另一类则是写男女欢爱的缠绵爱情,像明王廷相《巴人竹枝词》:“蒲子花开莲叶齐,闻郎船已过巴西。郎看明月是侬意,到处随郎郎不知。”(钱谦益编《列朝诗集》丙集第一一);清舒位《黔苗竹枝词》:“折得芦笙和竹枝,深山酣唱妹相思。蜡花染袖春寒薄,坐到怀中月堕时。”(虫天子编《香艳丛书二》第五集卷三)等。此外,还有的像白居易竹枝词那样的作品,成为文人抒发情怀的诗作。

作为民间歌谣的竹枝词,在格调上,刘禹锡说它“卒章激讦如吴声”“含思宛转,有〈淇奥〉之艳”(《刘禹锡集》)。而白居易评论说“竹枝苦怨”“调苦”(《全唐诗》卷四四一),哀怨凄恻,但后经刘、白加工改造,成为轻倩明快、流丽宛转而又带有民歌风味的诗歌。在形式上,一般用七言,刘禹锡共有两组竹枝词作品,一类是四句一章,全组九章;另一类则是竹枝词二首,当然也可三首、四首,甚至更多。宋代苏轼、苏辙作《竹枝歌》,就是七言四句一章,全组九章,而苏轼另有《竹枝词》,却是七言绝句,完全仿照刘禹锡的格式。此外,刘禹锡的竹枝词被编入“乐府类”,这说明其七言四句的竹枝词,并不完全符合七言绝句体式。而白居易的竹枝词则入“律诗”。这就影响了后来的竹枝词的形式,多向民歌靠拢,灵活自由,可以失律、失粘、失对,像古绝,显例就是苏轼、苏辙的九首竹枝词,苏辙的一组九首中有五首押仄韵,而苏轼的九首则有四首押仄韵。同时这种民歌风的竹枝词,语言通俗易懂,不避口语、俗语、俚语,往往采用民歌惯用的比兴、谐音双关、回环重叠等手法,格调不但明快而且诙谐风趣。但也有一点需要指出的,后世文人模拟的竹枝词,常以七言绝句为形式,有的不免显得死板。

受唐人影响,元人也喜作竹枝词。著者如杨维桢,尤擅长此体。他作《西湖竹枝词》,唱和者颇多,后杨维桢就把自己所写以及他人唱和的竹枝词,编为《西湖竹枝集》,集一百二十家、共一百八十四首,成为历史上第一部“西湖竹枝词”集。其竹枝词如《为郎歌舞为郎死》:“鹿头湖船唱赧郎,船头不宿野鸳鸯。为郎歌舞为郎死,不惜真珠成斗量。”再如:“苏小门前花满株,苏公堤上女当垆。为官北使须到此,江南西湖天下无。”后世多有仿效的,像北京竹枝词、成都竹枝词、汉口竹枝词、三峡竹枝词、姑苏竹枝词、扬州竹枝词等,王利器等编《历代竹枝词》,共收录此类作品达二百五十万首。这些竹枝词往往以地域为中心,将历代吟咏的竹枝词辑录为一编,成为考察、研究地域文化、风土人情以及历史变迁的史料,这就使竹枝词不但具有文学价值,也成为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文化学以及历史学的生动资料。

竹枝词的艺术形式从唐以后,多有变化,在诗题上,有的称樱枝词、桃枝词、荔枝词、枣枝词、梅枝词,南宋叶适作《橘枝词·记永嘉风土》,其词云:

蜜满房中金作皮,人家短日挂疏篱。判霜剪露装船去,不唱《杨枝》唱《橘枝》。

琥珀银红未是醇,私酤官卖各生春。只消一盏能和气,切莫多杯自害身。

鹤袖貂鞋巾闪鸦,吹箫打鼓趁年华。行春以东峥水北,不妨欢乐早还家。

清王士禛说:“唐人柳枝词专咏柳,竹枝词则泛言风土,如杨廉夫《西湖竹枝词》之类,前人亦有一二专咏竹者,殊无意致。宋叶水心又创为橘枝词,亡友汪钝翁(琬)编修亦拟作二首。”(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一)除汪琬外,明人应昆有《西江橘枝词》、清人陈寿祺也有《橘枝词》十二首,但总的来说,影响不大。唐宋以后,也有杂事诗、杂咏、杂兴等名目吟咏地方风土人情,其实也是竹枝词。在表达方法上,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或写景、或咏物,或讽刺,已超出单纯记述风土人情与抒发文人情怀的范围。在语言形式上,其有二句、四句者,以四句居多,而宋人周行己则采用七言五句成篇。晚清苏曼殊作《西湖竹枝词》,为七言八句四章,语言则以七言绝句为主。另外还有五言四句的,是从宋人贺铸《变形竹枝词》开始的,明末清初的屈大均《竹枝词》“郎情柳叶短,妾意柳枝长。愿作柳花飞,随郎还故乡”就是五言的形式;而明朱诚泳《竹枝词》则是六言:“袅袅万竿秋影,点点二女泪痕。试听鹧鸪声里,满川风雨黄昏。”(《中华竹枝词》)到了苏曼殊《竹枝词四章》,则是七言八句,采用的是七言律诗的形式。此外,还有六言、七言相杂的句式,清代敦诚的《东皋竹枝词》就是杂言体的显例。

同时,还要看到,竹枝词在演变过程中,还出现了词曲类形式的竹枝词。早在唐代,竹枝词即入唐教坊为《竹枝子》,明代秦巘记曰:“郭茂倩《乐府诗集》,《竹枝》本出巴渝,故又名巴渝辞。唐贞元中,刘禹锡在沅湘,以俚歌鄙陋,乃依骚人《九歌》,作《竹枝》新辞九章,教里中儿歌之,由是盛于贞元、元和之间。其音协黄钟羽,末如吴声,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秦巘《词系》卷一)后竹枝词为词曲,故有词体、曲体的竹枝。秦巘的《词系》收刘禹锡、皇甫松、孙光宪词四首,以刘禹锡的《竹枝》(白帝城头春草生)为正体,其馀则为“又一体”。五代的竹枝词,尚保留和声“竹枝”“女儿”。清陈廷敬等《康熙词谱》的“竹枝”,也取皇甫松《竹枝》为准,曰:“《尊前集》载皇甫松《竹枝》词六首,皆两句体,平韵者五,仄韵者一。每句第二字俱用平声,馀字平仄不拘,所注‘竹枝‘女儿,叶韵,乃歌时相随和之声。枝、儿,犹《采莲》之有‘举棹‘年少也。”(《康熙词谱》卷一)至于曲体的《竹枝歌》,可参见《康熙曲谱》(或《钦定曲谱》),即可知其大概的样式。

综上所述,作为发端于民间的一种诗体,竹枝词是中国古代诗坛广受欢迎的艺术形式,自唐以来,竹枝词作者代不乏人、竹枝词作品蔚为大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其艺术机制也与时俱进,发生了许多变化,从中唐刘禹锡、白居易开始,改造民间俚词而为新语,创作了具有民歌风味的文人竹枝词。从内容上说,或写某一地域或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或写男女缠绵爱情,或是文人抒发情怀的诗作;在诗题上,甚至有的称樱枝词、桃枝词、荔枝词、枣枝词、梅枝词等;在风格上,则轻倩明快、流丽宛转而又带有民歌风味;在形式上,一般以七言绝句、律诗为主,亦有五言四句、六言四句,六、七言相杂的句式,以及词曲的形式;其语言通俗易懂,不避口语、俗语、俚语,多用比兴、谐音双关、回环重叠等手法,格调明快、诙谐。可以说,竹枝词艺术机制的发展变迁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个缩影。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七言竹枝竹枝词
《已通闲读》七言联
行草书钟鼎风流七言联
书法《竹枝词》
高节临风(竹)
王维的七言山水诗论略
苦竹枝总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其体外抗炎活性
运动会开幕啦
《竹枝词两首》其一
朝罢诗成七言联
竹枝词视野下的徽商妇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