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诗文研究文献(下)

2022-04-29 00:44刘跃进
文史知识 2022年6期
关键词:切韵隋书颜之推

刘跃进

二 促进文学繁荣的科举制度

朝廷设置各种科目,通过考试,选拔优秀人才,这是国家聚拢人才的重要手段。汉代设立五经博士,培养人才,形式多样。梁武帝天监八年(509)下诏:“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梁书·武帝纪中》),就为寒门入仕开辟了一条通道。

南北统一后,隋文帝曾下诏鼓励“武力之子,俱可学文,人间甲仗,悉皆除毁。有功之臣,降情文艺,家门子侄,各守一经”(《隋书·高祖纪下》),在尚武风气盛行的北朝社会,这一政策的导向意义十分明显。隋炀帝对文化建设更加重视,即位之初的大业元年(605)正月就下诏:“若有名行显著,操履修洁,及学业才能,一艺可取,咸宜访采,将身入朝。”(《隋书·炀帝纪上》),在他们的倡导下,隋代文化政策发生了很多变化。科举制的确立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

《北史·杜正玄传》载:“隋开皇十五年,举秀才,试策高第。曹司以策过左仆射杨素,怒曰:‘周孔更生,尚不得为秀才,刺史何忽妄举此人?可附下考。乃以策抵地,不视。时海内唯正玄一人应秀才,馀常贡者,随例铨注讫,正玄独不得进止。曹司以选期将尽,重以启素。素志在试退正玄,乃手题使拟司马相如《上林赋》、王褒《圣主得贤臣颂》、班固《燕然山铭》、张载《剑阁铭》、《白鹦鹉赋》,曰:‘我不能为君住宿,可至未时令就。正玄及时并了。素读数遍,大惊曰:‘诚好秀才!命曹司录奏。”该书又载其弟杜正藏于开皇十六年(596)举秀才。“时苏威监选,试拟贾谊《过秦论》及《尚书汤誓》《匠人箴》、《连理树赋》、《几赋》、《弓铭》,应时并就,又无点窜。时射策甲第者合奏,曹司难为别奏,抑为乙科。正藏诉屈,威怒,改为丙第,授纯州行参军”,王应麟《辞学指南》(《玉海》附)注曰:“此拟题试士之始也。”(《玉海》卷二一〇,清光绪九年浙江书局刊本)

开皇十五年,全国只有杜正玄一人应秀才,可见秀才中第很难。故《通典·选举三》说:“初,秀才科第最高,试方略策五条,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隋炀帝大业二年,炀帝诏令置明经科、进士科,大约也是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沈兼士《选士与科举—中国考试制度史》,漓江出版社,2017,76页。又参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396页)。王定保《唐摭言》卷一: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负倜傥之才,变通之术,苏、张之辩说,荆、聂之胆气,仲由之武勇,子房之筹画,弘羊之书计,方朔之诙谐,咸以是而晦之,修身慎行,虽处子之不若;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578—1579页)

明经为国子生,进士为外县考生。国子生多贵族子弟,考试内容为帖经和策论。进士科最初以试策(时务)为主,《新唐书·选举志》载,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刘思立建言:“明经多抄义条,进士唯诵旧策,皆亡实才,而有司以人数充第。乃诏自今明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又,《说郛三种》(百卷本)卷十收录《事始》“试杂文”条:“贞观八年始令贡士试杂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吴在庆《科举试赋及对唐赋创作影响的几个问题》(载《听涛斋中古文史论稿》,黄山书社,2011)对此有深入讨论。]

所谓“杂文”虽非诗赋,亦箴铭论表之类。这时已距大业二年七十五年。关于科举考试与文学的不解之缘,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陈飞《唐代试策考述》(中华书局,2002)、徐晓峰《唐代科举与应试诗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有细致深刻的论述。

三 推动唐诗发展的声韵之学

(一)文化制度建设

在思想舆论方面,佛教、道教与儒家思想都很活跃。北周武帝灭佛之后,隋代佛教又迎来新的发展。在制度建设方面,隋代的秘书省以编校图书、制作礼乐、考订制度、编纂图书、修撰文史、会通语音为主要工作,会集众多文士,培养储备人才,对隋代文学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开皇二年,颜之推建议隋文帝依照梁乐来修订雅乐,文帝以梁乐乃“亡国之音”加以拒绝。平陈后,当时著名学者、文人牛弘以“中国旧音多在江左”为由再次建议隋文帝根据梁、陈旧乐修订雅乐。所谓“中国旧音多在江左”实际上是肯定江左音乐的“正统”地位,于是文帝“诏弘与许善心、姚察及通直郎虞世基参定雅乐”(《资治通鉴》卷一七七)。

早在1920年,吴承仕辑录汉魏六朝注音资料,参照《经籍纂诂》体例,编《经籍旧音》二十五卷,可惜,此书未曾问世。作者生前刊行《经籍旧音序录》一卷,《经籍旧音辨证》七卷,由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旁征博引,汇集古书相关记载,要言不烦,线索清晰,由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

姜亮夫先生、殷焕先先生曾计划编《经籍纂音》,1985年笔者在杭州大学求学时,曾参与这项工作,抄录《老子释文》卡片。可惜,这项工作迄今未见结果。继《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之后,宗福邦又主编《古音汇纂》相与配套,已由商务印书馆2019年出版。

(二)陆德明《经典释文》

在经学方面,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三十卷,校订了十四部经典:《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等。其中不仅有儒家经典,也有道家著作。除《经典释文》,陆德明还有《老子疏》十五卷、《易疏》二十卷。可见他的学术视野是很开阔的。陆德明整理《经典释文》,兼采众本,保存异文,考察字音,辨正字形,分析字义,对于阅读古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黄焯有《经典释文汇校》,由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书后附有《关于〈经典释文〉》《〈经典释文〉略例》卷上、卷中。

《经典释文》卷首所列为唐代官职。序称:“粤以癸卯之岁,承乏上庠,循省旧音,苦其太简……校之苍雅,辄撰集五典、孝经、论语及老、庄、尔雅等音,合为三十帙三十卷,号曰《经典释文》。”(吴承仕著,秦青点校《经典释文序录疏证》,中华书局,1984,2页)陆德明经历的癸卯之岁,有陈后主至德元年(583)和唐贞观十七年(643)两种可能。《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考癸卯为陈后主至德元年,岂德明年甫弱冠,即能如是淹博耶?或积久成书之后,追纪其草创之始也。”钱大昕跋文称:“元朗(陆德明字)于高祖朝已任博士,史虽不言其卒年,大约在太宗贞观之初;若癸卯岁,则贞观十七年也,恐元朗已先卒,即或尚存,亦年近九十,不复能著书矣。”(《潜研堂序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91页)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认为“至德癸卯,年近三十矣”(3页)。王利器又引《册府元龟》卷九七云:“贞观十六年四月甲辰,太宗阅德明《经典音义》,美其弘益学者,叹曰:德明虽亡,此书足可传习。因赐其家布帛百匹。”确信“《释文》成书于至德元年者”(王利器《经典释文考》,《晓传书斋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2页)。南方陈朝的至德元年,北方已是隋文帝开皇三年。无论具体年月如何,《经典释文》三十卷成于文化走向一统的时期,是无可置疑的。

(三)陆法言《切韵》

经典重释,需要有语言文字的统一基础。《切韵》的编纂,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切韵·序》称:“昔开皇初,有刘仪同臻,颜外史之推,卢武阳思道、李常侍若、萧国子该,辛谘议德源,薛吏部道衡、魏著作彦渊等八人,同诣法言门宿,夜永酒阑,论及音韵。”(《陆法言〈切韵·序〉释要》,参殷焕先《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15,59页)八位文人,在隋代均为一时人选。

1. 刘臻(527—598),字宣挚,沛国相县人。其生平事迹略见上述。

2. 颜之推(531—581),《北齐书》本传:“隋开皇初,台资召为文学,深见礼重,寻以疾终,有文集三十卷。”颜之推卒于开皇元年。其生平事迹见《东魏北齐三书》。

3. 卢思道(535—586),《隋书·卢思道传》:“卢思道字子行,范阳人也。祖阳乌,魏秘书监。父道亮,隐居不仕。思道聪爽俊辩,通侻不羁。”《北史·卢子真传》:“玄孙思道,字子行,才学兼著,然不持操行,好轻侮人物。”后折节苦读,师事邢劭。文宣帝崩,当朝人各作挽歌十首,择其善者而用之。魏收等不过得一二首,唯思道独有八篇,故时人称“八米卢郎”(《北史·刘逖传》:“其姊为任氏妇,没入宫,敕以赐魏收,收所提携,后为开府参军。及文宣崩,文士并作挽歌,杨遵彦择之,员外郎卢思道用八首,逖用二首,馀人多者不过三四。中书郎李愔戏逖曰:‘卢八问讯刘二。逖衔之。”《北齐书》无此细节。《启颜录》亦载这个故事,称卢思道“八咏卢郎”)。后入文林馆。北周灭齐,与同辈阳休之等赴长安,与颜之推奉和阳休之《听蝉鸣篇》,词意清切,为时人所重。又作《赠李若诗》《孤鸿赋》《劳生论》等,颇有不平之气。《北齐兴亡论》《后周兴亡论》作于隋初,梳理两朝历史,分析历代政治得失。卢思道卒于开皇六年。《隋书》本传载其文集三十卷(《隋书·经籍志》同),《北史》作二十卷。今存诗二十八首,以乐府为多,具有特色。《隋书·经籍志》还著录卢思道《知己传》一卷。另有《西征记》,李德辉《晋唐两宋行记辑校》据《太平寰宇记》辑录一则。

4. 魏澹(532-596),字彦深,巨鹿群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古逸丛书》本《广韵》序前列撰集人姓名,有“著作郎魏渊”。刘盼遂认为即魏澹。《隋书·魏澹传》载,魏澹专心好学,博涉经史,善属文,词采赡逸。在齐为博陵王济记室。与尚书左仆射魏收、吏部尚书阳休之、国子博士熊安生同修《五礼》。参与《修文殿御览》编修工作。书成,除殿中郎中、中书舍人。复与李德林俱修国史,后入文林馆。北齐亡,入周,为纳言中士。晚年著《魏书》,《隋书·经籍志》著录作《后魏书》一百卷。今亡,仅存《魏史议例》。《史通·古今正史》:“至隋开皇,敕著作郎魏澹与颜之推、辛德源更撰《魏书》,矫正收失。澹以西魏为真,东魏为伪,故文、恭列纪,孝靖称传,合纪、传、论列,总九十二篇。炀帝以澹书犹未能善,又敕左仆射杨素别撰,学士潘徽、褚亮、欧阳询等佐之。”开皇十六年卒。魏澹撰《诸书要略》《笑苑》《词林集》等书,注《庾信集》。《隋书·经籍志》著录《魏彦深集》三卷,已佚。今存《鹰赋》(《初学记》卷三〇)及诗五首。

5. 李若,魏郡顿丘人。《北齐书·卢潜传》附卢昌衡传称其“与顿丘李若、彭城刘泰珉、河南陆彦师、陇西辛德源、太原王脩并为后进风流之士”。后来参与《切韵》编修工作。《隋书·崔儦传》:“儦在齐时,与顿丘李若俱见称重,时人谓之曰:‘京师灼灼,崔儦、李若。”

6. 萧该,《隋书》《北史》有传。著有《文选音义》《汉书音义》。其生平事迹见上述。

7. 辛德源,字孝基,陇西狄道人。祖穆,魏平原太守。父子馥,尚书右丞,德源沉静好学,博览书记,少有重名。得到齐尚书仆射杨愔(字遵彦)、殿中尚书辛术的赏识。起家奉朝请,后为兼员外散骑侍郎,聘梁使副,受命与颜之推、魏澹等修《魏书》。后入文林馆,参与《修文殿御览》编写工作。齐亡,仕周为宣纳上士。隋初,隐林虑山,作《幽居赋》。秘书监牛弘以德源才学显著,奏与著作郎王劭同修国史。德源每于务隙撰《集注春秋三传》三十卷,注扬子《法言》二十三卷。又撰《政训》《内训》各二十卷。《隋书·经籍志》著录蜀王府记室《辛德源集》三十卷。今存诗十一首(包括残句)。

8. 薛道衡(535—604),字玄卿,河东群汾阴县人。祖聪,魏齐州刺史。父孝通,常山太守。薛道衡少以才名著称,为杨愔所赏识。在齐,与魏收、阳休之、熊安生、魏澹等修定《五礼》。陈使傅縡聘齐,以道衡兼主客郎接对之。縡赠诗五十韵,道衡和之,南北称美,后入文林馆。齐亡,归隐乡里。隋初,授仪同,摄邛州刺史。参与《内典文会集》编写。五十岁时候再次使陈,作《人日思归》。返回北方后,任淮南道行台尚书吏部,兼掌文翰。隋师临江,高颎向薛道衡以此举可克江东否,答以必克。伐陈凯旋,作《祭淮文》《祭江文》。仁寿四年(604)末被杀。《隋书·经籍志》著录司隶大夫《薛道衡集》三十卷。今存诗二十一首。

上述八人中,卢思道、李若、辛德源、薛道衡、魏澹等五人来自北齐,颜之推和萧该、刘臻三人来自江南。陆法言为陆爽之子,祖上为代人。这个家族涌现出不少文化名人。陆法言在《切韵》编纂中起到组织协调作用,真正发挥作用的是颜之推和萧该。所以序言说:“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颜外史、萧国子多所决定。”(陆法言《〈切韵·序〉释要》,60页)

颜之推和萧该能够发挥核心作用,是因为江南的音韵学经南齐末年永明文学的洗礼,已经相当普及。周颙有《四声切韵》,沈约有《四声谱》,《文心雕龙》专辟《声律》一篇,说:“凡切韵之动,势若转圜。讹音之作,甚于枘方。”《颜氏家训》也有《音辞》,论各地语言现象,说明他们都是知音者。萧该注意从音和义两个方面研究古书,著《汉书音义》《文选音义》,不是偶然的现象。从江式《求撰集古今文字表》看,语言学在北方也有发展,但是音韵学不及南方。《颜氏家训·音辞》提到了阳休之撰《切韵》一事,这大概与阳休之在南方生活学习有关。他不仅看到萧统编《陶渊明集》,也应当看到周颙的《四声切韵》。他自己编了一部实用韵书,书名为《切韵》。但在南方人颜之推看来,“阳休之造切韵,殊为疏野”。阳休之的书又名《韵略》,大约同书异名。《文镜秘府论》云:“齐仆射阳休之,当世之文匠也。乃以音有楚、夏,韵有讹切,辞人代用,今古不同,遂辨其尤相涉者五十六韵,科以四声,名曰《韵略》。制作之士,咸取则焉,后生晚学,所赖多矣。”(〔日〕弘法大师原撰,王利器校注《文镜秘府论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04页)尽管颜之推认为阳著粗疏,但在北方还是产生了影响,说明大家都需要这样的著作。萧该入长安,颜之推到邺下,把江南的音韵学知识传到北方。隋朝统一全国后,以他们两人为核心的八人聚集在一起,总结历代成果,汇集南北方音,最后由陆法言完成《切韵》一书,独享其名。李涪《李氏刊误》“切韵”条称:“精音切韵,始于后魏。校书令李启撰声韵十卷,夏侯咏撰四声韵略十二卷,撰集非一,不可具载。至陆法言,采诸家纂述,而为己有。”[《李氏刊误》,《说郛三种》(宛委山堂一百二十卷本)卷一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这个看法不无道理。

既然是南北方音的汇总,终究要有一条主线,也就是音韵学所强调的音系。《切韵序》说:“榷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73页)是以金陵音和洛阳音为主。但两者又不是完全对等,应当是以金陵音为主、洛阳音为辅的(参王启涛《魏晋南北朝语言学史论考》,巴蜀书社,2001)。当然,所谓金陵音,已经不是纯粹的江南音,南渡士人把洛阳音带到江南,与江南音合成南渡洛阳音。对此,陈寅恪《从史实论〈切韵〉》说:“洛阳旧音,为金陵士族所保存沿用,自东晋历宋、齐以至颜黄门时,已达二百数十年之久,则沾染吴音,自所难免也。”(《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52页)因此,《切韵》音系,确如周祖谟所断言:“《切韵》音系的基础,应当是公元六世纪南北士人通用的雅言,而审音方面的细微差别,主要根据的是南北士人的书音。”“《切韵》是一部极有系统而且审音从严的韵书。它的音系不是单纯以某一地行用的方言为准,而是根据南方士大夫如颜、萧等人承用的雅言、书音,折中南北的异同而定的。”(《问学集》,中华书局,1966,473页)这个音系确定之后,很快就成了官方的标准,唐代韵书多由此书(参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中华书局,1983)。王国维《书吴县蒋氏藏唐写本唐韵后》:“唐人盛为诗赋,韵书当家置一部。故陆(法言)、孙(愐》)二韵,当时写本,当以万计。”(《观堂集林》第二册,中华书局,1959,370页)音韵学知识的普及,为唐诗的繁荣发展奠定了语音方面的基础。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
切韵隋书颜之推
党派之争与颜之推的历史书写
论四种敦煌韵书残叶之性质*
《新撰字镜》所引《切韵》下平声性质考
以零散韵字为例证西夏文献《五音切韵》非“单开双合”排列
试论西夏文韵图《五音切韵》的开合口排列问题——以成对韵字为例
裴矩《西域图记》研究拾零
颜之推儿童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家庭教育的启示
浅析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家庭教育的启迪
杨坚的儒学阅读及其对“大一统”思想的发展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诗类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