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湘潭油鼓舞的艺术特征及其传承

2022-04-29 12:41周雯
文学艺术周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湘潭民间舞蹈舞蹈

湘潭地处湘水之滨,古属楚地,当地有一种独具特色的代表性舞蹈——油鼓舞。本人有幸在学校开设的民族民间舞蹈传承课程中跟随油鼓舞传承人钱继明老师学习了这一大气磅礴、古老神秘的舞蹈,对其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随之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引发了一些思考。本文将针对油鼓舞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间舞蹈文化给出参考性建议。

一、油鼓舞之概况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南卷1》中记载,油鼓舞也被称为打油鼓,是一种古老的祭祀仪式舞蹈,流传在湘潭地区,距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原常在每年端午节迎神赛会和城隍庙会时表演,意在祈求收瘟摄毒,保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六畜兴旺。根据油鼓舞的舞蹈服饰、舞姿风格和所用道具的情况推断,油鼓舞的起源应该与我国古代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据钱老师介绍,湘潭依水而建,水运发达,有窑湾等大型渡口,人们在船只上需要用油火来生存,并且当时巫风盛行,民间常有巫师以舞求神降临为民祈福以及用烧“油火”的方式来驱除所谓灵魂鬼怪的现象。从湘潭县志和“打油鼓”相关历史记载中我们了解到,湘潭打油鼓源于古代巫风,那时,巫师们将燃烧了49天的油桶翻过来,摆放在空旷的祭台上作法祈福。与文献中的记载不同,民间对于“油鼓”有两种说法,一是冈鼓身形似古代盛油容器而得名,另一是因舞蹈时须燃烧“油火”而得名。湘潭油鼓舞的发源已无从考究,但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最开始先祖们是直接敲击鼓底,后来为了使鼓声更加响亮动听,改用牛皮取代原来的木质桶底,但湘潭油鼓的外形却一直保留了一个倒扣着的木桶的形状,这也成了湘潭油鼓区别于其他地区各类鼓的明显特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文化不断发展,在明清时期,流传千年的湘潭油鼓舞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产生了众多的流派,在民间十分盛行。据钱老师介绍,明万历年间,湘潭修建高峰楼时就邀请了湘潭县巫师黄明德率众人打着油鼓驱魔降妖,以保世代平安。在明清时期的农历五月二十八城隍庙迎神赛会时,原湘潭县政府附近也有打油鼓表演。近300年,在今湘潭市岳塘区东坪镇、下摄司、竹埠港,高新区马家河,雨湖区窑湾、宋家桥、唐兴桥等地,人们会在端午节赛龙舟时用打油鼓呐喊助威。但到了晚清民国时期,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民间文化艺术没有了发展环境。及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到20世纪90年代,湘潭油鼓舞都一直隐踪匿迹,湘潭地区只剩下极个别的高龄老人曾参与过打油鼓表演,还记得少许舞蹈动作。钱老师通过多次走访、实地采风,辗转寻找并拜传承人为师,不断收集、整合、创新、发展、推广油鼓舞及相关的资料信息,使得油鼓舞近年来逐渐被挖掘出来,得以被大众所见。正因为油鼓舞所具有的独特古朴魅力,20世纪80年代,它被收录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弥补了湘潭民俗舞蹈在中国舞蹈史上的空白。在传承人的不断努力下,2020年年末,湘潭油鼓舞被确认为湘潭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2年被列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二、油鼓舞之艺术特征

(一)派别分类

在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中,根据舞蹈服饰、动作风格、鼓法以及表演方式等的不同,湘潭油鼓舞产生了三个主要的派别。第一种被称为“巡案派”,也就是以湘潭城隍庙祭祀、老君庙会、祭孔仪式等“文”场居多。第二种被称为“巫派”,这种油鼓舞需由四人完成,其中两人抬鼓,一人击鼓舞蹈,另有一人在前方扮演作法的巫师。第三种被称为“龙舟派”,其表演风格较为激烈一些。相传在很久以前,湘潭街上挑油的挑夫练就了一副好身手,他们在一次端午节龙舟竞赛中获胜,便将油桶倒过来敲打底部,并随着鼓点跳起奔放粗犷的舞蹈,威武无比。来年,他们将一些音色好的油桶用水牛皮蒙起来做鼓,每到端午节就打着油鼓给龙舟队鼓舞士气。除这三种派别外还有“迎神派” “雷公电母派”等,并且不同派别都有不同的打法、配合和动作。

(二)油鼓

湘潭的油鼓舞就是以油鼓作为主要道具的一种舞蹈。油鼓舞是中国少见的单面鼓舞表演形式,与北方鼓舞用鼓不同,油鼓是倒扣起来的,鼓身是用木头制成的斗形、上小下大的圆桶,上端以鼓皮代替木桶底,下端用方木制成Ⅱ形底架。其装饰也不同,有的鼓身与鼓面会分别刻画龙、豹等图案,现代的油鼓有时会在鼓身上着漆,使其更加具有艺术审美情趣。鼓棒长33厘米,直径3厘米,上下一样粗。油鼓并没有严格的尺寸、规格,有比较小的油鼓,一人就可以拿动;也有需要几名壮汉才能拿动的大鼓,但只要便于打击即可。书籍记载说,油鼓有用绳将鼓系在底架上的,但在油鼓舞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这种形式已不再常见,分离的底架和鼓身使得在人们表演时油鼓的搬移更加轻松便捷。鼓的起源、结构和社会发展、物质生产条件密切相关。从古至今, “鼓舞”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彳正,激励各民族团结奋进,例如有原始时期的“击石附石,百兽率舞”,也有秦汉时期出现的技艺高超的踏于盘上的盘鼓舞,竖立而击望与天共精神的建鼓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往日益频繁,所以在鼓的造型、制作工艺和表演形式等方面就更趋向多样化。

(三)鼓法及服饰

在我们的刻板印象中,打鼓表演中最重要的是鼓声响亮以及其多变、丰富的节奏带来的震撼,而湘潭油鼓舞却没有规定成套路的鼓谱和鼓点节奏,多以舞蹈带动鼓点,表演者常随舞动击鼓,但舞蹈始终以鼓为核心,围绕鼓不断变化,鼓在整个表演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据相关书籍记载,传统打法每鼓(少则十余鼓,多达二十余鼓)配舞者八人,以鼓为核心,分内外三层,踏“禹步”绕鼓起舞。内层为击鼓者三人,赤脚,着玄色对襟衫,袒胸露腹,系三角形豹纹花裙,每挝一槌,随之“嘿”的一声吆喝,挥动鼓槌,从左向右绕鼓旋舞,有“洗脸”“照镜”“梳头”“理鬓”“贴花”“点朱”“开弓”“斠棒”等动作。中层为掌旗者三人,赤脚,着黄色裤衫,各执青、赤、黑、白四色织物镶成的长方形小旗一面,旗杆长达丈余,上饰羽状形纹;舞蹈时,随鼓声将旗举起交叉,同时附和吆喝一声“嗨”,旋转方向与击鼓者相背。外层舞者两人,赤脚,一饰“雷公”,一饰“电母”; “雷公”背上饰有翅膀,手执錾斧, “电母”手执圆镜,从左向右旋舞。此外,另有一副手,手执火炬,紧随“雷公”身后,不时向火炬喷油或撒硫黄,火焰腾空而起,以象彳正雷火,民间俗称“油火”。实际表演的鼓舞与书籍记载的整体舞蹈、风格一致,皆动作粗犷,鼓声节奏明快、铿锵有力,给人以威武刚烈之感。其次,击鼓的经典动作也相差不大,而在现代的油鼓舞演出中,副手手执火炬,不时向火炬喷油或撒硫黄,以蹿起来的火焰象彳正雷火的形式已经不见。现在的油鼓舞的动作有了丰富的发展,不再是单一的左右手敲击,而是有了不同空间高度和身体方位的变化,敲击鼓的方式也多样化了,鼓手们有时做整齐划一的动作,有时做不同的动作,形成不同的构图,整体队形变化较以前更加丰富多样,以前较多呈现为四方形的横竖排对齐而舞,简单直接、一目了然,现在可以呈现出多种多样规则或不规则的几何图形。服饰方面,以前舞者多身着三角形豹纹花裙,赤脚而舞,现在油鼓舞的服饰在结合以前的风格样式的前提下有了很大的创新,不再拘泥于过去的款式,而是随着时代的审美潮流在不断改进。

三、油鼓舞之传承

从原来书籍中记载的油鼓舞到如今实际舞台演出的油鼓舞,我们可以看到油鼓舞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无论是基本鼓法,还是油鼓道具,又或是服饰舞美等。从快要消失殆尽到被挖掘整理,再被搬上舞台,这一过程,无疑是文化的再度发展和民间舞向舞台艺术的升华。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活变得更加科技化、智能化,民问的风俗活动普及性便在下降,与现如今的生活联系不密切的社会活动也正在逐渐减少,湘潭的油鼓舞也随着庙会活动的减少和取消而不断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现代文化生活方式多种多样,逐渐取代了民间艺术活动,地方性民间艺术逐渐被冷落。为了保留住我们的民问文化艺术样式,改善这一现状,如何推进地方性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推动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实现民间传统艺术的再发展,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20世纪40年代将民间原生态舞蹈艺术搬上大众舞台的舞蹈前辈戴爱莲、贾作光等人深人少数民族地区,采集当地的原始舞蹈素材,经改编加工美化后使之符合舞台演出的标准。由此可见对民间原生态舞蹈进行发掘、整理、提炼是保护、传承和发扬地方性民间舞蹈的重要步骤,也是继承发展民间传统舞蹈的必要途径。同日寸民间舞蹈具有以人体动态保存文化与表现文化、群众之问直接进行传承、在一定环境中进行传承、随社会生活改变而发展以及从民间向舞台艺术升华的文化特彳正,所以我们在探究如何传承油鼓舞时,可以利用“动态切人、意境描绘、个性升华”的动态切人方法,深人民间获得第一手资料,掌握最原生态的民间舞蹈表演方式并对其加以整理、提炼,将其按照当代的艺术审美和艺术作品的标准进行艺术加工和再度创作,展示在文化受众面前。然后要利用收集到的资料整合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并予以教育传播。这种路径可以把地方性民间舞蹈中的特色部分更典型、更集中地展现在舞台上,并不断推广传播,扩大影响力,再通过教育教学的方式增加地方性民间舞蹈的普及度。

湘潭油鼓舞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如今又常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这与传承人的努力密不可分。钱继明老师先后开办了油鼓(舞)展示中心,成立了“湖南钱继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两年后又带头成立了“湘潭油鼓民俗艺术研究中心”,为的就是可以让市民朋友近距离了解湘潭油鼓舞。近年来他依托协会的优势,大力推广湘潭油鼓舞,以公益课堂的方式教广大市民学习油鼓舞,并融人一些现代元素,例如湖南卫视《当红不让新青年》中就有油鼓舞与说唱的新式结合。不光是大众层面的传播,油鼓舞还走进了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金庭学校等10余所学校。湖南科技大学更是针对湖南民间舞蹈打造了一项线上精品课程,其中就有对油鼓舞的系统介绍和教学,吸引了一大批学生关注。2020年8月8日,加拿大国际青少年舞蹈大赛非洲原生态鼓舞与湘潭油鼓舞开展了精彩的网络直播对垒,二者的梦幻联动,昭示着湘潭油鼓舞正在走向世界。

四、油鼓舞之我思

了解探究了湘潭油鼓舞之变迁,心中不禁感叹传承发展一种民间文化是多么的艰难。舞蹈的发展有其自律性和他律性的不同影响,以湘潭油鼓舞为例,从其发展的他律性来说,当今社会是一个文化包容、融合的多元文化社会,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这种全民的、回归式的、自我认同式的文化自信,对油鼓舞的传承发展来说,无疑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我们可以从中产生强烈的文化获得感。但我们在对其进行创新发展时,要注意权衡其自身独特的艺术特征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其间的“度”,不可失其本真,亦不可一成不变。从其发展的自律性来说,油鼓舞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如果还是顽固守旧,保持之前的古老样式,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不被人们所需要,会永远地封存在历史的长河中。油鼓舞自身所具有的表现形式、动作特征、舞蹈构图等内在冈素都是在不断改变中的,我们需要跟随时代进程,不断加以改善,这样才能使其拥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作者简介]周雯,女,汉族,湖南益阳人,湖南科技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音乐舞蹈教育。

猜你喜欢
湘潭民间舞蹈舞蹈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学舞蹈的男孩子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湘潭是个好地方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湘潭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研究
湘潭大学艺术学院作品选
我和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