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的开放式教学

2022-04-29 12:14陈廷燕
新教育·综合 2022年8期
关键词:开放式教学数学素养创新意识

陈廷燕

【摘要】想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以开放的教学模式营造自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课前开放,引导学生感知教学;课中开放,关注学生发展;课后开放,强化学生应用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数学能力。

【关键词】数学素养;开放式教学;创新意识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活力。为此,本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视数学课堂的灵活性,打破学生学习数学的课堂限制,紧密联系生活,搜集、分析问题,运用数学的多种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在学习与运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课前开放,感知数学

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学内容只限于教材,封闭而缺少灵活性,学生学得寡然无味,所以教学内容应该从封闭走向开放,让数学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在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近感。首先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社会中进行实践调查,由课堂走向课前,这样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面,丰富学生的感知,还能够培养学生自己主动寻找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知识的能力。小学数学的许多知识都是抽象概括的产物,但它又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更主动、深刻地掌握知识,在教学中我会根据教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用教学方法。如为了让学生明白物体个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在教学“植树问题应用题”时,我安排学生在课前数一数在路边看到的一排排街灯、一棵棵树等,让学生初步感受物体个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学习百分率应用题时,可以在课前提前布置学生回家动手种豆的任务,看一看种下几粒豆,长出几棵豆苗等。然后在教学始就让学生汇报自己课前实践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揭开新的知识,探讨新的学问,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热情,提高学生探究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向课前活动延伸,不仅丰富了学生学习的渠道,还为学生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课前开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充满数学,便会更加主动学习数学,对知识点的印象更深。

二、课中开放,注重发展

发展是我们人类的基本特征,数学教学应克服“只见概念不见人”的偏颇,正确地对待学生,给每个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得到进步。在课堂中进行开放教学,笔者注重以人的发展为本,营造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1.让学生自主提问。在开放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质疑问题,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教师满堂讲、学生被动听向学生主动学进行变革,建构学生质疑、探究、解决问题的新模式。如我在教学有关元、角、分认识的应用题时,先在课前让学生了解、调查、购买学习用品,然后在此基础上创设了一个“购买学习用品”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主选择买自己中意、需要的东西,同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买物品的,并把买的过程编成一道应用题,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对钱的单位换算有深刻的认识。如此设计开放教学活动是让学生基于生活经历亲身体验的直观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依据实际有效选取数据的能力,还让学生学会把生活实际转变为数学知识。学生学会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思考数学问题,学习的主动性也能得到强化。

2.让学生主动探究。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的再创造,而不是把课本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并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灵活展现知识,丰富学生的想象,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兴趣和自主学习的动力,让学生自己探索和发现规律,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通过以下步骤教学:

(1)自己演示。为了让学生理解圆周长的概念,我让学生上讲台将“圆的周长”教具放在投影仪上演示,并说说自己对圆周长的认识,引导学生对圆周长这一抽象的概念形成一个形象的认知。

(2)自做实验。学生自主动手操作,把已经准备好的直径分别是3、4、5厘米的3个圆拿出来,分别沿着直尺边缘刻度滚动一周,并做好记号标注出长度。

(3)自主活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认真观察后,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因为有了前面的感知,学生在这个环节会产生许多想法,让学生尽情地自由畅谈,说出自己的想法、疑问和感悟,教师只在一旁适当引导。

(4)自我归纳。通过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不论圆的直径多少,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由此得出:圆的周长÷直径=3倍多一些,这个“3倍多一些”是一个固定的值,我们称它为圆周率。

(5)自推公式。再通过多媒体形象生动、直观易懂的图像演示,引导学生由概念的认知到理解归纳,让学生自己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像这样运用多媒体形象性、再现性、直观性的独特优势,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真实性,在课堂上自觉动手、动口解决问题,对知识的认知便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仅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还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思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能用多种途径解决问题是创造性人才所必须的素质。因此,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应从多方面角度入手,发展学生的求异、逆向等思维,在创新活动中形成一种习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明明有18本小人书,送给妹妹5本,爸爸又给他买了7本,明明现在有小人书多少本?”时,由题可知,这道题用数量关系表示应是18-5+7=(),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顺向思维后,把问题进一步转换成逆向思维问题,进而发展学生的逆向思考能力,即:明明原有若干本小人书,送给妹妹5本,爸爸又给他买了7本,他现在有20本,问明明原有多少本小人书?转换后其基本数量关系和原题是一样的,即()-5+7=20,但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把这个基本关系逆转为18-5+7=()才能解决。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其他思维能力。

对解决数学问题来说,得到的问题答案可能是唯一,而解题方法却不是唯一的。数学教学中得出一种解题方法后,教师还应教给学生两种甚至更多种方法,教会学生打破固定的思维模式,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促其养成多方位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4.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大家在关注教学结果的同时,应更加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应努力创设一些能让学生亲身经历的事件活动,让学生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知识、技能、态度和方法。这样的数学课堂真实、自然又充满人情味,促使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自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怎样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笔者在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时就设计了这样的过程。

在教学数的组成、数的读写时,笔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打靶的游戏,学生通过给3位选手计分体验数的组成。通过汇报选手的得分,进行数的读写练习。以给第一位选手计分为例,他7次投掷得分是100分、10分、10分、1分、100分、10分、100分,学生在记录器上记录完后,教师提问:你是怎样记录的?1号选手的最后得分是多少?学生回答:我是这样记录的—百位上有3条横线,表示3个百;十位上也有3条横线,表示3个十;个位上有一条横线,表示1个一。3个百、3个十、1个一,合起来就是331,所以1号选手的最后得分为331。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看、听、说、写的过程中充分体验了数的组成。

5.允许学生追问。调动各种积极要素,充分挖掘课堂信息资源,使其效益最大化,是所有教师教学中的期待与追求。一堂课犹如一个蕴藏丰富的宝矿,开发得越充分,为学生所用的信息就越多,学生就能有更多的收获。允许学生追问教师忽略的知识点,顺势引导学生向着追问的思路进行深入思考,大胆质疑,勇于发表不同声音,也会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在观摩“可能性”这节课时,笔者深有体会。授课教师设计了几个不同层次的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其中一个是转盘(盘里交错有3块红色、2块黄色、3块绿色的色块),转到哪里,就赢得相应的玩具,学生的兴趣与参与热情非常高,听课的教师也被师生的一问一答吸引着。教师边演示边提问:“昨天我在家转了80次,你猜猜出现红、黄、绿的次数分别为多少?”学生几乎都认为红色出现30次、黄色出现20次、绿色出现30次。突然有一位小男孩站起来追问:“老师,这些色块出现的概率一定是30、20、30吗?”于是原本平静无声的课堂犹如一石落入水中,学生纷纷质疑起来,并主动思考问题,课堂“热闹”了起来。经过剖析,学生似乎有所感悟,纷纷举手交流,于是出现了其他答案:可能是10、30、40,可能是20、30、30等情况,只不过这种结果与其他的结果相比,出现的几率更大。学生的追问,能够把教学中的重要资源凸显出来,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也常常引导学生追问,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追问,不仅促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还可以弥补教师备课的不足,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6.给学生出错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也要给学生出错的机会,巧用错误资源。如果教师在课上害怕学生出错,只一味地灌输知识,这样学生是无法真正理解知识的。开放的课堂是让学生自己动起来,教师要给学生亲自体验的机会,允许出错,学生才能真正地深入理解知识。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我教给学生量角的方法,害怕学生出错,就耐心地教学生使用量角器,特别强调“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方法,可偏偏在课上学生把30度的角读成了150度,我害怕学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就让学生讨论角内外圈的读法。随后开展针对性的课堂训练,但效果还是不怎么好。到第二次教学这一课时,我改变了教学方法,不再由教师直接传授,而是先让学生预习后,引导学生观察量角器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量角的时候,主动尝试、探究量角的方法。当学生再次出现相同的错误时引导学生讨论该角度究竟是30度还是150度,自己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让学生探讨出解决的办法,从而产生真正的实践体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要上好数学课一定要充分利用学生认知冲突,抓住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让学生不要害怕出错,鼓励学生思考、争辩,教师适当引导,要让学生主动经历学习的过程,在尝试、交流、思考中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7.让学生自尊自信。尊重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参与的快乐和成功的自信,一直是我教学时坚持的理念。上课时,我始终面向每一位学生,适时地评价、积极地鼓励,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参与的快乐和成功的自信。例如,当学生能用简单的例子解决问题时,我会说:“用简单的事例说明了深奥的道理,真精彩!”当学生在计算中出现了错误时,我会说:“这是小数计算中的一种很重要的新情况,你第一次尝试做,出现错误是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你看,正是因为你的问题引发了大家的思考,给大家带来了重要的提示,我们该谢谢你。”课堂上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热情,少一些冷漠,教师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才能体验快乐、感受成功、享受幸福,才会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三、课后开放,强化应用意识

教学活动向课后延伸,需要教师摒弃在课堂内解决所有问题的传统封闭式教学模式,开展开放式的教学,引导学生把问题带出课外、带向家庭、带到生活、带向社会。让学生把学问运用于社会实践,是数学教学的目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了解,认识数学知识的价值,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使学生不再感到学习数学无味、枯燥或难于理解。如学完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我课后布置学生测量自己周围物体的面积大小,如书桌、书本、房间等,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明白数学知识是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加强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如教学“米、千克的认识”,我让学生到操场走一走,估计自己一步的距离长度和操场一周的长度,或是掂一掂自己的课本、小书包的重量等。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后,有助于引导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身边有关数学的事物保持好奇心,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总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开放式教学,能让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开放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多角度发展学生思维、实践等各方面能力,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数学探究活动场所,丰富学生的认知,从而不断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马莲.略谈小学数学教学[J].读与写,2017(25).

[2]高娟.利用体验学习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陕西教育(教学),2016(01).

猜你喜欢
开放式教学数学素养创新意识
议高中数学开放式教学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论初中数学开放式教学的参与要素及其方式优化
数学建模竞赛促进大学生数学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初中数学教学之二三思
开放式教学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探析
常规教学模式下有限开放型课堂的设计与实践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