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民族高校音乐教育的实践路径

2022-04-29 10:46高巧艳布日古德
当代音乐 2022年8期
关键词:民族高校实践路径音乐教育

高巧艳 布日古德

[摘 要]本文对课程思政融入民族高校音乐教育中的研究,立足于当前民族高校音乐教学现状,挖掘教学内容、思政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有效的改革措施。力求通过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深入挖掘教材思政元素、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课外艺术实践以及运用网络平台等方式,使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有机结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標。

[关键词]课程思政;民族高校;音乐教育;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2)08-0044-03

[基金项目]2021年度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ZSZX21292);2021年度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SZ2021013)。

[作者简介]高巧艳(1981— ),女,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布日古德(1980— ),男,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讲师。(通辽 028043)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民族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也必须担负起思政育人的重任。本文以民族高校音乐教育为例,从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途径等方面,在民族高校音乐教学中,构建以文化精神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同时,立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从我国多民族统一的现实角度出发,使学生形成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整体观,立足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战略和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的现实,树立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主体性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本土音乐文化情怀,增强文化自信,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一、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一)增强教师育人使命感

课程思政要强化和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要统筹考虑教师认识的提升和能力的提高,在教师层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高度统一。对教师个人来说,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把核心价值观,以及民族复兴的重任,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要把课程思政作为提升教师自身执教能力的重要方面,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我国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立德树人”强化“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1]。教师育人能力建设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制定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政策制度体系,为推动民族院校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总之,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师要增强教师育人使命感,进一步明确育人的职责,增强育人的意识。将音乐学各类课程与思想课协同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实施课程思政,发现和挖掘民族高校音乐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的教育过程,从而达到全方位育人目标。

(二)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注重言传身教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教育,同时,也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思政课教师来说,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教师要把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实现民族复兴的感悟传递给学生,教师自身的能动性至关重要。教师要成为学生做人的一面镜子,教师就是课程思政的优良载体。教师的言传身教既是个人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体现,又体现着学校的教风和校风。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影响着学生做人做事的方式。所以,教师不仅要注重教书,更要注重育人,不仅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另外,通过加强教师对国情和社情的了解,摆正心态,并通过集体备课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再有,建立专项经费,完善教师评价体系。使高校教师要具有教育责任感,在音乐专业教学中,认真落实好课程思政。

(三)提升音乐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提升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最终仍需落实到教学主课堂上。因此,如何提升专业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胜任能力,便成为课程思政推进中的重大课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能力。为此,需要注重开展对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培训,将德育意识落实到教学环节,在教学督导随堂听课、教学技能比赛、日常研修培训等方面强化德育能力,引导广大教师担负起育人责任。音乐专业教师不仅要传授书本知识,还要注重塑造学生的思想品格,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总体来说,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工作要具备对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运用能力。还要通过常态化培训学习,帮助教师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使专业教师逐步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能力与素养。最后,教师还要做好思政课的教学设计能力,专业课教师要想抓好课程思政工作,必须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使思政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入心入脑,生根发芽。

二、不断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实施

(一)把“立德树人”融入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

课程思政育人的关键在于课程建设,课程内容的价值引领与德育功能决定了育人的效果。民族高校音乐教师应当加强课程内容建设,根据音乐教育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把握文化育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通过精心的课程设计,把具有教育功能的典型案例融入音乐课程之中。首先要培养爱国精神,要具有家国情怀,把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特别是把具有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的文化融入到音乐教学内容中,树立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基础性、长远性的工作,学校将充分发挥好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持续强化课程育人的广度和深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这就要求民族高校要有思政氛围、学院要有办学特色、专业要有鲜明特点、课程要有品牌、讲授要有风格、教师要树立榜样力量,要通过典型案例进行道德意识学习,使学生端正态度,增强责任、担当和服务意识,同时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二)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

民族高校音乐教育中,要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挖掘”指的是教师在备课时,对课程内容的再梳理、再认识,“挖掘”的主角是教师,体现的是教师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对身外世界的认知。在讲课时,把思政元素自然、有机地融入,而非硬切入、直接添加,课程思政最高的境界是讲课的过程做到浑然一体、无缝衔接。高校专业教师要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内容。教师要结合学科课程背景、发展历程、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從中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提升学生对思政价值的认同。比如,在民族高校音乐教育中,要把地方丰富的红色音乐资源融入教育教学。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理解课程思政元素。另外,通过强化思政元素内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各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

(三)注重思政教育教学设计

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音乐教学全过程,思政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需要特别注重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工作中的协同引领作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协同创新机制,不断加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要注重在传授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全面修订音乐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思政教学指南,建立健全符合中国国情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另外,还要修订完善教学大纲,健全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完善课程设置,建立课程标准和评价制度,落实校领导和教学督导听课制度。要把思政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深入挖掘音乐专业课的思政育人内涵,细化课程思政具体目标,做到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明确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一)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音乐专业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穿插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阵地。民族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必须将思政课程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要深入挖掘课程和教学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民族高校承担着培养民族音乐专门人才的任务,这些民族音乐专门人才承担了宣传和服务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使命,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各族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道德情操,切实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牢记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打造良好的高校政治生态。聚焦思政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厚植学生家国情怀

爱国,是每位学生应当具备的重要情怀。教育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怀,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们的心中扎根。要在教学中阐释爱国主义的要义、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特别是要科学辩证的看待历史问题,要借助案例形式,引导学生热爱祖国,贡献国家。让爱国主义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要注重结合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让学生形成更为清晰的认识和认知。让学生们投身专业研究,投身为国奉献的社会实践中。比如从中美贸易的危机与挑战,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厚植学生家国情怀。

(三)培养学生奋斗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最需要的就是奋斗精神。高校课程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教育学生敢于担当、拼搏奋斗的精神。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内容设计上,要重视奋斗精神内涵的挖掘和整理,通过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的梳理,借助红色案例的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奋斗精神的实质。要有民族伟大复兴的担当和理想信念。并加大对古今中外历史名人的案例教学,让学生不断增强勇于奋斗的动力。音乐专业教育课的设计要把专业知识传授与自强不息精神培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不怕苦、不怕难,勇于挑战,培养学生成为新时代合格的接班人。

四、完善课程思政实践途径

(一)通过社会音乐艺术实践,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族院校通过音乐专业实践和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感受音乐艺术魅力的同时,也接受了思想上的洗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被学生深度认同、自觉践行,仅仅停留于课堂上的理论教育和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它是一个思想教育与社会实践孕育相互促进的过程,是一个内化与外化相辅相成的过程,要通过融入社会的实习实践去体验、贯彻和落实。”[3]民族院校宣传和推广课程思政艺术实践路径。通过开展中华优秀音乐文化艺术实践的活动,不仅展示了新时代大学生良好的艺术素养和精神风貌,特别是通过歌颂高雅艺术与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将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进一步抒发学生家国情怀,引领学生道德观建设。

(二)运用网络平台,丰富思政教育的手段和形式

在传统思政教育的基础上,结合新媒体平台,充分利用各种网络、APP等媒体平台,丰富思政教育的手段和形式。在音乐艺术教育特殊审美视域的理论和实践中,积极探索实施音乐课程思政有效的路径,通过网络思政文化的生产和传播,传递主流社会价值观。通过网络平台的运用,贴近学生身心特点和话语体系,增强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增进学生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更好地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目前在校大学生以90后和00后为主,高校网络思政文化建设应把握这代人思想实际,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栏目和作品,多用青年话语体系、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展现高校学子的生活状态,关注年轻群体感兴趣的话题,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关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网络文化的生产和传播,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短视频、网文、手绘、漫画等网络文化作品的制作与创作,强化他们在网络思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们用自己创作的健康向上的网络文艺作品影响同学,引领校园文化风尚,传递主流价值。”[4]

结 语

民族高校音乐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本土音乐文化情怀,增加文化自信,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站稳政治立场,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本文以课程思政融入民族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实践路径研究为切入点,充分挖掘音乐教育中课程思政的人文价值,为本地区乃至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这对树立学生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注释:

[1]苏霍姆林斯.教育智慧格言[M].肖 甦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280.

[2]厉 励,李艳丽,赵 冉.以立德树人为导向 打造特色课程思政[N].河南日报,2021-09-24.

[3]李俊杰,罗如芳.肩负新时代民族院校使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重要讲话[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4):7.

[4]吕春宇.网络思政是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一环[N].光明日报,2021-07-14.

(责任编辑:韩莹莹)

猜你喜欢
民族高校实践路径音乐教育
高脚竞速运动引入民族类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内涵研究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民族高校逻辑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新时期高职音乐教育的思路初探
民族高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