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雪丹 杨作东 仲广群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提出,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研究者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助学课堂”是一种集启发式教学、有意义的接受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尝试教学等多种教学法于一体,真正凸显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体地位的先进教学法。顾明远先生认为:“助学课堂让学生充满生长的力量。”本文主要研究助学课堂中师生的语言特点,探究数学助学课堂的价值。
助学课堂的方法有三,即自助、互助、师助。学生课前借助探究助学单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小组交流研究成果,学生可以自由补充、提问、质疑、辩论和反驳,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在适当时候给予帮助、提升或总结,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建构学习。助学课堂的操作模式如下页图1所示。
图1 助学课堂的操作模式
笔者通过对多节小学数学助学课堂中师生的语言进行质性研究,并对三节小学数学助学课堂中师生的语言进行量化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下页表1—表3 所示),得到助学课堂中师生的语言有如下特点:教师讲授语言明显较少,且用更多时间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拓展或总结;相反,学生语言大幅度增加,远超过教师语言的占比。
表1 三种语言分别占课堂时间的比率%
表2 教师语言比率表%
表3 学生语言比率表%
【课例片段1】苏教版六下《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复习课
助学题:我会整理,关于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你知道些什么?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出来吗?(学生讨论)
师:请同学来展示一下,你是怎样整理的?
生1阐述自己整理的结果。
师:谁来给他评价一下?你觉得他是用什么方法整理的?
生2:他用文字整理的。
生3展示列表法。
生4:我从图形、特征、公式这几个方面分别介绍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
生5:我觉得你整理得很有次序。
生6:比较有条理,我觉得你的图形可以画出来。
生7:表格方法比文字方法更高级,能更清晰地进行分类。
师:还有谁愿意来展示?说一下你是怎么画的,先画的哪儿。
生8:我先画中间的主题“立体图形”,再画体积单位和面积单位,然后整理了四个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锥和圆柱,整理了它们的特征、体积公式和面积公式。
师:你觉得这种画思维导图的方法和前面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生9:思维导图可以呈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师:其实,面积、体积公式之间也有联系,谁做整理了?
生10:长方体是基础的立体图形,通过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和圆柱的体积公式……
生11:你的这张图可以更清晰地呈现这几种立体图形的体积之间的关系。
师:不管是圆柱的体积还是圆锥的体积,都可以由一个基本图形——长方体推导出来,这里面体现了转化的思想……
【课例片段2】苏教版二下《两步计算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助学题:编一编,根据“18-10+13”这个式子,来编一道“问题解决”。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1:图书角原来有18 本书,借走了10 本书,还剩几本书?又送来了13 本书,现在图书角有几本书?
师:他编的这道题目里有几个问题?我们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加减法题目是几个问题?能不能帮他修改?
生2:图书角原来有18 本书,借走了10 本书,又还回来13本书,现在图书角有几本书?
生1:我不同意你的说法,因为只借走了10本书,怎么能还回来13本书呢?
生3: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图书角原来有18本书,借走了10本书,又买来了13本书,现在图书角有几本书?
师:这样就符合两步加减法题目中只有一个问题了。还有没有其他想法?
生4:车上原有18 人,下车10 人,又上车13人,离站时有几人?
…………
由上述两个课例分析可知,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在课堂中思考、交流、讨论,他们才是整个课堂的主人。课堂对话不局限于师生对话,更多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通过不同的对话模式,成功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自助、互助、师助)展开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学生的表达体现出他们进入了深度学习,这正是助学课堂最精妙之处。此外,教师在提问后会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即使有个别学优生反应快、积极举手,教师依然会等待大部分学生思考成熟,再邀请学生回答,这也是助学课堂的一大特点。教师优先邀请学困生回答问题,学困生的回答可以将学生的普遍性问题暴露在课堂上,教师便能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诊断和教学,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综上可知,助学课堂首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是师生共同演奏的“交响乐”,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地表达、交流,说明学生已经意识到“我是课堂的主人”;其次,助学课堂给学生互相学习的机会,学生在同伴的相互赞同、点评与批判中不断进步,这一过程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最后,助学课堂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变得有据可考、有路可循,如学生在课堂上发言是表达、互动、质疑、批判、反思的过程,有助于他们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自省能力等,也有助于他们养成合作、理解、宽容等优良品质。
当然,数学助学课堂仍处于发展阶段,对其课堂中师生语言特点的研究只是极小一部分工作,仍有许多方面亟待探究,如数学助学单的设计与使用、学生数学学习效能感的培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