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丽 王一梅
【摘要】本研究采用马赛克方法、基于儿童视角对儿童自然缺失症进行探讨。本研究发现,父母教养理念不科学、城市建设规划不合理、电子媒介使用不恰当,导致儿童没有足够的时间、空间与自然接触,且与自然接触的内容单一。据此本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政府要顶层设计,制定总规划;家长需理念转换,有意识引导;幼儿园可以幼儿为本,还原自然环境。
【关键词】自然;自然缺失症;儿童视角;马赛克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2)03-0030-04
【作者简介】郭丽(1994-),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市职业大学教育与人文学院教师,硕士;王一梅(1970-),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市职业大学教育与人文学院教授。
一、问题的提出
每个儿童自出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和认识,大自然以及周围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与现象最能引起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人类渐渐远离了山川、森林、溪流和原野,儿童与自然之间产生了令人惊异的断裂。理查德·洛夫(Richard Louv)将此现象称为自然缺失症。自然缺失症并不是医学名词,其之所以被描述为病态,意在唤起公众对儿童健康的全面认知和对自然助益的高度关注。儿童与自然的脱离有一些直接的后果,它会造成感官的逐渐退化,造成例如肥胖率增加、注意力紊乱和抑郁现象等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病态。间接地,它会损害着儿童的道德、审美和智力成长。一个从小对生命和自然失去敏感的人,长大之后怎么会关心地球环境和人类命运呢[1]?
本研究从儿童视角出发,采用一种倾听幼儿的研究方法——马赛克方法,对江苏省苏州市1所省级示范园的大班儿童展开调查,旨在以儿童的视角来展现儿童与自然之间当下的实然状态,找寻出儿童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应然之境,探索促进儿童与自然关系的新的可能道路。
二、研究方法
(一)马赛克方法的含义
马赛克方法是英国学者艾莉森·克拉克(Alison Clark)和彼得·莫斯(Peter Moss)在1999年开展的“倾听幼儿”研究中提出并应用的,主要想解决的是“如何倾听言语能力有限、表达方式与成人截然不同的5岁以下幼儿”这一难题。该方法是一种融合了多元方法、多重声音的研究方式,它把不同的视角结合到一起,以便和儿童共同构建一幅有关儿童世界的图景。这个图景既可以是实践者和个别儿童一起构建的,也可以是实践者和成群的儿童、成人一起构建的,从而创造出既属于个人,又能彼此共享的故事。马赛克方法将观察、访谈等传统的质化研究方法与参与式方法结合起来。在参与式方法中,儿童直接参与有关研究材料的建构和讨论中,而不仅仅作为研究对象[2]。
(二)马赛克方法的实施
马赛克方法促使幼儿有机会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或者说用其“一百种语言”来表达他们的观点。每一种工具,如拍照、地图制作等,都提供了一个碎片。当我们把两种工具组合到一起时,我们或许可以了解幼儿的兴趣和他们认为重要的事物。当我们把系列的工具组合到一起时,我们就可以更为详尽地了解幼儿的看法。本研究方法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运用多种工具来搜集、记录幼儿和成人对于自然及儿童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看法,第二个阶段则是把第一个阶段搜集的各种资料汇集到一起,展开对话和反思。
1. 观察。选择叙事形式的观察,围绕两个问题对幼儿进行观察,一个是“幼儿与班级里的自然角、幼儿园里的种植园互动如何”,另一个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与自然有关的元素或场景有多少(除了自然角、种植园以外的)”。
2. 儿童访谈。与幼儿对话是马赛克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访谈让我们可以和幼儿谈论他们所接触到的“自然”。本研究中儿童访谈主题主要围绕“幼儿在自然角、种植园的参与体验”及“幼儿日常生活中与自然的接触情况”。
3. 儿童拍照。这为幼儿提供了另一种交流模式。本研究中引导幼儿在自然角区域及种植园中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拍照。
4. 地图制作。是一种儿童对一个地方进行二维表征的方式。本研究中請幼儿对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进行地图手绘,以便倾听幼儿的兴趣所在。
5. 成人访谈。搜集成人的看法,把儿童的观点和成人的看法都作为有关儿童生活之对话的组成部分。本研究中成人访谈主题主要围绕“自然在幼儿成长中的意义和价值”及“目前儿童成长中与自然接触的时间与机会”。(见下表)
三、研究结果及讨论
(一)儿童自然缺失症的特征
1. 儿童与自然接触的时间匮乏。研究者利用观察法观察幼儿在幼儿园中与自然接触的情境,并通过与幼儿、成人访谈了解幼儿在幼儿园之外与自然接触的情况。在幼儿园中,最具“自然特色”的是自然角和种植园。区域游戏中,选择自然角的幼儿寥寥无几且也仅是走马观花式地晃悠一会儿就离开了。种植园总是处于“一时(检查)热闹”后的荒凉寂寥。幼儿户外活动基本是“眼中可见绿意但奔跑在塑胶跑道上”。在家与幼儿园来往的路上,儿童关注的是“有卖气球的,有卖棉花糖的,还有很多楼和车”。假期里,幼儿表达出对公园的向往,“公园里有小伙伴一起玩滑滑梯,但妈妈没有时间陪我去,因为妈妈要陪姐姐写作业”。访谈中,有父母表示“不否认自然对于幼儿成长的价值,但跟其他因素比起来很容易被忽视”,快节奏的生活使得父母没有太多时间和心情陪孩子在上下园路上闻花香、听鸟鸣。整合以上碎片化信息可见,幼儿与自然接触的时间得不到充分保障。
2. 儿童与自然接触的空间受限。在与幼儿、成人的访谈中,研究者了解到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能与自然接触的空间不多。祖辈们的童年几乎都是在田埂上、溪水间、野花丛中度过。随着快速的城市化,高耸入云的大楼拔地而起,占用了本该绿意盎然的自然之地,幼儿们只能在小小的笼子里看飞禽走兽,在角落里的种植园中认识植物百科。动物园成了孩子们对大自然最大的想象。在“最喜欢地方”的地图绘制中(见下图),幼儿画了有滑滑梯和攀爬网的公园、有锻炼器材的小区以及满是娱乐设施的游乐园。由此可见,幼儿的兴趣点更多彰显在“建筑、设施、玩具”等人造物上。植物、昆虫等常见自然元素却鲜有体现。儿童被圈养在现代化的大都市中,与自然之间产生了令人惊异的断裂。
3. 儿童与自然接触的内容单一。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在幼儿园接触自然的内容比较单一,主要是班级自然角、种植园及园里不多的观赏型绿化。从幼儿在园内对自然的拍摄照片来看,与植物相比,幼儿对于自然角里色彩鲜艳的装饰品更感兴趣,对种植园里偶遇的昆虫关注更多。幼儿园现有的无教师维护、无幼儿互动的自然角和种植园并不能满足幼儿的探索需求。幼儿园之外,儿童与自然接触最多的也就是公园与动物园了,而在这些地方,幼儿的注意力也基本集中在游戏玩伴及娱乐器械中。假期里父母领出去的短暂旅游,也以赶路、拍照为主,幼儿几乎没有合适的机会与自然发生深层次情感互动。过去丰富的例如摔泥巴、滚铁环、玩卡片等游戏逐渐被电视和游戏机所替代,儿童与自然接触的内容逐渐电子化。
(二)儿童自然缺失症的原因分析
1. 父母教养理念不科学。父母的教养理念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方向。一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使家长和幼儿卷入不正常的教育竞赛中,游走在各种兴趣班、辅导班之间,使得幼儿根本无暇沉醉在大自然中。访谈中有父母表示“接触自然对孩子升小学没有什么作用,有时候还危险”“实在忙啊,每天家里公司一堆事,根本感受不了大自然呀,孩子也忙,大的要上古筝班,小的要送乐高班,实在没有空余时间了”“每周都会带孩子去公园,寒暑假也会去动物园逛逛,差不多了吧”。班级教师也表示“知道多接触自然对幼儿有好处,但是因为没有硬性指标要求及相关考核,有时候也就忽略了”。可见,不管是父母还是教师,都没有将幼儿接触自然放在应有的重视位置上。除了父母没有时间,父母的过度保护也疏离了儿童与自然的关系。每当孩子一身泥巴,一鞋子沙土回到家时,总免不了被父母一顿教训。父母的理念中“小孩子要讲究卫生,不能太野了,泥巴里都是细菌”“在太阳下晒多了,总避免不了晒黑了”,似乎“活的表面精致”才是幼儿教育的最终归属,玩泥巴这种野趣是教育退步的表现。这类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们需要自然来开发他们的感觉器官、培养他们学习能力和创造力。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与自然的直接接触有益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对于肥胖症、注意力缺失、多动症都有治疗的功能,对认知也有改善[3]。
2. 城市建设规划不合理。城市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潮流。但是城市化的进程中,如何将城市设计得更符合人类生活却是可以思考和改变的。一直以来,城市里的建筑及设施基本从成人的角度去考量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视角,城市中儿童活动空间的设置缺乏“合法地位”,城市空间过度市场化导致经济效益较低的儿童户外活动空间没有保障。“城市发展的规律意味着坚决无情地扫清日常生活中能提高人类情操,给人以美好愉悦的一切自然景色和特点。江河可以变成滔滔的污水沟,滨水地区甚至使游人无法走近,为了提高行车速度,古老的树木可以砍掉,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可以拆除……”[4]城镇设计与建设以经济发展为首要考虑指标,绿地在大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正遭受严重威胁。儿童与自然的关系被一步步割裂,更可怕的是,儿童从不觉得他们失去了什么,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拥有过。
3. 电子媒介使用不恰当。在《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一书中,理查德·洛夫(Richard Louv)在采访时,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保罗的四年级小学生说的一句心里话:“我更喜欢在屋里玩,因为只有屋里才有电源插座。”[5]如果说70后、80后小时候的玩具是泥巴、弹弓,那90后、00后的童年玩具就是手机、电脑了。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分享功能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儿童可以足不出户而了解天下事。小小的电子屏幕上飞禽走兽、山川河流、植物百态应有尽有。电子网络上除了虚拟的自然景物,网络小游戏也是层出不穷。众所周知,幼儿有“爱游戏”的天性,喜爱新鲜、有趣味的事物,市场上迎合幼儿心理的儿童网络小游戏也是各种各样。在与教师的访谈中也了解到“很多幼儿没有亲近大自然的意识,他们更愿意在乐高室玩玩具、拿着ipad看动画片”。电子媒介的功能预设便是娱乐性和消遣性的,电视剧、动画片、各类游戏等都是以娱乐性为前提,儿童使用电子媒介无需过多探索和思考。而自然的趣味和惊喜都不是浮在表面的,生命的生長历程、自然物的神工造化,都需要认真观察、仔细品味,才能得到最为深刻有趣的自然体验。相较电子媒介而言,自然成为一个“无聊”“没意思”的地方。儿童的感官逐渐被电子化[6]。
(三)儿童自然缺失症的应对之策
1. 政府:顶层设计,制定总规划。儿童也是世界的公民,195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儿童权利宣言》中明确规定了儿童应享有健康成长和发展、受教育的权利。任何国家或城市的建设都不应忽略儿童的声音,应充分尊重和考虑儿童的发展权益。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尤其在人文建设方面,政府需将儿童视角纳入决策体系,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城市建设以及幼儿,要处理好城市规划与自然保护之间的关系,将绿化指标作为街道、小区、幼儿园的重要考量内容。每个城市建设要留有足够供幼儿接触大自然的环境,每个小区必须配套一定面积的绿化,且建设结构要符合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特点。自然游乐场及自然式城市街道在国外城市日渐风靡,如英国沃金厄姆区丁顿牧场郊野公园自然游乐场地面平坦,覆盖着木片或沙子作为安全的表面,设备使用“自然材料”替代传统的塑料和钢,孩子在游乐中与自然元素产生真实接触。作为生态廊道,街道等线性空间是许多动物的栖息地,是儿童发现有趣生物的发源地,发展清洁、生态、有吸引力和安全的街道或自然式的带状滨水空间是极为必要的。修复儿童与自然的内在联系,更具根本性的方式是改变将城市与自然对立、隔绝的空间规划[7]。
2. 家长:理念转换,有意识引导。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政府为鼓励生育放开三孩后,对于“教育”等重大民生问题也出台了相应配套政策。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可见决策部门已对教育焦虑引起的“超前教育”及“过度教育”现象进行行动上的纠正。家长也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理清幼儿发展规律,抓准幼儿教育的重要培养点,而不是盲目攀比幼儿知识技能的发展。儿童作为正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个体,自然对于他们来说意义重大,失去了自然的滋养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成长。家长要抛弃过度保护的思想,有意识地创设家庭自然环境,引导幼儿关注并照顾身边的小动物或者植物,多给幼儿探索、沉醉自然的机会,与幼儿一起停下脚步感受自然风的抚摸,追寻透过指尖的一米阳光,珍惜大自然的馈赠。
3. 幼儿园:幼儿为本,还原自然环境。当前幼儿园都会有一定的绿化面积,但是仍有未达标园所。对于一些幼儿园来说,绿化也就是植物的添置,在植物的选择上未能充分考虑到季节的变化性以及物种的丰富多样性,户外活动空间,布满塑胶跑道与商品性固定器械,幼儿没有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然的滋养,自然是孩子的教室、教师,是他们发展的养料。一片小土坡、一块小草坪、一方小沙坑就能让孩子游戏好几天。
山东省利津县幼儿园的利津游戏打破了教学楼与幼儿园园区的禁锢,将游戏空间扩大,孩子们在田野里、在山坡上、在树林里都可以开展游戏。这里的孩子可以上树、可以在泥巴里打滚、可以和动物亲密地接触……丰富的自然资源给孩子们提供了游戏材料,花草树木、果实昆虫,都可能在孩子的游戏中充当重要角色。
幼儿游戏本就是质朴、简单、真实的,不需要太多豪华、新潮、高结构的物品。幼儿园中的教师也要关注真实的自然课程,拒绝形式化的“自然角”,主动带领幼儿去探索自然的奥秘、生命的奥秘。
【参考文献】
[1][3][5] [美]理查德·洛夫.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M].王西敏,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4-5,79-88, 63.
[2] [英]Alison Clark.倾听幼儿:马赛克方法[M].刘宇,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24.
[4] [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倪文彦,宋俊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317.
[6] 王晓晓.儿童的“自然缺失症”:成因与因应[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9:31.
[7] 赵琳瑄.城市绿地条件下儿童亲自然状况研究——以天津市为例[D].天津:天津大学,2017:68.
本文系2021年苏州市职业大学校级教改课题“以动物园为依托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SZDJG-21032)的阶段性成果。
通讯作者:郭丽,1677610945@qq.com
(责任编辑 张付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