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和成长的秘诀是什么

2022-04-28 03:48林丹华
教育家 2022年16期
关键词:可塑性成长型大脑

林丹华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保证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战略。在高速发展和迅速变化的未来社会中,什么样的人才能够蓬勃发展、担负起时代的责任?他们需要具备怎样的素养?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学习罗盘2030》,未来人才应培养各种能力、素养和价值观,包括学习能力、变革能力、承担责任、创造新价值等。在这个过程中,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尤为关键。可见,未来社会需要能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超越、自我成长的人才,终身学习、终身成长至关重要。

成长型思维正是使每一个人都能得以与更好的自己相遇的重要“武器”。成长型思维是人们看待智力的思维模式,它内隐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甚至不为人们所觉察,但却对每个人看待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变化、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成长和进步产生深远而重要的影响。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不一定比别人拥有更靠前的起跑线,但他们可以比别人跑得更远、跑得更稳。

什么是成长型思维

如何看待智力是成长型思维的核心。成长型思维认为人的智力和能力程度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提升。相反,固定型思维则认为智力和能力无论多努力都不会改变,聪明的人天生聪明,愚笨的人再怎么努力也不会变得聪明,一个人若失败了,则说明他不够聪明。具体而言,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拥有以下特点:

第一,相信努力比天赋更加重要。成长型思维坚信努力是提升自我的必经之路,不同于固定型思维,成长型思维并不认为努力意味着自己很笨,也不会在没有达到理想结果时立刻放弃努力。事实上,努力是存在自证效应的,它能帮助成长型思维者进入良性循环:如果坚持努力、寻找正确的有效方法,就更有可能在下一次任务中取得理想结果,也会更加相信努力的作用。成长型思维中的“成长”二字最能概括未来人才的人生哲学:与其自我设限、原地踏步,不如主动突破,不断成长,每天都比昨天的自己更优秀一点点。

第二,积极面对失败,勇敢挑战。失败和挫折是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成长型思维的重要时机。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将失败看作“伟大的失败”,在失败面前不退缩不逃避,不自我贬损,反而能够看到失败背后的学习机会和宝贵经验,并将之轉化为继续前行的动力和策略。正因如此,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从不会停步不前,无论多困难始终不断前行。

第三,为自己设定掌握目标。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将掌握目标而不是结果目标定为自己学习的动机,他们认为“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提升能力,而不是获得好成绩或被他人夸奖”。在掌握目标的指引下,成长型思维者能更专注于自身的学习和提升,他们不会很在意自己是否在同学面前答错了问题、在考试中是否取得了优越的名次。他们不和其他人赛跑,而是和自己赛跑,坚持努力,与更好的自己相遇。

诸多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成长型思维可同时提升学习者的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水平。对大中小学生而言,成长型思维均能提升他们的动机水平和成就水平,而且越是对学习成绩较差或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群,成长型思维所发挥的作用越大。例如,智利全国16万中学生的调查显示,家境贫穷但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学生,他们的学业表现和那些家境富有但却拥有固定型思维的同伴几乎相当。不仅如此,成长型思维的学生在学校中能体验到更多快乐、希望、自豪等积极情绪,也更对生活各方面感到快乐和满意。同时,成长型思维可培养、可塑造,国内外大量的干预研究发现,一些非常短程的成长型思维线上干预就能很有效地提升中小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习动机。因此,成长型思维的培养具有低成本、高收益、可大规模推广的突出优势。

成长型思维的认知神经科学基础

成长型思维是否有严谨的科学基础?对此,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给出了明确答案。研究发现,成长型思维的理念建立在大脑可塑性的基础之上。大脑可塑性是指我们的大脑可以根据后天的学习和经验来重组神经通路、重塑多方面的能力。大脑可塑性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每个发展阶段中,现代脑科学研究发现大脑可塑性是终身的,青少年时期是促进大脑可塑性的最佳时期。一些研究发现,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练习可以让我们变得更聪明。当学生为准备考试进行几个月的密集复习后,与记忆功能密切相关的大脑后侧和外侧顶叶皮层的灰质体积出现了多达2.5%的明显增长,海马体的体积增长甚至持续到了考试结束后的三个月。同时,成长型思维能够让大脑以更积极的方式面对错误和评价。一项ERP研究发现,成长型思维者与固定型思维者在错误和失败面前的脑电反应截然不同。在面对错误或失败的时候,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能将注意力聚焦在任务本身,因而能更专注于问题的解决和改进,从而在后续的任务中取得更好的表现。而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则将注意力集中在自我的评价和贬损上,因此在后续任务中错误率仍然很高。

成长型思维对于我国未来人才培养的启示

成长型思维对我国当前和未来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充分体现在以下方面。

深层挖掘努力的价值,鼓励有目标、有方法的努力。努力的“基因”其实早就存在于我国文化中,我们一直被“业精于勤”“天道酬勤”的道理所激励。2018年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报告显示,中国学生每周学习时间长达57小时,在所有国家和地区中位列第二。换而言之,中国学生最不缺的就是努力,但缺少的是在目标指引之下的有效努力。

首先,对努力的强调需要和学生的个人发展目标或价值观相联结。很多学生有着“爸妈让我努力”“老师让我努力”的念头,这种来自他人的期待也许可以激励学生努力一时,但很容易缺乏后劲。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拼命学习,上了大学之后却丧失动力、选择“躺平”。只有当学生树立较为清晰的个人发展目标之后,努力才是可持续的,这种自发的努力不会让学生在过程中感到非常痛苦。其次,对努力的强调需要结合具体的方法、反思实际的效果。不仅要让学生努力,更要教会学生如何“有策略地努力”。若方法和策略不对,再怎么努力也是徒劳。因此,有效的努力一定是建立在正确恰当的方法和策略基础之上,教师和家长应经常和学生讨论有关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和策略等内容,“有策略”才有“好效果”,也才能激发更多的努力和进取,形成良性循环。

打开“容错空间”,引导学生积极看待失败和错误。2018年PISA报告显示,中国学生的失败恐惧程度较高,而成长型思维和失败恐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很多学生由于太害怕失败带来的后果而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从而丧失了提升自我的机会。教师和家长应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为学生打开一定的“容错空间”,帮助学生正视并接纳自己对失败的恐惧、厌恶等负面情绪,引导学生认识到犯错和失败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意义,形成“如何对待失败比失败本身更加重要”的观念,从而能够不畏失败,“愈挫愈勇”,在失败中及时汲取经验教训继续坚定前行,走出固有的“舒适区”,不断自我挑战、拓展创新,攀登新高峰。

塑造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学校、教师和家长。成长型思维的培养是一个融合“个体—学校—家庭—社区”的系统工程,要真正提升每一个人的成长型思维,仅仅从个体(学生)层面进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从教师、学校管理者、家长等多个群体入手。塑造成长型的教育环境,是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的根本。学校可以将成长型思维有机地融入学校整体的教育理念。同时,指导和培养成长型思维的家长。一些实证研究表明,家长若能对孩子正面临的困难和失败给予具有成长型思维特点的反馈,则能积极地促进孩子学业成绩的提升和改变。当个体、学校、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形成合力后,就能建设起具有成长型思维的文化和氛围,助力每一个正在成长的年轻人不断进步和成长,始终朝着与更好的自我相遇的目标大步前进。

责任编辑:黄硕

猜你喜欢
可塑性成长型大脑
用“成长型思维”,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
成长型思维模式如何在校园落地生根
基于脑科学的成长型思维与学生学业成就提升
用成长型思维助力孩子一生
钢结构在建筑装饰工程中的运用
认知的发展及衰退模式
浅谈写字教学
串一串,语文阅读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