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文核心素养看课后习题中的写作训练

2022-04-27 00:59李想刘郁琪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课后习题写作训练语文核心素养

李想 刘郁琪

内容摘要: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学科育人价值,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了语文课程在立德树人总目标下必须承担而且也能够承担的那一部分责任,建构起了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发展”等主要内容的语言核心素养结构。较之单一、系统化的写作训练,统编版初中语文课后习题中的写作训练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课后习题 写作训练

当下,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进行,“语文核心素养”一词受到了教育界的深度重视。依据立德树人的要求,为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体现学科的育人价值,需要确立并构建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结构,并将“核心素养”的内涵落实到语文课程与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是由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方面组成,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那将口头语言转化成书面语言的写作其实就是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学生思维能力以及文化理解能力的合成,并从中体现学生的审美价值取向,伴随学生一生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写作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不可忽略的内容,换言之,语言核心素养对学生写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過梳理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发现,教材中除了专门的写作训练外,七、八、九年级教材的课后习题中分别有10课、10课、14课(合计34课)编排了写作训练。这些写作训练较为集中地编排在每篇课文课后习题的“积累探究”中,只有极个别编排在“思考探究”中。[1]整体来看,这些写作训练训练方式是灵活的,均有助于学生在完成课后习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将作文写活。

一.重视写作实践,加强语言建构与运用

写作是一项实践活动。写作能力是一种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只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必须有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只能是写作实践。[2]那这里所说的能力,更大程度上说的就是对于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所说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3]总体而言,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强调的就是通过语言实践加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这也体现了写作于语言建构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初中生“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这一规定很重要,但单靠每单元的写作很难达到课标上的要求,这时候让学生完成课文练习中安排的写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随文写作,即在课文的练习中安排写作,有写篇章,也有写片段。不管是写篇章还是写片段,这都可以加强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可以说是写作能力。随文写作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

首先,重视好词、好句的积累。语文课本于学生而言就是一个范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细读优美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方式,并能够活学活用就是再好不过的了。叶圣陶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就有强调:“知识是数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5]课后习题中写作训练就是要凭借例子进行答题,将学习到的好词好句加以灵活运用。统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后习题中就有“仿照这段文字,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200字左右。”学生通过完成课后小练笔,掌握课文中的好句式,在三大文体写作时需要强调某一点时可以灵活地用上。

其次,从课文中把握写作手法。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作文教学也更重视写作方式的多样化。写作手法于学生而言往往是一个略知一二的专有名词,教师教学很少有关于这类型的专题课。在进行课文讲授时,教师可用课文作为例子帮助学生熟悉写作手法的使用,在课后习题的写作训练中进行练习。比如:“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就你家乡冬天的风景写一个片段。注意抓住特点来写,不少于200字。”(《济南的冬天》,七年级上册)意在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提高语言的生动性。

最后,为语言文字注入情感。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但大凡文质兼美的文章,不同文本的作者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能准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情、达意、载道。课后习题中的写作训练也有着这方面的引入,比如:“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植树的牧羊人》,七年级上册)这次的随文写作意在带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关注到身边的事件,感受小人物默默做事的伟大之处,为语言文字注入情感这一妙剂。

二.放飞想象力,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对人才越发地重视,人才的标准也与以往大不相同。世界各国教育界都希望能培养一批面向世界前沿、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而创新的前提就是能够尽情的想象。每一个学科都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对于语文学科的意义,在于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想的直接现实。[6]可以说语言就是思维的形式外壳。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后习题中,有部分写作习题就提到过“发挥想象”“进行联想”这类词语。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丰富自己对于作品的感受与理解,在自己写作时也能放飞想象力,写出有层次、有内容的作文。

写作思维是在写作活动中逐渐形成的,适应写作活动需要的一种表现思维,也是整合、序列化人的心理内容并为其寻求、发现或创造内在语言化形式的思维过程。[7]简而言之,写作思维在写作中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前者是立意思维,后者是结构思维。课后习题中的写作训练促进着这两种思维的发展。

第一,发挥想象,创新立意。写作就是创新。这是写作观念发展的最高形态。[8]创新就可从作文的第一个环节“构思立意”开始,从一开始就有不同的思维导向,写出有个性的文章。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后习题中就有着类似的写作训练,“设想一下,如果赫尔墨斯没有以已为贵,蚊子也没有撞上蛛网,我们又能从寓言中读出什么?任选课文中的一则寓言,重新设计情节,赋予其新的寓意,把它改写成一篇新的寓言。”该题就赋予学生导演的角色,由学生自己构思编写寓言,锻炼立意思维。语文教学中的作文,区别于社会上一般人写文章的关键在于,一般人往往是有感而发,用叶老的话说就是“胸中先有一腔积蓄”,而命题作文则“比较的不自然”,不得已而为之。课后习题中的作文就有效地弥补了教学作文中的缺陷,不给学生设置框架,让学生能以自己的思维想法为主,不受局限地自由想象,这也符合现如今提倡的松绑式教学。

第二,灵活想象,谋篇布局。谋篇布局,是指通过对写作材料的处理和组织来建构作文的层次结构及思路顺序。写作前的立意、搜集材料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而谋篇布局就是将搜集好的材料进行合理有序的安排。写作中的谋篇布局如何才能更有新意呢?如果只是简单的按照模板來进行套用,那就少了一些创作趣味,作文也不够新颖。课后习题中的写作训练就有针对这一部分的内容。例如,“文字说:‘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发挥想象,续写宏儿和水生长大后见面的情景。300字左右。”(《故乡》,九年级上册)该题旨在训练学生的结构思维,故事以何种角度进行推进,“宏儿和水生”见面的情景如何展开才更显新颖又不混乱?这就需要学生展开想象,有条理地谋篇布局。

三.以美育人,提升审美能力

语文的审美对象是言语作品。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分析言语作品获得美感体验,这一审美的专门化决定了语文学科独特的美育功能是以美育人。语文教材课后习题中的写作训练,能够将言语作品中独特的句子进行强调,使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并在不断的模仿练习中,逐步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第一,以文育人,丰富审美感受力。教师带领学生在课堂上赏析文本,感受、体验文本的语言、情感所传达出的审美倾向,并能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审美趣味。这是最基础的审美感受能力。教材课后习题中的写作训练同样建立起丰富审美感受力的训练。例如,“课文最后一段写道:‘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邓稼先》,七年级下册)该题从课文的已有内容出发,学生根据以了解到的人物生平,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说出自己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进行了表达输出,也收获了审美传送,产生了互利共赢的结果。

第二,以言动人,训练审美评价力。审美评价能力是在对言语作品的语言、形象、情感进行鉴赏的基础上,对自己感兴趣或重要的句子、环节等进行分析,并能做出评价的能力。比如:“反复阅读课文第3、4段,品味其语言的妙处,并试着写一段赏析文字。”(《壶口瀑布》,八年级下册)这个随文练笔就已经超越了审美鉴赏阶段,训练了学生的审美评价力。学生能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这就形成了更进一步的审美能力。

第三,以技感人,发展审美创造力。审美创造能力属于更高级别的审美能力,它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感受、鉴赏和评价能力的基础上,运用某种艺术技巧和表现技巧,创造美的艺术形象的能力。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并能够灵活地使用技巧,在九年级的课后习题写作训练中多出现此类小练笔。比如:“仿照示例,从课文中另选几处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点评。”(《词四首》,九年级下册)在九年级这个学段的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并有技巧的积累,学习能力相较于七、八年级的学生会更强一些。该题既需要学生具有分析能力,同时也要有审美能力,在训练过程中既训练了写作,又利于审美能力的形成,教师需重视起课后习题中的写作训练,谋求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汲取语言精华,发展优秀文化

语文作为富有人文内涵的学科,语文教科书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其中就包括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等。不管包含多少种类,认识自己母语的特点是最根本的话题。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它被文化推动着发展。[9]语言文字的很多特点都是由历史文化决定的,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会遇到很多文化问题,语文课程中的言语作品都是记录文化、传承文化的。

第一,细品语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用语言文字来写作,同样也是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动力。为了让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日益加深,课后习题中的写作训练就有这方面的输入。比如:“这三首诗都表现了诗人不如意时的豁达胸怀。请以其中一首为例,谈谈你从中得到的人生启示。”(《诗词三首》,九年级上册)该小试笔以诗中传递出的情感作为前提条件,要求学生能把握住诗人的内心所想以及豁达胸怀,再由此写出自己获得的启示,这也相当于师生与诗人的一次情感共鸣。学生完成该小试笔,不仅有写作能力上的提升,更由此感悟到了中华文化的韵味所在,加强了文化自信。再又如,“很多作家都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比如邹韬奋《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等。找来进行比较阅读,看看不同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文章的写作手法、作品的语言风格等方面各有什么不同。”(《回忆我的母亲》,八年级上册)该题选自朱德先生《回忆我的母亲》的课后习题,朱德先生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历史功勋不言而喻。但就是这样一位铮铮汉子,所写的文章里也有他的铁骨柔情。该题就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到历史人物,不仅学到如何表达情感,也能从文字中看到一位爱国爱家的人民解放军,学生由此对革命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第二,求同存异,理解多样文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理解多样文化。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作品,懂得尊重和包容,初步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这里就提出了一个对待文化的世界眼光问题。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使今天的学习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语文学习也会有许多新特点,写作亦是,因此语文教材课后习题中的写作训练也没有忽视这方面的内容。例如:“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冰冷的帐篷里,给英国公众写下了一封绝命书。下面摘录的是这封信的一部分,阅读后结合课文内容(有条件的,可在课外查找有关斯科特的其他材料),写一篇阅读笔记。”(《伟大的悲剧》,七年级下册)该题选自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伟大的悲剧》中的课后习题。《伟大的悲剧》也属于传记文学,学生写阅读笔记,不仅对怎么写阅读笔记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对课文要传达出的思想感情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的优长,这是我们应当学习,尤其是世界文学名著,其中往往蕴藏着世界文化的高峰,只有用人类文化的高峰来武装自己,才能站在人类发展的峰巅上。对于语文课程来说,既要以继承自己的优秀文化为主,同时也要以学习少量的国外作品为辅,博采众长。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过于碎片化,各个环节的联系不够紧密,学习的目的性较为明显,反而使得教学效果有所折扣。教材课后习题中的写作训练的设计不仅给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方向,也使得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紧凑,学习效率有所提升。学生在日常的小练笔中渐渐养成了写作的好习惯,不说文采斐然,那也说写作就会像活水那样自然地流了。以核心素养培养为旨归的写作训练,更关注写作的“活”,倡导多元化的表达,强调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选取恰当的写作方式,使得写作能力在日常学习中得到提高。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及其引发的课堂教学转型势在必行,写作训练也应随着教育改革的脚步逐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新华,赵凤芳.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课后习题中的写作训练[J].语文建设,2021(07):51-55.

[2]徐林祥.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7.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355.

[6]倪文锦.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中的群文阅读[J].課程·教材·教法,2017(6):44-48.

[7]段建军,李伟.新编写作思维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37.

[8]毕耕.论创新思维与写作教学改革[J].教育探索,2005(4):16-19.

[9]王宁,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61.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课后习题写作训练语文核心素养
基于儿童立场,让课后习题变变样
如何能让中学生写好作文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基于小学英语话题整合写作训练,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探讨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训练的良性互动
中年段借助阅读教学开展写作训练二三法
初中数学课后习题设计问题分析
以“课后习题”为抓手,有效突破语文“文本解读”的重点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