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灵慧,沈 涛
(库尔勒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 新疆 巴音郭楞 841000)
血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staphylococcus aureus pneumonia)为呼吸内科常见感染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寒战、胸痛等症状,同时会伴关节酸痛、全身肌肉酸痛、精神萎靡等症状,严重者可伴周围循环衰竭,且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影响,病情易反复发作,病死率高[1-2]。敏感抗生素治疗为该病主要治疗方案,需通过对治疗效果及时准确评估,以保证治疗效果。目前在临床诊断中,主要诊断方法包括外周血细胞血常规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血液培养等,但外周血检查、病原菌培养等检查用时较长,难以保证诊断及时性。肺部影像学检查为该病基础检查、诊断方法,与肺部X线相比,肺部CT具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图像分辨率高等优势,满足临床疾病诊断及病情变化分析需求[3-4]。为此,本次研究选我院2019年1月—2021年5月收治的54例血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至治疗后5周,分析其应用肺部CT征象动态变化情况,以便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意见。
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1年5月期间收治的54例血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1例、女性23例,年龄4~75岁,平均(56.61±5.06)岁;病程1~4 d,平均(1.53±0.24)d;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29例、胸闷憋气20例、咯血5例。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支气管灌洗液、痰液、血液样本培养确诊;②患者临床资料齐全;③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者临床资料不全;②未能进行全部检测;③研究期间脱出、失访、死亡者。
所有患者均接受肺部CT平扫,检查仪器为西门子SOMATOM Emotion 16排螺旋CT检查,扫描参数:层间距、层厚均为5 mm,管电流200 mA,管电压120 kV;患者仰卧位,扫描范围为胸廓入口至肾上腺。获得图像均由2名放射科医生诊断分析,并取最终一致性意见。
患者首诊后,均接受抗生素治疗,在确认敏感抗生素后实施敏感抗生素治疗,并在首诊后持续随访5周。
统计患者首诊时、治疗3周、5周时肺部CT征象变化情况。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n)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首诊时患者肺部CT征象占比分析中,沿支气管分布结节影、沿支气管分布斑片影占比分别为94.44%、92.59%,较其他征象占比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首诊时患者肺部CT占比情况
治疗3周时患者肺部CT征象占比分析,沿支气管分布结节影、沿支气管分布斑片影占比分别为62.96%、57.41%,较其他征象占比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3周时患者肺部CT征象占比情况
治疗5周时患者肺部CT征象占比分析中,沿支气管分布结节影、沿支气管分布斑片影占比分别为33.33%、29.63%,较其他征象占比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治疗5周时患者肺部CT征象占比情况
患者治疗期间,沿支气管分布分结节影(94.44%vs62.96%vs33.33%)、斑片影(92.59%vs57.41%vs29.63%)征象占比均呈现持续下降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多发生于流感季节。费志永[5]在对268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死亡影响因素分析中,革兰氏阳性菌占比为28.57%,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且对红霉素、青霉素耐药率较高,且该病进展迅速,死亡率较高。提示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患者疾病治疗中,需关注患者抗菌药物治疗质量,以便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保证患者生命安全。该病初始发病时主要表现为支气管肺炎表现,经肺部CT检查可见患者主要表现为沿支气管斑片状影、结节状影,部分患者伴有大片磨玻璃影,与常规肺炎鉴别难度较大[6]。同时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患者伴支气管壁增厚表现,考虑原因与中性粒细胞对支气管上皮细胞损伤相关。该病进展速度较快,部分患者出现明显症状后,若未经积极治疗,患者支气管旁小病灶会出现融合、扩大,变化形成大片实变影、大片磨玻璃影,并发肺气囊、肺空洞、胸腔积液等征象,说明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短期内会增加肺部分泌物,且病情变化迅速,因此考虑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患者肺部动态CT变化,以评估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治疗时间点沿支气管分布结节影、沿支气管分布斑片影在不同时间点均具较高占比,而在接受治疗后其占比逐渐下降,提示沿支气管分布结节影、斑片影为血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基础CT征象,发病后主要特征为出现沿支气管分布小炎症反应区域,若炎症反应得以有效控制,其占比随之下降;而若炎症反应进展,金黄色葡萄球菌引发的炎症反应会向肺实质弥散,增加对肺实质损伤,出现肺空洞、大片磨玻璃影等征象,并出现肺气囊征象;而在其治疗中,治疗3周时,32例患者炎症反应显著减轻,其中21例沿支气管分布结节影、斑片影病灶面积缩小或完全吸收,支气管壁增厚度较治疗前显著变薄,大片实变影、大片磨玻璃影病灶体积缩小,其中4例肺气囊征象消失、2例肺空洞征象消失、4例胸腔积液征象消失;10例患者病情得以控制,病灶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治疗5周时,共计45例患者病情好转,主要表现为沿支气管分布结节影、斑片影面积缩小或完全吸收,支气管壁厚度恢复正常,磨玻璃影消失,大片实变影消失或缩小,肺空洞征象消失;7例患者病情稳定,仍存在沿支气管分布结节影、斑片影、肺气囊、胸腔积液情况;说明血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患者临床治疗中,经CT动态观察,若见其特异性征象(肺气囊)消失,磨玻璃影、斑片影、结节影等面积减小或消失,提示患者病情控制效果良好,可维持现有治疗方案。
本次研究中,9例患者病情恶化,病变范围较之前增大,新增3例大片实变影、2例肺气囊、1例肺空洞、1例胸腔积液(单侧);2例患者病情恶化,其中1例新增胸腔积液(双侧)、1例出现大片实变影;1例治疗3周时病情好转患者出现病情反复,表现为重新出现沿支气管分布的结节影、斑片影情况,并出现肺气囊、胸腔积液(双侧),上述结果说明,血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患者临床治疗中,若出现新增CT征象,包括肺气囊、肺空洞、胸腔积液,以及出现小斑片、小结节影出现大片融合,考虑原因可能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相关,影响患者病情控制质量,出现病情恶化、病情反复等情况,提示患者治疗期间出现肺部CT征象恶化改变时,需重新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并更换抗菌治疗方案,以保证临床治疗效果[7-8]。
肺气囊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特征性影像,但目前其发病原因仍不完全清晰。相关资料认为,发生原因为炎性细小支气管黏膜肿胀、分泌物形成活瓣,出现“小叶性膨胀”,而在过度膨胀下会出现小叶结构破裂、相融,最终形成肺气囊[9]。李志鹏[10]认为肺气囊的发生与肺间质不同程度纤维化相关,引发薄壁肺气囊,并随纤维化进展会出现肺组织重构。肺气囊主要表现为薄壁、多发呈簇状分布,张力高,属气管病理结构改变,主要表现为0.1 cm左右薄壁空腔,囊壁光滑且连续,囊腔内可见条状稍高密度影,出现分隔样改变。单纯肺气囊周围存在清晰边界,有模糊斑片影、条索影与胸膜相连[11]。肺气囊在肺部任何部位均可见到,但更倾向于肺的外周,多在病变早期、炎症消退过程中出现,部分患者在临床症状好转中会出现气囊扩大、数量增加情况,而随炎症消失,肺气囊随之消失[12]。从在对其鉴别诊断中,肺气肿、肺大疱、肺气囊征象相似,其中肺气肿为呼吸细支气管远端末梢组织残气量增多,出现肺部持久性扩张,并出现肺泡间隔破坏、肺组织弹性减弱、肺部容积增大的肺部病理性改变,在其治疗中,随炎症消退病灶面积缩小[13]。在鉴别诊断中,可通过发病位置、病情进展期间征象变化特征与肺气囊进行鉴别。肺大疱为局限性肺泡破坏,并伴有小叶间隔破坏,形成直径≥2 cm大囊泡,壁薄,通常独立存在于脏层胸膜下,其余肺部结构均正常,同时也可能会发生在肺气肿基础上,形成多发性肺大疱;其在炎症进展时出现病灶扩大、融合情况,随病灶消退病灶气急逐渐缩小[14]。在其与肺气囊鉴别诊断中,通过疾病进展期、炎症消退期囊泡变化、囊泡大小进行鉴别。本次研究中,首诊时有5例患者出现肺气囊征象,治疗3周及治疗5周时均有3例患者存在肺气囊征象,其中治疗3周时共计4例患者肺气囊消失,但新增2例肺气囊征象,说明4例好转患者炎症反应清除效果理想,而新增2例肺气囊患者,其中1例沿支气管分布结节影、斑片影减少,提示患者正处于肺部炎症消退过程中,而另1例患者病情反复,炎症反应加重,重新出现肺气囊征象;治疗5周时上述有肺气囊患者中,2例肺气囊征象消失,并伴沿支气管分布结节影、斑片影面积缩小,提示患者肺部炎症反应消退,4例患者出现肺气囊,其中3例患者出现肺空洞征象,提示病情恶化,1例患者胸腔积液消失,1例患者肺空洞消失,并伴结节影面积缩小,提示病情好转,说明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发病初期,即可出现肺气囊征象,但随疾病进展或恶化,出现肺气囊持续或肺气囊数量增加情况,因此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患者动态征象检出中,若存在肺气囊,提示患者持续存在肺部炎症反应,若伴有其他征象改善,提示炎症反应控制效果良好,若伴其他征象加重,提示疾病进展,而若肺气囊征象消失,提示疾病炎症反应清除理想。
综上所述,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患者治疗期间,患者病情变化会出现肺部CT征象动态变化,可通过患者肺部CT征象变化情况评估患者疾病治疗情况,以便为临床疾病治疗效果及治疗方案调整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