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阳,王 帅,沙钧平
(溧阳市人民医院影像科 江苏 常州 213300)
消化系统疾病中,直肠癌有较高发生率,直肠癌是指从齿状线至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之间的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直肠癌位置低,容易被直肠指诊及乙状结肠镜诊断,此疾病确诊后临床上多实施手术治疗,但是发现此疾病的病变位置位于盆腔的深部,解剖结果比较复杂,导致手术治疗不能完全清除病灶,治疗的效果常常不理想,因此术后复发率比较高[1-2],近年来,我国青年人直肠癌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在当前阶段,人们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改变的整体背景下,疾病发展趋势也呈现出递增状态,且临床发作后,患者外在症状无显著性,在疾病进展阶段,患者会出现便意频繁、下坠感、腹痛、腹胀、消瘦等临床症状,进而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3]。而手术方案,作为直肠癌治疗过程中普遍应用的一种措施,虽然经验丰富、疗效确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术后复发率相对较高,疾病程度较为严重,会对其生命安全构成较大威胁。因其直肠癌具有高复发的特点,因此临床上针对此情况一直是研究的焦点,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实践表明实施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诊断肿瘤复发的效果比较突出,但是如果使用常规的MRI检测直肠癌局部复发病灶存在一定的不足[4-5]。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是一种无创检查活体组织中水分子布朗运动的功能成像技术,可以非常准确的显示出组织的微观结构以及发生的改变,尤其是定量参数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更能准确地鉴别病变情况,是一个可靠的鉴别指标[6-7]。基于此,本文将围绕MR扩散加权成像具体内容开展,分析2018年1月—2021年6月在我院收治直肠癌未复发患者、直肠癌局部复发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6月在本院进行诊疗的78例患者,对照组为直肠癌治疗后未复发患者,观察组为病理结果确诊为直肠癌局部复发患者,每组各39例。纳入标准:①派专人讲解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已完全理解研究内容,签署知情协议;②研究对象均是经过病理诊断确诊直肠癌患者;③可以收集到患者完整的检查和病史资料。排除标准:①其他脏器肿瘤疾病者,或者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及发生转移者;②精神疾病者或意识障碍性疾病,无法有效配合研究者;③不依从、不配合及拒绝参加研究者。对照组患者: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57.53±2.11)岁;男性21例,女性18例。观察组:年龄48~66岁,平均年龄(57.07±2.34)岁;男性22例,女性1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直肠癌未复发患者、局部复发患者接入院后,进行常规MRI扫描、增强扫描,MR弥散加权成像扫描,具体内容如下。(1)常规MRI扫描:仪器为MR扫描仪,型号为3.0T超导型,生产厂家为PHILIPS。操作步骤:T1WI:TE、TR分别为11 ms,577 ms,层间距、层间隔、层厚为:1 mm、5 mm、5 mm,矩阵256×256,扫描范围260×260 mm;T2WI:TE、TR分别为96 ms、3 720 ms,层间距、层间隔、层厚为:1 mm、5 mm、5 mm,矩阵256×256,扫描范围280×280 mm;增强扫描:依照0.5 mL/kg/次剂量,将对比剂(GD-DTPA)注射,而后展开具体扫描,相关参数为:TE、TR分别为1.8 ms、55 ms,层间距、层厚为:0.2 mm、2 mm,矩阵256×256,扫描范围192×192 mm,扫描时相:8个,该过程中,工作人员需注意,每个时相扫描后,需将生理盐水及时注射冲管,且在第一个扫描后,还应及时注射对比剂。
(2)MR弥散加权成像扫描:TE、TR分别为、76 ms、8 600 ms,层间隔、层厚为:0.3 mm、0.3 mm,矩阵111×172,扫描范围124 mm×160 mm,b=800 s/mm2时,专业工作人员需对其具体成像情况仔细观察,记录患者ADC(表观弥散系数)。
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MRI扫描、MR弥散加权成像扫描后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测定两组患者的ADC、信号强度值。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n)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临床扫描39例复发患者后发现,常规MRI扫描检测出阳性病例30例,阴性病例9例,阳性检出率为76.92%,MR弥散加权成像扫描检测出阳性病例39例,阳性检出率达到了100.00%,MR弥散加权成像扫描检出率高于常规MRI扫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监测方法诊断结果比较
观察组的ADC值为(0.81±0.35)10-3mm2/s,对照组为(1.23±0.38)10-3mm2/s,观察组的ADC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信号强度值(445.71±202.26)高于对照组的信号强度值(262.58±123.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检查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检查指标比较(± s)
?
复发组患者进行常规MRI诊断可以观察到患者的术区肠壁有不同程度的增厚现象,病灶的信号特点是T1稍长、T2长,增强扫描后显著的增强;进行DWI扫描可以观察到信号高或者稍高,ADC图上是呈现低信号的状态。而未复发组患者的瘢痕组织表现出轻度的强化现象。
直肠癌,为恶性肿瘤性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多发,属于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腺瘤性息肉、家族遗传、年龄、消化道疾病、化学物质、寄生虫、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都是直肠癌的危险因素[8]。根治手术干预后,患者阶段内疾病复发率较高,在未能较早的检出疾病的情况下,还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9-10]。
在直肠癌局部复发病灶的诊断上,一般首选利用MRI检查来鉴别,该方法可根据图像信号的差别来区别正常和病变组织间的水分子扩散差异,以此来反应病灶的改变情况[11]。然而常规的MRI检查方式存在一个很大的劣势,就是MRI常规扫描会因为吻合口存在丰富的血供情况进而导致检查率增加,误诊情况较多。而MR弥散加权成像的应用则相对常规MRI检查可取得更满意的效果,主要是该方式可以明显反映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局部新发肿瘤病灶数量增加、密度增大,细胞外间隙减少,此外在MR弥散加权成像中也借助ADC值用于判定,ADC值属于诊断直肠癌治疗后局部复发明确及可靠的量化指标,在肿瘤病灶中ADC的值明显更高,这样可为复发病灶的早期检出提供有利参考[12]。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临床扫描39例复发患者后发现,常规MRI扫描检测出阳性病例30例,阴性病例9例,阳性检出率为76.92%,MR弥散加权成像扫描检测出阳性病例39例,阳性检出率达到了100.00%,MR弥散加权成像扫描检出率高于常规MRI扫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ADC值为(0.81±0.35)10-3mm2/s,对照组为(1.23±0.38)10-3mm2/s,观察组的ADC值比对照组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信号强度值(445.71±202.26)高于对照组的(262.58±123.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患者进行常规MRI诊断可以观察到患者的术区肠壁有不同程度的增厚现象,病灶的信号特点是T1稍长、T2长,增强扫描后显著的增强;进行DWI扫描可以观察到信号高或者稍高,ADC图上是呈现低信号的状态。而未复发组患者的瘢痕组织表现出轻度的强化现象。这表明,MR弥散加权成像扫描效果确切。面对手术治疗后复发的直肠癌,常规MRI扫描依据为:病变组织间的水分子扩散、图像信号,其分辨率较高,但是在具体干预过程中,T1、T2信号的不同长度,对最终结果影响较大[13-14]。而MR弥散加权成像扫描,不仅有无创、操作便捷、所需时间短等优势,而且该方式对患者复发病灶组织的表现较为清晰,能够增大其密度,减少细胞外间隙,且ADC值,作为重要的量化指标,能够有效反映患者病变程度,在肿瘤细胞对水分子吸附作用增强时,其细胞活动空间会相对减少,进而表现为ADC值降低,对于根治手术后复发的直肠癌患者,MR弥散加权成像扫描价值更高,能够为临床医生治疗疾病提供重要参考,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水平[15-17]。
综上所述,直肠癌治疗后局部复发患者的MR扩散加权成像扫描,效果更为确切,阳性检出率更高,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