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和科学锻炼能力的研究

2022-04-25 05:21郝薇薇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年龄组赋值总分

郝薇薇

(安徽建筑大学 体育教学部,合肥 230022)

青少年体育活动是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发展阶段和方式。[1]把学校体育活动融入学校教育事业,是现阶段学校体育发展变革所面临的重要问题。[2]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基本特点,青少年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教育一直处在被轻视的地位,对于青少年体育活动和体育教育的组织管理的细化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还处于效能不高的状态。本文研究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阶段青少年的体育管理政策和模式。对安徽省数十所中小学学生体育活动和体育素养进行调查分析。

1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青少年体育政策和管理模式

1.1 起步阶段

新中国成立之初,广大人民群众并没有体育的概念,甚至会将体育和劳动等同。为了迅速破除群众对体育的错误认知,同时加强对体育的正确理解,国家教育部相关部门在研究讨论后,决定借鉴当时苏联的中小学体育教育模式和理念,如设立专门的体育老师,引入专门的体育运动项目等,并逐渐编写了《体育理论》和《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两本专门的青少年体育理论教材,[3]同时总结出了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在发展和运行方面要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指导方向。通过结合体育的知识,技能和其他体育锻炼的方法进行教学,形成一个适合我国体育发展的方式,形成了的全面能“体育观”发展。[4]

1.2 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学的体育教育活动迎来了快速的改革和发展,1978年到1987年之间,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进行了两次修改,修改后的第四版指导期限一直到2000年,2000年我国教育体育相关部门发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概述了教育政策,真正促进了全面素质教育。[5]而后期制定发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一系列体育政策和相关理论研究的推出,为提升我国青少年的体育活动能力,增强体育健康意识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3 稳定阶段

2000年我国召开了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第一次会议,会议内容主要是探讨如何增强我国青少年的体育素质,并进一步制定青少年体育管理的相关规定,倡导发展全国性的“阳光体育”活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保证中小学生每天的体育活动时间,提升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素质。”至此,我国的青少年的体育管理工作达到了一个稳定阶段。[6]

现阶段的青少年的体育管理结构的基本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国家教育部出台并制定有关青少年体育管理的具体方针和政策,相关内容传递到各个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再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具体的细化和落实,同时国家体育总局还制定关于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具体规范和标准,会同教育部向下传达。对于省级市级的运动队、体校等群体,体育总局制定不同于普通青少年的体育运动规范和标准,目的是使得年轻运动员保持健康的身体状况的同时还有利于提升运动水平。在青少年的常规体育管理架构中,也有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作用。

图1 青少年体育管理组织构架

2 青少年体育素养分析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良好的体质和充沛的精力是青少年健康成长最重要的保障,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和生理成长的关键阶段,[7]也是兴趣和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因此,青少年时期培养科学的体育锻炼行为,对最终形成终生体育锻炼习惯、提高终生体质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8]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情况,评估青少年的体育素养,本研究对安徽省、河南省的数十所中小学进行了调查分析,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2.1 研究对象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容量、人口密度、青少年占有比例等因素来分析,河南省和安徽省均属于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较好,人均GDP中上游、人口基数较大、本省青少年的占有比例适中的省份,因此两个省份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全国普遍意义代表性。本研究对安徽省、河南省的三十所中小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数量化的解析。

2.2 研究方法

本文对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信息收集,收集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兴趣、目的、素质等相关内容。对数量化的调研数据主要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处理。运用SPSS软件进行具体处理,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等价赋值分析法对数据的相关特性进行分析,统计量的显著性区分参数设为0.05,非常显著性区分参数设为0.01。

2.3 数据分析

2.3.1 样本数量

对两省的30 所中小学进行了调查统计,在数据整理中剔除出了年龄与所处年级相差较大的样本共9份。按照年龄范围、所处地域类型对样本进行了细化,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容量情况统计

2.3.2 青少年体育锻炼认知分析

对调查问卷中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认知程度进行整合并加以分析,按照各项问题的满意程度进行赋值打分,范围为1-10分,并对各项问题项进行内部一致性测算,如表2所示。经过测算检验,6个项目均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因此可以将6个项目的赋值分进行求和。总分和的效果等价于体育锻炼的认知程度,总分和越高,代表相关群体的体育锻炼的认知水平越高。[9]-[10]表3为进行完总分和处理后的不同群体的相关情况。由表3可知,不同年龄阶段对体育锻炼的认知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城市和农村的同一年龄组对体育认知水平呈现显著性差异区分。在6-12岁年龄组,城市和农村的认知赋值差值比例超过了40%,说明农村地域该年龄段的青少年对体育锻炼认知的水平与城市相比明显偏弱,其他两个年龄组在赋值分差异在10%左右,且15-18岁的年龄组的差值最小,说明学校级别的增加与体育锻炼的认知水平有着总体上的正向相关性,这表明农村和城市的学校均呈现学校级别越高,体育教育和体育管理水平越好的特点。

表2 体育锻炼认知的内部一致性检测

表3 体育锻炼认知的项目赋值总分和

2.3.3 青少年体育锻炼兴趣分析

研究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兴趣的问题,采用同3.2节相同的研究方法,对调查的4项兴趣进行1-10分的赋分,并进行内部一致性测算,结果如表4所示。经过测算检验,5个项目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因此可以将5个项目的赋值分进行求和,总分和的效果等价于体育锻炼的兴趣程度,总分和越高,代表相关群体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越高。表5 为不同群体的体育锻炼兴趣的赋值总分和的相关情况。由表5 可知,6-12 岁的年龄组中,城市和农村的青少年群体呈现较为显著性的差异,在12-15岁、15-18岁的年龄组中,城市和农村的青少年的体育兴趣的差异很小,对上述两组的赋值单项分进行独立数据t检验的结果表明,12-15岁和15-18岁的城市和农村群体的显著性差异参数P>0.05,说明两个年龄组中两个群体的体育锻炼兴趣无统计学上明显区分;在对城市的12-15岁和15-18岁群体和农村12-15岁和15-18岁群体分别进行独立数据t检验,显著性差异参数P均大于0.05,说明城市和农村的两个青少年群体对体育的兴趣呈现相同水平。综合整体数据表明青少年在进入初中学习后,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跃升至一个较高的水准,在进入到高中后,基本维持不变。

表4 体育锻炼兴趣的内部一致性检测

2.3.4 青少年体育锻炼目的分析

研究青少年的体育锻炼目的问题,采用同2.2节相同的研究方法,对调查的5项目进行1-10分的赋分,并进行内部一致性测算,结果如表6所示。经过测算检验,5个项目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因此可以将5个项目的赋值分进行求和。总分和的效果等价于体育锻炼的目的程度,总分和越高,代表相关群体的体育锻炼目的清晰度越高。具体结果如表7所示。表7数据表明在6-12岁年龄组的青少年,城市和农村群体存在较大差异,在对该组的数据进行独立分析t检验后,其显著性差异参数P<0.05,证明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在6-12岁的年龄组的青少年,城市群体的体育锻炼目的性更强、更明确。在12-15岁和15-18岁年龄组的青少年,城市和农村群体在总分值差异很小,在对两组的数据分别进行独立分析t检验后,其显著性差异参数P>0.05,证明其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在城市和农村的中学,青少年的体育管理和体育宣传更加全面和到位,使得处在这两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均有较强的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愿。对比小学年龄段的数据,说明对于小学层面的体育组织管理和支持的力度还应该加强。

表7 体育锻炼目的项目赋值总分和

2.3.5 青少年体育锻炼能力分析研究

现阶段,体育锻炼的形式和项目越来越丰富,不同的锻炼形式对个体锻炼能力的要求有很大区别。为进一步研究青少年的体育锻炼的能力和科学性,本文对不同年龄组所经常参与的锻炼形式进行了统计研究。表8 为不同年龄组的青少年在进行体育锻炼时采用的形式在人数上同总容量人数的比例情况,总容量为5713 人。

表8 不同群体采用的锻炼形式比例统计

通过对参与体育锻炼形式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儿童青少年掌握的运动项目主要有跑步、羽毛球、跳绳、乒乓球、篮球、跳远、足球等。其中城市和农村的青少年以跑步的形式进行体育锻炼的比例最高;对于三个层次的年龄组的青少年来说,15-18岁进行跑步的比例相对最低,原因主要在于高中阶段课业压力较大,业余时间短,而跑步所耗费的时间较长一些,且趣味性相对于其他项目要低,因此一部分该年龄组的青少年偏向于打羽毛球和篮球进行体育锻炼。从表8中的数据还可以看出,对于足球运动的参与,城市和农村的青少年的参与比例均较高,原因在于近年来大力推进足球进校园的活动,各级学校在足球理念的普及教育,足球设施、场地的相关建设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可以明显地看出,相较于城市,农村青少年进行足球运动的还是相对较低一些,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学校的足球配套设施、师资力量以及医疗方便条件对比城市有差距,而足球对场地设施的要求较高,且足球运动呈现激烈的对抗特点,因此上述原因令某些地区的学校难以较大程度支持青少年进行足球运动。

3 结论

我国青少年的体育运动管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稳定的管理模式。其中,国家教育部和体育总局出台相关的体育运动规范和实施细则,省、市级的教育主管部门对下发内容进行跟进并实施和督促,各级地方政府对于相关内容的实施进行政策和财政方面的支持和其他相关作用,基层的各级学校再将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和体育管理的相关现状反馈给上级各个主管部门,这样形成了一个上下联通,协同支持的管理体系。

在上述体系的管理下,我国青少年对体育运动的认知和素养有了较大的提升,各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均有体育锻炼的意识和条件。在体育锻炼的认知水平上,6-12岁的儿童青少年要明显低于12-18岁的青少年群体,说明我国要加大对于儿童青少年的体育运动认知教育,要优化教育方式。在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目的方面,12-18岁的青少年群体相对于6-12岁的群体有较为明显的跃升,但是在12-18岁群体内部,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目的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加有较为明显的变化,说明应优化对该年龄阶层的青少年的体育管理模式,同时调节课业压力,留出更多的时间给青少年进行体育运动。在运动项目的参与上,我国青少年不再仅仅局限于跑步这种单一项目,而是增加了多种球类运动和体操、滑雪等技术要求高的运动,说明我国青少年的运动更加多元化,同时也说明青少群体的体育运动素养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升。

猜你喜欢
年龄组赋值总分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强赋值幺半群上的加权Mealy机与加权Moore机的关系*
2005年与2010年河北省经济较好与经济一般城市成年女子健身程度的比较与分析
算法框图问题中的易错点
高原地区736例消化性溃疡临床特点分析
鄂尔多斯地区2005-2014年无偿献血人群年龄性别分布及其变化趋势
利用赋值法解决抽象函数相关问题オ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
学生为什么“懂而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