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2-04-25 13:51王运赟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反比例小学数学

王运赟

[摘  要] 文章以“正、反比例的意义”教学为例,提出对比教学法的运用路径,以使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两个概念的异同点,更好地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

[关键词] 对比教学法;正、反比例;小学数学

在比例相关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学习正比例时,思路相对清晰,可在接触反比例的概念后,学生在认知上就产生了混乱,不能正确地辨别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本质区别。为了打破这种思维局限,笔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把正比例的意义和反比例的意义安排在了同一节课,侧重应用对比教学法,使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两个概念的异同点,从而更好地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

[⇩] 一、初识“相关的量”

数学源于生活,从现实生活入手,能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对比、分析,可促进学生对概念的初步感知[1]。

师:生活中,事物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当一个事物发生改变时,就会引起另一个事物也跟着发生变化。你们能够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生1:汽车运行的速度越快,在相同时间内行驶的路程就越多。

生2:一个面积一定的长方形,它的长越大,宽就越小。

……

师:你们举的例子都非常好。在生活中有很多相互依存的量,当一个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量也随着发生变化,我们把这两个量称为“相关的量”。

教学中,笔者先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相关的量”的例子,調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对数据的列举和分析,学生理解了“相关的量”的含义,初步感知了“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为进一步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二、对比数量关系,完成概念建构

完成概念建构,是这一节课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学中,笔者应用对比教学法,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体验中通过对比数量关系,深刻感知概念的本质属性,完成概念的建构[2]。

师:一辆汽车在公路上以5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它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

师:爸爸要从甲地到乙地出差,选择的交通工具不同,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同。交通工具与所需时间的关系如表2所示。

师:一辆汽车在一段公路上行驶,已行驶路程与未行驶路程之间的关系如表3所示。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同桌为一组,共同完成这三个表格。

生1:这是我们组完成的表1,如表4所示。

师:通过填表和观察,你们发现时间和路程这两个量有什么关系吗?

生1:当时间发生变化时,路程也跟着发生变化。

师:这说明时间和路程是两个相关联的量。这两个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

生2:当时间的值变大时,路程的值也跟着变大。

生3: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个固定值,如=====50。

师:这个“固定值”是什么呢?

生3:这个固定值是汽车行驶的速度。

师:生3观察得非常仔细,计算也准确。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发生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发生变化,并且它们的比值(也就是商)是一定的,那么它们就成正比例关系。

生2:我们组根据10×20=200(千米),得出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然后再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完成了表2,如表5所示。

师:速度和时间这两个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2:当速度变化时,时间也跟着发生变化。

师:这说明速度和时间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生3:当速度值变大时,时间值反而变小了。

师:像刚才我们分析正比例一样,速度与时间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呢?

生4:速度和时间的积是一个固定值,如10×20=20×10=40×5=50×4=200。

师:速度和时间的积是什么呢?

生:路程。

师:对。这样我们就得出了反比例的概念,即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发生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发生变化,并且它们的积是固定的,那么它们就成反比例关系。

生3:我们组根据“已行驶路程+未行驶路程=全部路程”得知全部路程=50+70=120(千米),再根据“全部路程-已行驶路程=未行驶路程”完成了表3,如表6所示。

师:已行驶路程和未行驶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4:已行驶路程发生变化时,未行驶路程也随着发生变化。

师:这说明已行驶路程和未行驶路程是两个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

生5:已行驶路程的值变大时,未行驶路程的值变小。

生6:已行驶路程+未行驶路程=全部路程,50+70=60+60=70+50=80+40=90+30=120(千米),全部路程是一个固定值。

师:对。尽管已行驶路程和未行驶路程两个量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但其比值和积都没有实际意义,也并非是一个固定值,因此,已行驶路程和未行驶路程既不构成正比例关系,也不构成反比例关系。

教学中,笔者通过对比的方式把相关概念融入三个表格中,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正比例和反比例之间的异同点。同时,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填表的形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体验两个量的值之间的变化规律。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比数量关系,深刻感知了正比例、反比例与不成比例的本质属性。

[⇩] 三、对比本质内涵,深化概念认知

经过这样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将不同的概念放在一起进行值的纵横比较,可使学生获得相关概念的综合性认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两个概念的理解。教学中,教师可把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质内涵进行对比,深化学生对概念的认知[3]。

师:我们已经得出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基本概念,那么,谁能说一说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1:正比例的两个量的比值一定,而反比例两个量的乘积一定。

师:对,两个相关联的量,它们的比值一定还是乘积一定,是我们判断正、反比例的关键。

师:那么,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相同点呢?

生2:它们都是相关联的量,都是一个量发生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发生变化。

师:对。正比例和反比例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正比例和反比例的例子,大家能举出几个来吗?

生3:当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因为总价和数量是两个相关联的量,总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总价÷数量=单价(一定)。

师:当汽车行驶距离一定时,汽车轮子的直径和它的转动圈数成比例吗?为什么?

生4:不成比例。因为直径和转动的圈数的乘积不是固定值。

生5:不对。直径乘以圆周率=周长,在距离一定的情况下,车轮的周长乘以它的转动圈数=距离(一定),因此,车轮的周长与转动圈数成反比例。

生6:但是题目中问的是车轮直径与转动圈数的关系呀!

生7:直径×圆周率×转动圈数=距离(一定),由此得知,直径×转动圈数=。在这个式子中,距离是一定的,圆周率也是一个固定值,所以直径×转动圈数=固定值,因此,汽车轮子的直径和它的转动圈数成反比例关系。

师:那么,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比例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生8:要看两个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生9:看两个量的比值或者乘积是不是固定值,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师:对。这正是判断正、反比例的关键所在。

教学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和已有知识举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例子,使學生跳出了教学设计的具体实例,拓展了概念的外延,使学生对概念的认知更加“丰满”。同时,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不同点进行了深刻的辨析,深化了对正比例和反比例概念的认识。通过对实例的对比和辨析,学生掌握了正、反比例的判断方法,对概念的认知更加稳固。

总之,“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对比教学,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概念的本质。这样的教学,既可节省课堂时间,也可提高教学效率,因此笔者认为这是对比教学法在数学课堂中应用的一次成功尝试。

参考文献:

[1]  黄敏. 关于“比”的本体性知识的困惑与思考[J].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21(Z1):80-81.

[2]  王朝凤. 核心素养下构建高效课堂:以“正反比例”为例[J]. 天津教育,2020(23):78-79.

[3]  蔡丽佳. 展示性学习视角下的小学数学复习课:以《正比例与反比例》一课为例[J].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9(10):47-50.

猜你喜欢
反比例小学数学
上期《〈反比例函数〉拓展精练》参考答案
《反比例函数》拓展精练
3.3 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难点聚焦
巧用点的坐标解决反比例问题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