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姗姗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徐州,221004)
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学前教育对幼儿教师“能力本位”提出了新的理解与要求。其中,对幼儿教师观察能力的要求纳入各项政策文件。《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指出,幼儿教师要“有效运用观察、谈话、家园联系、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客观地、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幼儿”[1]。
查阅有关教师观察能力的研究文献可知,我国关于幼儿教师观察的研究始于2008年,2014年至今,有关幼儿教师观察行为的研究日益增多。
在已有的研究中,很多学者揭示了当前幼儿教师观察行为普遍存在的问题。[2-3]随着对幼儿教师观察行为方面研究的逐步深入,有学者开始对某个活动区域中的幼儿教师观察行为进行研究,针对不同活动类型中幼儿教师观察行为的现状开展研究。姜娜就数学活动中幼儿教师的观察记录展开研究,发现幼儿教师存在观察记录的内容、过程形式化的问题。[4]邵亚丽揭示了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教师观察记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支持策略。[5]於金艳等人对幼儿教师在区域游戏中的观察行为进行研究,揭示幼儿教师在区域游戏中观察行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6-7]
综上可知,关于幼儿教师观察行为已有部分研究,且研究越来越深入,然而,在已有研究中还没有对户外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研究。基于此,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户外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现状,揭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支持策略。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X市幼儿教师为研究对象,以了解当前幼儿教师在户外活动中的观察行为现状为研究目的。调查问卷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基本信息部分,二是主体部分,主体部分包括观察意图、观察频率、观察方式、观察结果的分析与困惑方面。本研究于2021年9月通过问卷星,随机发放问卷总计336份,回收336份,其中有效问卷335份,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99.7%。问卷结果采用百分比的计算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调查显示,幼儿教师在户外活动中的观察意图明确(表1),92.6%是为了促进自身专业的成长,78.7%是为了满足幼儿需要,50.7%是为了完成幼儿园工作任务,42.6%是为了响应国家政策的要求。由此可见,幼儿教师在户外活动中的观察意图以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和满足幼儿发展为主,但仍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应付工作的状况。
表1 户外活动中幼儿教师的观察意图
调查显示,幼儿教师在户外活动进行观察记录的频率偏低(表2),有待进一步提高:52.9%是每月1—2次,26.5%是每月3—4次,19.9%是每月5次及以上,0.7%是0次。
表2 户外活动中幼儿教师的观察频率
调查显示,户外活动中幼儿教师选择的观察方式差异不大(表3),大都能够选择合适的观察方式开展户外活动中的观察:39.7%能够关注全体幼儿,35.3%选择多次追踪个别幼儿或现象,25.0%针对个别幼儿定向观察。
表3 户外活动中幼儿教师的观察方式
调查显示,在户外活动中,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幼儿教师更倾向于选择电子设备作为观察工具(表4):56.6%选择使用手机、摄像机、录音笔等电子设备,54.4%选择综合使用多种工具,27.9%选择观察记录表、检核表等纸质材料,28.7%选择使用自身感官(看、听、记)。
表4 户外活动中幼儿教师的观察工具
调查发现,幼儿教师更倾向于选择依靠经验(对于幼儿的了解经验、自身经验等)进行观察结果的分析,其在学习使用相关理论支持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表5):94.1%选择依据自身对幼儿的了解程度(幼儿的年龄特征、已有经验等)开展分析,83.8%选择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及现场实际情况(材料、情境、幼儿情绪等)进行分析,46.3%选择依据个人经验进行分析,26.5%选择寻求相关理论支持。
表5 户外活动中幼儿教师观察结果的分析(%)
调查发现,幼儿教师在户外活动中对观察结果的解读仍存在一些困惑(表6):对于教师困惑较多的项目,按照选择次数从多到少排序,分别为观察结果的解读及分析(62.5%)、观察记录方法的选择与使用(35.3%)、观察目的/目标的确定(30.1%)、观察对象的选择(15.4%)。
表6 户外活动中幼儿教师观察记录的困惑
幼儿教师在户外活动观察意图明确,认为观察可以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但仍存在部分幼儿教师为了应付工作而观察的情况,这导致幼儿教师在户外活动中的观察频率较低。
一方面,这可能是由于户外活动环境比较复杂,幼儿人数较多,幼儿教师需要保障所有幼儿的安全,很难有精力进行针对性的观察。另一方面,部分幼儿教师认为观察记录是为了完成幼儿园的工作要求,这样的认识给观察行为造成了压力,从而导致幼儿教师观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不足,在户外活动中观察的行动力不足。
幼儿教师在户外活动中能综合选择多种方式开展观察记录,尤其是能利用电子设备辅助完成观察记录。在观察后,针对幼儿户外活动中的行为进行分析时,值得肯定的是,有一些幼儿教师能够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或相关理论开展分析,但大部分幼儿教师还是依据主观经验开展分析。
一方面,幼儿教师观察行为水平和质量的提升需要一定的知识技能储备,然而,一些幼儿教师所具备的幼儿发展理论相关知识(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游戏等)不扎实,只能依靠自身经验(自身教育经验、对幼儿了解的经验等)开展观察分析,这样的分析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较浅显的特点,缺乏理论的深度。另一方面,幼儿教师缺乏幼儿户外行为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这使得其在户外活动中分析幼儿行为时无从下手,只能从已有经验出发。
在户外活动中,幼儿教师观察行为存在的问题与没有相关的理论体系支撑密切相关,因此,筑牢幼儿教师的专业理论基础,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幼儿教师在户外活动中观察与分析的水平,使幼儿教师更有效地在户外活动中开展精准式观察并科学解读观察结果。幼儿教师要结合自己的薄弱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如学习有关户外活动观察的理论,强化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理论知识提升的途径是多样的,幼儿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如阅读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行为观察、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与指导等方面的书籍。幼儿教师也可以通过参与集体教研提升理论水平,如研修活动、共同学习研讨活动。幼儿园可以邀请高校资深专家进园授课,让其结合本园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
在户外活动中,教师所处的环境非常复杂,面对的幼儿人数较多,在观察前确定观察目的至关重要。
一方面,教师要明确观察目的与观察内容。户外活动的观察内容包括幼儿对户外活动区域的兴趣、户外活动器械的玩法、幼儿户外活动的运动能力表现、幼儿户外活动中社会性发展水平的表现等。根据不同的目标和内容,幼儿教师可以采用多样的记录方式。例如:观察幼儿对户外活动区域的兴趣可以采用图示记录法,记录幼儿的活动轨迹和在各区域中的时间;观察幼儿户外活动器械的玩法可以采用表格符号记录法,用符号或简短的文字进行快速记录;观察幼儿的运动或社会性发展可以采用视频、叙述性记录(白描的方式)。
另一方面,教师要明确观察的目标对象。开展个别化的深入观察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观察中,明确观察的目标对象,有利于幼儿教师找到开展户外活动观察的抓手,做到在保障全体幼儿安全的前提下,深入观察每名幼儿,有针对性地了解每名幼儿在户外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及其发展水平。教师只有做到深入了解每名幼儿在户外活动中的表现,才能把握全体幼儿的情况。
针对户外活动的特点,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幼儿教师要梳理户外活动观察与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便有效开展相关的户外活动观察与分析指导工作。
首先,根据户外活动的特点,幼儿教师要明确户外活动中的观察要点。在户外活动观察中,幼儿教师应重点观察幼儿自由状态、幼儿自主状态、教师指导行为及其他方面,如图1所示。
图1 户外活动观察要点
其次,幼儿教师要结合幼儿户外游戏的行为梳理分析思路。根据幼儿户外活动的特点,在开展行为分析时,幼儿教师应考虑幼儿学习品质、心理学相关理论、幼儿活动兴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图2中简称为《指南》)相关领域,如图2所示。此外,幼儿教师也可以分析环境创设方面是否适宜(如提供的材料、工具是否合适)、介入的方式是否适宜(如介入的方式、言语指导是否合适)。
图2 户外活动中幼儿行为的分析思路
幼儿教师应树立户外活动分享式的观察成果导向理念。幼儿教师的观察结果不能只停留在纸上的记录,尤其针对户外活动这种复杂的情境,幼儿教师可以采用分享交流的方式,将户外活动观察的结果进行多元化呈现,如微博推文、视频分享、轶事记录等,这样做方便幼儿教师之间分享、交流,并在交流分享中不断思考、反思、提升。
对户外活动进行观察记录不是最终目的,幼儿教师需要在观察前、观察中和观察后思考,并将观察结果运用到后续的户外活动中。对教师观察行为的评价可以采用多主体、互评的模式,如可以邀请其他幼儿教师、园长、家长等参与。幼儿教师可进行教研或者日常经验分享,共同商讨观察记录中存在的问题,研讨下一步的改进对策,包括户外活动中针对个别幼儿的教育策略、自身行为观察的改进对策等。幼儿园要让幼儿教师意识到在户外活动中开展观察的实用性与重要性,促进幼儿教师将观察的成果与实际工作衔接,将观察成果转化为教育行为。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户外活动中富有个性地发展,教师的观察能力才能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