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的难点与着力点

2022-04-22 02:58陈丽琴张新政李雨欣
国际贸易 2022年2期
关键词:内贸双循环格局

陈丽琴 张新政 李雨欣

当前我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内外贸一体化是“双循环” 的主要内容,也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内外贸一体化,就是要把内外贸管理体制从原来的分割逐步改为一体化,包括产品标准、产品质量、产品销售市场、生产要素流通渠道等的一体化。因此,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是时代赋予的全新课题,是基于新发展格局,根据新发展阶段、新历史任务、新环境条件作出的战略决策,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具有重要意义。

一、“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与内外贸一体化的逻辑构成

(一)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与内外贸一体化的内在逻辑

1.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建设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

2020 年以来,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 经济模式成为我国新的发展命题。新发展格局对处在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最前线的内外贸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可以说,内外贸一体化是建立国内外统一大市场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是保障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着力点。

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外循环实则就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一方面,国内大循环作为内部矛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体部分与根本动力。一个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内需的拉动,只有以国内经济循环作为发展的立足点,不断扩大内需和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立足于国内市场,才能保证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自主性,巩固国家经济安全。另一方面,国际外循环作为外部矛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与必备条件,只有在更高层次上融入国际外循环,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全球价值链条中的地位,增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形成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由此可见,在“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中,必须立足自身,同时兼顾内因和外因。具体到贸易方面,则应充分用好内外市场、内外资源,逐步形成内外贸易一体化格局,为推动中国经济腾飞提供“双引擎”。由于曾经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我国对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实行分割管理,形成了两个标准、两套体制,这对于我国形成流通自由、贸易繁荣的大市场非常不利,也极大地阻碍了商业流通的发展,亟待进一步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因此,在当前加速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切实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建设已然成为畅通国内大循环,并且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内在逻辑与重要构成。

2.新发展格局为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现代世界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在全球范围内对商品生产和消费进行配置,并形成了由各个国家的市场构成的国际市场。对单个国家来说,既存在着一个国内市场,也存在着一个国际市场,只有两个市场都用好,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获得最大的收益。在“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即将迎来一个以内需拉动供给、内贸与外贸协调、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格局,这无疑为我国加快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加速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进程提供了优良环境以及绝佳契机。

在“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下,更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内大循环的关键词。在推进国内经济循环提质增效的过程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拥有14 亿人口,享有全国最为广阔且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随着中国自身经济体量以及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当前我国消费主体已然具备对于高附加值出口产品的消费能力。在开拓国际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通国内市场,以高质量产品供给拉动国内消费,是外贸企业在“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下的重大发展契机。

与此同时,更高水平开放成为国际外循环的主旋律。在“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在立足国内大循环的同时,仍应坚持对外开放。这不但有利于打破国际体制机制和相关政策对我国内贸企业转向国际贸易市场的各种束缚和阻隔,更有利于推动国内创新要素在国际贸易范围内实现合理流动、优化配置,为内贸企业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提供极大的发展机遇,更能有效促进我国更多内贸企业提升国际竞争意识、加强创新投入与技术研发、提高对外贸易发展质量。

(二) 内外贸一体化的必要性

1.外贸依存度高带来的经济风险客观上要求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为解决上课使用手机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对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现状及成因,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策略,希望为高校解决上课使用手机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参考[1-4]。

外贸依存度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对外依赖程度,外贸依存度越高,说明这个国家对外依赖越大(简新华、程杨洋,2021)。如图1 所示,从2011 年到2020 年,虽然我国外贸依存度总体呈现下滑趋势,但绝对数字还相对较高。而反观另外三大经济体,美国与日本外贸依存度变化较平稳,基本围绕着30%上下波动,欧盟的外贸依存度则一直在30%到40%之间。我国外贸依存度高,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经济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的长期化以及地缘政治风险的上升,仅仅依靠旧的内外贸分割管理的体制,把市场重点放在国外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外贸依存度高客观上要求我国推行内外贸一体化的发展政策,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兼顾国内和国外,做到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都高质量发展。

图1 2011—2020 年中国、美国、日本和欧盟对外贸易依存度

2.国内消费旺盛和消费需求升级主观上要求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我国已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丰富多元,消费档次和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升级步伐加快。但由于供给没有及时跟上消费的步伐,市场上消费和供给不匹配,国内消费潜力得不到充分释放。所以,我国消费水平和品质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蕴含着巨大的增长潜力。只有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推行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紧密对接供需两侧,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助力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的质量,促进国内产品升级和与外贸同标同质,构建更有韧性的供需格局,才能更好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推进作用。这样的内循环,才是高质量的内循环。

(三) 我国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逻辑

1.国内消费支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提升为内外贸一体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外需与内需此消彼长。近年来,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向内需主导转变,外需占中国总需求的比例大幅下降,对外贸易依存度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内需拉动,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一直在50%以上,拉动经济增长明显(2020 年因为新冠疫情影响,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负增长,情况比较特殊)。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越来越大(见表1),这客观上为我国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和内外贸一体化创造了条件。消费数据的不断增长也折射了国内消费总量在不断增长,消费结构在加速升级,中国产业在向更高质量迈进,可见消费已经成为加速驱动国内经济“内循环” 的重要力量。依托新业态、电商直营、网红直播等模式,一批批工厂从“幕后” 走到“台前”,这不仅是商家在产品侧不断创新的结果,也成为拉动全球供应链“动起来” 的有力支撑。旺盛的国内消费需求不仅体现了中国消费新活力,更为内外贸一体化提供了契机。

表1 2011—2020 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和拉动情况

国内消费升级主观上要求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消费旺盛折射了国内的消费能力,客观上能保证本来外销的高品质产品即使转为内销也有市场,只要品质好,消费者也有购买能力,就愿意消费。最近几年电影市场国产片的火爆就证明了只要是品质好的产品,消费者仍然愿意买单。

2.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不断增长为内外贸一体化注入了发展动力

近年来,我国也采取了一系列稳外贸的政策,促进了对外贸易的不断增长。如表2 所示,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11 年的236402.0 亿元增长到了2020 年的322215.2 亿元,增长幅度很大;同时,进出口差额也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从2011 年的10079.2 亿元上升到了36342.4 亿元,对外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外贸交易额的不断增长为我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赢得了时间和空间,也为内外贸一体化注入了发展动力。

表2 2011—2020 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差额变化情况 单位: 亿元

二、新发展格局下内外贸一体化调控的难点分析

在我国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内外贸一体化的快速推进被人们赋予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成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命题。然而,就近期现实而言,内外贸一体化还存在不少难点和堵点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

(一) 从体制层面看

流通是内外贸一体化中不容忽视的关键一环。流通业作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支柱产业,对于加快发展国内外贸易、拉动经济增长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效构建内外贸流通渠道,实现内外贸流通的有效衔接,是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关键。

然而,从体制上看,我国内外贸的分割由来已久。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切割了内外贸商品的流通渠道。虽然我国进一步推进了改革开放,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相较于其他更加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我国在内贸与外贸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充分表现出了商品流通落后与经济体系缺失的突出问题。这样的体制环境对于形成流通自由、贸易繁荣的大市场非常不利,极大地阻碍了内外贸真正融为一体。

同时,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够健全,无法充分发挥市场对基本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且现在的利益格局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内外贸管理的衔接与统一,行政管理的缺陷与不足也影响了内外贸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效率。因此,在新发展格局下,如何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能够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到其基础性作用,如何加快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如何解决体制遗留问题和突破固有的矛盾与资源分割,如何加强我国内外贸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合作,让内外贸之间真正能够做到公平无障碍地相互沟通,这些都成为不断完善我国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首要难点问题。

(二) 从政府层面看

从地方政府层面看,我国内外贸一体化方针的实施已有数载,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绩。但是由于“重外轻内” 的传统观念尚存,不少地方政府在机构设置上仍然长期表现出内外贸工作彼此分割乃至“两张皮” 的状态,存在着相对滞后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性文件,而且未能切实从机构改革以及职能互融方面着手推进内外贸一体化,这不利于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的完善。

我国在内外贸法律法规的制定上存在较大差异。在加入WTO 之后,由于迎来了新的对外开放机遇与经济发展形势,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与国际法律法规和世界经济政策接轨的相关法律法规。因此,对于那些试图拓展国际市场的内贸企业以及试图转向国内市场的外贸企业而言,他们在市场准入阶段的法律法规方面的障碍已经基本得以清除。然而,由于我国在开展内贸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数量庞杂,在地方之间仍存在相悖、不统一的问题,这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也就导致目前我国许多外贸企业在转向国内市场后往往存在难以融入、无法适应的现实问题,在国内市场中不具备较好的竞争优势。这样的法律环境极大地限制了企业在内外贸活动之间自主切换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得企业无法充分地基于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信号,自主地选择或转化本企业的内外贸经营活动。

因此,如何在新发展格局下,摒弃 “重外轻内” 的传统观念,废除地方保护主义下的规章制度与相关政策性法律文件,进一步健全与完善我国内外贸法律法规,减少规章制度对内外贸市场的人为割裂,成为了相关政府部门不断完善我国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推进我国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另一难点问题。

(三) 从企业层面看

企业是内外贸一体化的实施主体,但因为我国内外贸易长期处于相互分割的状态,内外贸企业并非在同一市场中参与经济活动,二者在各方面都存在差异显著。因此,企业在内外贸一体化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很多困难和付出不小的成本。

从当前的发展进程来看,一方面,外贸企业的转型存在着资金短缺、发展渠道不健全和营销模式难以适应等诸多问题。出口转内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资金的严重短缺。出口占用资金周期较短,但相对于内销而言,必须准备足够的资金用于流转,这对于一般的中小企业而言,是比较困难的。其次是国内知识产权法律不健全导致外贸企业的内销积极性不高。因为外贸企业的产品在质量、样式设计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国内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较多,新的款式一上市很快就会出现类似的模仿品,外贸企业可能连这些款式的设计成本都收不回来,所以一些外贸企业对做内销积极性不高。再次是外贸企业转内销面临竞争力不强的局面。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两头在外” 的发展模式,相对而言,外贸企业并不熟悉国内的市场环境以及商贸模式,如贸然转向国内市场,难免处于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面临着市场培育、人才延揽等棘手难题。而且一些外贸企业的品牌国内知名度不高,甚至一些外贸企业根本没有自己的品牌,在国内市场很难有竞争力。这不仅会严重影响外贸企业原本具有的效率竞争优势,还很有可能直接导致我国外贸企业与其他原有的内贸企业之间产生恶劣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内贸企业的快速外贸化也面临诸多现实问题。由于我国内贸企业长期处于国内市场,存在较强的依赖性,拓展国际市场的积极性也不高。即便响应号召,选择走出国门,也很可能会因为长期脱离国际市场而无法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面临着人才匮乏、资金短缺、客户渠道狭窄等窘况。与此同时,由于内贸企业的产品主要销往国内,依据的是国内标准,外贸企业产品则必须受到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双重约束,因此,内外贸企业产品在技术、质量、标准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内外贸一体化下的“同线同标同质” 就意味着内外贸企业必须舍弃原有的产品生产线甚至是核心技术手段,这将消耗企业的大量时间与资金成本,盲目推行一体化必将招致许多企业的不满或是不合作。

因此,如何帮助内外贸企业渡过转型难关,消除外贸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固有障碍,如何支持扶助内贸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减少内外贸一体化中的企业成本,并兼顾维持我国内外贸易稳定,成为完善我国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推进内外贸一体化进程的另一难点问题。

(四) 从产业层面看

从产业层面看,一方面,我国传统的内贸产业涉及工业品相关领域的较少,缺乏完整的工业品销售链条以及完善的销售体系,内贸企业主要从事于零售、批发、餐饮等行业。而且许多内贸企业存在着品牌意识缺失、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在供给方面,无效与低端供给过多,有效与中高端供给不足,导致其产品难以达到国际质量标准以及认证水平,亟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提高对外国际贸易水平。另一方面,自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坚持实行以国际大循环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加工贸易占据了我国内外贸产业发展的重要地位。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两头在外” “大进大出” 成为了多数外贸企业的经营模式。这样的经营模式虽然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造就了中国如今“世界工厂” 的地位,但我国长期被锁定在世界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难以掌握顶层核心技术,极易引发危急时刻的供应链中断、经济发展受阻等问题。这不但给我国的经济循环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也会影响企业参与外贸的积极性,阻碍内外贸一体化进程。

因此,如何进一步推进内外贸企业转型升级,切实推进内外贸产业提速增效,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 的核心竞争力,成为现阶段我国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的重要命题。这一命题对于我国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入国际循环,联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新发展格局下优化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的着力点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下优化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要准确把握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态势和调控存在的堵点、短板,贯彻新发展理念,基于“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从规则的一体化建设、加强政策支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和建设高质量现代流通体系、促进产品质量供给侧改革,以及着力科技创新等方面优化调控体系,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一) 推进内外贸规则的一体化建设

内外贸一体化最重要的是规则的一体化。“十四五” 规划提出内外贸管理体制要“相衔接” “同线同标同质”,这需要我国及时清理废除滞后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性文件,加速制定统一内外贸、内外资的法律法规,在法规规制体系、质量认证、检验检疫和监管体系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加大内外市场联动机制的部署。第一,内外贸政策法律法规相衔接,标准的统一,鼓励和促进市场主体在内外贸活动之间切换的主动性、适应性和灵活性。第二,在宏观调控方面,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需要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在市场定位、行政管理体制和资源流动方面更协调,消除外贸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的各种规则障碍,帮助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打通出口转内销的堵点。第三,在行政监管层面,理顺“条条” “块块” 政府机构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打破和铲除各种形式的地区封锁、市场割裂和市场垄断行为。加强联系和协作,打破地方保护和行业壁垒,加强对市场的非歧视、统一化、公平公正的执法,深化内外贸日常运行监测和管理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在经营活动需遵守的规则方面,尽量统一内外贸经营活动的登记要求和规则。在政府监督方面,应尽可能将内外贸的共同问题合并在同一机构职责下去解决。第四,形成统一、公平与充分竞争的市场流通秩序,保障各种经济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通。新发展格局意味着要进一步减少制度对内外贸市场的人为割裂,让市场能够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企业能够基于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信号自主地在对内和对外贸易经营活动之间进行选择或转化。

(二) 加强对实施内外贸一体化企业的政策支持

尽管国家层面已经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企业实施内外贸一体化改革,但宏观政策还需要地方政府的细化实施。在促销政策上,加大地方政府对外贸企业采购支持力度,可以筛选品质优良的外贸企业内销商品进入当地政府采购目录,鼓励政府部门优先采购外贸企业优质内销产品;同时制定政策鼓励外贸产品进电商平台、进大型超市、进特色街区、进夜市和进各种展会的工作。在金融扶持政策上,因地制宜探索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保险机构加大国内贸易信用保险承保力度,提升保险覆盖面和限额满足率;鼓励外贸企业用好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运用订单融资、预付款融资等新模式,加快资金周转,畅通企业资金链。

(三) 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建设高质量现代流通体系,为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提供助力

不论是内贸企业转外贸,或是外贸企业转内贸,都将面临流通渠道建设的难题。相较于传统的零售渠道而言,借助信息化的物流技术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的内外贸易流通渠道有着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辐射更广泛的消费群体等更加显著的优势。电子商务作为新兴产业,能够一边对接国际市场,一边联结国内企业,有助于突破内外贸易的边界,加快内外贸一体化的进程。为了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就要注意实现物流与商流的共同推进。流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都离不开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在新发展格局下,按照“培育新模式、应用新技术、优化软环境、打通骨干网、畅通微循环” 的思路,打通内外贸流通的堵点,构建国内国际市场的畅通通路,增强国际竞争力来为内外贸一体化提供更好服务。一是政府可以通过搭建专业化的统一云平台,云化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信息,为跨境电商主体提供云金融、云物流、云监管、云评级等服务,从而高效整合电商平台现有资源,促进电商之间的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并为电商选择和提供具备良好信誉和资质的品牌物流商。二是要提升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广现代供应链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供应链是大国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要借助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暂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在流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面跨越式发展。三是促进流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培育发展一批有影响的供应链重点企业,增强资源配置能力来提高我国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运用“共享物流” “智慧物流” 来实现上下游、产供销的有效衔接和高效运转,畅通国内外流通渠道,推广使用新能源物流车、仓储设施设备节能技术及绿色智能包装新材料,增强供应链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四) 加强内外贸企业品牌建设,促进质量供给侧改革

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普通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完全可以借助居民消费需求旺盛的东风,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建设,满足国内消费升级、消费分级的需求。一是外贸企业要加强对国内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了解,让终端消费数据指导生产,让拓市“子弹” 精准射出,让消费者不出国门就能享受“出口” 品质;加强国内经贸网络构建,采用国内消费者喜好的营销模式打造自己的内贸链条,加快培育“大而强” 的国内供应链平台,增强供应链韧性,从而更有效地抵御外部经济冲击。二是内贸企业需要进行新产品研发,进行品牌建设和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质量革命”,淬炼出“硬实力”,改变国内消费者“国内东西没有国外好” 的成见,提升消费者的信任,引导消费回流。因为市场优胜劣汰,质量和品牌作为国内外消费市场的硬实力,是支配性资源,是市场竞争的决定性力量。三是推动企业技术升级,通过技术升级来提高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在同一生产线上生产出标准相同、质量相同的既满足出口需要又受到国内市场欢迎的产品,创新供给、提升品质,培育新型消费、热点消费,推进消费场景塑造和空间提升,满足个性化消费,形成以国内为主的“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

总之,在双循环与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不管是外贸企业还是内贸企业,只有更加重视质量和品牌建设,塑造“中国制造” 优质品牌形象,才能打造竞争新优势和赢得消费的品牌溢价,才能在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也能占据国内市场。

(五) 着力科技创新,为更高层次国际国内循环提供动能

一方面,借助新发展格局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东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调动各方面资源进行协同研发,着力进行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工程化攻关,切实解决产业链与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全面提升“中国制造” 的核心竞争力,改变以往我国主要依托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出口增加值率明显偏低的对外贸易状况。只有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强化共性技术供给,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才能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才能在更高层次上融入国际循环,才能形成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优势,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另一方面,促进内外贸一体化,既需要主动对接国际标准,还需要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在增强我国高质量标准供给能力基础上,相关部门在评估我国资源自身优势、国内需求和产品特点的基础上,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或修订,支持我国优势产业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成为国际标准,鼓励先进科技企业和龙头企业加强标准国际合作,引领带动国内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在对外贸易中增加主动权和话语权,为国际贸易标准的提高贡献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
内贸双循环格局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新冠肺炎疫情下内贸集装箱港口发展破局之路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小人物的大格局
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我国水路内贸集装箱运输行业竞争状态分析
沿海内贸箱运迎来“黄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