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会会,叶超慧,申慧丽
(1.确山县人民医院儿科一病区,河南 驻马店 463200;2 开封市人民医院儿科,河南 开封 475000)
儿科是医院中较为特殊的科室,患儿年龄一般较小,对于护理人员叮嘱的事情理解能力较差,配合度较低,患儿家属一般较为焦虑、紧张,特别是患儿在临床用药时容易发生护患矛盾,对于护理人员和医院均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对于儿科临床用药护理风险较大[1]。护理风险管理是提前对于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并采取措施,可以减少风险事件的产生,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和依从性,减少对护理人员、医院的负面影响有积极意义[2]。为此,本研究结合2019 年2 月—2021 年2 月在该院治疗的160 例儿科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儿科临床用药中的护理风险与管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9 年2 月—2021 年2 月在该院治疗的160 例儿科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儿科的相关诊断标准[3];②能配合完成该研究;③年龄0.4~15 岁。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系统疾病的患儿;②存在精神障碍患儿;③临床资料不完善的患儿。根据护理措施采取的时间分为实施前(2019 年2 月—2020 年2 月)和实施后(2020 年3 月—2021 年2 月),每组80 例。实施前男49 例、女31 例;年龄0.6~13 岁,平均年龄(5.79±0.33)岁;病程1~3 个月,平均病程(2.07±0.62)个月。实施后男48 例、女32 例;年龄0.6~12 岁,平均年龄(5.77±0.31)岁;病程1~3 个月,平均病程(2.09±0.61)个月。实施前后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已经该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实施前组采取常规护理: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为患儿家属讲述病房周围的环境,讲解药物的使用方法、使用剂量、注意事项、不按时按量服用药物的弊端,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告知患儿家属要密切关注患儿的面部表情或者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告知护理人员。
实施后组采取护理风险管理:①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护士长任小组组长,其他护理人员、主治医师为小组组员,组长定期组织组员开展护理风险管理会议,讨论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针对性措施,组员可以将患儿临床用药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向组长进行汇报,并进行记录。组长再针对组员汇报的情况制定适合患儿用药的相关制度[4]。②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由于儿科患儿年龄一般较小,身体发育还不是很完善,并且儿科用药种类、剂量、方法较为多样复杂,可以采用定期组织讲座的形式为护理人员培训,更新护理人员对于药物专业知识,提高护理人员临床用药安全性意识、护理风险意识和工作责任感。③护理风险管理防控:护理人员在为患儿使用药物时一定要做到三查七对,并耐心为患儿及其家属讲解药物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以及药物发挥作用的机制,促使患儿及其家属了解所使用的药物,解答患儿及其家属用药过程中的疑问,并使用温柔亲切的语气多与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交流,提高患儿的临床用药依从性和患儿家属的配合度。由于患儿年龄较小,难免存在抵触心理,可以为患儿播放动画片或发放画册,减少患儿的抵触行为[5]。④护理风险持续改进:护士长可以定期组织患儿家属进行交谈用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进行改进,讨论出现问题的原因,不断提高护理风险质量,保证患儿临床用药的安全性[6]。
比较实施前后组临床护理质量评分情况、护理风险防控效果、护理满意度、用药知识程度掌握情况。①临床护理质量评分标准:采用医院自制的评分量表进行评价,护理质量随着分数的增加而增高[7]。②护理满意度:满意为患儿及其家属对于护理人员的行为、态度非常认可;一般为患儿及其家属对于护理人员的行为、态度基本认可;不满意为患儿及其家属对于护理人员的行为、态度不认可[8]。③用药知识程度掌握情况:掌握为患儿及其家属对于护理人员的讲解的用药知识能够很好的了解;基本掌握为患儿及其家属对于护理人员的讲解的用药知识了解;未掌握为患儿及其家属对于护理人员的讲解的用药知识基本不懂[9]。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施后治疗护理质量、心理护理质量、生活护理质量、用药健康宣教评分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实施前后临床护理质量评分情况比较[(±s),分]
表1 实施前后临床护理质量评分情况比较[(±s),分]
时间 例数 治疗护理质量 心理护理质量 生活护理质量 用药健康宣教实施前 80 85.22±1.64 85.82±1.51 88.04±1.72 83.84±1.73实施后 80 94.63±3.85 95.43±3.93 94.03±3.74 96.25±4.24 t 值 20.112 20.416 13.015 24.239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实施后护理风险事件、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少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实施前后护理风险防控效果比较[n(%)]
实施后护理满意度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实施前后护理满意度比较[n(%)]
实施后用药知识程度掌握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实施前后用药知识程度掌握情况比较[n(%)]
儿科为专门研究小儿时期的身心发育、保健、疾病的预防治疗有关的综合医学学科。护理风险管理为一种新兴的护理模式,通过对护理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预测,并提前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避免在护理过程中出现,从而减少护理过程中风险事件的发生,且护理质量较高,一般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依从性较好。儿科的患者一般年龄较小,对于护理人员的指示有时不能很好的理解,在临床用药时容易出现抵触情绪。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可以通过为患儿播放动画片或者发放画册从而减少患儿的抵触情绪,保证患儿能够更好地进行临床用药[10]。
儿科用药风险可能发生在任何环节,一般在儿科用药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总结如下:①药品管理:没有按照要求对儿科药品进行管理,可能存在超过保质期的药品。未按规定将要求存放在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中,导致药品出现失效的现象,盒装的药品在使用后未及时放回盒子内,而是与其他药品一起存放,容易造成药品错拿的现象[11]。②护理人员未按照医嘱执行:一般儿科药品种类繁多、用药方法、剂量均存在不同,护理人员缺乏与医生的沟通交流,从而可能会出现很大的风险,影响患儿的生命安全[12]。③核查不到位:护理人员可能未按照“三查七对”制度进行药品的核查,有极大的可能出现发放药品错误的风险。
本研究中实施后治疗护理质量、心理护理质量、生活护理质量、用药健康宣教评分高于实施前(P<0.05),说明采用护理风险管理相比于常规护理可以提高治疗护理质量、心理护理质量、生活护理质量、用药健康宣教的质量。实施后护理风险事件、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少于实施前(P<0.05),表明通过护理风险管理可以降低护理风险事件、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发生率,患儿及其家属能够更好地配合护理人员。实施后护理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5),表明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培训,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不断改善用药过程中的护理质量,可以减少用药差错的发生,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更高。实施后用药知识程度掌握率高于实施前(P<0.05),表明通过护理风险管理患儿及其家属对于用药知识程度更加了解,从而可以减少患儿及其家属的焦虑心理,更好地进行临床用药。
护理风险管理有助于改善临床护理质量,提高患儿的满意度和用药知识掌握程度,护理风险事件、差错、纠纷发生较少。由于时间的限制,本研究所选例数较少,对于儿科用药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今后的研究中会扩大研究例数,深入探讨儿科用药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为儿科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